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回 謁火官方知火劫 面雷祖始識雷威
關燈
小
中
大
何因?」張大仙曰:「師弟可知天地之理,靜極則動,動極仍歸於靜乎?所謂自無而有,自虛而實也。
」〈(陰陽動靜之理數語盡之)〉志一曰:「此理真真玄妙,若不到此重天,焉知天之虛而實乎?」 〈【天台之會,不亞蓬萊,惟諸仙未有曲歌警世,為可惜也。
】〉 師徒二人,一路談天,不覺又歷了許多境界,志一又問曰:「怎麼道路俱是指南而行,並不轉東折西?」張大仙曰:「赤帝司火,位在南方,焉得不向南而行。
師弟你試從對面一望,那山峰上,非即赤帝宮乎?」志一定睛一看,果見對面山上,有許多宮殿,一片紅雲籠護,好似赤城一般,不知何故?以問祖師。
祖師曰:「此即南離丙丁火之本相也。
」言話間,已抵山下,舉首望上,見山中草木,仍然蓊蔚荵蘢,志一甚為詫異問曰:「怎麼火地能生草木,是何原因?」張大仙曰:「師弟知離卦之義乎?夫離本屬陽,中虛二畫為陰,是陽中有陰也。
離上坎下,為火水未濟,坎上離下,為水火既濟,以水濟火,坎離相交,陰陽配合,在天能生萬物,在人能生男女,在道家能安爐鼎,陰中含陽,陽中含陰,一派生生之氣,烏可謂南離不生草木乎?」志一曰:「弟子了解矣。
」二人且行且談,又歷了幾重山椒。
〈【修道之士,這箇工夫,須要曉得。
】〉 張大仙曰:「此處距宮門不遠了,吾與師弟下了鶴,步行可也。
」志一曰:「弟子遵命。
」乃相與散步而前,行不多遠,果見前面有一堵大照壁,修得高峻整齊,不數步,已抵其下,又從側邊轉入,見照壁當中,懸掛著無數的牌,志一略一看,乃是火官大帝,批定本月世界上遭回祿的人家,不記其數。
〈(大家看之謹凜謹凜)〉張大仙曰:「師弟不可耽延。
我師徒辦正事要緊。
」志一掉轉頭來,見對面立一大門,非常闊大,上懸一匾,有三箇大字,曰:「赤帝宮」,金光奪目,左右聯雲: 離卦衍重明,日月光華輝大夏。
午宮當盛運,文章彪炳煥全球。
志一將對看罷,跟隨祖師上了大門臺階,見門左右有四位值門將吏,紅臉赤鬚,手持月斧、銅錘,鎧甲鮮明,非常威武。
見了張大仙到,上前相迎,口中說道:「靈佑帝君有勞了。
」張大仙拱手緻敬曰:「不敢,煩勞幾位將軍,代為通稟大帝,就說我三豐帶領紹壇乩生段志一,要來稟見。
」內中有一將軍說道:「大帝知帝君至此,已經恭候多時,即請進宮可也。
」張大仙道:「既是如此,好極了。
」於是二人進了門,志一一路觀望,見兩廊房屋,也頗輝煌,有許多將校官員,往往來來,在內中辦事,室內陳設的,俱是火龍、火馬、火蛇、火鼠、火雀、火鴉、那些將校兵丁,手內都拿著火鎗,火箭、火鉤、火鉗、火藥、火包,一個個摩厲以須,好似預備要去燒人的房屋一般,望之令人畏懼。
〈(這班司火將校並不燒殺善人其所恨者兇惡耳)〉 連進了四層,所有對匾,不及念讀,及到了第五層一井心,張大仙曰:「師弟到正殿了,爾好好整束衣冠,在此拱候。
吾師先上前通稟,然後傳你。
」志一曰:「弟子懍遵。
」當下張大仙上殿後,志一觀看殿宇,俱是崇閎富麗,金碧輝煌,殿當中懸一匾曰:「祝融上宮」,楷體金書四個大字,左右有聯雲: 天道最惡滿盈,不義不仁,難逃劫火。
吾官專司回祿,分善分惡,具有權衡。
志一剛纔看罷對聯,忽聽張祖師高聲喚道:「大帝傳段志一上殿,有諭面訓。
」志一聞呼,連忙攝衣上階,到了大帝寶座面前,雙膝跌跪,口稱弟子段志一九叩行參。
大帝曰:「免了,起來一旁侍坐。
」志一道:「弟子謝坐了。
」大帝道:「吾帝問爾,今夕到此,請訓何事?」志一對曰:「非為別因,為因聖帝頒演一部《洞冥記》,命弟子等下歷黃泉,上窮碧落,以考證天堂地獄之相,善升惡降之由,藉以勸世。
今大帝位司火德,執掌回祿之權,人間之被火災者,等等不一。
故奉命到此,望大帝將人世遭火劫之原因,分類揭出。
並請降訓世文一篇,帶回壇中,刊出勸人,弟子之來,職為此耳。
