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回 赴西天如來訓釋子 遊北極真武說報恩
關燈
小
中
大
掃不盡六塵四相,莫妄登門。
〈【欽哉釋子,各懍宗風。
】〉 守一正在觀望,忽聽見降龍金剛大呼道:「世尊有旨,請鳥禪師,桓侯大帝,並東土遊生,一齊進見。
」三人聞呼,魚貫而入,到了二門,守一忙中一看,見門左右有聯雲: 有智慧門,有解脫門,有方便門,可雲頭頭是道。
無眾生相,無人我相,無壽者相,始悟色色皆空。
〈【絕妙對聯。
】〉 守一方停步觀望對聯,禪師道:「楊師弟不可遲延,恐世尊久候矣。
」守一依言,不敢再望,忙忙跟隨禪師大帝,急趨而入。
一連進了八層,隻是看箇大概,都是紺宇琳宮,非常華麗,將到第九重,禪師道:「且慢吾與大帝先謁世尊,俟傳爾師弟時,再上殿可也。
」說畢,二人先進去了,守一由廊廡下,望入天井心,隻見階下有許多優婆塞,優婆夷,比丘尼,緇流,大仲、二仲,擁擁擠擠,分開男女弟子兩班,侍立在臺階之下,肅靜無譁,聆聽法語。
舉首望入正殿,是大九開間,非常寬宏,珊瑚為柱,玳瑁為樑,玉砌金鋪,勝過帝王宮闕,〈(佛土莊嚴)〉殿當中懸四箇大字,曰:「大雄寶殿」,左右有五字聯,字大如鬥,文雲: 萬古長生佛, 千秋大法王。
又看外楹柱上,亦題有一聯雲: 放大智光明,能照十分世界。
體慈悲清靜,永延萬古長春。
又看殿上有九色蓮臺一座,上坐一位大佛,身長丈六,頭戴五彩蓮花冠一頂,身披大紅袈裟一襲,遍體金色,放大毫光,赤足跏趺,正在講經說法。
因為禪師大帝謁見,方纔停講,守一正看得出神,忽聽殿上傳呼道:「傳東土遊生上殿,世尊有話吩咐。
」守一聞呼,連忙整肅衣冠,由左階而升,即有一小沙彌引導,逕至世尊座前跪下,口稱世尊在上,弟子揚守一,九叩行參。
世尊道:「免了,起來一旁侍立,吾有要言訓諭。
方今下元末劫,世道澆漓,人心變詐,塵世眾生,鬥爭劫殺,無有已時。
〈(痛哉言乎)〉而且弁髦三教,廢棄五倫,道德淪亡,廉恥喪盡,〈(痛哉言乎)〉此時若不設法挽回,尚復成何世道?〈(聖人於世常懷悲憫)〉 幸賴五聖飛鸞闡教,降出各種善書,化導人心,振聾啟瞶,〈(功真不小)〉近又得關聖帝頒演洞冥,上徹天堂,下窮地獄,勸善懲惡,邁古超今,此書出世,誠足以挽既倒之狂瀾,救沈?於將斃。
〈(願力洪深)〉爾紹壇諸子,擔負責任,又得豫、婉、二三子補助之,勉旃,勉旃,務將此書速速完成,傳播全球,則中外可以一統,夷夏成為一家,匪特為上元緻太平之據矣。
〈(老道亦馨香祝之)〉 爾生今夕到吾佛宮中,亦是絕大奇緣,得毋有要件請求否?」守一道:「弟子此來,第一為素仰慈悲,藉瞻聖容,以慰思慕。
第二為懇賜鴻文一篇,以警末俗。
〈(守一請世尊賜文訓世,足見憂世情殷。
)〉第三為躬歷極樂勝境,回壇之後,編入記中,以歆動世間佛門弟子,並一切善男子善女人。
為此三件,所以前來冒瀆世尊。
」世尊曰:「善哉!善哉!但各善書中勸儒、勸道之文,已屬不少,惟勸釋子之文,恆不多見。
如今吾教,非常墮落,吾即撰一篇戒釋子文以資勸懲可也。
」隨喚侍者,取出文房四寶,隻見世尊伸紙拈毫,手不停揮,一霎時間,撰出一篇文來,命侍者交與守一,守一雙手接著,世尊道:「無妨當殿對讀一遍,令階下各弟子,也得聞之。
