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 洞冥情楊生叨盛宴 邀懋賞惟一得明珠

關燈
個地方,真君曰:「師弟你看此處景緻,好與不好,定一注目下望,隻見一曲清江,兩岸桃花大開,爛漫如錦,中有漁郎泛棹,往來江面,微風一吹,桃花片片落在水面,馥郁繽紛。

    〈(絕妙佳景)〉定一忽睹此景,不禁喜上眉梢,說道:「怎麼隆冬天氣,此處桃花大開,令弟子十分詫異,要請仙師指明。

    」 〈【冥途景況,倏爾繁華,倏爾冷落,變態無常。

    】〉 真君曰:「此地非天上,非塵寰,非冥府,乃是別一境界,四時皆春,〈(仙境耶人境耶)〉師弟等屢次遊冥,所經皆苦惱之場,並無快樂之境,今夕所遇,殆苦盡甘來,先憂後樂時也。

    若要知其地名,你看前面那塊碑碣,它上邊寫的甚麼?」〈(不將指明令其自看妙妙)〉定一往前一看,見岸邊立一石碑,上寫著「小桃源」三個大字,定一道:「噫!此處得毋武陵避秦之桃源乎?若除了此處,那裏還有桃源?」〈(世人隻知武陵而不知大地到處俱有桃源)〉真君曰:「師弟差矣,大凡天下可以避難之處,即是桃源。

    何必指定武陵?〈(世人知否)〉此乃自晉以迄於今,凡高人隱逸,正士端人,悉萃於此,藉此為藏修息遊,養晦韜光之所,入其中者,謝絕塵氛,不求名利,治亂不知,黜陟不聞,與物無忤,與世無爭,樂天知命,隨遇而安,故名之曰:「小桃源」。

    〈(誰曰不宜)〉非若紅塵擾攘,日尋幹戈,愛慾貪瞋,鬥爭劫殺,生淪孽海,死墮三途,視此真有霄壤之隔矣。

    」定一曰:「此等樂地,豈易尋求?可憐這民國世界,盜賊充斥,荊棘滿地,今日徵兵,明日籌款,政煩賦重,民不聊生,而又益以官兵往來之蹂躪,封馬拉夫之暴虐,民生處此,愁苦極矣,安得有乾淨土耶?」〈(酸楚之言)〉 〈【富貴熱中之輩,對此冷落仙居,其歆羨否?】〉 真君曰:「滇西地方,乃劫難最輕者,即如師弟等,大開善壇,代天宣化,近則風俗醇美,化莠為良,他方擾而爾鄉獨靜,他方擾而爾鄉獨寧,寧非小桃源乎?」〈(有如此樂便是桃源)〉二人言話間,鸞鶴已飛過江洲,真君曰:「師弟你看看這桃源勝境,定一在鸞背上,往下一看,見四圍十分遼闊,阡陌交通,繡壤芳塍,儼若圖畫。

    而且桑麻茂密,槐柳蕭疏,遠近籬落人家,錯雜相處。

    傾耳聽之,有讀書聲,有諷經聲,有雞犬聲,有吹笛鼓琴聲,又見男耕於野,女織於家,衣冠古樸,不尚奢華。

    村邊樹陰之下,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真有太古之風。

    〈(紅塵濁世何處覓此)〉定一注目良久,羨慕不已,徘徊不忍遽去,因對真君說道:「弟子意欲約仙師,下鸞鶴,到這小桃源裏,逐處一遊,未識仙師允否?」真君曰:「觀其一斑,足知全豹,何必逐處留連?且此中人,不與外人往來,何必與他們纏擾,今晚事故尚多,不可耽延時刻,吾師徒快快去也。

    」 說畢,催起鸞鶴,又向東北方而行,恍惚間,約去了一二百裡之遙,遠遠望見一個村莊,約有二三百戶人家,房屋新潔,市井無塵,甚覺清雅,漸近,見村口立一大柵欄門,上署一匾曰:「孝弟裡」三個大字。

