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紀

關燈
:周穆王東至于九江,叱鼋鼍以為梁。

    《事類賦》注卷六江 《書紀年》曰:穆王三十七年,起師,至九江,以鼋為梁也。

    《太平禦覽》卷九三二鱗介部 《汲冢紀年》曰:(穆王)三十七年,(王起六師,至于九江,伐楚)。

    《通鑒外紀》卷三 案:《事類賦》注所引,《存真》、《輯校》、《訂補》失收。

    諸書所引,年次或作‘七年’、‘十七年’、‘三十七年’、‘四十七年’,地名或作‘越’、‘楚’、‘荊’、‘纡’。

    除其間有訛舛外,如《輯校》所引《禦覽》卷三0五之‘伐纣’,據鮑刻本、影宋本‘纣’作‘纡’,以此證《文選·恨賦》注所引‘纣’亦當為‘纡’字之誤。

    然‘越’、‘楚’、‘纡’之間,決無緻誤之理,其歧異當為所據本釋文之異。

     《存真》雲:‘“纡”當作“纾”,形近而訛,“纾”、“舒”通用。

    (《周禮·士師》釋文:‘纾’本亦作‘舒’。

    《詩》‘彼交匪纾’,《荀子·勸學篇》作‘匪交匪舒’。

    )’洪亮吉《春秋左傳诂》卷二0雲:‘《史記·齊世家》:“常執簡公于徐州”,索隐:“徐字從人。

    ”《說文》作“□”,音舒。

    《戰國策》:“楚威王戰勝于徐州。

    ”高誘注“徐州或作舒州,是時屬齊。

    ”案舒、徐、□古字通。

    ’是穆王之伐纡當即伐徐。

     《史記秦本紀》:‘造父以善禦幸于周缪王,得骥溫骊、骅骝、騄耳之驷,西巡狩,樂而忘歸。

    徐偃王作亂,造父為缪王禦,長驅歸周,一日千裡以救亂。

    ’《趙世家》:‘造父幸于周缪王,造父取骥之乘匹,與桃林盜骊、骅骝、綠耳,獻之缪王。

    缪王使造父禦,西巡狩,見西王母,樂之忘歸。

    而徐偃王反,缪王日馳千裡馬,攻徐偃王,大破之。

    ’則《紀年》所記穆王之伐徐,或即攻徐偃王事。

     《楚辭·離騷》:‘麾蛟龍使梁津兮。

    ’王逸注:‘似周穆王之越海,比鼍鼋以為梁也。

    ’王氏漢人,生當《紀年》出土之前,必源于他書。

    《書鈔》引作‘伐大越’者,或為王注所雲‘越海’之誤。

     意者穆王南征似有一大段故事,如架鼋鼍以為梁,君子為鶴,小人為飛鸮(見下),以及《左傳·昭公四年》之‘穆有塗山之會’。

    (塗山,杜注在壽春東北。

    )此種種有關南征之傳說,當與《穆天子傳》所記西征相類。

     [二一]《紀年》曰:穆王南征,君子為鶴,小人為飛鸮。

    唐寫本《修文殿禦覽》殘卷 案:《藝文類聚》卷九0、《太平禦覽》卷九一六引《抱樸子》:‘周穆王南征,一軍盡化,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蟲為沙。

    ’《禦覽》卷七四、八五同,惟卷八八八所引‘鶴’作‘鹄’。

    今本《抱樸子·釋滞》雲:‘三軍之衆,一朝盡化,君子為鶴,小人成沙。

    ’不雲穆王南征,當有脫文。

     《修文殿禦覽》出敦煌石室,現存法國巴黎國民圖書館(伯字二五二六号),羅振玉影入《鳴沙石室佚書》,定為北齊《修文殿禦覽》。

    洪業《所謂〈修文殿禦覽〉者》一文(見《燕京學報》第十二期),認為系蕭梁之《華林遍略》,似可信。

    現姑從舊稱。

     [二二]《紀年》曰:穆王西征,還裡天下,億有九萬裡。

    《穆天子傳》注 《紀年》曰:穆王東征天下二億二千五百裡,西征億有九萬裡,南征億有七百三裡,北征二億七裡。

    《開元占經》卷四 案:郭璞《注山海經序》雲:‘案汲郡《竹書》及《穆天子傳》,……穆王駕八駿之乘,右服盜骊,左骖騄耳,造父為禦,奔戎為右,萬裡長骛,以周曆四荒。

    名山大川,靡不登濟。

    東升大人之堂,西燕王母之廬,南跞鼋鼍之梁,北蹑積羽之衢,窮歡極娛,然後旋歸。

    ’所論即穆王四征,西南北皆見《紀年》,唯‘東升大人之堂’未見征引,(《山海經·大荒東經》雲:‘有大人之國,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