」守一遵命,高聲宣讀,其題目乃是: 釋迦如來牟尼佛戒釋子文 「設教之意何取乎?世間亦何須分教乎?聖人之心,未嘗昭白於天下也。
溯上古之世,鴻濛甫闢,聖哲疊生,開物成務,大道漸以發明。
逮老子一氣化三清,以道獨任,教人修性命之學,究清靜之理,〈(敘教之原起始於老子)〉當是時,天下皆以道為教,而無儒、無釋。
西域一國,政治煩苛,人民愁苦,老子不忍,從兜率宮降神,運玄元之氣,跨青牛,出函谷,而吾遂降生於迦葉國中焉。
吾自生於西域,時以悲憫為念,惻隱為懷,見國中之虐政,人民之愁苦,生老病死,痛心疾首,屢諫父王,革除弊政,而不允行。
吾因立下誓願,救度眾生,捨國王之尊,出家修行,幾經磨折,九死一生,修成大覺。
於是設教度民,以釋為事,創輪迴之說,演性命之理,談因果,講報應,一時西域向化,澤及中華。
中國佛教,所由來也。
奉吾法者,古今不絕,苟能體『慈悲』二字,『解脫』兩言,猶不負吾立教之宗旨也。
〈(敘分性下世設教之宗旨)〉獨怪夫下元叔季,人心大壞,三教淪落,而吾釋家為尤甚,良可慨也。
夫落髮空門,披緇之士,身受戒律,名曰:『釋子』,曰:『和尚』,朝夕諷誦經文,其亦知釋子和尚之義乎?吾知夫千萬人中無一也。
〈(敘釋子不務清修不知教旨)〉夫釋言,釋去一切貪嗔癡愛,酒色財氣,六慾七情,舉凡世間憂樂之事,悲喜之端,胥付之於無何有之鄉也。
是故無恐怖,無罣礙,無牽擾,無人相,無我相,無壽者相,無眾生相,四大皆空,放大光明。
金剛般若,舍利普濟,吾之教如是而已。
〈(解明釋字之義,妙蘊畢宣。
)〉 然何世之和尚,既入空門,家已釋去,父母已釋去,兄弟已釋去,夫妻子女亦釋去,而貪財如故,貪淫如故,作異端,行怪術,弄小乘之禪機,造彌天之大惡。
殺生害命,口腹是圖,作姦犯科,法律罔懼。
誘人妻女,匿清靜之寺觀。
學為狗盜,入閨秀之蘭房。
藉誦經而恣情慾,因開薦而作鉤連。
佛地被污,神仙受穢,此輩孽僧之罪,可勝道哉?〈(論今日釋子,悖道謬行,並不將酒色財氣,貪嗔癡愛釋去。
)〉嗚呼!慈悲作室,通慧作門,尚何有家之可念?法喜為妻,智慧為母,尚何有色慾之可貪。
而今日之和尚,身無家而有室,身無妻而有子,打胎溺女之事,層見疊出,而且鉤引女尼,出入往來,毫不避忌,造惡作孽,不畏神明,甘墮地獄,不亦傷哉!不亦惜哉!吾教何若是之衰哉?吾言至此,不禁珠淚之交流也,哀哉!哀哉!」〈(以上深悲僧人造孽,佛門墮落痛哭言之。
)〉 吾今夕臨文不諱,故將釋子之病根,抉而出之,自今已後,倘奉吾教,敢再希圖賴佛養身,藉修齋建醮,取人財帛,而陰行奸盜詐偽之習,或藉佈施募化,以供其吹賭嫖淫之資。
以幻術害人,而不體吾慈悲救苦之心。
修身立命之學,以釋去一切孽冤世網者,吾即下敕十王,立拘若輩,投之無間獄,阿鼻獄,孽僧獄,永遠沈淪,萬劫不復人身。
而後行吾法,快吾意也,和尚欽哉!釋子懍哉!〈(以上敘重整佛規深望釋子遵守之心長語重)〉」 守一將文讀畢,世尊在蓮座上,愀然不樂,潸然淚下,謂大帝禪師曰:「吾佛之教,如此其衰,奈何?奈何?可歎人也!惟有一慈悲大士,能體吾心,替吾出力耳。
〈(激厲之言)〉說畢,淚涔涔墮,黯然不語。
〈(慈悲憂世之佛見世草如此情形必不能耐)〉當時世尊左右,適有四大弟子侍立,名訶、維摩、迦葉、阿難等,出班言道:「啟稟世尊,弟子四人,情願下世,投生東林,扶持吾教,四方普度,大振宗風,不知世尊允準否?」〈(四尊者請下世是世尊之
