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回 遊東嶽補歷諸山嶺 聽宣講得睹大規模
關燈
小
中
大
外易禮詩書。
又有一聯雲: 威儀抑抑,古訓是式。
聖謨洋洋,嘉言孔彰。
〈【天人之學,中庸而已。
】〉 兩聯看罷,其外對聯甚多,不能盡讀,退出講亭,又進了第三層,其形式亦與前兩層同,惟樸素雅潔,則似過之,當中亦立一匾曰:「第一等上級講亭」左右聯雲: 大道溯根源,性命天人須講究。
玄功存法竅,乾坤離坎要參詳。
〈【三教同源,一以貫之。
】〉 其外對聯甚多,精一方欲逐一讀之,忽聽外邊傳言道:「各講員濟濟來矣。
」精一聞言,隻得同仙官仍到外層,果見各講員衣冠楚楚,魚貫而入,階下聽講者,秩序整齊,絲毫不亂。
少刻,內外嗚鐘伐鼓,仙樂九奏,贊禮郎高聲唱禮,堂上堂下,一齊序立,九叩行參畢,宣講員方出班開講,聲音洪亮,聽講之人,有坐者、立者、跪者,等等不一,大家洗耳靜聽,屏氣不息,效唾不聞,真真規矩嚴肅。
〈(宣講堂規則當取法乎此)〉 精一見此禮節,十分羨慕,問仙官曰:「怎麼聽講之人,有坐、立、跪之不同,此是何故?仙官曰:「跪聽者,乃初入聽講之人,罪孽較重者也。
立聽者,乃聽講已久,罪孽較輕者也。
坐聽者,乃罪過又輕,下級將畢業,將升中級者也。
至中級講亭,悉皆立聽坐聽,而無跪聽者也。
」 精一曰:「下級所講何書?何以得升中級?中級何以得升上級?講義若何?願得一一聞之。
」仙官曰:「下級聽講之人,乃普通人,資格甚低,先講以因果報應之理,善惡賞罰之徵,至為淺顯,雖鈍根人,亦能聽也。
〈(誘掖庸愚)〉如今夕初六之所講,至初九夕,必令其復講,如有遺忘,責以戒飭,仍令再聽,必使聽入心坎,印入腦經,字斟句酌,講義不差者,始能升入中級,中級升上級也,亦然。
〈(如此升階毫無躐等之弊)〉 惟中級所講,乃三綱五常之理,五倫八德之要,總不外儒門之十三經,以孔教為重,而釋道之理,不攙入焉。
〈(因儒教純一不雜,大中至正,愚夫愚婦亦可以與知能行故也。
)〉中級畢業後,然後升上級。
所講乃河、洛之玄奧,太極先天易數,並及佛道玄祕內功,三教同源之理,得與聞此道者,〈(殊非易易)〉上者列天仙,中者封地祇,下者得人間富貴。
大抵資稟聰明,靈根不昧,善基堅固者,始能企及焉。
」〈(的是如此)〉 精一曰:「下中上三級,其中相懸甚遠乎?」仙官曰:「下級對於上級,相懸誠遠。
中級對於上級,則不遠。
何也?蓋下級之人,庸庸碌碌,知識甚卑,但能使其知為善者,而得善報,為惡者而得惡報,善惡兩途,知所抉擇,遂足以盡其分量。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非不欲使其知,無由啟其知也。
若中級之人,皆是儒家作用,所講皆五倫八德之理,所行皆修齊治平之道,腳踏實地,不蹈虛無,最為適用,故聖人之道,名曰:『中庸』,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
庸、平常也。
夫婦之愚不肖,可以與知、能行,故以列於中級。
〈(將來世界宗教鹹遵儒教範圍)〉 然《大學》之功,必自定靜安慮,誠意正心,戒慎恐懼而來。
君子存理遏欲,知命立命,存心養性,寡過修身,由士希賢,由賢希聖,由聖達天。
雖曰:『中庸』,何莫非上級之作用?顏子之克復歸仁,心齋坐忘。
孟子之求其放心,善養浩然之氣。
亦造乎上級之地位。
此中級與上級,不相遠也。
〈(儒者體此則聖賢矣)〉 至於講求取坎填離之功,子午抽添之法,出玄入牝之理,黃河倒流之妙,結嬰兒、奼女之胎,得安鑪、鍊丹之訣,非不超凡入聖,脫俗成仙,然皆道家導養之術,儒者亦能知能為,特因名教綱常,關於天下國家之大,方踐履之未逮,故不暇汲汲為此耳。