」〈(請火官諭降罰理由,現身說法,究不知世人可謹懍否?)〉 大帝曰:「善哉!善哉!師弟所請,深契吾心。
仍請坐下,同爾師用些酒果,吾帝撰文,不奉陪了。
」說畢,左右已將酒果陳設,張祖師上坐,志一陪之,隻見大帝伸紙拈毫,不加思索,一霎時間,撰出一篇文來,將稿交與志一,令先宣讀一遍,志一觀其題,乃是: 火官大帝諭降火災理由文 「且夫五行之在天壤也,列於四方,判於四時,相剋相生,互相為用,不可一日無者也。
吾本炎光赤帝,位鎮南離,專司火德,火之為用,豈淺鮮哉?溯上古之世,民皆茹毛飲血,物以生食,為可憫也。
自燧人氏出,鑽木取火,教民烹飪,自茲以後,火之用途甚廣,乃大便於民生。
是故天氣嚴寒,得火斯煖。
陰雨潮溼,就火乃乾。
且鍛鍊五金,非火不固。
陶冶器皿,非火不成。
是火也者,乃利人之物,而非害人之物也。
即吾帝司火,原用以活人,而非資以殺人也。
胡乃以利人活人之物,轉而變為害人、殺人之具,豈吾帝之不仁乎?抑人有以自取乎?嗟乎!大地之生民,造孽多矣,不見夫世人身中之火,更甚於天火乎?是故貪淫好色,貨利薰心,富貴熱中者,慾火之發生也。
怨天咒地,罵雨訶風,恚怒師傅,抵觸父兄,戕傷骨肉,怨及朋友者,心火之燔熾也。
藉端啟釁,遷怒於人,睚眥必報,小忿不忍者,乃無明火之上炎也。
鬥爭劫殺,日逞幹戈,搆怨尋仇,報復不已,乃氣分火之伏種也。
綜此數火,其猛烈足以焚身,其勢燄足以殺人,蓋不待天火之降災,而世界已遍地生火矣!寧不悲哉!又況殺氣彌漫,怨氣蟠結,黑氣沖霄,以人之火,引天之火,氣與氣相觸,火與火相然,勃勃欲發,不可遏止。
如磁石引鍼,如琥珀拾芥,其機一動,炎岡燎原,安得不大肆其焚燬乎?由是言之,則凡世之遭回祿者,乃世人自身之火也,於吾帝何與乎?又考之佛經,首誦「南無」,南指火而言也。
無者,淨盡也。
世尊慈悲度人,欲世人滅盡心中之火也。
今也不然,世界各國,不講公理,不重人道,不信報應,以殺人為智,以滅種為能。
故造為槍砲,為電力,為炸彈,為毒煙,一若
」〈(陰陽動靜之理數語盡之)〉志一曰:「此理真真玄妙,若不到此重天,焉知天之虛而實乎?」 〈【天台之會,不亞蓬萊,惟諸仙未有曲歌警世,為可惜也。
】〉 師徒二人,一路談天,不覺又歷了許多境界,志一又問曰:「怎麼道路俱是指南而行,並不轉東折西?」張大仙曰:「赤帝司火,位在南方,焉得不向南而行。
師弟你試從對面一望,那山峰上,非即赤帝宮乎?」志一定睛一看,果見對面山上,有許多宮殿,一片紅雲籠護,好似赤城一般,不知何故?以問祖師。
祖師曰:「此即南離丙丁火之本相也。
」言話間,已抵山下,舉首望上,見山中草木,仍然蓊蔚荵蘢,志一甚為詫異問曰:「怎麼火地能生草木,是何原因?」張大仙曰:「師弟知離卦之義乎?夫離本屬陽,中虛二畫為陰,是陽中有陰也。
離上坎下,為火水未濟,坎上離下,為水火既濟,以水濟火,坎離相交,陰陽配合,在天能生萬物,在人能生男女,在道家能安爐鼎,陰中含陽,陽中含陰,一派生生之氣,烏可謂南離不生草木乎?」志一曰:「弟子了解矣。
」二人且行且談,又歷了幾重山椒。
〈【修道之士,這箇工夫,須要曉得。
】〉 張大仙曰:「此處距宮門不遠了,吾與師弟下了鶴,步行可也。
」志一曰:「弟子遵命。
」乃相與散步而前,行不多遠,果見前面有一堵大照壁,修得高峻整齊,不數步,已抵其下,又從側邊轉入,見照壁當中,懸掛著無數的牌,志一略一看,乃是火官大帝,批定本月世界上遭回祿的人家,不記其數。
〈(大家看之謹凜謹凜)〉張大仙曰:「師弟不可耽延。
我師徒辦正事要緊。
」志一掉轉頭來,見對面立一大門,非常闊大,上懸一匾,有三箇大字,曰:「赤帝宮」,金光奪目,左右聯雲: 離卦衍重明,日月光華輝大夏。
午宮當盛運,文章彪炳煥全球。
志一將對看罷,跟隨祖師上了大門臺階,見門左右有四位值門將吏,紅臉赤鬚,手持月斧、銅錘,鎧甲鮮明,非常威武。
