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
關燈
小
中
大
我想聊聊一位非凡的天才少年,他的作法和子義比較以後,我們似乎可以得到一點點啟發。
那就是---寬容與大度是對于人的心靈來說是一種修養! 言歸正傳,最有說一點。
後來演義裡寫到的救孔融的事,說:“原來孔融與太史慈雖未識面,卻曉得他是個英雄。
”其實在正史裡面孔融是聽說他這個事才開始對他感興趣的。
後來,他出城請劉備也有精彩的智慧描寫,結合他的武勇咱們下回再說。
————————————————————— 說說太史慈的地位 作者:隼舞空 剛才看到聞仲說正史《三國志》裡沒有單挑,我認為是不符合事實的。
抛開引注裡有争論的場合不談,正史《三國志》正文裡有一場單挑紀錄,那就是發生在太史慈和孫策之間的“神亭争雄”。
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這是《三國志》正文裡唯一一場單挑。
《三國志》卷四十九---吳書四---劉繇太史慈士燮傳第四裡有這樣的描述: ◇時獨與一騎卒遇策。
策從騎十三,皆韓當、宋謙、黃蓋輩也。
慈便前鬥,正與策對。
策刺慈馬,而攬得慈項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
會兩家兵騎并各來赴,於是解散。
有人一直認為文中沒有明說是一對一就不該算是單挑,就算如此,咱們還是可以算“一騎卒”對其中7人,而太史慈一個人也可是算上是1人單挑7人,比那個所謂的嚴格單挑還要猛。
言歸正傳。
為什麼正史《三國志》正文會有這麼一場對太史慈的武勇加以描述的記載呢。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一般我們都把太史慈作為東吳武将來看,但是在正史《三國志》裡他的定位是群雄。
不信你看題目:《三國志》卷四十九---吳書四---劉繇太史慈士燮傳,是的,他和劉繇時列在一起的,相信不會有人生說劉繇不屬于群雄吧。
難道因為他是群雄就要有這麼一段描寫嗎?不,簡單的說突出太史慈其實是為孫策作襯托。
為什麼這樣說呢?大家可以想想為什麼劉繇會被列入正史呢?說穿了,這裡列劉繇主要還是要突出孫家對東吳領有的正當性。
君不見《三國志》蜀書在寫劉備以前不也有個劉二牧傳嗎?但是太史慈隻是劉繇同鄉,而且“或勸繇可以慈為大将軍,繇曰:“我若用子義,許子将不當笑我邪?”但使慈偵視輕重”,可見當時以評論天下人物聞名于世的許邵對太史慈的評價一定不高。
而且和周瑜,黃蓋,程普等老資格比起來,太史慈的戰功在孫家立國方面的功勞可就是螢火之光了。
而且決定吳國命運的赤壁大戰還沒到他就去世了。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把太史慈也列在一起作為群雄是為什麼呢?我想他的最大優勢就是當時他聞名天下的武勇,上次曾經說過他救孔融一事,這裡就不談了。
總之在正史上,太史慈的武勇與關張不遑多讓。
那場單挑在演義裡很容易被看成是因孫策猛而反襯太史慈猛,我看還是應該反過來。
因為太史慈以勇聞名比孫策早。
太史慈在劉繇兵敗逃到豫章後曾經自稱丹楊太守,實際上就是自己把自己當成劉繇的接班人。
他沒有逃回家鄉去,也沒有繼續跟随劉繇。
這說明什麼呢?對,他是有政治野心的。
孫策也不過是個外來戶,侵攻東吳本身是沒有正當性的。
曾經看到過有日本人考證當時是沒有正式丹楊太守的。
我估計這個說法是站在作為正統的漢朝廷方面來說的。
“策已平定宣城以東,惟泾以西六縣未服。
慈因進住泾縣,立屯府,大為山越所附”。
原來當時他是趁孫策東征要建立根據地的。
這也就是說太史慈本身還是有一定政治素養和戰略眼光的,如果他能夠擊敗孫策,在那個時代他是有可能在成功後把自己的行為正當化的。
隻是他沒有料到孫策能在一年内就收拾了吳郡和會稽的許貢,王朗,而且他手下也沒有周瑜魯肅這樣的智囊,隻是糾集了一幫山越賊。
即使這樣,他還差點捉住孫權,那個“水國山獅”周泰也受了重創。
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太史慈列為群雄除了他本身是有一定背景以外,通過他來襯托孫策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你看“策即解縛,捉其手曰:“甯識神亭時邪?若卿爾時得我雲何?”慈曰:“未可量也。
”策大笑曰:“今日之事,當與卿共之。
”,可見孫策對他的重視,反過來這也證明孫策用人的手腕。
劉繇文用許邵無可厚非,但是僅僅因為許邵對太史慈評價不高就不用他,實在是缺乏逐鹿天下的器用。
還有一件事也可以看作是對孫策的反襯。
原來太史慈歸降後,除了孫策大家都不信任他。
“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還。
”策曰:“子義舍我,當複與誰?”餞送昌門,把腕别曰:“何時能還?”答曰:“不過六十日。
”果如期而反”。
這裡與其在表揚太史慈的誠實,倒不如說是在贊美孫策的心胸和政治手腕。
