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超
關燈
小
中
大
圖書館查到這本書。
現在的疑問,主要是對于犁軒古城的疑問,有人認為該城位于碎葉水上遊(鹹海一帶),這樣它對于中國的影響就極為微弱了,而甘肅的所謂犁軒舊城,有意見認為它隻是一個古代絲綢之路的中轉站,出土的文物是貨物堆棧。
不過某個人不太相信,因為那個時候中國的影響力似乎還無法到達阿姆河流域,而且您會相信有人扛着羅馬将軍法場的徽标輾轉千裡到中國來做生意嗎? 關于馬超,此人被稱為錦馬超是小說家的發揮,但他的确在西羌之中有英武之名,因他為人善戰,能與士卒同甘共苦,出陣總是“銀铠高髦”,遠遠看去十分醒目。
但也有一種說法,描述馬超“面如活蟹”(元代戲曲),如果是真的,這個形象和日曬大概有關系,想想螃蟹的顔色,馬超迷要很傷心吧。
馬超和曹軍交戰,從戰略戰術上最後都是失敗,其原因有二,第一,這個戰法不适合中國,因為雙方産生的地理條件不同。
如果羅馬人生在中國,他們也不會去研究軍陣。
同樣,中國的智謀型軍隊,數量建軍也不适合羅馬,因為他們沒有那樣的人口,雙方的哲學思想也南轅北轍。
所以,羅馬軍陣的影響在中國沒有傳到後世。
第二,中國軍隊的建軍思想是智謀型建軍,其精髓就是有一個優秀的統帥,就得到了一半勝利,而曹操又是中國軍事家的翹楚,對馬超軍團的弱點洞若觀火。
他初期的失利,和拳擊手突然碰到蒙古摔跤運動員一樣,屬于措手不及。
馬超軍團影響的消失有一點把孩子和髒水一起潑掉的可惜。
羅馬和中國一樣,屬于農耕地帶,同樣面臨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因此在建軍上有一緻的基礎。
如果能夠更多吸取其長處,應該有很多好處。
比如,中國元朝就開始使用火炮,到了明清反而被西方入侵,其原因就是不重視發展技術型軍隊,認為這是細枝末節,将帥一心,運籌帷幄才是正理。
實際上武器也很重要.而且,後來的中國軍隊因為身體條件,采用了以數量代替質量的方法對付北方少數民族,造成軍隊臃腫而效率低下。
那麼您可能問,馬超的軍團等同于羅馬軍團嗎?某以為,根本不等同.馬超部隊隻是當時中國人眼裡的西化軍團,它應該隻是受到了較強的西方影響,而從西方看,他當然還屬于東方軍隊。
——————————————————— 三論馬超之二--曹操離間馬超 如果曹操沒有利用疑書來離間馬超與韓遂,那麼是否馬超有戰勝的機會?或是馬超原本非常英勇,隻不過因為中計才失敗,若沒有被離間,馬超有勝算嗎?其實曹操離間的效果并沒有想象中大。
首先是韓遂的地位及勢力,并不是最大。
如果侯選、李堪、梁興、馬玩、楊秋等人都隻不過是韓遂的屬下,然後馬超一個人還可單挑六将,最後還被迫逃亡,隻剩得三十餘騎。
那麼這一場戰争根本就不能算是馬超起兵對抗曹操,而是韓遂主導起兵。
韓遂的勢力不應該大到可以左右大局,他和其它将領,就像與馬超一樣,都應是平起平坐才對。
其次是馬超的實力不容小看,馬超敢起兵,正是因為率領其父馬騰的舊部衆,也正因馬超的聲勢浩大,所以曹操才要親征。
馬超聯合其它關中諸将起兵,還有馬超曾經圍攻涼州,打敗刺史韋康,其實馬超的實力一點也不含糊。
加上關西兵号稱精悍,馬超素來勇猛,也就是馬超的實力沒有小到因為與韓遂不和就無法與曹操作戰。
擁兵滅州威力,馬超實力為關西第一。
