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回 鬥牛宮皇後錫珍品 瑤池座王母賜蟠桃

關燈
隻聽二人齊聲應道:「女兒遵命。

    」少刻精衛已到,說道:「稟 老母,這蟠桃,向南枝上,僅熟八枚,今已取到。

    」老母道:「既已足數,賜與惟一一枚,元吉一枚,抱一一枚,餘五枚,以一枚賜豫壇,一枚賜婉壇,其三枚賜紹壇諸子,分而食之。

    」 老母剛吩咐畢。

    許飛瓊又稟道:「女兒已經雪藕、玄霜取到,請 老母定奪。

    」老母道:「雪藕二枝,以一枝賜惟一,以一枝賜壇中各小子。

    玄霜一盞,分為三分,惟一、元吉、各得其一,餘一分,仍以賞給壇中出力人等,大家均分。

    至惟一孩兒,老母特再賜以靈丹九粒,仙衣一套,寶帶一條,紅纓小帽一頂,〈(老母賜惟一紅纓小帽,是以孩提視惟一,惟一定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粉底皁靴一雙。

    青鸞聽著:「爾去取鳳絲朱囊一具,命抱一將此數物放置在內。

    」青鸞應命去了,不一刻取到,交與抱一。

    抱一稟道:「孩兒來時,惟一命我請問 老母,這西池蟠桃,共有若幹株?何時成熟?何時開會?在於何方?望乞 老母指示。

    」老母道:「西池蟠桃,共有九百萬餘株,成熟之日,開會之期,距此不遠了。

    其收圓地點,約在廣野,俟收圓辦畢,吾母方將原人帶回西池,再開蟠桃大晏也。

    」 〈【老母之對於諸子,恩德如此,諸子之對於老母,酬報又將如何?大家也要想想。

    】〉 抱一又稟道:「孩兒入境時,見一山名:「群玉」,山上有無數宮殿樓臺,據柳真君述及,乃以居有德之後妃夫人,惟人數多寡,柳真不知,還要請問 老母」老母道:「共有一萬八千九百八十五人。

    」抱一又問道:「孩兒進宮時,見各朝房門口,有數十名雜役,供職灑掃,箇箇汗流浹背,奔忙不疊,觀其形象,好似凡間犯罪的人,罰充苦役一般,究竟這班人,是何人斯?也求 老母指示指示。

    」老母道:「爾不問及,吾母不說。

    爾既疑問,吾告爾知:唉!你看那班人,是何等人?乃即歷朝之昏庸暴虐,人王帝主者也。

    因他下世後,不遵 母命,不施仁政,湎酒冒色,刻剝於民,不體仁慈,威福自專,濫行殺戮。

    又有不講忠義,篡取人國,謀為不軌,僭竊稱尊,如是等罪。

    吾母必奪其壽算,斬其後嗣,促其國脈,降以洪災,身死之日,先將他收入地府,受諸冥罰,罪滿之日。

    吾母念他是萬民之主,將他調回宮中,命他充當苦差,效力贖罪。

    彼若勤於職務,自怨自艾,痛改前非者,吾母仍命他下世投生,為貧兒,為乞丐,磨折於他,他若靈根不昧,固守其窮,吾母仍準他回宮,漸復原秩,若是不安本分,廣造惡孽,即將他打入泥犁,永沈阿鼻,不準投生。

    即罪滿遇赦投生,亦不歸人道矣。

    吾母待遇子女,不論貴賤,隻分善惡,天律註定,是不能枉縱的。

    」 〈【天子者,天主子也。

    為天主子,而違逆天之命,天即以是罰之,誰雲不宜?天子而貶之為貧兒,沈於阿鼻,老母之待遇君主,亦不姑寬。

    】〉 抱一聽了這段議論,不禁駭然失色。

    老母道:「可有話問了?」抱一答道:「孩兒不敢多瀆了。

    」老母道:「時辰不待,亦不留爾多談。

    但爾既已到此,準爾順便遊覽,不汝禁也。

    吾命許飛瓊、段安香送爾出宮,領爾賞玩一刻,即回壇可也。

     囑畢,命侍女大奏仙樂,逸韻悠揚,抱一即將朱囊揹起,九叩辭別 老母,大士真君,亦九叩辭行。

    許、段二仙姑領路上前,到了宮門,趙真宮仍拱立守候,抱一道:「弟子懇大士暫緩一刻,既 老母有恩,準弟子順便遊覽,弟子要求許、段二仙姑,領到桃園、瑤池兩處,看看景緻,望乞大士允準。