    真君曰:「吾與師弟權下了鸞鶴,無妨進莊內一遊,觀個大概。

    」定一曰:「弟子甚願。

    」於是二人步入村中,到了十字通衢,見搭了一座宣講亭,香煙裊裊,瑞氣騰騰,亭下有數百人,男左女右,各各侍立聽講,肅靜無譁,見真君至,僉曰:「柳帝君來矣,一齊望之稽首,真君連忙答拜,定一亦向大眾打恭,眾皆還揖,宣講員亦停講,請真君定一入亭中安坐,彼此敘禮畢,童子奉上香茗,真君曰:「吾師徒至此,耽誤諸君正事矣,仍請續講,不必拘禮,緻延時間。

    」講員依然又講,乃講的是《孝經》,講畢。

     復演說道:「聖門有七十二賢,《孝經》一書,何以不傳他賢,而獨傳曾子呢?以曾子得一貫真傳,『孝』之一字,足以賅括萬善,一本推及於萬殊,萬殊仍歸於一本。

    孝者一本之始,得其一,即可以貫通萬事也。

    曾子得此旨,以告門人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恕』二字,必由親始,必自家庭始,人子事親,能體忠,自能服勞竭力。

    能體恕,自能以父母之心為心,然後推及於人,推及於國,推及於天下,非一貫之謂乎?〈(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況《孝經》首章,夫子告之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曾子服膺此語,故以守身為本,臨深履薄,全受全歸,不虧不辱,千秋稱為養志之大賢。

    夫子早深契之,故以《孝經》傳之,世人事親,即以曾子為法焉可也。

    」講員演講至此。

     〈【如此講解「孝」字,生面別開,非知道者,不能言也。

    】〉 真君在旁擊節稱贊道:「吾子闡明新義,發前人所未發,妙哉言乎!」真君贊畢,定一起立,問講員曰:「此地名孝弟裡,聽講之人,果盡皆孝弟乎?」〈(問得要緊)〉講員曰:「然。

    此裡中人,在生俱是入孝出弟,天資十分粹美,因他生前未曾讀過詩、書,未聞大道,《論語》雲:『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所以死後必令來此講習數月,使知生前孝弟,乃合於聖賢仙佛經旨,融會貫通,然後上升天堂,授以仙爵。

    凡孝弟之人,候補天爵者,悉聚於此,故名之曰:『孝弟裡』也。

    」〈(聚孝弟之人於一裡而互相討論何樂如之)〉 〈【裡名孝弟,俗尚宣講,如此樂鄉,世上有否?】〉 定一聞之,乃恍然大悟,真君曰:「時辰不待,我師徒可以告辭矣。

    」說畢,即向各講員,並聽講大眾,拱手告別,仍跨上鸞鶴,向東北而行,行不多時,又見一個鄉村,其境界大略與小桃源相似。

    真君曰:「師弟你試猜猜,這是甚麼地方?」定一曰:「弟子不知,還望仙師指示。

    」真君曰:「此地左有廉泉,右有讓水,居斯鄉者,道德高尚,謙退可風,故名之曰:『廉讓鄉』。

    如無懷葛天之民,塵世上未之見也。

    此鄉之民,生前秉廉讓之德,死後天帝嘉其有懿美之良,令在此享清閒之福,又居廉泉讓水之間,習與性成,與之俱化,道德愈以增進,故風俗醇美,線皞熙熙,耕者讓畔,行者讓路,夜不閉戶,道不拾遺,所以居民鹹願老於是鄉。

    〈(世人鹹願老於是鄉,是否乎果爾,則化世界為是鄉不難也。

    )〉不羨升仙職,更不願入紅塵矣。

    」〈(豈再墮入地獄乎?)〉 定一聞之,贊歎不已,說道:「冥府有此樂地,世人烏得知之?然非善人,曷克至此。

    」〈(定一得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