畢竟太史慈這樣一個早就聞名于世的大人物加入孫策集團,對于孫策來說是個巨大的勝利。
那就是---寬容與大度是對于人的心靈來說是一種修養! 言歸正傳,最有說一點。
後來演義裡寫到的救孔融的事,說:“原來孔融與太史慈雖未識面,卻曉得他是個英雄。
”其實在正史裡面孔融是聽說他這個事才開始對他感興趣的。
後來,他出城請劉備也有精彩的智慧描寫,結合他的武勇咱們下回再說。
————————————————————— 說說太史慈的地位 作者:隼舞空 剛才看到聞仲說正史《三國志》裡沒有單挑,我認為是不符合事實的。
抛開引注裡有争論的場合不談,正史《三國志》正文裡有一場單挑紀錄,那就是發生在太史慈和孫策之間的“神亭争雄”。
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這是《三國志》正文裡唯一一場單挑。
《三國志》卷四十九---吳書四---劉繇太史慈士燮傳第四裡有這樣的描述: ◇時獨與一騎卒遇策。
策從騎十三,皆韓當、宋謙、黃蓋輩也。
慈便前鬥,正與策對。
策刺慈馬,而攬得慈項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
會兩家兵騎并各來赴,於是解散。
有人一直認為文中沒有明說是一對一就不該算是單挑,就算如此,咱們還是可以算“一騎卒”對其中7人,而太史慈一個人也可是算上是1人單挑7人,比那個所謂的嚴格單挑還要猛。
言歸正傳。
為什麼正史《三國志》正文會有這麼一場對太史慈的武勇加以描述的記載呢。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一般我們都把太史慈作為東吳武将來看,但是在正史《三國志》裡他的定位是群雄。
不信你看題目:《三國志》卷四十九---吳書四---劉繇太史慈士燮傳,是的,他和劉繇時列在一起的,相信不會有人生說劉繇不屬于群雄吧。
難道因為他是群雄就要有這麼一段描寫嗎?不,簡單的說突出太史慈其實是為孫策作襯托。
為什麼這樣說呢?大家可以想想為什麼劉繇會被列入正史呢?說穿了,這裡列劉繇主要還是要突出孫家對東吳領有的正當性。
君不見《三國志》蜀書在寫劉備以前不也有個劉二牧傳嗎?但是太史慈隻是劉繇同鄉,而且“或勸繇可以慈為大将軍,繇曰:“我若用子義,許子将不當笑我邪?”但使慈偵視輕重”,可見當時以評論天下人物聞名于世的許邵對太史慈的評價一定不高。
而且和周瑜,黃蓋,程普等老資格比起來,太史慈的戰功在孫家立國方面的功勞可就是螢火之光了。
而且決定吳國命運的赤壁大戰還沒到他就去世了。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把太史慈也列在一起作為群雄是為什麼呢?我想他的最大優勢就是當時他聞名天下的武勇,上次曾經說過他救孔融一事,這裡就不談了。
總之在正史上,太史慈的武勇與關張不遑多讓。
那場單挑在演義裡很容易被看成是因孫策猛而反襯太史慈猛,我看還是應該反過來。
因為太史慈以勇聞名比孫策早。
太史慈在劉繇兵敗逃到豫章後曾經自稱丹楊太守,實際上就是自己把自己當成劉繇的接班人。
他沒有逃回家鄉去,也沒有繼續跟随劉繇。
這說明什麼呢?對,他是有政治野心的。
孫策也不過是個外來戶,侵攻東吳本身是沒有正當性的。
曾經看到過有日本人考證當時是沒有正式丹楊太守的。
我估計這個說法是站在作為正統的漢朝廷方面來說的。
“策已平定宣城以東,惟泾以西六縣未服。
慈因進住泾縣,立屯府,大為山越所附”。
原來當時他是趁孫策東征要建立根據地的。
這也就是說太史慈本身還是有一定政治素養和戰略眼光的,如果他能夠擊敗孫策,在那個時代他是有可能在成功後把自己的行為正當化的。
隻是他沒有料到孫策能在一年内就收拾了吳郡和會稽的許貢,王朗,而且他手下也沒有周瑜魯肅這樣的智囊,隻是糾集了一幫山越賊。
即使這樣,他還差點捉住孫權,那個“水國山獅”周泰也受了重創。
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太史慈列為群雄除了他本身是有一定背景以外,通過他來襯托孫策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你看“策即解縛,捉其手曰:“甯識神亭時邪?若卿爾時得我雲何?”慈曰:“未可量也。
”策大笑曰:“今日之事,當與卿共之。
”,可見孫策對他的重視,反過來這也證明孫策用人的手腕。
劉繇文用許邵無可厚非,但是僅僅因為許邵對太史慈評價不高就不用他,實在是缺乏逐鹿天下的器用。
還有一件事也可以看作是對孫策的反襯。
原來太史慈歸降後,除了孫策大家都不信任他。
“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還。
”策曰:“子義舍我,當複與誰?”餞送昌門,把腕别曰:“何時能還?”答曰:“不過六十日。
”果如期而反”。
這裡與其在表揚太史慈的誠實,倒不如說是在贊美孫策的心胸和政治手腕。
畢竟太史慈這樣一個早就聞名于世的大人物加入孫策集團,對于孫策來說是個巨大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