〈【欽哉釋子,各懍宗風。
】〉 守一正在觀望,忽聽見降龍金剛大呼道:「世尊有旨,請鳥禪師,桓侯大帝,並東土遊生,一齊進見。
」三人聞呼,魚貫而入,到了二門,守一忙中一看,見門左右有聯雲: 有智慧門,有解脫門,有方便門,可雲頭頭是道。
無眾生相,無人我相,無壽者相,始悟色色皆空。
〈【絕妙對聯。
】〉 守一方停步觀望對聯,禪師道:「楊師弟不可遲延,恐世尊久候矣。
」守一依言,不敢再望,忙忙跟隨禪師大帝,急趨而入。
一連進了八層,隻是看箇大概,都是紺宇琳宮,非常華麗,將到第九重,禪師道:「且慢吾與大帝先謁世尊,俟傳爾師弟時,再上殿可也。
」說畢,二人先進去了,守一由廊廡下,望入天井心,隻見階下有許多優婆塞,優婆夷,比丘尼,緇流,大仲、二仲,擁擁擠擠,分開男女弟子兩班,侍立在臺階之下,肅靜無譁,聆聽法語。
舉首望入正殿,是大九開間,非常寬宏,珊瑚為柱,玳瑁為樑,玉砌金鋪,勝過帝王宮闕,〈(佛土莊嚴)〉殿當中懸四箇大字,曰:「大雄寶殿」,左右有五字聯,字大如鬥,文雲: 萬古長生佛, 千秋大法王。
又看外楹柱上,亦題有一聯雲: 放大智光明,能照十分世界。
體慈悲清靜,永延萬古長春。
又看殿上有九色蓮臺一座,上坐一位大佛,身長丈六,頭戴五彩蓮花冠一頂,身披大紅袈裟一襲,遍體金色,放大毫光,赤足跏趺,正在講經說法。
因為禪師大帝謁見,方纔停講,守一正看得出神,忽聽殿上傳呼道:「傳東土遊生上殿,世尊有話吩咐。
」守一聞呼,連忙整肅衣冠,由左階而升,即有一小沙彌引導,逕至世尊座前跪下,口稱世尊在上,弟子揚守一,九叩行參。
世尊道:「免了,起來一旁侍立,吾有要言訓諭。
方今下元末劫,世道澆漓,人心變詐,塵世眾生,鬥爭劫殺,無有已時。
〈(痛哉言乎)〉而且弁髦三教,廢棄五倫,道德淪亡,廉恥喪盡,〈(痛哉言乎)〉此時若不設法挽回,尚復成何世道?〈(聖人於世常懷悲憫)〉 幸賴五聖飛鸞闡教,降出各種善書,化導人心,振聾啟瞶,〈(功真不小)〉近又得關聖帝頒演洞冥,上徹天堂,下窮地獄,勸善懲惡,邁古超今,此書出世,誠足以挽既倒之狂瀾,救沈?於將斃。
〈(願力洪深)〉爾紹壇諸子,擔負責任,又得豫、婉、二三子補助之,勉旃,勉旃,務將此書速速完成,傳播全球,則中外可以一統,夷夏成為一家,匪特為上元緻太平之據矣。
〈(老道亦馨香祝之)〉 爾生今夕到吾佛宮中,亦是絕大奇緣,得毋有要件請求否?」守一道:「弟子此來,第一為素仰慈悲,藉瞻聖容,以慰思慕。
第二為懇賜鴻文一篇,以警末俗。
〈(守一請世尊賜文訓世,足見憂世情殷。
)〉第三為躬歷極樂勝境,回壇之後,編入記中,以歆動世間佛門弟子,並一切善男子善女人。
為此三件,所以前來冒瀆世尊。
」世尊曰:「善哉!善哉!但各善書中勸儒、勸道之文,已屬不少,惟勸釋子之文,恆不多見。
如今吾教,非常墮落,吾即撰一篇戒釋子文以資勸懲可也。
」隨喚侍者,取出文房四寶,隻見世尊伸紙拈毫,手不停揮,一霎時間,撰出一篇文來,命侍者交與守一,守一雙手接著,世尊道:「無妨當殿對讀一遍,令階下各弟子,也得聞之。
」守一遵命,高聲宣讀,其題目乃是: 釋迦如來牟尼佛戒釋子文 「設教之意何取乎?世間亦何須分教乎?聖人之心,未嘗昭白於天下也。
溯上古之世,鴻濛甫闢,聖哲疊生,開物成務,大道漸以發明。
