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回 遊鐵圍得睹新設獄 觀枉死洞悉血污池

關燈
辛天君降壇詞 〈(詞寄:虞美人)〉 垂書濟世功非小,各各宜知道。

    吾雷奉命鎮乩台,望爾大家,勤悽勿徘徊。

     冥途往返非容易,採訪宜精細。

    稔君今夕赴酆都,好把獄情觀徹,樂何如。

     〈【信口歌來,無非妙品。

    】〉 張桓侯大帝降壇詞 〈〔調寄:玉漏遲〕〉 來壇經幾度,便風馳電掣,冥途奔赴,新月如鉤,恰照馬頭行處。

    〈(妙景)〉不畏淒風苦雨,更不畏荒山歧路,休退步,暗中自有鬼神呵護。

     日夕往復勞煩,試問爾諸生,可知其故?三會收圓,聖母甚為垂注,為此飛鸞闡教,總要喚原人回去。

    無厭斁,此意豈容辜負。

     〈【情深念切,語重心長。

    】〉 話說此書自定一子遊城隍起,至妙慧子遊轉劫所止,也算把十王地獄遍歷一週。

    〈(總束全書一筆)〉其未經過者,尚有酆都大帝所轄之鐵圍、枉死二城,並血污一池。

    今晚正合遊覽,以罄冥況。

    其遊生又派楊生抱一,鎮壇者辛天君,領遊者張大帝,先後均已降壇。

    忽聽見自鳴鐘鐺鐺的敲了七下,已屆戍初。

    大帝曰:「抱一師弟,快快醒來,切勿在黑甜鄉中酣睡。

    」〈(眾生亦然)〉抱一聽見有人呼喚,連忙由冥床翻將起來,整肅衣冠,向大帝天君前參拜。

    大帝曰:「不必了,今晚吾師領爾去遊酆都,特賜靈丹十粒,速速吞下,以便登程。

    」 抱一雙手接著靈丹,謝了大帝,立刻吞下。

    果覺得精神煥發,逸興遄飛。

    〈(的是靈丹)〉即隨大帝出了壇門,大帝上了神駒,抱一亦跨上神馬,控住青絲,仍向東北方而行。

    少焉到了陰陽界口,新月一鉤,啣山欲落,天色漸漸昏暝,所經之處,俱是荒榛斷梗,黃沙罩面,寒風亂吹,野鬼哀號,淒其欲絕。

    〈(冥途景象淒涼若此)〉抱一是久經遊冥之生,對此淒涼,司空原屬見慣,毫不介意。

    大帝曰:「今晚吾師領爾遊冥,必有奇特景象,師弟何不催馬趕程?」抱一果策馬一鞭,向前而行,正言話問,忽聽見前面有嗚咽哭泣之聲,側耳再聽,並非人聲,乃是畜類之聲,十分悽慘。

    〈(果何聲歟)〉 〈【寫景逼真。

    】〉 再行數步,舉目一看,見前面行者,盡是牛馬豬羊驢駝犬豕,擁塞於道,滿身盡是血污,也有斬頭斷項的,也有脫殼剝皮的,望之殊慘。

    他口中還是嗥叫,惟聲音不能了解。

    〈(奇形怪狀異樣驚人)〉抱一自遊冥以來,從未見過,深為詫異,以問大帝?大帝曰:「此皆人類變畜,被人殺死,心情不甘,要向冥王訴冤者也。

    內中有牛犬二種,尤不心服,所以一路悲鳴。

    」〈(哦是如此)〉抱一恍然曰:「世間多數善書,勸人戒殺放生,而尤以宰牛犬為切戒,蓋為此也。

    」 方談論間,又見對面來了許多鬼魂,俱是披毛戴角,把一條大路,擁擠不開。

    大帝曰:「此乃剛由轉劫所押解而來,以投生畜道者也。

    」〈(何禽獸之多耶)〉我師徒不必與他們纏擾,何不策馬騰空而前,抱一依言,纔加一鞭,這匹神馬,即跟隨大帝的神駒,禦風而起,駛入半空,有十餘丈之高,騰雲踏霧,向前奔走,回頭下視,則前之所見,已隔遠了。

