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
關燈
小
中
大
但坐此人不從宮言,以至于此。
若其見從,亦未必為禽也”,這二人的确說出了導緻呂布敗亡的緻命傷。
惜乎,縱觀呂布,當是能文善武,頗得人心,亦有容人之雅量及見地,又無割地稱王的野心,而最後的覆滅,源自于他性格弱點,頗可為之一歎。
一生行無大惡,可以說連大過都沒有,也許隻可以指責他和董卓婢女私通這個事,其他所為,在三國時期比比皆是,而且也沒什麼可以拿來大加指責的惡行,可是卻因為一部《三國演義》,平白地背上了“三姓家奴”的千古罵名,成為反複小人的代名詞,小說家的刀筆不可謂不利。
(1)(13)見《三國志》《呂布傳》 (2)見《三國志》《呂布傳》、《董卓傳》 (3)見《三國志》《董卓傳》 (4)(5)見《後漢書》《蔡邕傳》 (6)(7)(8)(9)(10)(15)見《三國志》《呂布傳》及裴注(11)見《三國志》《先主傳》 (12)(14)見《資治通鑒》 ————————————— 江湖獨狼--呂布 作者:我在等戈多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我們接着就來談談呂布吧。
我們更熟悉小說中的呂布,幾乎誰都知道他是三國時代的頭一号英雄。
小時候與夥伴們玩三國遊戲,誰都想争着扮演這個人,找一根破竹杆,持在手上就算呂布的方天畫戟,挾在裆下就充呂布的赤兔寶馬,嘴上還"嗨嗨"地亂叫。
武功蓋世的英雄,每一個男孩子都會本能地充滿向往。
呂布(字奉先)"有勇無謀,輕于去就",這是三國時代人們的公論,但因此把呂布說成一個泛泛武夫,隻知舞刀弄槍(說錯了,應為"舞戟耍弓"),則顯然又妨礙近距離看清此人。
我認為,正因為誰都能說清楚呂布乃何許人,這便反而為這位弓馬好手增加了一層曆史迷霧,使我們有可能在某?蓋棺論定"的惰性思維支配下,不願意把他瞧得更真切一些,這便正好像沒有人會認為豬八戒的性格有什麼複雜難解的一樣,也很少有學者會将自己的學術興趣消耗在琢磨貂蟬的性心理上。
潘光旦先生曾在挖掘馮小青影戀上作了大量極有心理學價值的工作,至于貂蟬,我們還是想想她有多麼美吧,想想為什麼月亮見了她都要暗叫慚愧吧。
曆史不是星空,我們手上也沒有天文望遠鏡,可以把生活在1700年前的人物倏然挪至眼前,可以像美國間諜衛星那樣,使千萬公裡外的人物都能纖毫畢現。
好在我并不認為自己夠格算一個學者,我隻是依據自己懷疑的天性,依據自己熱衷于探索人物心理的個人愛好,決定對這位衆口一詞的人物再做一番自說自話的打量。
三國時代,會舞弄刀槍的大有人在,但他們通常隻會充當将才,而非帥才。
呂布雖帥才無幾,但畢竟經常性地自領一支大軍,在中華大地往來馳驟,東奔西走。
這裡是需要一些單靠武藝無法解釋的東西的,也許就是一份雄霸之氣,就像在項羽身上曾經體現出來的那樣,即使呂布與項羽完全無法等量齊觀。
因為,如果呂布隻有一身驚世武功,他完全可以如許褚、典韋那樣充當曹操手下的"樊哙"、"惡來",或者像關羽、張飛那樣,願意在劉備身後終日侍立,從來不知何為疲倦和厭倦。
然而這一點呂布顯然想都沒想過,效忠或聽命于誰,隻知在沙場上一個勁地砍敵将的頭,然後到主上面前接受獎賞,順便讓自己的頭被主上親昵地摸一下,這不是呂布的習慣。
我們看他即使白門樓上被曹操活捉了,即使眼下三十六計,保命為上,他向曹操提出?乞降"建議,仍然是關羽、張飛者流從來不敢向劉備開口的:"你曹明公統轄步兵,我呂布為你帶騎兵,何愁天下不平!"----作為對照,若幹年後劉備要選拔一位能夠鎮守關中的大将,由于關羽已鎮守荊州,所有人都認為這一職位非張飛莫屬,張飛本人也堅信不疑,但當劉備出人意外地擢拔了當時藉藉無名的魏延時,張飛雖無比惱怒,但出于哥哥"的無限忠誠,硬是吓得屁都沒敢放。