逮老子一氣化三清,以道獨任,教人修性命之學,究清靜之理,〈(敘教之原起始於老子)〉當是時,天下皆以道為教,而無儒、無釋。
西域一國,政治煩苛,人民愁苦,老子不忍,從兜率宮降神,運玄元之氣,跨青牛,出函谷,而吾遂降生於迦葉國中焉。
吾自生於西域,時以悲憫為念,惻隱為懷,見國中之虐政,人民之愁苦,生老病死,痛心疾首,屢諫父王,革除弊政,而不允行。
吾因立下誓願,救度眾生,捨國王之尊,出家修行,幾經磨折,九死一生,修成大覺。
於是設教度民,以釋為事,創輪迴之說,演性命之理,談因果,講報應,一時西域向化,澤及中華。
中國佛教,所由來也。
奉吾法者,古今不絕,苟能體『慈悲』二字,『解脫』兩言,猶不負吾立教之宗旨也。
〈(敘分性下世設教之宗旨)〉獨怪夫下元叔季,人心大壞,三教淪落,而吾釋家為尤甚,良可慨也。
夫落髮空門,披緇之士,身受戒律,名曰:『釋子』,曰:『和尚』,朝夕諷誦經文,其亦知釋子和尚之義乎?吾知夫千萬人中無一也。
〈(敘釋子不務清修不知教旨)〉夫釋言,釋去一切貪嗔癡愛,酒色財氣,六慾七情,舉凡世間憂樂之事,悲喜之端,胥付之於無何有之鄉也。
是故無恐怖,無罣礙,無牽擾,無人相,無我相,無壽者相,無眾生相,四大皆空,放大光明。
金剛般若,舍利普濟,吾之教如是而已。
〈(解明釋字之義,妙蘊畢宣。
)〉 然何世之和尚,既入空門,家已釋去,父母已釋去,兄弟已釋去,夫妻子女亦釋去,而貪財如故,貪淫如故,作異端,行怪術,弄小乘之禪機,造彌天之大惡。
殺生害命,口腹是圖,作姦犯科,法律罔懼。
誘人妻女,匿清靜之寺觀。
學為狗盜,入閨秀之蘭房。
藉誦經而恣情慾,因開薦而作鉤連。
佛地被污,神仙受穢,此輩孽僧之罪,可勝道哉?〈(論今日釋子,悖道謬行,並不將酒色財氣,貪嗔癡愛釋去。
)〉嗚呼!慈悲作室,通慧作門,尚何有家之可念?法喜為妻,智慧為母,尚何有色慾之可貪。
而今日之和尚,身無家而有室,身無妻而有子,打胎溺女之事,層見疊出,而且鉤引女尼,出入往來,毫不避忌,造惡作孽,不畏神明,甘墮地獄,不亦傷哉!不亦惜哉!吾教何若是之衰哉?吾言至此,不禁珠淚之交流也,哀哉!哀哉!」〈(以上深悲僧人造孽,佛門墮落痛哭言之。
)〉 吾今夕臨文不諱,故將釋子之病根,抉而出之,自今已後,倘奉吾教,敢再希圖賴佛養身,藉修齋建醮,取人財帛,而陰行奸盜詐偽之習,或藉佈施募化,以供其吹賭嫖淫之資。
以幻術害人,而不體吾慈悲救苦之心。
修身立命之學,以釋去一切孽冤世網者,吾即下敕十王,立拘若輩,投之無間獄,阿鼻獄,孽僧獄,永遠沈淪,萬劫不復人身。
而後行吾法,快吾意也,和尚欽哉!釋子懍哉!〈(以上敘重整佛規深望釋子遵守之心長語重)〉」 守一將文讀畢,世尊在蓮座上,愀然不樂,潸然淚下,謂大帝禪師曰:「吾佛之教,如此其衰,奈何?奈何?可歎人也!惟有一慈悲大士,能體吾心,替吾出力耳。
〈(激厲之言)〉說畢,淚涔涔墮,黯然不語。
〈(慈悲憂世之佛見世草如此情形必不能耐)〉當時世尊左右,適有四大弟子侍立,名訶、維摩、迦葉、阿難等,出班言道:「啟稟世尊,弟子四人,情願下世,投生東林,扶持吾教,四方普度,大振宗風,不知世尊允準否?」〈(四尊者請下世是世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