」〈(畢竟儒敬方為適用)〉 精一聽了這段道理,方知儒門所講之五倫八德,即佛道上級之階梯,理原一貫,不相遠也。
〈(闢佛老者可曉然矣)〉仙官又曰:「歷代聖賢仙佛,俱是由五倫八德而成,斷未有舍此而能成聖賢仙佛者。
人果於五倫八德,盡其道,造其極,即謂之聖賢仙佛可也。
寧俟他求哉?」〈(詆儒生者可息喙矣)〉仙官說畢。
精一側耳聽之,這下級講亭,果然講的是《千秋寶鑑》,《暗室燈》,《不可錄》,《丹桂籍》,《八寶金鍼》等書。
〈【三教之理,名異實同,不必強為分辨也。
世之執政者,果能以宣講為木鐸,中華大國,不久化為蓮花佛邦矣。
】〉 轉身又進了二層,傾耳一聽,乃是講《詩經》,講蓼蓼者莪一章,講到『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二句,堂下人一齊掩泣,〈(話到親恩高厚處一齊垂淚放悲聲)〉精一聞之,亦為悲痛。
仙官曰:「冥中宣講,乃是按八德,分為類數,如今日所講『孝』字,係將《毛詩》中關於『孝』字者採取,如陟彼岵兮章,肅肅鴇羽章,四牡駢騑章,並此蓼莪章之類是矣。
『孝』字講畢,又講『弟』字類,經義講徹,又搜求歷史中孝弟事蹟,然後講及格言、善書,其體例有條不紊,較陽世尤認真也。
精一曰:「宣講生由何處選派呢?」仙官曰:「下級講員,乃由地府選擇。
若中上級講員,乃由 上皇下敕令,令諸仙輪流宣講,甚鄭重其事也。
」〈(世之不信宣講,毀謗聖諭者,其有不遭天罰乎)〉精一曰:「弟子看這宮內,聽講者,俱是男子,亦有女講亭乎?」仙官曰:「有,即在右邊,其規模與此各異,宣講生亦係上皇敕派各代證果各仙姑,專講四德三從各女則,環佩雍容,較此處尤肅靜也。
所有職務人員,均係婦女,男子不準攙雜其中,善人亦不便去展覽也。
」〈(可惜)〉 精一曰:「既是如此,弟子亦不便去。
還要請問中上級之婦女畢業後,作何安排?仍乞示知。
」仙宮曰:「如今女界中,靈根不昧,一講而通者極多。
〈(胡具鬚眉者仍多憒憒)〉觀音大士命何、麻二祖,到宮內調查,如講後明心見性,善根不薄者,二祖師即引度上碧霞、紫霞二宮中,封為侍女、元君之職,算來不下數千。
〈(也就不少)〉總為三會收圓, 聖母要度九二殘零回去,所以纔有此寬大殊恩也。
」〈(千古奇緣)〉 〈【大士總理收圓,以全副精神,注於女界,誓欲於此時期中,將坤流盡度成佛,我輩不如。
】〉 精一聞之,方纔了悟,說道:「弟子要想到上級講亭內,亦領教一番。
一仙官曰:「可以不必,上級所講,口訣居多,甚為祕密,無非講些玄功,若儒生身心性命之學,中級已明明宣布,善人乃孔門弟子。
諒已聞之熟矣,何必去聽。
」〈(非真不允去聽蓋欲其循序漸進也)〉言罷,精一點頭稱是,即與仙官踅轉出了講亭,仍回宮見了大帝,稟明一切,大帝曰:「師弟此回到此,得宣講之大觀,也不枉勞苦一宵,於是辭了東嶽帝君,帝君仍命音樂隊,並幢旛寶蓋,送大帝精一回程。
大帝與精一仍上風火輪,至泰山腳下,辭謝各仙官執事,兩下拱手而別。
大帝曰:「不敢勞諸君遠送,為我緻謝帝君矣。
」於是大帝敕使者飛速駕輪,霎時間到了壇中,辛大元帥還在神幾上坐定,見了大帝,攜手回宮去訖,精一即醒來說道:「大帝途中言及,明晚係柳元陽帝君領遊,仍到地藏宮中,定有一番幸事,但不知是甚好事?且聽下回分解。
總評: ⊙東嶽事跡,須與仙史印證,方知桓侯大帝考據詳明。
⊙野狗村、鐵鷹嶺、滑油山、燄燄坡、陰山等處,不在十殿區內,而在區外,大帝乃領精一子,駕風火輪,遍歷地府周圍,憑空觀之,使無幽不燭,無暗不明,無微不顯,《洞冥》二字,方有著落。
⊙教子孫文,桓侯評之,至矣盡矣,老仙不再饒舌。
⊙東嶽各司仙官,議論加功、功過,甄別升降之文,學者熟讀詳味,自能裨益身心不少。
⊙宣講亭之中級講亭,專講儒教五倫八德,孝弟忠信之理,可見捨此即非大道,並非此不足以治天下也。