張飛後來對士卒的鞭撻越加兇狠,以至丢了自己的性命,其心理起源除了可能和更年期有關外,是否還源自因魏延而起的惱羞成怒感,也頗費思量。
呂布是與衆不同的,三國時代,除呂布之外,我們幾乎可以發現這樣一條規律:越是骁勇的武士,對主人往往也越是效忠。
關羽、張飛、趙子龍之效忠劉備自不必說了,曹操手下最為雄壯的兩位武士,典韋為保護曹操而死,許褚則據說是因為無法承受曹操死亡所帶來的心理打擊,竟至哭嚎着死去。
事實上我們還可以把這個規律加以延伸,比如我們可以不加思索地斷定,李逵肯定最受不了宋公明大哥的死去。
我們共同的觀感經驗是:幾乎每一個軍閥或黑社會頭目身邊,都會站着幾個誓死效忠的天煞星般人物。
狼狗是最兇惡的,狼狗同時也是對主人最為忠誠的。
但呂布不是一條狼狗,他身上顯然沒有多少狗性,他最不懂得的恰恰是像狗那樣準确揣摩主子的心意。
呂布是一條獨狼。
他給本來有可能成為自己丈人的袁術寫的信,我發現幾乎也是三國時代私人書劄中最為輕狂侮傲、也最具獨狼本色的吾雖無勇,虎步淮南,一時之間,足下鼠竄壽春,無出頭者。
"聯系到古人書信中常會有一些習慣性的客套,呂布以虎自譬,将大名鼎鼎的袁術直斥為鼠輩,即使證明不了多少膽略,至少在坦誠上也一時無左。
須知曹操、孔融等人罵袁術為"冢中枯骨",怎麼說也得在私下場合。
在出生地上,呂布與其他三國英雄也有着明顯的不同。
他出生于五原郡九原,這地方在今天内蒙古包頭的西北,秦朝末期曾長期歸匈奴所有,西漢元朔初期(約在公元前128年以後)才重新得到設置。
當地犷悍的風土人情與中原大異,那地方經常有狼群出沒,也是毋庸置疑的。
呂布本人也深有體會,他在一封緻琅琊相蕭建的信中,曾這樣寫道:"布,五原人也,去徐州五千餘裡,乃在天西北角,今不來共争天東南角。
"換言之,在籍貫認同上,他自覺地與别人保持疏離,在埋怨中原人将自己視為異己的同時,他也有一種将中原漢人視為"非我族類"的心情。
附帶提一下,呂布之所以一度和劉備老是夾雜不清,像一對歡喜怨家,忽而推杯把盞,稱兄道弟,忽而又怒臉大翻,兵戈相向,正在于呂布私底下把劉備引為同道。
他對劉備可說是一見如故,竟至請劉備坐在自己妻子床上,還讓妻子對劉備斂衽行禮,自己則隻管劉備叫"阿弟"(這事到了羅貫中筆下,便引出張飛的勃勃怒氣來:"俺哥哥是金枝玉葉,你是何等人,敢稱我哥哥為賢弟!你來,我和你鬥三百合)。
"我和你都是邊地人,"呂布對劉備這麼說,意思是咱倆和他們中原人可不是一路貨。
到處聲稱自己是"漢室宗親"的劉備聽了不會高興,但表面上仍與呂布"酌酒飲食",所謂"外然之而内不悅",正可見劉玄德的"玄"處。
----劉備所在的涿郡與呂布的出生地,确實也算得毗鄰。
讀《三國志》,我意外地發現,呂布可能還有着一定的文字功夫,不然,刺史丁原為騎都尉時,為什麼要任呂布為主簿呢?主簿與參軍雖同為要職,職責卻是典型的文官,典領文書,辦理事務,大概相當于今天的秘書長,偶爾也客串禮賓司司長之任。
三國時最著名的主簿非陳琳、路粹莫屬,兩人後專充曹操手下刀筆吏,所呈之文,皆有華佗施藥之效,可使曹操可惱的頭痛病立刻痊愈。
這當然屬曹操一流的佳話了。
若說丁原(字建陽)故意要為難呂布,存心用買椟還珠法糟踐人才,使呂布無法在自己最擅長的崗位上人盡其才,一展身手,則顯然又錯怪了刺史大人。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說丁原為呂布義父,當非無中生有,史書裡至少留下丁原對呂布"大見親待"四字,供羅貫中馳騁想象。