如果馬超沒有被離間,是否表示就有絕對打赢曹操的勝算?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馬超提出割地請和以及主動送人質等條件,被曹操拒絕的事,發生在疑書離間之前,可見此時關中諸軍早已遇到戰勢不利。
因為曹操早已派遣别動部隊,使徐晃、朱靈以步騎四千人暗中橫渡蒲阪津,與曹操本軍前後呼應,已成夾擊之勢,關中諸軍大勢已去。
因為關中南北多山,東西僅流黃河,曹操從東而來,又于西方奇襲,南北又逃脫無路,已成甕中捉鼈之勢。
即使不被離間紛亂,也會因為被包圍,兩面作戰左右難顧,這才是優劣所在,曹操就算不用離間馬超,都能關門打狗。
離間隻不過加深彼此之間的沖突,烏合之衆本來就誰也不服誰,人數愈多,意見愈多,沖突更大,此時隻要任何挑撥,都可催化矛盾分化。
還有一個事件,也很離譜,全部就三國演義來看整個事件。
馬超被離間後,不但砍翻馬玩,剁倒梁興,還能翻身射中李堪,這太奇怪了,居然使用寶劍與弓箭,人稱錦馬超的威風,應是使用貫用兵器,拿槍執矛,遇到生死危機,又不是身受埋伏,僅帶親随數人,就去質問正想起殺心諸将,難道馬超沒有考慮對方會動手嗎?這一段馬超找韓遂起沖突的過程,太過于兒戲。
固然強調馬超的勇猛,但是看起來處事應變就是沒什麼大腦。
要去生死談判,最少也帶一些順手兵器及點齊人馬,就随便背把弓、帶把劍,光憑幾個不出手的随從,一點都不可能應付大場面,何況韓遂當初不是預謀要殺害馬超嗎?面對有殺心的人,馬超也太過于輕敵。
根據正史的記載,曹操大破諸軍後,斬殺成宜、李堪等人,韓遂及馬超等人敗走涼州,楊秋奔逃到安定,關中被敉平。
可見關中諸軍結果是被曹操軍隊打得四分五裂,光是疑書離間的作用,軍隊仍完好,還不緻于達成如此效果,曹操調兵遣将,大出奇兵暗渡黃河,夾擊關中諸軍,才是勝敵的最大原因。
——————————————————————— 三論馬超之一--馬超起兵叛變 馬超不是因為父親馬騰被殺而起兵,反而馬騰因為馬超起兵而被殺,可以談談前後的脈絡。
馬騰老早就降服在曹操麾下,當年曹操在攻擊袁紹餘黨袁尚、袁熙時,就曾派司隸校尉鐘繇帥率領馬騰等擊破袁尚所派的河東太守郭援。
後來高幹又在并州起兵反叛,加上河内張晟、河東衛固及弘農張琰等,張既平定關中時,馬騰也參與平亂有功。
後來曹操要求馬騰放棄武力,讓馬騰當上衛尉,封為槐裡侯,馬騰的兒子馬超為将軍,封為都亭侯,率領馬騰的舊部屬,馬騰同意。
基本上中央留置人質就是為了以防地方蠢動,就是要讓地方警惕,如果有什麼變化,中央的人質就可能遭遇不測。
通常都是地方諸侯派遣繼承人到中央,或是諸侯彼此之間也有往來,也叫任子或質子,秦莊襄王曾在趙國當過質子,如果趙國因為秦國屢次攻打而殺掉質子,可能也沒有後來的秦始皇。
馬超明知馬騰在中央而起兵,已經有不顧父親生命的心,馬超并不是報父仇的孝子,反而是殺死父親的兇手,因為馬騰就是被馬超起兵而連累。
至于三國演義改稱因為馬騰被曹操殺害,所以馬超興兵雪恨,欲報父仇,就因果颠倒。
因為馬騰被殺,他的兒子竟然聯合韓遂、侯選、程銀、楊秋、李堪、張橫、梁興、成宜、馬玩等共十部,起兵叛亂,聚衆十萬,屯據潼關。
如果馬超是為了欲報父仇,不惜起兵決生死,其它人也為了馬騰的緣故,不惜犧牲生命與曹操對戰,那就有點高估馬騰的地位。
