張遼

關燈
,他遠征在外,如果等他回來救,我們早就被敵人打敗了,所以我們要在敵人站穩腳跟之前進攻,打敵人個措手不及,才能勝利。

    是勝是敗,在次一戰。

     張遼這個人,“少為郡史,武力過人,”張遼率衆歸降了曹操後曾不避大險隻身到敵營威勸昌郗投降成功,又在敗袁紹、攻袁譚、征柳城等大戰中屢建功勳,并多次得到曹操的賞識。

    曹操把張遼放在合肥的目的就是要他組織和協調守軍的核心作用。

    張遼果然不負曹操所望。

     但另我們奇怪的是,曹操為什麼不讓李典守城,樂進出戰? 看過三國的我們都知道,樂進是個性情如烈火的武将。

    曹操稱他“每臨功戰,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摧,自援炮鼓,手不知倦。

    ”為此特封他個雅号叫“沖折将軍。

    ” 而李典的性格與樂進不大為同,“典好學問,貴儒雅。

    不與諸将争功,敬賢士大夫,恂恂若不及,軍中稱其長者”(但他好象與張遼不和)李典年僅35歲就死了,但卻得到了長者的美譽,不難看出他是個愛學習,有修養,顧全大局的人。

    按常理叫李典守城,樂進出戰更加适合。

    曹操偏偏倒用二人,這不令人費解嗎?細細分析一下,這正是曹操用人的超長表現。

     在曹操看來,大敵當前,張遼置個人得失于度外是沒問題的,李典有“素不與諸将争功”的品格,如見張遼以大局為重,配合張遼也沒有問題。

    有了這二人的團結和統一,就不愁把樂進帶起來了。

    如果讓樂進出戰,很難保證不與張遼争功鬥氣,如果二人發生争吵李典很難協調,那樣三人就不能形成一個整體。

    這裡還隐藏着一層意思:明明應該樂進出戰而令其守城,又說樂進“将軍”其實是說你樂進如果争着出戰,那麼三個人的凝聚力會更大,這才是曹操希望的第一方案:如果說樂進不明白這個意思。

    老老實實的守護,也是不錯的第二方案曹操的一封密信,為三人的團結對敵設了一個“雙重保險”無論發生什麼情況,都能做到萬無一失。

    正如曹操所料,張遼見信,率先表态,慷慨激昂的表示決一死戰,緊接着附和的就是李典。

    《三國志·李典傳》是這樣寫李典的:“遼恐其不從,典慨然曰:此國家大事,顧君計何如耳,吾何以私憾而忘公義乎!” 《三國演義》描繪此戰更為神奇:“這一陣殺的江南人人害怕,聞張遼大名,小兒夜不敢蹄” 如果說,團結就是力量,那麼人和就是戰鬥力。

    這件事也充分的體現了曹操“仁者用其仁,智者用其智”的用人之所長。

    曹操果然是“超世之傑。

    ” ————————————— 不孝不忠不義張遼論 張遼本來姓聶,後因為避怨改姓,與何人結何怨不明。

    張遼和人結怨可能是對方的原因,但張遼為了避怨不惜改姓,這就有問題了。

    自古以來中國人家族觀念特别重,除非是過繼給别人為養子,自己改姓那是大逆不道的事,關羽殺了人都隻是改了字,連名都不肯改,張遼卻把祖宗的姓氏給抛棄了,說他不孝并不為過。

    (另外有一個連名帶姓全改的徐庶竟然會被當成孝子,真是不可思議了) 對于張遼的不孝可能我的理由比較牽強,但他不忠卻是證據确鑿的。

    一般都認為張遼是跟着呂布跑,可仔細看看《三國志》就會發現陳壽在寫這點時卻明确寫出他是丁原部下,被派進京協助何進,何進派他去征兵,征到一千兵回來;何進死後他帶着這一千人投靠了董卓,董卓死後又帶着這一千人跟了呂布。

    他并不是呂布的部屬,隻是走的路和呂布一樣,并最後投入呂布帳下罷了,呂布被認為不忠之人,張遼走的比他還遠。

    呂布被李郭所敗,他這次表現出唯一的忠心沒有離開呂布,但呂布兵困下邳時,他二五仔的本性就出來了,《三國演義》寫他被俘後表現堅強,《三國志》卻記載他帶着自己人馬直接投降了曹操,由于曹操一直沒有被消滅,他也就安安心心在曹操手下一直混到了前将軍。

     在亂世為了活下去數不清的人當了二五仔,張遼雖然換老大換得比較勤快,不忠的程度更高一些也還是可以諒解的,可他不義就無法讓人原諒了。

    張遼有個好朋友叫關羽的,當二五仔跑到了曹操手下,曹操對他不放心,派張遼去試探他;曹操的行為不是君子所為,張遼如果人品正派一點的話完全可以婉據,張遼卻一口答應,并且為自己的背叛行為找了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說兄弟之情不如父子之情,然後就把關羽給賣了,幸虧曹操脾氣怪得很,竟然更喜歡關羽了。

    同樣是出賣朋友,後來的徐晃幹得可比張遼光明正大多了,像張遼這樣偷偷摸摸的出賣朋友的人,根本就配不上個“義”字。

     張遼在魏國與李典關系很惡劣,李典卻是曹操軍中公認的仁德君子,稱他有長者之風。

    君子惡小人,由此也可見張遼的品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