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有關人的問題
關燈
小
中
大
傳說小和尚随老和尚第一次下山,看見了女人,問這是什麼東西。
老和尚說,這是老虎,要吃人的。
但小和尚上山後,别的不想,隻想老虎。
&ldquo沙彌思老虎&rdquo就是現成的例子。
欲望受阻,不就激發惱怒或憤恨嗎?貪吃不用說,哪個健康的孩子不貪吃呢?嫉妒也是常惰,我不如人,我就嫉妒他。
懶惰也是天生的,勤快需自己努力,一放松就懶了。
每一種罪惡都引發另一種或多種罪惡。
譬如我驕傲,就容不得别人比我強;我勝不過他,就嫉妒他。
嫉妒人,妒火中燒,自己也不好受。
一旦看到我嫉妒的人遭遇不幸,不免幸災樂禍。
妒引起恨,恨他就想害他,要害人就不擇手段了。
這樣一連串地由一個惡念會産生種種惡念。
例如貪吃貪懶,就飽暖思淫。
這時期的孩子,可說&ldquo衆惡皆備于我矣&rdquo。
這裡就要談談苟子&ldquo性惡論&rdquo。
苟子認為人性本惡,善者僞也。
據苟子《性惡》:&rdquo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
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僞。
&rdquo 第一句說明&ldquo性&rdquo不是學來的,而是天生的。
這話正可解輯嬰兒有靈性良心是嬰兒的本性,是天生的。
第二句說明人能學。
也能學好:這就是僞。
&ldquo僞&rdquo指人為,不是虛僞。
苟子認為人性本惡,要努力學好,才成好人。
這确也是實情。
但是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劣根性是嬰兒失去赤子之心以後,身體裡的劣根性漸漸發展出來的。
他說人性本惡,是忽略了人的嬰兒階段。
忽略了最初的嬰兒階段,就否定了人的本性。
也否定了他自己肯定的&ldquo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為者謂之性&rdquo(這就是說。
性是天生的)。
&ldquo本性難移&rdquo是我們已經肯定的。
如果本性惡,就改不好。
人原先本性是好的。
劣根性發展後變壞了,經過努力,還能改好。
如本性是惡的,就改不好了。
我曾讀到一則真實的記事。
某英國人馴養了一頭小老虎。
老虎養大了,仍像貓狗似的跟在身邊,和他很親昵。
一次,他睡熟了。
老虎在旁舔他的子,表示親愛。
舔着舔着,舔出血來了。
老虎舔到血腥。
本性發作,把他的手咬來吃了。
&ldquo本性難移&rdquo是不錯的。
能由人力改造自己,也說明人性本善,才改得好。
荀子性惡之說是不全面的。
有缺點的。
但他說&ldquo善者僞也&rdquo,還得承認,人性本善,才學得好;否則萄子也難于自圓其說了。
一般五、六歲的孩子都上幼兒班了。
在家有家長管教,在學校由老師管教,同學闖也互相競賽、互相督促、勉勵。
在家嬌慣的孩子,在學校就争取做好學生了。
孩子到了九歲、十歲,漸漸會改好。
小孩子自己也會管自己。
例如小孩子怕吃苦藥、怕打針。
可是他們很有靈性,也懂道理。
如果給他們講明得吃藥、得打針的道理,有的孩子就能吃苦藥,也能忍痛,盡管喻着眼淚,撇着小嘴要哭,也能在大人的鼓勵下,說&ldquo不苦&rdquo、&ldquo不痛&rdquo或&ldquo不怕&rdquo。
有的小孩盡管事先和他講明道理,事到臨頭,就哭鬧着不肯承受了。
得大人捉住胳臂打針,捏着鼻子激藥。
因為個性不同,而孩子的克制功夫也強弱不同。
孩子接受家裡的管教,接受學校裡師長同學的熏陶,再加自己有靈性良心,能管制自己,以前在縱容下養成的種種劣根性,會有所改善。
如果頑劣不受管教,或親人一味縱容,這孩子會變成壞孩子。
壞孩子多半是十六、七歲的未成年人。
他們先是逃學,結交壞朋友,結成一夥,毆鬥闖禍,無所不為,成了不受管教的胡孩子。
這就是所謂&ldquo性相近也。
習相遠也!&rdquo不管不教,縱容放任,使未成年的菌子成了壞人。
如果他慷然覺悟,仍然可以成為好人;而迷途知返,會比一般唯唯諾諾的人更好。
所謂&ldquo浪子回頭金不換&rdquo。
西方人也說浪子回家,該宰了肥牛款待。
這是人的靈性良心。
戰勝了一己的私欲。
人,一方面有靈性良心,一方面又有個血肉之軀。
靈性良心屬于靈,&ldquo食色性也&rdquo屬于肉,靈與肉是不和諧的。
不和諧的兩方。
必然引起矛盾。
有矛盾必有鬥争。
有鬥争必有勝負。
勝者或是消滅對方,或是制服對方,又形成統一。
鬥争可以不斷,但矛盾必求統一。
統一之後的&ldquo我&rdquo,又成了什麼面貌呢?這不是三言兩語所能說明的。