    ’)亦不見《穆傳》,疑出《紀年》,以無确證,姑識于此。

     《楚辭·天問》:‘穆王巧梅,夫何為周流?環理天下,夫何索求?’是《紀年》之‘還裡’應作‘環理’,‘還’、‘環’古通,即周行天下之意。

     [二三]《汲冢紀年書》曰: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鄭。

    《太平禦覽》卷二天部 《汲冢紀年書》曰:懿王元年,天再啟。

    《開元占經》卷三 《汲冢紀年》: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鄭。

    《事類賦》注卷一天 [二四]《紀年》曰:夷王二年,蜀人、呂人來獻瓊玉,賓于河,用介圭。

    《太平禦覽》卷八五皇王部 《紀年》雲:夷王二年,蜀人、呂人來獻瓊玉。

    《北堂書鈔》卷三一 案:《禦覽》卷八五,《輯校》誤作八四,《訂補》未指出。

    《存真》不誤。

    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卷二三雲:‘《爾雅·釋诂》曰:“介,大也。

    ”《釋器》曰:“圭大尺二寸,謂之介。

    ”蓋此猶夏後芒以玄圭賓于河矣。

    ’ [二五]《紀年》雲:【夷王】三年,緻諸侯,烹齊哀公于鼎。

    《史記·周本紀》正義 《紀年》曰:……【夷王】三年,王緻諸侯,烹齊哀公于鼎。

    《太平禦覽》卷八五皇王部 案:《史記》正義所引,宋黃善夫本迄清殿本‘烹’皆作‘翦’,‘鼎’作‘昴’,金陵書局本據《禦覽》改,今從之。

    《禦覽》卷八五,《輯校》誤作八四,《訂補》未指出。

    《存真》不誤。

     [二六]《書紀年》雲:夷王獵于杜林,得一犀牛。

    《太平禦覽》卷八九0獸部 案:《存真》作‘桂林’,雲:‘“桂”一作“社”。

    ’《輯校》亦作‘桂林’。

    雷學淇《考訂竹書紀年》卷四雲:‘“杜林”,近本(詩銘案:指今本《紀年》。

    )俱訛作“社林”,《太平禦覽》八百九十引作“桂林”。

    案《漢書·地理志》曰:“鄠杜竹林,……”據此,則王之行獵,在杜林甚明,“桂”、“社”皆字誤也。

    ’《竹書紀年義證》卷二三同。

    《禦覽》鮑刻本作‘社林’,然據《存真》、《考訂》,似有一本作‘桂林’。

    雷氏以為當作‘杜林’,是,影宋本《禦覽》正作‘杜林’。

    影宋本所據為日本所藏宋蜀刻本,文字多勝于今本,見張元濟跋。

    本條作‘杜林’,足證鮑刻之誤。

     [二七]夷王衰弱,荒服不朝,乃命虢公率六師,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獲馬千匹。

    (注:見《竹書紀年》。

    )《後漢書·西羌傳》注 案:《存真》、《輯校》皆從‘命虢公’始引。

    ‘夷王衰弱,荒服不朝’,為此次戰役之因,後有‘乃’字甚明,似此九字不應删。

     [二八]《紀年》雲:夷王七年,冬,雨雹,大如砺。

    《北堂書鈔》卷一五二天部 《紀年》雲:夷王七年,冬,雨雹,大如砺。

    《初學記》卷二天部下 夷王七年,雹如砺。

    《白氏六帖事類集》卷一雹 《紀年》曰:夷王七年,冬,雨雹,大如砺。

    《太平禦覽》卷一四天部 案:《白氏六帖》所引,《存真》、《輯校》、《訂補》失收。

     [二九]厲王無道,戎狄寇掠,乃入犬丘,殺秦仲之族。

    王命伐戎,不克。

    (注:‘并見《竹書紀年》。

    ’)《後漢書·西羌傳》注 案:《後漢書·西羌傳》:‘幽王命伯士伐六濟之戎,軍敗,伯士死焉。

    ’注雲:‘并見《竹書紀年》。

    ’由本條上溯至‘夷王衰弱’一條,又注雲‘見《竹書紀年》’。

    因此,除‘夷王衰弱’條外,其間皆應屬‘并見《竹書紀年》’。

    本條稱‘殺秦仲之族’,下條雲‘及宣王立四年,使秦仲伐戎’,二條之間聯系甚明,然《存真》、《輯校》、《訂補》皆自‘宣王四年’條起始作為《紀年》之文,而不及本條,今入輯。

     [三0](《竹書》):秦無曆數,周世陪臣。

    《竹書》雲:自秦仲以前,本無年世之紀。

    《廣弘明集》卷一一《對傅奕廢佛僧事》 [三一](《紀年》):(幽)[厲]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攝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