這樣,我們便不得不提到一種可能性,即呂布先生
若其見從,亦未必為禽也”,這二人的确說出了導緻呂布敗亡的緻命傷。
惜乎,縱觀呂布,當是能文善武,頗得人心,亦有容人之雅量及見地,又無割地稱王的野心,而最後的覆滅,源自于他性格弱點,頗可為之一歎。
一生行無大惡,可以說連大過都沒有,也許隻可以指責他和董卓婢女私通這個事,其他所為,在三國時期比比皆是,而且也沒什麼可以拿來大加指責的惡行,可是卻因為一部《三國演義》,平白地背上了“三姓家奴”的千古罵名,成為反複小人的代名詞,小說家的刀筆不可謂不利。
(1)(13)見《三國志》《呂布傳》 (2)見《三國志》《呂布傳》、《董卓傳》 (3)見《三國志》《董卓傳》 (4)(5)見《後漢書》《蔡邕傳》 (6)(7)(8)(9)(10)(15)見《三國志》《呂布傳》及裴注(11)見《三國志》《先主傳》 (12)(14)見《資治通鑒》 ————————————— 江湖獨狼--呂布 作者:我在等戈多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我們接着就來談談呂布吧。
我們更熟悉小說中的呂布,幾乎誰都知道他是三國時代的頭一号英雄。
小時候與夥伴們玩三國遊戲,誰都想争着扮演這個人,找一根破竹杆,持在手上就算呂布的方天畫戟,挾在裆下就充呂布的赤兔寶馬,嘴上還"嗨嗨"地亂叫。
武功蓋世的英雄,每一個男孩子都會本能地充滿向往。
呂布(字奉先)"有勇無謀,輕于去就",這是三國時代人們的公論,但因此把呂布說成一個泛泛武夫,隻知舞刀弄槍(說錯了,應為"舞戟耍弓"),則顯然又妨礙近距離看清此人。
我認為,正因為誰都能說清楚呂布乃何許人,這便反而為這位弓馬好手增加了一層曆史迷霧,使我們有可能在某?蓋棺論定"的惰性思維支配下,不願意把他瞧得更真切一些,這便正好像沒有人會認為豬八戒的性格有什麼複雜難解的一樣,也很少有學者會将自己的學術興趣消耗在琢磨貂蟬的性心理上。
潘光旦先生曾在挖掘馮小青影戀上作了大量極有心理學價值的工作,至于貂蟬,我們還是想想她有多麼美吧,想想為什麼月亮見了她都要暗叫慚愧吧。
曆史不是星空,我們手上也沒有天文望遠鏡,可以把生活在1700年前的人物倏然挪至眼前,可以像美國間諜衛星那樣,使千萬公裡外的人物都能纖毫畢現。
好在我并不認為自己夠格算一個學者,我隻是依據自己懷疑的天性,依據自己熱衷于探索人物心理的個人愛好,決定對這位衆口一詞的人物再做一番自說自話的打量。
三國時代,會舞弄刀槍的大有人在,但他們通常隻會充當将才,而非帥才。
呂布雖帥才無幾,但畢竟經常性地自領一支大軍,在中華大地往來馳驟,東奔西走。
這裡是需要一些單靠武藝無法解釋的東西的,也許就是一份雄霸之氣,就像在項羽身上曾經體現出來的那樣,即使呂布與項羽完全無法等量齊觀。
因為,如果呂布隻有一身驚世武功,他完全可以如許褚、典韋那樣充當曹操手下的"樊哙"、"惡來",或者像關羽、張飛那樣,願意在劉備身後終日侍立,從來不知何為疲倦和厭倦。
然而這一點呂布顯然想都沒想過,效忠或聽命于誰,隻知在沙場上一個勁地砍敵将的頭,然後到主上面前接受獎賞,順便讓自己的頭被主上親昵地摸一下,這不是呂布的習慣。
我們看他即使白門樓上被曹操活捉了,即使眼下三十六計,保命為上,他向曹操提出?乞降"建議,仍然是關羽、張飛者流從來不敢向劉備開口的:"你曹明公統轄步兵,我呂布為你帶騎兵,何愁天下不平!"----作為對照,若幹年後劉備要選拔一位能夠鎮守關中的大将,由于關羽已鎮守荊州,所有人都認為這一職位非張飛莫屬,張飛本人也堅信不疑,但當劉備出人意外地擢拔了當時藉藉無名的魏延時,張飛雖無比惱怒,但出于哥哥"的無限忠誠,硬是吓得屁都沒敢放。