怎麼鬥,怎麼統一,都值得另立專題,仔細探讨。
老和尚說,這是老虎,要吃人的。
但小和尚上山後,别的不想,隻想老虎。
&ldquo沙彌思老虎&rdquo就是現成的例子。
欲望受阻,不就激發惱怒或憤恨嗎?貪吃不用說,哪個健康的孩子不貪吃呢?嫉妒也是常惰,我不如人,我就嫉妒他。
懶惰也是天生的,勤快需自己努力,一放松就懶了。
每一種罪惡都引發另一種或多種罪惡。
譬如我驕傲,就容不得别人比我強;我勝不過他,就嫉妒他。
嫉妒人,妒火中燒,自己也不好受。
一旦看到我嫉妒的人遭遇不幸,不免幸災樂禍。
妒引起恨,恨他就想害他,要害人就不擇手段了。
這樣一連串地由一個惡念會産生種種惡念。
例如貪吃貪懶,就飽暖思淫。
這時期的孩子,可說&ldquo衆惡皆備于我矣&rdquo。
這裡就要談談苟子&ldquo性惡論&rdquo。
苟子認為人性本惡,善者僞也。
據苟子《性惡》:&rdquo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
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僞。
&rdquo 第一句說明&ldquo性&rdquo不是學來的,而是天生的。
這話正可解輯嬰兒有靈性良心是嬰兒的本性,是天生的。
第二句說明人能學。
也能學好:這就是僞。
&ldquo僞&rdquo指人為,不是虛僞。
苟子認為人性本惡,要努力學好,才成好人。
這确也是實情。
但是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劣根性是嬰兒失去赤子之心以後,身體裡的劣根性漸漸發展出來的。
他說人性本惡,是忽略了人的嬰兒階段。
忽略了最初的嬰兒階段,就否定了人的本性。
也否定了他自己肯定的&ldquo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為者謂之性&rdquo(這就是說。
性是天生的)。
&ldquo本性難移&rdquo是我們已經肯定的。
如果本性惡,就改不好。
人原先本性是好的。
劣根性發展後變壞了,經過努力,還能改好。
如本性是惡的,就改不好了。
我曾讀到一則真實的記事。
某英國人馴養了一頭小老虎。
老虎養大了,仍像貓狗似的跟在身邊,和他很親昵。
一次,他睡熟了。
老虎在旁舔他的子,表示親愛。
舔着舔着,舔出血來了。
老虎舔到血腥。
本性發作,把他的手咬來吃了。
&ldquo本性難移&rdquo是不錯的。
能由人力改造自己,也說明人性本善,才改得好。
有缺點的。
但他說&ldquo善者僞也&rdquo,還得承認,人性本善,才學得好;否則萄子也難于自圓其說了。
一般五、六歲的孩子都上幼兒班了。
在家有家長管教,在學校由老師管教,同學闖也互相競賽、互相督促、勉勵。
在家嬌慣的孩子,在學校就争取做好學生了。
孩子到了九歲、十歲,漸漸會改好。
小孩子自己也會管自己。
例如小孩子怕吃苦藥、怕打針。
可是他們很有靈性,也懂道理。
如果給他們講明得吃藥、得打針的道理,有的孩子就能吃苦藥,也能忍痛,盡管喻着眼淚,撇着小嘴要哭,也能在大人的鼓勵下,說&ldquo不苦&rdquo、&ldquo不痛&rdquo或&ldquo不怕&rdquo。
有的小孩盡管事先和他講明道理,事到臨頭,就哭鬧着不肯承受了。
得大人捉住胳臂打針,捏着鼻子激藥。
因為個性不同,而孩子的克制功夫也強弱不同。
孩子接受家裡的管教,接受學校裡師長同學的熏陶,再加自己有靈性良心,能管制自己,以前在縱容下養成的種種劣根性,會有所改善。
如果頑劣不受管教,或親人一味縱容,這孩子會變成壞孩子。
壞孩子多半是十六、七歲的未成年人。
他們先是逃學,結交壞朋友,結成一夥,毆鬥闖禍,無所不為,成了不受管教的胡孩子。
這就是所謂&ldquo性相近也。
習相遠也!&rdquo不管不教,縱容放任,使未成年的菌子成了壞人。
如果他慷然覺悟,仍然可以成為好人;而迷途知返,會比一般唯唯諾諾的人更好。
所謂&ldquo浪子回頭金不換&rdquo。
西方人也說浪子回家,該宰了肥牛款待。
這是人的靈性良心。
戰勝了一己的私欲。
人,一方面有靈性良心,一方面又有個血肉之軀。
靈性良心屬于靈,&ldquo食色性也&rdquo屬于肉,靈與肉是不和諧的。
不和諧的兩方。
必然引起矛盾。
有矛盾必有鬥争。
有鬥争必有勝負。
勝者或是消滅對方,或是制服對方,又形成統一。
鬥争可以不斷,但矛盾必求統一。
統一之後的&ldquo我&rdquo,又成了什麼面貌呢?這不是三言兩語所能說明的。
怎麼鬥,怎麼統一,都值得另立專題,仔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