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
關燈
小
中
大
魏延,蜀國名将。
子文長,義陽(今河南省桐柏)人。
關羽攻長沙時,魏延殺主獻城,後随劉備入川,一路戰功不少。
任鎮遠将軍,漢中太守。
随諸葛亮平定南蠻,在陳倉力劈曹魏大将王雙,遷升為征西大将軍,封南鄭侯。
諸葛亮死後,與長史楊儀争兵權,被諸葛亮生前安排的馬岱誅殺。
擅用大刀,刀法熟練。
————————————————————————————————— 三國奇冤數魏延----讀《三國演義》雜感之一我始終認為,在三國時期魏蜀吳數十年的曆史進程中,蜀國名将魏延的謀反之說是一樁天大的冤案。
自從三十餘年前開始閱讀《三國演義》的那天起,我的心中就不時地為魏延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悲劇性的結局感到憤怒與惋惜,随着年齡與閱曆的不斷增加,随着對生命意義的逐漸理解,在反複閱讀過《三國演義》以及《三國志》中有關描寫魏延的段落與細節之後,這種不平的感覺就愈發的強烈,在我的眼前,仿佛總是出現書中那位‘面如重棗、目若朗星、五绺長髯、威風凜凜、執刀跨馬、沖鋒突陣’的蜀國名将;在我的心中,總是想為這位‘心高性烈、傲視同僚、熟曉軍機、久曆戎事、勤于謀略、善待士卒’的征西将軍鳴上一聲不平。
作為蜀國屈指可屬的猛将之一,魏延為劉備江山的建立可稱得起是立下了汗馬功勞。
《三國演義》中魏延的第一次出現,正值劉備攜民渡江敗走襄陽之時,此刻的劉備可稱是一敗塗地狼狽萬分,身邊兵不過上千疲卒,将不過張飛趙雲,後有曹操雄師追擊,前有蔡瑁張允刁難,可說是進退無路、存亡未蔔。
在這危亡時刻,挺身而出的是原本與敵對雙方基本無幹的魏延,就是憑着一顆男兒的血性之心,為了搭救劉備君臣和數十萬百姓,才不惜得罪蔡瑁張允這些奸佞谄媚之輩,在襄陽城下與名将文聘大戰數十合,最後落得家人被殺隻身投奔長沙的下場。
可以講,這員正直、勇猛又略帶魯莽的猛将的首次出現,即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然而,令魏延與讀者始料不及的是,正是這種完全發自内心的仗義之舉,後來卻成為諸葛亮認定其‘腦後有反骨’的最初契因。
魏延的第二次出場,是在赤壁大戰之後,劉備攻略漢上九郡之時。
當時,不可一世的關羽率兵襲取長沙,遭到了老将黃忠的頑強阻擊,處于進退兩難的尴尬之地,又是心高氣傲、血性方剛的魏延為其解了圍。
當時,為報答戰場上關羽的不斬之恩,三箭虛射的老将黃忠受到了太守韓玄的誤解,被綁赴刑場即将斬決。
讀者看到此處,不禁為黃老将軍的生死捏了一把汗,就在千鈞一發之際,又是魏延激于義憤振臂而呼:“黃漢升乃長沙保障,殺漢升即殺長沙百姓也”,拔劍而起,斬了輕于殺戮的昏聩之輩韓玄,大開城門,迎接劉備大軍進入長沙。
至此,我既為保存了後來的五虎大将之一而慶幸,也為魏延這員猛将終歸劉備帳下而興奮。
孰料,待等諸葛先生一到,首先令下的就是要斬有功無過的魏延,其理由是“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忠也,食其祿而弑其主是不義也”。
看到這裡,真正的使人為魏延感到不公!難道抛棄無能之主迎接明君的到來竟然是錯誤的舉動?難道就該看着昏庸之輩砍下天下名将的頭顱而無動于衷?每思于此我都不禁為魏延深呼一聲:冤哉文長!幸虧,劉備不失為創業明智之主,念憶舊恩從諸葛先生刀下救了魏延。