張飛後來對士卒的鞭撻越加兇狠,以至丢了自己的性命,其心理起源除了可能和更年期有關外,是否還源自因魏延而起的惱羞成怒感,也頗費思量。
呂布是與衆不同的,三國時代,除呂布之外,我們幾乎可以發現這樣一條規律:越是骁勇的武士,對主人往往也越是效忠。
關羽、張飛、趙子龍之效忠劉備自不必說了,曹操手下最為雄壯的兩位武士,典韋為保護曹操而死,許褚則據說是因為無法承受曹操死亡所帶來的心理打擊,竟至哭嚎着死去。
事實上我們還可以把這個規律加以延伸,比如我們可以不加思索地斷定,李逵肯定最受不了宋公明大哥的死去。
我們共同的觀感經驗是:幾乎每一個軍閥或黑社會頭目身邊,都會站着幾個誓死效忠的天煞星般人物。
狼狗是最兇惡的,狼狗同時也是對主人最為忠誠的。
但呂布不是一條狼狗,他身上顯然沒有多少狗性,他最不懂得的恰恰是像狗那樣準确揣摩主子的心意。
呂布是一條獨狼。
他給本來有可能成為自己丈人的袁術寫的信,我發現幾乎也是三國時代私人書劄中最為輕狂侮傲、也最具獨狼本色的吾雖無勇,虎步淮南,一時之間,足下鼠竄壽春,無出頭者。
"聯系到古人書信中常會有一些習慣性的客套,呂布以虎自譬,将大名鼎鼎的袁術直斥為鼠輩,即使證明不了多少膽略,至少在坦誠上也一時無左。
須知曹操、孔融等人罵袁術為"冢中枯骨",怎麼說也得在私下場合。
在出生地上,呂布與其他三國英雄也有着明顯的不同。
他出生于五原郡九原,這地方在今天内蒙古包頭的西北,秦朝末期曾長期歸匈奴所有,西漢元朔初期(約在公元前128年以後)才重新得到設置。
當地犷悍的風土人情與中原大異,那地方經常有狼群出沒,也是毋庸置疑的。
呂布本人也深有體會,他在一封緻琅琊相蕭建的信中,曾這樣寫道:"布,五原人也,去徐州五千餘裡,乃在天西北角,今不來共争天東南角。
"換言之,在籍貫認同上,他自覺地與别人保持疏離,在埋怨中原人将自己視為異己的同時,他也有一種将中原漢人視為"非我族類"的心情。
附帶提一下,呂布之所以一度和劉備老是夾雜不清,像一對歡喜怨家,忽而推杯把盞,稱兄道弟,忽而又怒臉大翻,兵戈相向,正在于呂布私底下把劉備引為同道。
他對劉備可說是一見如故,竟至請劉備坐在自己妻子床上,還讓妻子對劉備斂衽行禮,自己則隻管劉備叫"阿弟"(這事到了羅貫中筆下,便引出張飛的勃勃怒氣來:"俺哥哥是金枝玉葉,你是何等人,敢稱我哥哥為賢弟!你來,我和你鬥三百合)。
"我和你都是邊地人,"呂布對劉備這麼說,意思是咱倆和他們中原人可不是一路貨。
到處聲稱自己是"漢室宗親"的劉備聽了不會高興,但表面上仍與呂布"酌酒飲食",所謂"外然之而内不悅",正可見劉玄德的"玄"處。
----劉備所在的涿郡與呂布的出生地,确實也算得毗鄰。
讀《三國志》,我意外地發現,呂布可能還有着一定的文字功夫,不然,刺史丁原為騎都尉時,為什麼要任呂布為主簿呢?主簿與參軍雖同為要職,職責卻是典型的文官,典領文書,辦理事務,大概相當于今天的秘書長,偶爾也客串禮賓司司長之任。
三國時最著名的主簿非陳琳、路粹莫屬,兩人後專充曹操手下刀筆吏,所呈之文,皆有華佗施藥之效,可使曹操可惱的頭痛病立刻痊愈。
這當然屬曹操一流的佳話了。
若說丁原(字建陽)故意要為難呂布,存心用買椟還珠法糟踐人才,使呂布無法在自己最擅長的崗位上人盡其才,一展身手,則顯然又錯怪了刺史大人。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說丁原為呂布義父,當非無中生有,史書裡至少留下丁原對呂布"大見親待"四字,供羅貫中馳騁想象。
這樣,我們便不得不提到一種可能性,即呂布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