又有一聯雲: 威儀抑抑,古訓是式。
聖謨洋洋,嘉言孔彰。
〈【天人之學,中庸而已。
】〉 兩聯看罷,其外對聯甚多,不能盡讀,退出講亭,又進了第三層,其形式亦與前兩層同,惟樸素雅潔,則似過之,當中亦立一匾曰:「第一等上級講亭」左右聯雲: 大道溯根源,性命天人須講究。
玄功存法竅,乾坤離坎要參詳。
〈【三教同源,一以貫之。
】〉 其外對聯甚多,精一方欲逐一讀之,忽聽外邊傳言道:「各講員濟濟來矣。
」精一聞言,隻得同仙官仍到外層,果見各講員衣冠楚楚,魚貫而入,階下聽講者,秩序整齊,絲毫不亂。
少刻,內外嗚鐘伐鼓,仙樂九奏,贊禮郎高聲唱禮,堂上堂下,一齊序立,九叩行參畢,宣講員方出班開講,聲音洪亮,聽講之人,有坐者、立者、跪者,等等不一,大家洗耳靜聽,屏氣不息,效唾不聞,真真規矩嚴肅。
〈(宣講堂規則當取法乎此)〉 精一見此禮節,十分羨慕,問仙官曰:「怎麼聽講之人,有坐、立、跪之不同,此是何故?仙官曰:「跪聽者,乃初入聽講之人,罪孽較重者也。
立聽者,乃聽講已久,罪孽較輕者也。
坐聽者,乃罪過又輕,下級將畢業,將升中級者也。
至中級講亭,悉皆立聽坐聽,而無跪聽者也。
」 精一曰:「下級所講何書?何以得升中級?中級何以得升上級?講義若何?願得一一聞之。
」仙官曰:「下級聽講之人,乃普通人,資格甚低,先講以因果報應之理,善惡賞罰之徵,至為淺顯,雖鈍根人,亦能聽也。
〈(誘掖庸愚)〉如今夕初六之所講,至初九夕,必令其復講,如有遺忘,責以戒飭,仍令再聽,必使聽入心坎,印入腦經,字斟句酌,講義不差者,始能升入中級,中級升上級也,亦然。
〈(如此升階毫無躐等之弊)〉 惟中級所講,乃三綱五常之理,五倫八德之要,總不外儒門之十三經,以孔教為重,而釋道之理,不攙入焉。
〈(因儒教純一不雜,大中至正,愚夫愚婦亦可以與知能行故也。
)〉中級畢業後,然後升上級。
所講乃河、洛之玄奧,太極先天易數,並及佛道玄祕內功,三教同源之理,得與聞此道者,〈(殊非易易)〉上者列天仙,中者封地祇,下者得人間富貴。
大抵資稟聰明,靈根不昧,善基堅固者,始能企及焉。
」〈(的是如此)〉 精一曰:「下中上三級,其中相懸甚遠乎?」仙官曰:「下級對於上級,相懸誠遠。
中級對於上級,則不遠。
何也?蓋下級之人,庸庸碌碌,知識甚卑,但能使其知為善者,而得善報,為惡者而得惡報,善惡兩途,知所抉擇,遂足以盡其分量。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非不欲使其知,無由啟其知也。
若中級之人,皆是儒家作用,所講皆五倫八德之理,所行皆修齊治平之道,腳踏實地,不蹈虛無,最為適用,故聖人之道,名曰:『中庸』,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
庸、平常也。
夫婦之愚不肖,可以與知、能行,故以列於中級。
〈(將來世界宗教鹹遵儒教範圍)〉 然《大學》之功,必自定靜安慮,誠意正心,戒慎恐懼而來。
君子存理遏欲,知命立命,存心養性,寡過修身,由士希賢,由賢希聖,由聖達天。
雖曰:『中庸』,何莫非上級之作用?顏子之克復歸仁,心齋坐忘。
孟子之求其放心,善養浩然之氣。
亦造乎上級之地位。
此中級與上級,不相遠也。
〈(儒者體此則聖賢矣)〉 至於講求取坎填離之功,子午抽添之法,出玄入牝之理,黃河倒流之妙,結嬰兒、奼女之胎,得安鑪、鍊丹之訣,非不超凡入聖,脫俗成仙,然皆道家導養之術,儒者亦能知能為,特因名教綱常,關於天下國家之大,方踐履之未逮,故不暇汲汲為此耳。
」〈(畢竟儒敬方為適用)〉 精一聽了這段道理,方知儒門所講之五倫八德,即佛道上級之階梯,理原一貫,不相遠也。