從此,劉備的帳下又多了一員東擋西殺、威風八面的猛将,魏延也得以在劉備帳下大顯身手施展自己的才華,數十年間沖鋒陷陣屢立奇功:取西川與黃忠共為先鋒,盡敗蜀中名将;戰東川助張飛屢破曹兵,箭射曹操面門;退蠻兵渡泸水破孟獲苦戰數年,成就了諸葛先生七擒七縱之舉;出陳倉震魏将斬王雙曆任前鋒,效盡了拔山涉水先出後回之責。
終于,一代猛将輔弼明君成就了王霸之業,使昔日無寸土之地的劉備坐上了兩川之主蜀中之王的寶座,延續了後漢六十餘年的西隅江山。
同時,一代明君幫助猛将遂卻了建功之志,使當年孤身投主的魏延完成了舉将封侯吐氣揚眉的心願,成為了坐鎮漢中,獨守一方的南鄭侯漢中太守征西大将軍。
至此,我們不禁為劉備的慧眼識人與魏延的得遇明主、君主猛将之間的相得益彰而額手相慶。
然而,劉備未曾想到,魏延未曾想到,我也未曾想到,無論魏延的功勞有多大,就是那一句主觀臆斷的‘腦後有反骨’,最終還是造就了猛将魏延的一生悲劇,而這悲劇的策劃者和導演者恰恰是那位被劉備待之如師、為衆将奉之如神的著名賢相諸葛亮。
為了證明自己的預言沒有錯,這位昔日南陽的卧龍先生、今天蜀漢的武鄉侯,在劉備死後自己被劉禅尊為相父的十幾年中,運用手中所掌握的統軍大權,采取了一系列隐秘晦暗的手段,對魏延的正确建議與行動進行了多次的掣肘與壓制,使其在多年戰争中積累的豐富作戰經驗根本無法得到發揮。
難道不是嗎?首出祁山,魏延根據形勢,大膽倡議,由自己帶精兵取道子午谷直插魏國的重鎮長安,這在當時的情況下,絕對不失為一條出奇緻勝的妙計,因為此時鎮守長安與蜀軍對壘的既不是久曆戎行的大将軍曹真,也不是老奸巨猾的都督司馬懿,而是根本不知軍
子文長,義陽(今河南省桐柏)人。
關羽攻長沙時,魏延殺主獻城,後随劉備入川,一路戰功不少。
任鎮遠将軍,漢中太守。
随諸葛亮平定南蠻,在陳倉力劈曹魏大将王雙,遷升為征西大将軍,封南鄭侯。
諸葛亮死後,與長史楊儀争兵權,被諸葛亮生前安排的馬岱誅殺。
擅用大刀,刀法熟練。
————————————————————————————————— 三國奇冤數魏延----讀《三國演義》雜感之一我始終認為,在三國時期魏蜀吳數十年的曆史進程中,蜀國名将魏延的謀反之說是一樁天大的冤案。
自從三十餘年前開始閱讀《三國演義》的那天起,我的心中就不時地為魏延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悲劇性的結局感到憤怒與惋惜,随着年齡與閱曆的不斷增加,随着對生命意義的逐漸理解,在反複閱讀過《三國演義》以及《三國志》中有關描寫魏延的段落與細節之後,這種不平的感覺就愈發的強烈,在我的眼前,仿佛總是出現書中那位‘面如重棗、目若朗星、五绺長髯、威風凜凜、執刀跨馬、沖鋒突陣’的蜀國名将;在我的心中,總是想為這位‘心高性烈、傲視同僚、熟曉軍機、久曆戎事、勤于謀略、善待士卒’的征西将軍鳴上一聲不平。
作為蜀國屈指可屬的猛将之一,魏延為劉備江山的建立可稱得起是立下了汗馬功勞。
《三國演義》中魏延的第一次出現,正值劉備攜民渡江敗走襄陽之時,此刻的劉備可稱是一敗塗地狼狽萬分,身邊兵不過上千疲卒,将不過張飛趙雲,後有曹操雄師追擊,前有蔡瑁張允刁難,可說是進退無路、存亡未蔔。