馬騰若真有如此影響力,不如自己擁兵割據一方,稱王稱霸都可以,何必投降曹操呢? 建安十六年三月,曹操命令鐘繇征伐張魯,讓關中諸将心存懷疑而叛變,然後再讨伐叛變,趁機徹底平定及穩固關中勢力。
雖是有預謀的軍事行為,但這是守成的安定方針,不亞于開疆拓土的開發方針。
如果地方真心降服曹操,根本不用擔心曹操會派人攻擊;正是因為當初為假意投降,自己仍然保有部隊實力,一但曹操的勢力衰弱,就可俟機起兵。
所以曹操為了避免潛在的威脅,當然要能控制所有部隊,如果不能控制部隊,則可要求地方勢力解散武力部隊,如果地方擁有部隊不聽指揮,那問題就來了。
一般來說,基本上沒有武裝部隊,就不會發生戰争(先不考慮民變),地方擁有武裝部隊就是為了進行戰争,既然武力部隊不能被曹操所指揮控制,又不聽話乖乖解散,如果地方各自憑借武裝部隊自成勢力,輕則不受曹操統治、不聽中央命令,重則随時可起兵叛亂。
像蘇伯、田銀及侯音等反叛的勢力,都是數以千人的實力,這些人還隻是平民,萬一像武裝部隊像馬超等人還有十萬人的實力,那麼就不能輕易忽視此一可能發生的危機。
如果中央平亂失敗,被地方反叛成功,大事就不妙了。
曹操當年平定黃巾賊,收降後作為部屬,号稱青州兵,在攻打徐州及平定兖州時,曹操的軍隊來回經過青州,也不見青州兵反叛,因為青州本來就已降服,不怕曹操有心鎮壓。
而關中雖然名為降服,但是曹操軍隊才靠近,關中就立刻起兵反叛,兩種不同的反應,可以看出兩者的心态:青州兵真降,而關西兵假降。
既然關中有潛在叛心的前提,不如趁機在曹操實力堅強下,主動平定;否則關中就像一顆埋伏的炸彈,什麼時候爆炸不知道,随時都可能引發,萬一無法控制,曹操完全處于被動,不如及早動手解除,才是上策。
後來馬超與韓遂起兵,曹操親征鎮壓,馬騰受到連坐夷殺三族的處份。
現在的疑問,主要是對于犁軒古城的疑問,有人認為該城位于碎葉水上遊(鹹海一帶),這樣它對于中國的影響就極為微弱了,而甘肅的所謂犁軒舊城,有意見認為它隻是一個古代絲綢之路的中轉站,出土的文物是貨物堆棧。
不過某個人不太相信,因為那個時候中國的影響力似乎還無法到達阿姆河流域,而且您會相信有人扛着羅馬将軍法場的徽标輾轉千裡到中國來做生意嗎? 關于馬超,此人被稱為錦馬超是小說家的發揮,但他的确在西羌之中有英武之名,因他為人善戰,能與士卒同甘共苦,出陣總是“銀铠高髦”,遠遠看去十分醒目。
但也有一種說法,描述馬超“面如活蟹”(元代戲曲),如果是真的,這個形象和日曬大概有關系,想想螃蟹的顔色,馬超迷要很傷心吧。
馬超和曹軍交戰,從戰略戰術上最後都是失敗,其原因有二,第一,這個戰法不适合中國,因為雙方産生的地理條件不同。
如果羅馬人生在中國,他們也不會去研究軍陣。
同樣,中國的智謀型軍隊,數量建軍也不适合羅馬,因為他們沒有那樣的人口,雙方的哲學思想也南轅北轍。
所以,羅馬軍陣的影響在中國沒有傳到後世。
第二,中國軍隊的建軍思想是智謀型建軍,其精髓就是有一個優秀的統帥,就得到了一半勝利,而曹操又是中國軍事家的翹楚,對馬超軍團的弱點洞若觀火。
他初期的失利,和拳擊手突然碰到蒙古摔跤運動員一樣,屬于措手不及。
馬超軍團影響的消失有一點把孩子和髒水一起潑掉的可惜。
羅馬和中國一樣,屬于農耕地帶,同樣面臨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因此在建軍上有一緻的基礎。
如果能夠更多吸取其長處,應該有很多好處。