    」 大士道:「準爾就是,快去快來。

    」抱一聞言,不勝其喜。

    乃請二仙姑引導前行,片刻間即進桃園,果見一片桃林,結實將熟,紅滿枝頭,小者如碗,大者如瓜,世所未有。

    抱一稟二仙姑道:「弟子略窺一斑足矣,不敢多延。

    再到瑤池一望可也。

    」說畢,二仙姑又將他引到瑤池岸邊。

    抱一舉頭一望,這池塘縱橫,約有數百裡之寬闊,一片波光,萬朵白蓮,開得爛漫,池之四圍,都築有臺榭,池之中心,建一水晶亭,概是白玉嵌成,花色水色,與亭白成一片,真是奇觀。

    又見那池邊臺榭之中,已有人將幾席設好,一似要延客開樽的一般,〈(中有妙理。

    )〉抱一看此情景,依依不舍,不想回壇。

    二仙姑說道:「抱一真人,你且去看看池之西南角,是甚麼景緻?」抱一依言隨往,俯首望入,隻見水中有百餘條黃鱔,其麤如甕,在波中互相吞嚙,〈(這百餘條黃鱔何日纔互相吞噬淨盡呀?)〉血流腥赤,鋪滿水面,駭了一跳。

    問二仙姑道:「這是何等地方?怎麼這些孽畜,敢在此無禮,弟子不明其故?乞仙姑示知。

    」二仙姑道:「可以去問大士。

    」抱一聞說,亦不敢在此留連,掉轉頭來,隨二仙姑去問大士?大士笑而不答。

    又問真君?真君亦不言。

    抱一不敢多瀆,轉面叩謝二仙姑訖。

    即請大士回壇,大士道:「這許多賞賜物品,諒師弟與與趙真,焉能攜帶得起,待吾妙呼喚四位天丁,令他先運回壇中,以免累贅。

    」隻見大士一招手,四天丁即至,扛起各物去了。

    大士又道:「我看師弟精神困倦,難以回壇,也要設箇法兒,師弟爾快將眼閉起,吾師要作法了,隻聽大士說道:「變、變」,立將抱一變作一幅手巾,攜在手內,禦風而行。

    柳仙、趙真追隨其後,霎時間到了壇門,大士又將手巾吹一口氣,說道:「抱一醒來。

    」抱一將眼睜開一看,已到壇中,倉天君尚在座中等候,大士命將各物品、交付各人收訖。

    」說道:「吾慈頃奉 玉旨,明夕命妙慧去遊日宮,定一去遊月宮,分道揚鑣,各有玄妙,切切記下。

    」說畢,大士與各仙回宮,抱一亦醒轉來,大家猜擬,不知日月二宮,有何妙景?欲知其詳,要看下回分解。

     總評: ⊙中國為文明禮教之邦,君臣父子之倫,男女尊卑之分,早經聖人制定;數千餘年,無有異議。

    歐風東漸,狂悖小子,拾人自由平權之餘唾,妄自更張,無知婦女,尤而效之。

    釀成無廉、無恥之世界。

    真所謂天柱折,地維穿矣。

     ⊙大士憂之,因有《女箴》之降,而皇後始有《丹詔》之頒焉,故讀皇後之詔者,須讀大士之箴,然後知惟一之功德,為可嘉也。

     ⊙今日雜法頻興,是 老母下敕萬仙,分途辦道,趕辦收圓,殊途同歸,並無歧異。

    修道之士,當知尋覓本來,慎勿迷真逐妄,而負 老母之懸望也。

    勉哉! ⊙老母歌文諭畢,大士、柳仙掩面而泣,泣些甚麼?眾生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