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

關燈
·169年 出生。

     ·222年 病逝于江都。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人。

    先為并州刺史丁原部下擔任從事,後來又歸附董卓,董卓死後,張遼又帶兵投靠了呂布,在呂布手下任騎都尉。

    後來,呂布在下邳被曹操和劉備打敗,最終歸附曹操。

    武功高強,有勇善謀,多次建立奇功。

    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孫權攻打合肥,他率敢死隊八百餘人守城,奮勇突擊,大破吳軍。

    吳軍一聽見張遼的名字,便人人膽寒,連吳國小兒夜間啼哭,一聽說張遼二字便不敢哭了。

    魏文帝黃初三年(222年),曹丕親征,三路伐吳。

    張遼與諸将大破東吳大将呂範軍,遂因病死于軍中,谥剛侯。

     ——————————————— 談關羽和張遼的藝術形象 1. 記得當初買下四大名著的時候,發誓要全讀完。

    時至今日,卻隻認真的讀了《水浒傳》和《三國演義》。

    最先讀的是《水浒傳》,在央視熱播其連續劇時又看了一遍。

    拿起《西遊記》和《紅樓夢》,都隻讀了七八十頁就放棄了——西遊情節的重複使我止步;雖然紅樓是四部名著中最有藝術價值的,但我沒堅持讀下去。

     《三國演義》是我最喜歡的小說,到現在完整的讀了三遍,偶爾翻閱的次數就不知有多少了。

    喜歡小說中誇大又史實的人物——“謀士如雲、猛将如雨、栩栩如生、血肉豐滿”;喜歡小說中虛構又曆史的戰争和政事——“驚心動魄、神出鬼沒,風雲變化、争權奪勢”。

    這些藝術性的曆史人物、曆史事件,使我喜歡讀三國,了解三國的一切。

    我讀與三國有關的書籍,收藏《三國演義》的連續劇,收集三國相關卡片,玩所有與三國有關的遊戲。

    演義中塑造了諸多人物,從謀士到武将,小人到英雄,很多我都喜歡。

    英武志士中,最喜歡蜀漢關雲長和曹魏張文遠,關張(非張飛)皆文武雙全并在各自陣營中占有不可取代的位置。

    在此,談談并比較這兩位藝術形象。

     2. 提到關羽,中國人有誰不知道——武聖、武勇無敵;忠臣、忠肝義膽;義士、義薄雲天,五虎上将之首,然最終卻因個性使然而未為自己畫好句号,但至今仍擁有大量的崇拜者。

     那麼張遼呢?名聲的确沒關羽響,但對那些比較熟悉三國曆史的人來說,張遼在他們心中的地位不一定比關羽低,有人甚至以其為豪而嗤關公以鼻。

    況且張遼也是曹魏五大将之首。

     關羽(?—219)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即今山西臨猗。

    張遼(169—222)字文遠,雁門馬邑人,即今山西朔州。

    兩位也算同鄉了,由劉備生于161年可推知關羽與張遼年齡也相仿。

     關羽張遼雖各為其主,但友情交厚。

    張遼早年與呂布先後同事丁原和何進,之後屬董卓,董卓滅亡後跟随呂布,但一直未被重用。

    公元198年曹操進攻下邳擊敗呂布,在白門樓斬了武勇蓋世的呂布後,繼而要斬張遼,這時關羽跪懇曹操重用張遼,并以性命擔保。

    張遼跟了曹操後就揭開了他的輝煌篇章。

    在此之前,張遼一直沒幹出大事,比起關羽來,更默默無聞得多。

    關羽與劉張在涿縣張飛家桃園結義後,兄弟三人召集義兵響應朝廷号召攻打黃巾賊,之後随十八路諸侯讨伐董卓。

    關羽毛遂自薦斬了骁勇的華雄一舉成名,并創下了“溫酒斬華雄”的美談。

    而後劉關張戰呂布,實際上隻是突顯呂布的英武。

    之後無事。

    公元200年官渡之戰前,曹操分兵五路進攻劉備駐地徐州,劉備求救于北方的袁紹未果,終因勢單力薄而敗。

    關羽孤軍奮戰未能沖出曹軍的包圍圈,最後由舊友張遼出面說降關羽并定約三事,關張總算過了一段同事一主的日子。

     袁紹等徐州落入曹操手中後才進軍下許都,河北名将顔良于白馬坡連斬曹操數将,得意揚揚之際來不及反應就亡魂關公刀下。

    與顔良齊名的文醜氣勢洶洶殺來要替顔良報仇,但戰關羽不到三合就拔馬而逃,怎奈坐騎不及赤兔馬快還是被關羽砍了,關羽名聲頓時大噪起來。

    之後他跋涉千裡過關斬将追尋兄長可見他的忠義,挂印封金又表現他不忘曹操的恩義。

     至此關張分道揚镳,但兩人前半生經曆頗有相似之處,同為将帥之才,志向相同趣味相投。

    關羽替張遼求過情,張遼說降關羽約了三事;張遼幾易其主,而關羽也事過曹操。

     在之後的十幾年裡,曹操鞏固了他在北方的霸主地位,張遼随曹操征戰四方頗有戰績。

     關羽跟着劉備輾轉四處,在赤壁一戰中不忘舊恩于華容道放過曹操一馬。

     3. 公元215年,這一年對于張遼來說是一生最輝煌的一年。

    劉備入川取代劉璋已有一年,三分天下之勢漸顯。

    曹操取下漢中欲南下掃蕩西川,此時孫權率十萬大兵進攻張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