比如,中國元朝就開始使用火炮,到了明清反而被西方入侵,其原因就是不重視發展技術型軍隊,認為這是細枝末節,将帥一心,運籌帷幄才是正理。
實際上武器也很重要.而且,後來的中國軍隊因為身體條件,采用了以數量代替質量的方法對付北方少數民族,造成軍隊臃腫而效率低下。
那麼您可能問,馬超的軍團等同于羅馬軍團嗎?某以為,根本不等同.馬超部隊隻是當時中國人眼裡的西化軍團,它應該隻是受到了較強的西方影響,而從西方看,他當然還屬于東方軍隊。
——————————————————— 三論馬超之二--曹操離間馬超 如果曹操沒有利用疑書來離間馬超與韓遂,那麼是否馬超有戰勝的機會?或是馬超原本非常英勇,隻不過因為中計才失敗,若沒有被離間,馬超有勝算嗎?其實曹操離間的效果并沒有想象中大。
首先是韓遂的地位及勢力,并不是最大。
如果侯選、李堪、梁興、馬玩、楊秋等人都隻不過是韓遂的屬下,然後馬超一個人還可單挑六将,最後還被迫逃亡,隻剩得三十餘騎。
那麼這一場戰争根本就不能算是馬超起兵對抗曹操,而是韓遂主導起兵。
韓遂的勢力不應該大到可以左右大局,他和其它将領,就像與馬超一樣,都應是平起平坐才對。
其次是馬超的實力不容小看,馬超敢起兵,正是因為率領其父馬騰的舊部衆,也正因馬超的聲勢浩大,所以曹操才要親征。
馬超聯合其它關中諸将起兵,還有馬超曾經圍攻涼州,打敗刺史韋康,其實馬超的實力一點也不含糊。
加上關西兵号稱精悍,馬超素來勇猛,也就是馬超的實力沒有小到因為與韓遂不和就無法與曹操作戰。
擁兵滅州威力,馬超實力為關西第一。
如果馬超沒有被離間,是否表示就有絕對打赢曹操的勝算?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馬超提出割地請和以及主動送人質等條件,被曹操拒絕的事,發生在疑書離間之前,可見此時關中諸軍早已遇到戰勢不利。
因為曹操早已派遣别動部隊,使徐晃、朱靈以步騎四千人暗中橫渡蒲阪津,與曹操本軍前後呼應,已成夾擊之勢,關中諸軍大勢已去。
因為關中南北多山,東西僅流黃河,曹操從東而來,又于西方奇襲,南北又逃脫無路,已成甕中捉鼈之勢。
即使不被離間紛亂,也會因為被包圍,兩面作戰左右難顧,這才是優劣所在,曹操就算不用離間馬超,都能關門打狗。
離間隻不過加深彼此之間的沖突,烏合之衆本來就誰也不服誰,人數愈多,意見愈多,沖突更大,此時隻要任何挑撥,都可催化矛盾分化。
還有一個事件,也很離譜,全部就三國演義來看整個事件。
馬超被離間後,不但砍翻馬玩,剁倒梁興,還能翻身射中李堪,這太奇怪了,居然使用寶劍與弓箭,人稱錦馬超的威風,應是使用貫用兵器,拿槍執矛,遇到生死危機,又不是身受埋伏,僅帶親随數人,就去質問正想起殺心諸将,難道馬超沒有考慮對方會動手嗎?這一段馬超找韓遂起沖突的過程,太過于兒戲。
固然強調馬超的勇猛,但是看起來處事應變就是沒什麼大腦。
要去生死談判,最少也帶一些順手兵器及點齊人馬,就随便背把弓、帶把劍,光憑幾個不出手的随從,一點都不可能應付大場面,何況韓遂當初不是預謀要殺害馬超嗎?面對有殺心的人,馬超也太過于輕敵。
根據正史的記載,曹操大破諸軍後,斬殺成宜、李堪等人,韓遂及馬超等人敗走涼州,楊秋奔逃到安定,關中被敉平。
可見關中諸軍結果是被曹操軍隊打得四分五裂,光是疑書離間的作用,軍隊仍完好,還不緻于達成如此效果,曹操調兵遣将,大出奇兵暗渡黃河,夾擊關中諸軍,才是勝敵的最大原因。
