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

關燈
說,在《三國演義》中,姜維雖遠不如諸葛亮那樣光彩照人,但卻是全書中最後一個帶有亮色的人物。

    然而,在曆史上,姜維卻是個争議羅多的人物,在《三國志》及裴松之所做的注中,就記載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

     關于姜維的争議,主要集中在三國問題上: 首先是姜維的棄魏歸蜀問題。

    對這件事,孫盛極為不滿,認為這是不忠不孝之舉。

    在當時,魏國人似乎并沒有把姜維歸蜀這件事看得那麼嚴重,他們認為姜維“本無去意”,因此在收複冀縣,得到姜維母親、妻子後,并沒有加害。

    對此,諸葛亮的看法更是不同,他認為姜維此舉是心存漢室的表現,既然是心存漢室,那自然是忠臣無疑。

    民間傳說對姜維此舉更是大加肯定。

    據說,姜維投蜀後,其母曾寄來一封書信,向他求“當歸”。

    姜維回信說:“良田百頃,不在一畝。

    但有遠志,不在當歸。

    ”姜母得書,知道兒子志向遠大,便不再挂心了。

     其次就是姜維的北伐,這是評價姜維時争議最多的問題。

    諸葛亮死後,應不應該繼續北伐?臬北伐?這在蜀漢集團内部就一直存在着争議。

    姜維自以為才武過人,又了解隴西風俗民情,因此常以諸葛丞相遺由,主張興師大舉北伐。

    蔣琬認為諸葛亮所選的進軍路線,道路艱險,糧運困難,因而主張多造船隻,由漢、沔順下,襲擊魏的魏興、上庸。

    費祎則反對北伐,他曾對姜維說:“吾等不如丞相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且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來者,無以為希冀僥幸而決成敗于一舉。

    若不如志,悔之無及。

    ”所以,在蔣琬、費祎執政時,他們總是限制姜維,不給他太多的軍隊,對外基本上采取戰略防禦政策,力求維持安定的局面。

    蔣琬、費祎先後去世後,姜維正式掌握了兵權,因此加緊了對曹魏的征伐,從公元249年至262年,13年間,先後8次北伐中原,史稱“八伐中原”。

     對姜維的北伐,後人非議較多。

    除孫盛“亡國之亂相”的譏評外,陳壽在《三國志》中也批評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衆黩旅,明斷不周,終緻隕斃”。

    從實際效果來看,姜維的北伐确實成績不大,且敗多勝少,連年征戰,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巨大,使本來就弱小的蜀國愈來愈弱,而北伐的直接後果則是加快了司馬昭伐蜀的步伐。

    從軍事的角度來看,姜維的北伐确實不可取,但他那種繼承諸葛亮遺志,自強不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卻是可貴的。

     此外就是關于姜維降鐘會的事。

    姜維假托降魏伺機恢複蜀漢,在曆史上實有其事,這在《華陽三國志》等書中都有記載。

    孫盛永和初年随桓溫平蜀時還曾看見姜維降魏之後密與劉禅的表疏,述說欲假降鐘會,伺機複蜀之事,一些蜀中故老也向孫盛描述了當年的情景。

    很多人批評姜維,認為他亡國主辱之時不以身殉國,卻死于鐘會之亂,這是喪失氣節。

    孫盛就認為: 鄧艾之入江由,士衆鮮少,維進不能奮節錦竹之下,退不能總帥五将,擁衛蜀主,思後圖之計,而反複于順逆之間,希違情于難冀之會,以衰弱之國,而屢觀兵于三秦,已滅之邦,冀理外之奇舉,不亦暗哉。

     對孫盛的話,裴松之則做了反駁,他認為: 于時鐘會大衆既造劍閣維與諸将列營守險,會不得進,還計,全蜀之功,幾乎立矣。

    但鄧艾詭道旁入,出于其後,諸葛瞻既敗,成都自潰。

    維若回軍救内,則會乘其背。

    當時之勢,焉得兩濟?而責維不能奮節綿竹,擁衛蜀主,非其理也。

    會欲盡坑魏将以舉大事,授維重兵,使為前驅。

    若令魏将皆死,兵事在維手,殺會複蜀,不為難矣。

     總的來看,曆史上的姜維的确是一個功過皆有的人物,但在《三國演義》中,作者對這個人物做了精心的重塑,于是,作為一種精神的化身,姜維就可以和《三國演義》一起傳留千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