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丹心照汗青

關燈
好說道小女年幼,一通哈哈打岔過去。

    事後二人密談,說當朝皇上出了名的貪戀美色,這回不上當,真是蹊跷之極。

    過不幾日,西王說是蘭州有事,離京西去,這做媒的事情自然擱置下來。

    ” 蘇曠暗中喝一聲彩,寥寥幾句,倒是把先皇的雄才大略提點出來,這西王煽風點火,皇帝居然識破,也瞧準了以李幺兒必定會興風作浪,竟是順水推舟,把這燙山芋仍回西王手上,他笑道:“以當日局勢,李家未必會同西王結親吧?” “不錯”,老僧贊許,“李家一計不成又出一計,李夫人一位娘家姨母是宮中太妃,有位公主正在修習禮儀規矩,李夫人奔波了一番,把李幺兒送去那位太妃宮中,權作公主的伴習。

    那太妃一見李幺兒,也是大驚失色,說即使後宮深如海,你這樣的容貌也是如何都掩蓋不住的,我從前總不信玉環飛燕能以美色誤國,見了你,不由得我不信。

    她便問那姑娘——孩子,你告訴我,你是願意嫁給西王,還是願意留在宮裡?蘇大俠,你若是女子,你做何選擇?” 蘇曠聽一個年過古稀的老和尚說宮廷豔事正津津有味,沒想到白須老僧居然停下來有此一問,他哈哈一笑:“宮廷之事,豈是我等草莽之輩所能明白的?” 老僧點頭道:“那李幺兒想了片刻,隻回了一句——平生之願,便是海天空闊,任我翺遊。

    ” 蘇曠擊案道:“這等女子,真不該生在王侯将相人家——莫非……莫非她日後竟是流落到江湖?” 老僧含笑不語,此時竹葉上一滴清露滴答一聲落入杯中,襯得寶刹莊嚴,天地寂靜,蘇曠歎道:“隻怕流落江湖,也未必是容易的事情。

    ” 老僧道:“不錯……那李幺兒雖是将門之女,卻不通武功,宮門内富貴如海,卻也不是發願之下就能如意的。

    人世如這杯中之露,紅粉亦不過枯骨,什麼樣的英雄佳人,最後也不過留一聲清響罷了。

    ” 無蹤,無迹,無形,無影,江湖何嘗不是如此,多少千古風流過客,留下的,隻是一聲傳說,就是這種種傳說,也要在口耳之間磨失了本來面目。

     老僧續道:“那個記事之人說,入宮日久,李幺兒的性情日益陰鹫偏激,隻是當時人人不知,以為她還是純澈心地,她在深宮中一住兩年,漸漸絕口不提昔日願望,籍一個女子的所能,籠絡起身邊諸人來……她最後袒露真心,全力交納的,卻是先前那個探花郎。

    那位探花郎因為面容清秀陰美,也被不少朝臣随口侮蔑,說他亦不過以色事人,李幺兒隻道二人必是同病相憐,又有一番計劃需要借此人之力,于是書信暗通款曲,假意也做了真心。

    ” 聽到這裡,蘇曠幾乎斷定這段“野史”必是那個探花郎所寫,插話道:“難怪這番叙述滿帶一股酸氣……是日後那女子舍了探花而去?” “不錯。

    ”老僧道:“那探花也是個異人,他自稱年幼時原本辨才無礙言詞犀利,但漸漸因為逞口舌之快得罪多人不知凡幾,偏偏自己又是疾惡如仇的性子,每每不吐不快,隻好常年扮作口吃,天長日久的也就真的口拙。

    這樣一來,他人本來就聰明,常常在發言之前想清楚當講不當講,雖然少了許多晉升的機會,也終于保得平安,如此忍辱負重,也算是奇才……李幺兒結識探花郎之後,常常勸他,修史乃是國之大事,非國君心腹不能為之,你一個翰林院微末清官,哪裡能有這種機會?即便有了機會,也未必有好下場,不如想法子抄錄副本帶出宮去,找個幽僻山林寫完史書,你要是願意,我自有辦法助你一臂之力——探花郎被她幾次三番一勸,還真動了心。

    李幺兒也真有些手腕,李三江鎮守的遼東的時候,與高麗國一位王子來往甚秘,那王子也一直渴慕李幺兒,所以李幺兒偶爾提出去高麗避禍,那王子一口就應承下來。

    ” “李幺兒長到及笄之年,皇帝日益目馳神搖,原先的做媒一說也自然煙消雲散,不顧皇後反對,要立李幺兒為賢妃,說不得,李幺兒也隻好出宮回府,要按照禮法行事。

    一個月後,那位探花郎奉旨出使高麗,李幺兒見時機成熟,趁夜逃出将府,混在探花車隊中離京而去。

    她這一走,李将軍就是欺君之罪,被削了爵位連降七級,合府上下株連無數——但據那位探花寫道,李幺兒毫無愧色,甚至略有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