——————————————————————— 三論馬超之一--馬超起兵叛變 馬超不是因為父親馬騰被殺而起兵,反而馬騰因為馬超起兵而被殺,可以談談前後的脈絡。
馬騰老早就降服在曹操麾下,當年曹操在攻擊袁紹餘黨袁尚、袁熙時,就曾派司隸校尉鐘繇帥率領馬騰等擊破袁尚所派的河東太守郭援。
後來高幹又在并州起兵反叛,加上河内張晟、河東衛固及弘農張琰等,張既平定關中時,馬騰也參與平亂有功。
後來曹操要求馬騰放棄武力,讓馬騰當上衛尉,封為槐裡侯,馬騰的兒子馬超為将軍,封為都亭侯,率領馬騰的舊部屬,馬騰同意。
基本上中央留置人質就是為了以防地方蠢動,就是要讓地方警惕,如果有什麼變化,中央的人質就可能遭遇不測。
通常都是地方諸侯派遣繼承人到中央,或是諸侯彼此之間也有往來,也叫任子或質子,秦莊襄王曾在趙國當過質子,如果趙國因為秦國屢次攻打而殺掉質子,可能也沒有後來的秦始皇。
馬超明知馬騰在中央而起兵,已經有不顧父親生命的心,馬超并不是報父仇的孝子,反而是殺死父親的兇手,因為馬騰就是被馬超起兵而連累。
至于三國演義改稱因為馬騰被曹操殺害,所以馬超興兵雪恨,欲報父仇,就因果颠倒。
因為馬騰被殺,他的兒子竟然聯合韓遂、侯選、程銀、楊秋、李堪、張橫、梁興、成宜、馬玩等共十部,起兵叛亂,聚衆十萬,屯據潼關。
如果馬超是為了欲報父仇,不惜起兵決生死,其它人也為了馬騰的緣故,不惜犧牲生命與曹操對戰,那就有點高估馬騰的地位。
馬騰若真有如此影響力,不如自己擁兵割據一方,稱王稱霸都可以,何必投降曹操呢? 建安十六年三月,曹操命令鐘繇征伐張魯,讓關中諸将心存懷疑而叛變,然後再讨伐叛變,趁機徹底平定及穩固關中勢力。
雖是有預謀的軍事行為,但這是守成的安定方針,不亞于開疆拓土的開發方針。
如果地方真心降服曹操,根本不用擔心曹操會派人攻擊;正是因為當初為假意投降,自己仍然保有部隊實力,一但曹操的勢力衰弱,就可俟機起兵。
所以曹操為了避免潛在的威脅,當然要能控制所有部隊,如果不能控制部隊,則可要求地方勢力解散武力部隊,如果地方擁有部隊不聽指揮,那問題就來了。
一般來說,基本上沒有武裝部隊,就不會發生戰争(先不考慮民變),地方擁有武裝部隊就是為了進行戰争,既然武力部隊不能被曹操所指揮控制,又不聽話乖乖解散,如果地方各自憑借武裝部隊自成勢力,輕則不受曹操統治、不聽中央命令,重則随時可起兵叛亂。
像蘇伯、田銀及侯音等反叛的勢力,都是數以千人的實力,這些人還隻是平民,萬一像武裝部隊像馬超等人還有十萬人的實力,那麼就不能輕易忽視此一可能發生的危機。
如果中央平亂失敗,被地方反叛成功,大事就不妙了。
曹操當年平定黃巾賊,收降後作為部屬,号稱青州兵,在攻打徐州及平定兖州時,曹操的軍隊來回經過青州,也不見青州兵反叛,因為青州本來就已降服,不怕曹操有心鎮壓。
而關中雖然名為降服,但是曹操軍隊才靠近,關中就立刻起兵反叛,兩種不同的反應,可以看出兩者的心态:青州兵真降,而關西兵假降。
既然關中有潛在叛心的前提,不如趁機在曹操實力堅強下,主動平定;否則關中就像一顆埋伏的炸彈,什麼時候爆炸不知道,随時都可能引發,萬一無法控制,曹操完全處于被動,不如及早動手解除,才是上策。
後來馬超與韓遂起兵,曹操親征鎮壓,馬騰受到連坐夷殺三族的處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