見了張大仙到,上前相迎,口中說道:「靈佑帝君有勞了。
」張大仙拱手緻敬曰:「不敢,煩勞幾位將軍,代為通稟大帝,就說我三豐帶領紹壇乩生段志一,要來稟見。
」內中有一將軍說道:「大帝知帝君至此,已經恭候多時,即請進宮可也。
」張大仙道:「既是如此,好極了。
」於是二人進了門,志一一路觀望,見兩廊房屋,也頗輝煌,有許多將校官員,往往來來,在內中辦事,室內陳設的,俱是火龍、火馬、火蛇、火鼠、火雀、火鴉、那些將校兵丁,手內都拿著火鎗,火箭、火鉤、火鉗、火藥、火包,一個個摩厲以須,好似預備要去燒人的房屋一般,望之令人畏懼。
〈(這班司火將校並不燒殺善人其所恨者兇惡耳)〉 連進了四層,所有對匾,不及念讀,及到了第五層一井心,張大仙曰:「師弟到正殿了,爾好好整束衣冠,在此拱候。
吾師先上前通稟,然後傳你。
」志一曰:「弟子懍遵。
」當下張大仙上殿後,志一觀看殿宇,俱是崇閎富麗,金碧輝煌,殿當中懸一匾曰:「祝融上宮」,楷體金書四個大字,左右有聯雲: 天道最惡滿盈,不義不仁,難逃劫火。
吾官專司回祿,分善分惡,具有權衡。
志一剛纔看罷對聯,忽聽張祖師高聲喚道:「大帝傳段志一上殿,有諭面訓。
」志一聞呼,連忙攝衣上階,到了大帝寶座面前,雙膝跌跪,口稱弟子段志一九叩行參。
大帝曰:「免了,起來一旁侍坐。
」志一道:「弟子謝坐了。
」大帝道:「吾帝問爾,今夕到此,請訓何事?」志一對曰:「非為別因,為因聖帝頒演一部《洞冥記》,命弟子等下歷黃泉,上窮碧落,以考證天堂地獄之相,善升惡降之由,藉以勸世。
今大帝位司火德,執掌回祿之權,人間之被火災者,等等不一。
故奉命到此,望大帝將人世遭火劫之原因,分類揭出。
並請降訓世文一篇,帶回壇中,刊出勸人,弟子之來,職為此耳。
」〈(請火官諭降罰理由,現身說法,究不知世人可謹懍否?)〉 大帝曰:「善哉!善哉!師弟所請,深契吾心。
仍請坐下,同爾師用些酒果,吾帝撰文,不奉陪了。
」說畢,左右已將酒果陳設,張祖師上坐,志一陪之,隻見大帝伸紙拈毫,不加思索,一霎時間,撰出一篇文來,將稿交與志一,令先宣讀一遍,志一觀其題,乃是: 火官大帝諭降火災理由文 「且夫五行之在天壤也,列於四方,判於四時,相剋相生,互相為用,不可一日無者也。
吾本炎光赤帝,位鎮南離,專司火德,火之為用,豈淺鮮哉?溯上古之世,民皆茹毛飲血,物以生食,為可憫也。
自燧人氏出,鑽木取火,教民烹飪,自茲以後,火之用途甚廣,乃大便於民生。
是故天氣嚴寒,得火斯煖。
陰雨潮溼,就火乃乾。
且鍛鍊五金,非火不固。
陶冶器皿,非火不成。
是火也者,乃利人之物,而非害人之物也。
即吾帝司火,原用以活人,而非資以殺人也。
胡乃以利人活人之物,轉而變為害人、殺人之具,豈吾帝之不仁乎?抑人有以自取乎?嗟乎!大地之生民,造孽多矣,不見夫世人身中之火,更甚於天火乎?是故貪淫好色,貨利薰心,富貴熱中者,慾火之發生也。
怨天咒地,罵雨訶風,恚怒師傅,抵觸父兄,戕傷骨肉,怨及朋友者,心火之燔熾也。
藉端啟釁,遷怒於人,睚眥必報,小忿不忍者,乃無明火之上炎也。
鬥爭劫殺,日逞幹戈,搆怨尋仇,報復不已,乃氣分火之伏種也。
綜此數火,其猛烈足以焚身,其勢燄足以殺人,蓋不待天火之降災,而世界已遍地生火矣!寧不悲哉!又況殺氣彌漫,怨氣蟠結,黑氣沖霄,以人之火,引天之火,氣與氣相觸,火與火相然,勃勃欲發,不可遏止。
如磁石引鍼,如琥珀拾芥,其機一動,炎岡燎原,安得不大肆其焚燬乎?由是言之,則凡世之遭回祿者,乃世人自身之火也,於吾帝何與乎?又考之佛經,首誦「南無」,南指火而言也。
無者,淨盡也。
世尊慈悲度人,欲世人滅盡心中之火也。
今也不然,世界各國,不講公理,不重人道,不信報應,以殺人為智,以滅種為能。
故造為槍砲,為電力,為炸彈,為毒煙,一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