〈(闢佛老者可曉然矣)〉仙官又曰:「歷代聖賢仙佛,俱是由五倫八德而成,斷未有舍此而能成聖賢仙佛者。
人果於五倫八德,盡其道,造其極,即謂之聖賢仙佛可也。
寧俟他求哉?」〈(詆儒生者可息喙矣)〉仙官說畢。
精一側耳聽之,這下級講亭,果然講的是《千秋寶鑑》,《暗室燈》,《不可錄》,《丹桂籍》,《八寶金鍼》等書。
〈【三教之理,名異實同,不必強為分辨也。
世之執政者,果能以宣講為木鐸,中華大國,不久化為蓮花佛邦矣。
】〉 轉身又進了二層,傾耳一聽,乃是講《詩經》,講蓼蓼者莪一章,講到『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二句,堂下人一齊掩泣,〈(話到親恩高厚處一齊垂淚放悲聲)〉精一聞之,亦為悲痛。
仙官曰:「冥中宣講,乃是按八德,分為類數,如今日所講『孝』字,係將《毛詩》中關於『孝』字者採取,如陟彼岵兮章,肅肅鴇羽章,四牡駢騑章,並此蓼莪章之類是矣。
『孝』字講畢,又講『弟』字類,經義講徹,又搜求歷史中孝弟事蹟,然後講及格言、善書,其體例有條不紊,較陽世尤認真也。
精一曰:「宣講生由何處選派呢?」仙官曰:「下級講員,乃由地府選擇。
若中上級講員,乃由 上皇下敕令,令諸仙輪流宣講,甚鄭重其事也。
」〈(世之不信宣講,毀謗聖諭者,其有不遭天罰乎)〉精一曰:「弟子看這宮內,聽講者,俱是男子,亦有女講亭乎?」仙官曰:「有,即在右邊,其規模與此各異,宣講生亦係上皇敕派各代證果各仙姑,專講四德三從各女則,環佩雍容,較此處尤肅靜也。
所有職務人員,均係婦女,男子不準攙雜其中,善人亦不便去展覽也。
」〈(可惜)〉 精一曰:「既是如此,弟子亦不便去。
還要請問中上級之婦女畢業後,作何安排?仍乞示知。
」仙宮曰:「如今女界中,靈根不昧,一講而通者極多。
〈(胡具鬚眉者仍多憒憒)〉觀音大士命何、麻二祖,到宮內調查,如講後明心見性,善根不薄者,二祖師即引度上碧霞、紫霞二宮中,封為侍女、元君之職,算來不下數千。
〈(也就不少)〉總為三會收圓, 聖母要度九二殘零回去,所以纔有此寬大殊恩也。
」〈(千古奇緣)〉 〈【大士總理收圓,以全副精神,注於女界,誓欲於此時期中,將坤流盡度成佛,我輩不如。
】〉 精一聞之,方纔了悟,說道:「弟子要想到上級講亭內,亦領教一番。
一仙官曰:「可以不必,上級所講,口訣居多,甚為祕密,無非講些玄功,若儒生身心性命之學,中級已明明宣布,善人乃孔門弟子。
諒已聞之熟矣,何必去聽。
」〈(非真不允去聽蓋欲其循序漸進也)〉言罷,精一點頭稱是,即與仙官踅轉出了講亭,仍回宮見了大帝,稟明一切,大帝曰:「師弟此回到此,得宣講之大觀,也不枉勞苦一宵,於是辭了東嶽帝君,帝君仍命音樂隊,並幢旛寶蓋,送大帝精一回程。
大帝與精一仍上風火輪,至泰山腳下,辭謝各仙官執事,兩下拱手而別。
大帝曰:「不敢勞諸君遠送,為我緻謝帝君矣。
」於是大帝敕使者飛速駕輪,霎時間到了壇中,辛大元帥還在神幾上坐定,見了大帝,攜手回宮去訖,精一即醒來說道:「大帝途中言及,明晚係柳元陽帝君領遊,仍到地藏宮中,定有一番幸事,但不知是甚好事?且聽下回分解。
總評: ⊙東嶽事跡,須與仙史印證,方知桓侯大帝考據詳明。
⊙野狗村、鐵鷹嶺、滑油山、燄燄坡、陰山等處,不在十殿區內,而在區外,大帝乃領精一子,駕風火輪,遍歷地府周圍,憑空觀之,使無幽不燭,無暗不明,無微不顯,《洞冥》二字,方有著落。
⊙教子孫文,桓侯評之,至矣盡矣,老仙不再饒舌。
⊙東嶽各司仙官,議論加功、功過,甄別升降之文,學者熟讀詳味,自能裨益身心不少。
⊙宣講亭之中級講亭,專講儒教五倫八德,孝弟忠信之理,可見捨此即非大道,並非此不足以治天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