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

關燈
那個知道他家世源流?不說在我們村上,便合起天下的人家,也算數一數二。

    難得他現在的子孫,還有這樣一個黃通理同他的堂客黃繡球,肯這樣做人做事,我真老悖得很,沒有聽見講起。

    ”随即叫房裡的丫環去請孫少爺來,吩咐:“去問你父親,可曉得這黃通理的人?”孫少爺見說:“前天父親生日,倒有個黃禍同他兒子黃福來拜壽,不曉得什麼黃通理,讓我去問問父親。

    ” 去後,畢太太接着道:“說起這黃禍,話又長了。

    ”便又将黃通理家先後同黃禍糾葛的事,約略一談。

    老太太道:“這麼說,黃禍又是個壞人。

    可恨黃家的子孫,就敗到如此!我也不懂什麼辦學堂、開女學的道理,想來總是有好處,沒壞處的。

    我那兒子、兒媳婦、孫子,成年的埋在鴉片煙堆裡,名說捐個官,也不去做,定了孫媳婦也不讨,外頭的天掉下來、地坍下去,他們總不問信。

    有幾家卻是在外頭做官,或是在家裡納福,隻是借了功名福貴,搜刮錢财,不要講不肯替國家辦事,連自己的兒孫都不肯培植。

    我也常常的同我兒子講,無奈他仗着是道台大人了,把我老娘的話也不過一過耳朵。

    我這幾年的毛病,一半也因此而得。

    我是老了,早晚眼睛一閉,兩隻腳一直,管他媽的。

    ”畢太太見這老太太說話爽直,索性安慰一番,又恭維一番,帶恭維帶激動的又解說了一番,然後歸到看病的事,給了藥方,同王老娘們辭出。

     自此畢太太的醫道學問、王老娘們的住處原由,同黃氏夫婦所做的事,漸漸的傳揚出來。

    因此及彼,就來往的人家很忙。

    黃繡球也不叫王老娘們裝作女先兒,竟其叫她們到那修改的女學堂裡先開了個演說會。

    那時陳老太太已捐助了二百千的經費,各家奶奶、小姐們合着總數,也得上三五百千。

    複華的存款,半是外國金洋,一時兑換不出,倒反留住未用。

    拿這五六百千,刻書本子、刻章程,忙忙碌碌。

    合起贊助的人,先是嫌少,到此時那黃通理的同志在外另算,單算黃繡球的同志,也有了七八位,一位就是陳老太太,還有一位李太史的夫人,一位胡孝廉的夫人,兩位吳家的小姐,其餘兩位是生意人家的奶奶:一位叫徐進明,一位叫文毓賢。

    吳家兩位小姐:一位叫吳淑英,一位叫吳淑美。

    吳孝廉的夫人,叫胡進歐。

    李太史的夫人,叫李振中。

    其中除了陳老太太,年紀是文毓賢最大,文明知識,也是文毓賢最多。

    第二李振中,第三徐進明,第四胡進歐。

    淑英淑美,年紀都隻在十五六歲。

    這胡進歐,就是在陳老太太家,講不如放掉腳,去當丫頭老媽子的這位姑奶奶。

    餘下的,便是由陳老太太同胡進歐牽連出來,與黃繡球畢太太時常往還,既捐了錢交給黃繡球辦事,大家都興頭頭的,要像王老娘們跟着黃繡球早晚受教。

    黃繡球應付不下,分托了畢太太。

    畢太太見識雖高,學問不足,也更應付不了。

    無非多是黃通理從中幫着。

     看看将近八月半,前幾天,黃繡球對畢太太道:“家塾的事,讓通理同張先生們去料理開學,我們這女學堂,約齊同志,先開個慶祝會,帶着算中秋賞月,取個團圓不缺之意。

    ”這一天,就請各人把各人的意思見解,略為說個頭緒,以後便揀定日子,也開起學來。

    章程發出去,報名的倒也過了額子,好在是些女孩子們多收幾名不妨。

    黃通理聽見說道:“家塾日期已定了九月初一,女學堂可以同在一天,這日子也須先貼出去,把額子止住,不然還有半個月,報名的太多,那學堂太小,人手又不多,你同畢大嫂子,怕的臨時為難。

    陳老太太、王老娘年紀大了,其餘的,隻有文毓賢還可派作分教習。

    事情是初次試辦,不要太嘈雜為妙。

    ”畢太太道:“是極!是極!”當下黃通理就叙起一張知單,上面寫道:擇其九月初一日,女學堂開學,先期于八月十五日,開慶祝會,并賞團圓佳節。

    潔治菲筵,奉屈同志。

     以下幾行寫的名字是:陳老太太文太太毓賢李太太振中徐太太進明胡太太進歐吳小姐淑英吳小姐淑美共是七位。

    底下寫的是“黃繡球、畢去柔同訂”。

    寫好了,黃繡球道:“女學堂也要有個名目,我們一直不曾想到,想想看拟兩個什麼字?”黃通理道:“果然沒有想到,可見事情初創,漏洞必多,須得細細補救。

    我們這女學堂,本是城西覺迷庵改的,就叫做城西女學堂罷。

    ”畢太太道:“前回禀請改辦這個學堂的話,可曾定了名字?要問問張先生。

    ”黃通理道:“禀稿我看過的,隻說改辦,沒有定名。

    ”于是将知單重寫一副,叫人發出。

    後事如何,又要看下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