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超

關燈
孟起入川 入川以後的馬超軍團似乎并不是特别出彩. 但是聽孫恭恂教授(孫教授是師大曆史系的頭牌,中央電大1987-1996年曆史主講,明清史專家,為人诙諧有趣,沒想到他對三國也這樣了解,所謂海水不可鬥量也,緻謝)一席談,其實馬超軍團對于蜀漢軍隊的貢獻是非常巨大的.至少這是一種觀點,與諸兄探讨. 先說一個題外話,就是馬超是否受蜀漢的信任和重用.事實上馬超在劉備屬下,是比較得到重視的.他的貢獻不在北方,而在西陲,蜀漢立國以來東南北三個方面不斷爆發戰争,西部卻一直保持和平而友好的氛圍,這就是馬超和他的軍團的功績.要知道那些青藏草原上的半開化部落,從來不是友善和愛好和平的,而且他們對于富庶的西川壩子,正處于居高臨下的地位.沒有馬超這位"神威天将軍"和他死後軍團的餘威,蜀漢在西部安得如此從容?這種局面一直到蜀漢擁有了另外一位在西方富有威望的将領--姜維才得到改變,那時,随着馬岱的去世,馬家的軍團也已經完成了與蜀漢中央部隊的融合. 馬超的威望,一方面是家族的傳統,另一方面,西方的少數民族在川西丘陵地帶和馬超交戰,也毫無取勝的希望. 有很多人提到對馬超反複無常的擔心,漢朝的統治方法,所謂王霸間雜,對馬超這樣的封疆大吏,累世公侯有一套特殊的管理方法,就是"羁羁",意思是不給您犯罪的機會,我們就能做好君臣.給馬超的責任恰到好處,又對國家沒有威脅. 漢的君王之術認為用個人感情決定信任是君王的大忌,忠不忠是在變化的.有人問,為什麼劉備出征東吳不帶上魏延馬超?是不是不信任?後方空虛,這二位一個防備西陲,一個拱衛漢中,(諸葛亮則是蜀漢的戰略預備隊,)誰也動不得,把家都交給你們了,這是最大的信任. 劉備和諸葛亮善于用人,連劉巴那樣明說要投曹操的都能容,對馬超的運用自然更是蜀漢的重要棋子.從戰略上說,蜀漢為馬超設計的未來是涼州,諸葛亮出師北伐前去哭馬孟起并非多事,此時北伐主要目的就是奪取雍涼,以涼州,益州兩州的實力為後盾來圖謀進取中原(荊州失去後對隆中對的修正),沒有了這位身經百戰又熟悉西部情況的名将,孔明大概有痛失一臂的感覺.畢竟,馬超的所謂反複,都是以保護自己為基礎的,和呂布的有奶就是娘不完全是一回事. 八.大地飛鷹 言歸正傳,蜀漢後期的軍隊留下了馬超軍團深重的影響,在它的身上甚至還依稀可辨羅馬軍隊的影子.當時,曹魏的軍隊是以騎兵為主的縱橫馳騁之輩,作戰經驗豐富,機動力強孫吳的軍隊以水軍為核心,依托長江與曹魏抗衡,都具有自己的特色. 而蜀漢軍隊呢,則是一支中國曆史上很少見的技術型軍隊.可以說,曹軍和蜀軍的對比,有點象冷戰時蘇軍和美軍的對比.在劉備東征失利之後軍隊精銳盡失,重要将領嚴重缺乏,怎樣重建軍隊是諸葛亮的巨大困難.實際上,諸葛亮的早期生涯主要是從事政治經濟活動,對于軍事并非專長,但是他長于思考,面對蜀漢戰士個人素質與曹魏軍隊的差距,蜀漢唯一幸存下來,而又有和曹軍作戰不錯戰績的馬超軍團就自然成了他參考的對象. 古羅馬式的嚴格軍規和獎懲制度,也和諸葛亮的法家思想不謀而合.所以蜀漢基本是采用了馬超軍團現成的建軍思想,而針對蜀漢的特色進行了改造. 首先,蜀軍吸收了馬超軍的特長, 第一,重視紀律和正規化的軍事規章,包括獎懲,等級等,這較多保留了古羅馬軍團的特色,而中國軍隊在紀律上更多的依靠主帥的督促和威嚴.所以才有諸葛亮出祁山時"戎陣整肅"三郡望風而降的效果.古稱諸葛善于治戎,當是指此 第二,重視技術兵器的使用,而不單獨依賴軍人的勇猛.蜀軍在武器制造上面下了很大功夫,摧山弩,浦元刀,孔明燈,後來到晉朝将領之間還以諸葛時代的铠甲做為珍貴的禮物,因為它能夠擋住飛箭,其他朝代的軍隊很少有如此重視技術兵器的,大多是謀略型的軍隊 第三,重視步兵和陣戰,這也和蜀漢沒有良好的馬匹有關,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所謂九宮八卦陣,實際上是後人的創造,真正對魏軍構成嚴重威脅的諸葛戰陣,我推測和羅馬軍陣,就是所謂的魚鱗陣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可惜,這是沒有佐證的. 但是從蜀漢的軍令看,面對魏軍襲擊,第一個動作就是結陣,蜀軍即使被圍,也是結陣而鬥,很難消滅,這讓我想到斯巴達克斯突破克拉蘇的防線時,羅馬軍的反應:"他們立刻結成無數個圓形的,三角形的集陣,竭力抵擋着角鬥士的騎兵的砍殺". 其次,針對馬超軍團的弱點進行了若幹改進. 第一是以硬弩代替标槍,對于瘦小的川軍來說,标槍即難以使用又不便攜帶,射程也有限,而弩則兼有标槍和弓箭的優點,因為使用機械力并能夠瞄準,它的殺傷力遠遠大于普通弓箭,當魏軍騎兵撲向蜀軍的時候,迎接他們的總是飛蝗一般的羽箭!著名的魏将張颌就是喪生弩箭之下,他負傷的時候還無法相信有如此兇猛的箭矢.而魏軍在打敗馬超之後反而不再發展弩箭,大概和沉重的弩箭與騎兵不相容有關吧 第二是以車輛代替斯巴達盾牌,蜀軍遇到襲擊的時候是以車輛結成外圍,所謂西羌的鐵籠車其實正是蜀軍的真實寫照.車,掩護的能力更大,同時功能也更多樣,可以擔負運輸的任務,還加強了機動能力.從史書上看魏軍面對象移動長城一樣的蜀軍,真是一籌莫展.羅馬軍陣在依托陣地進行防禦中的優點發揮得淋漓盡緻.所以,蜀軍在攻擊上多是正面推進輔以騎兵襲擊,而退卻中總是從容退去,讓魏軍無機可乘.在街亭之戰中諸葛亮要求馬谡要"當道下寨",因為這樣在寨前擺開類似羅馬軍陣的蜀軍可以說無法擊敗.馬谡隻看到雙方軍隊數量相差不大(指張颌的前鋒),但是沒想到他的兵不是訓練來打快速沖擊的,所以即使占了地利,也打不過魏軍的騎兵. 看三國,蜀漢最大的特點是什麼?---用計.不但諸葛亮用計,還有張飛,關羽,等等.不過,如果回歸曆史,就會發現,蜀漢前期的計策,比如黃忠定軍山,張飛長闆橋都确有其事,後期諸葛亮的計策,則多是為了烘托諸葛的智慧,虛構居多,比如諸葛裝神,空城計. 其實,蜀漢前期這些精彩妙計下面掩飾的是軍事方面的軟弱,從徐州時代起,劉備軍在硬碰硬的戰鬥中就很少能夠取勝.但是蜀漢後期經過諸葛重建的軍隊和魏國對陣,經常以四分之一的兵力把魏軍堵在營裡打的不敢出來.其戰鬥力可見一斑. 但是,蜀軍也同樣繼承了馬超軍團的缺點,比如攻堅能力不強,這在陳倉之戰中有所表現,後期司馬懿一躲進營寨蜀軍就沒辦法也是例子. 再比如對後勤依賴嚴重,這是技術型軍隊的通病,後勤一旦出問題,就無法完成作戰,對比蒙古兵喝馬奶子就能縱橫天下,缺點就太明顯了. 馬超軍團最後的閃光,是馬岱在後退中突襲斬殺陳造的戰鬥,在魚鱗陣交替的掩護下,蜀軍從容後撤,追擊的魏軍精騎在沒有能夠使用他們的馬刀時就被射殺的屍橫遍野,少數沖進蜀軍陣内的魏軍立即被有組織的圍困,絞殺,待魏軍陣容少亂,井然有序的退卻軍中突然殺出一支輕騎,直取對方指揮部,一陣風般斬殺對方主将後一擊即回...一個典型的羅馬式退卻反擊戰例. 後記 某這篇馬超可能引起争論,已經有個朋友講你這是崇洋媚外.如果把它稱為崇洋媚外的朋友希望你能夠再讀一遍。