在這危亡時刻,挺身而出的是原本與敵對雙方基本無幹的魏延,就是憑着一顆男兒的血性之心,為了搭救劉備君臣和數十萬百姓,才不惜得罪蔡瑁張允這些奸佞谄媚之輩,在襄陽城下與名将文聘大戰數十合,最後落得家人被殺隻身投奔長沙的下場。
可以講,這員正直、勇猛又略帶魯莽的猛将的首次出現,即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然而,令魏延與讀者始料不及的是,正是這種完全發自内心的仗義之舉,後來卻成為諸葛亮認定其‘腦後有反骨’的最初契因。
魏延的第二次出場,是在赤壁大戰之後,劉備攻略漢上九郡之時。
當時,不可一世的關羽率兵襲取長沙,遭到了老将黃忠的頑強阻擊,處于進退兩難的尴尬之地,又是心高氣傲、血性方剛的魏延為其解了圍。
當時,為報答戰場上關羽的不斬之恩,三箭虛射的老将黃忠受到了太守韓玄的誤解,被綁赴刑場即将斬決。
讀者看到此處,不禁為黃老将軍的生死捏了一把汗,就在千鈞一發之際,又是魏延激于義憤振臂而呼:“黃漢升乃長沙保障,殺漢升即殺長沙百姓也”,拔劍而起,斬了輕于殺戮的昏聩之輩韓玄,大開城門,迎接劉備大軍進入長沙。
至此,我既為保存了後來的五虎大将之一而慶幸,也為魏延這員猛将終歸劉備帳下而興奮。
孰料,待等諸葛先生一到,首先令下的就是要斬有功無過的魏延,其理由是“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忠也,食其祿而弑其主是不義也”。
看到這裡,真正的使人為魏延感到不公!難道抛棄無能之主迎接明君的到來竟然是錯誤的舉動?難道就該看着昏庸之輩砍下天下名将的頭顱而無動于衷?每思于此我都不禁為魏延深呼一聲:冤哉文長!幸虧,劉備不失為創業明智之主,念憶舊恩從諸葛先生刀下救了魏延。
從此,劉備的帳下又多了一員東擋西殺、威風八面的猛将,魏延也得以在劉備帳下大顯身手施展自己的才華,數十年間沖鋒陷陣屢立奇功:取西川與黃忠共為先鋒,盡敗蜀中名将;戰東川助張飛屢破曹兵,箭射曹操面門;退蠻兵渡泸水破孟獲苦戰數年,成就了諸葛先生七擒七縱之舉;出陳倉震魏将斬王雙曆任前鋒,效盡了拔山涉水先出後回之責。
終于,一代猛将輔弼明君成就了王霸之業,使昔日無寸土之地的劉備坐上了兩川之主蜀中之王的寶座,延續了後漢六十餘年的西隅江山。
同時,一代明君幫助猛将遂卻了建功之志,使當年孤身投主的魏延完成了舉将封侯吐氣揚眉的心願,成為了坐鎮漢中,獨守一方的南鄭侯漢中太守征西大将軍。
至此,我們不禁為劉備的慧眼識人與魏延的得遇明主、君主猛将之間的相得益彰而額手相慶。
然而,劉備未曾想到,魏延未曾想到,我也未曾想到,無論魏延的功勞有多大,就是那一句主觀臆斷的‘腦後有反骨’,最終還是造就了猛将魏延的一生悲劇,而這悲劇的策劃者和導演者恰恰是那位被劉備待之如師、為衆将奉之如神的著名賢相諸葛亮。
為了證明自己的預言沒有錯,這位昔日南陽的卧龍先生、今天蜀漢的武鄉侯,在劉備死後自己被劉禅尊為相父的十幾年中,運用手中所掌握的統軍大權,采取了一系列隐秘晦暗的手段,對魏延的正确建議與行動進行了多次的掣肘與壓制,使其在多年戰争中積累的豐富作戰經驗根本無法得到發揮。
難道不是嗎?首出祁山,魏延根據形勢,大膽倡議,由自己帶精兵取道子午谷直插魏國的重鎮長安,這在當時的情況下,絕對不失為一條出奇緻勝的妙計,因為此時鎮守長安與蜀軍對壘的既不是久曆戎行的大将軍曹真,也不是老奸巨猾的都督司馬懿,而是根本不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