    〈(神乎其神)〉抱一此時始覺心曠神恰,大帝曰:「抱一師弟,何不即景吟上一絕,以作紀念。

    」抱一曰:「弟子才疏學淺,不敢吟詩。

    」大帝曰:「待吾先吟,你後和可也。

    」詩曰:「世人何故不修因,六道三途任轉輪;十二萬年終墮落,幾時能復此人身。

    」〈(一失人身萬劫難復)〉又吟曰:「群生何故太戕生,殺孽多時惡貫盈;不信冤冤相報復,今宵覿面看分明。

    」〈(看可有絲毫差錯)〉吟畢,大帝曰:「師弟隨意和來。

    」抱一吟曰:「群生何故昧良心?一失靈根墮落深;隻恐輪迴歸畜道,枉勞孟氏辨人禽。

    」〈(各宜早思返本為妙)〉 又曰:「相逢畜類泣汪洋,血漬渾身亦可傷,此去冥廷頻訴苦,未知冤債問誰償?」〈(冤冤相報無幸免者)〉 抱一剛纔吟畢,大帝在馬上稱獎道:「師弟這兩絕和詩,俗不傷雅,一往清深,也還不錯。

    速速催馬,你看前面就是鬼門關了。

    」抱一擡頭一望,已抵關前。

    隻見那些迎駕的各官員,都在兩旁焚香叩拜。

    大帝在馬上拱手說道:「免了,免了。

    」二人策馬入關,行不數步,大帝用鞭向左邊一指曰:「此即吾張新開之大道也,師弟未經行過,何妨走走。

    」說罷,即撥馬向左邊而來。

     抱一一見此道,果然坦夷,心中歡喜,馬行道上,任意馳驅,如履平地。

    對大帝曰:「昔人賦王道平平五言律,中有一聯雲:『秋月蟾幹裡,春風馬一鞭。

    』卻為此途寫照矣。

    」二人在馬上談論,不覺之間,已到了八殿的境界,見前面有一道長河,水色渾濁,河上橫跨二橋,一寬一窄,異常高峻,抱一不識其名,以問大帝?」大帝曰:「此河名曰:『穢河』,其水下注於血污池之內。

    河上二橋,寬者為善人橋。

    窄者名奈何橋,惡人至此,必過此橋。

    行不數步,即墮河中,不能上岸,言無可奈何也。

    此河下流數百裡,即到地藏地面,匯為大澤。

    又流數百裡,到了酆都,注於宮之右側,為絕大深池,其水血腥污濁,故名曰:『血污池』,此池之源流也。

    其池中之人,每由奈何橋上下墮,盈千累萬,實繁有徒,難以數計也。

    〈(舉世皆濁矣)〉 抱一舉目逕視,果見一帶長河,濁浪滔滔,飄沒著許多男女,載沈載浮,順流而下。

    〈(人皆趨於下流可歎)〉方盼望間,馬行得快,又歷了數百裡,沿途經過十王地藏區域,又遠遠望見一座大城,城外亦有兩城,如犄角相似。

    大帝曰:「此即酆都城也。

    」抱一望之,距城不遠,突見有許多旌旗隊伍,非常熱鬧,迎面而來,前有數官員,騎在馬上,飛奔而至,到了面前,各各下馬,向大帝叩拜,口中說道:「卑職等因事,失於遠迎,還望恕罪。

    」大帝曰:「各有事件,何罪之有?速速上前引導可也。

    」那些官吏遵大帝命,如飛似的奔走前行,不一時已到城下,見城門上署有「酆都城」三個大字,入城一望,十分寬闊,城內俱是十字通衢大街,與陽間繁華省會無異。

    左邊有一所大宮殿,如王者居,到了一看,乃是酆都大帝宮殿,各各進了轅門下馬,各官吏已進內通報,抱一見大門上立一匾曰:「酆都宮門」四個大字,門左右有聯雲: 嗟爾姦巧之徒,枉把機關設阱。

     笑他鬼蜮之類,空有惡孽隨身。

     對甫念罷,隻見門官將正門一路閃開,口中高唱道:「請大帝與楊善人進宮。

    」抱一即跟隨大帝,由中門而入,連進數層,對聯甚多,不及念讀,及到了第六層正殿之下,院落更覺宏敞,見當中立一匾雲:「執法無私」四個大字,金書光輝炫目,左右有五字聯雲:人心雖巧巧,天網自恢恢。

     抱一方擬再看時,隻見許多吏員,出來站班,酆都大帝已由煖閣出來會客,降至階下。

    攜著張大帝的手,進了西客廳,說道:「楊師弟亦快快進來。

    」抱一隨之而入,到了廳中,各敘禮畢,分賓主坐定。

    原來這酆都大帝,也是姓張,與桓侯大帝,又是同時,彼此知名相識,今一見了桓侯大帝,自然格外契洽。

    隻聽見他口中說道:「老宗兄有勞了,近因事故繁冗,小小弟未曾遠迎,望乞原恕。

    」桓侯大帝曰:「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