    這是一篇關于中西方交流的曆史短文,應該是象談西方人喝咖啡而我們喝茶一樣,沒有褒貶。

     古代西方軍事對中國的影響一般不大,因為中國自身的強大對邊疆就是一種巨大的内向壓力,中間還隔着一個剽悍善戰的少數遊牧民族地區。

    在當時中西方交往中,中國對西歐的影響遠勝對方,因此,象馬超軍團這樣的逆向才有曆史的巨大吸引力。

    相對來說,中國吸取遊牧民族地區的影響更大,比如漢武帝的養馬政策。

    西方要超越這個地區影響中原幾乎不可能。

    隻有在東漢末年的特殊環境下,像馬超軍團這樣的特例才會出現。

    原因是經過多次從西向東的軍事行動,包括董卓,李郭,甚至馬氏軍隊的初次東征,西部軍事力量出現真空,當時的少數民族力量不足以深入涼州,才有更西部的力量前來填充。

    西域的綠洲國家與西方的城邦無論在地理還是政治情況上都有相似,是西方軍事思想的存在空間,否則羅馬軍團到馬超時代,還有百多年曆史,早就會損失殆盡了。

    馬超軍團,實際就是在東漢末年的特殊時代,西方的影響才能得到一個曆史的夾縫,閃爍一下. 關于羅馬殘軍,西方重要依據是羅夫洛爾德的《東方失信》(ThelostlettersfromFar-East),其中随同商隊返回羅馬的士兵對漢朝政府和西域都護的照顧有較詳細描述,而且還說明了他們依舊沿襲着古羅馬的軍職生活。

    有興趣的朋友可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