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回 觀生臺詳看六道 轉劫所細論八司
關燈
小
中
大
,居室連袂。
自茲以後,黎庶蕃昌,設官分治,有城有鄉。
州閭裡巷,比櫛相向,相距匪遙,互敦仁讓。
〈(處鄰之道二字要緊)〉別為衛屯,又曰營村,親戚故舊,結好聯姻。
同居一處,團體堅固,禮尚往來,未有乖忤。
鄉裡鹹和,自無風波,出入相友,樂趣多多。
水火盜賊,禍生不測,守望同心,相助協力。
疾病垂危,覓藥延醫,相關痛切,互相維特。
婚喪嫁娶,彼此相顧,各抱熱腸,事無貽誤。
禮節從同,有無相通,矜孤恤寡,裡有仁風。
鼠牙雀角,一切除卻,無怨無尤,歡欣快樂。
讓畔而耕,讓路而行,敬老慈幼,俗美風清。
死生患難,同齊照看,濟困扶危,仁義相街。
裡有愚頑,化導為先,格言聖訓,朔望講宣。
正人正己,敦詩說禮,奸盜不興,風俗醇美。
卓哉古人,善陸鄉鄰,太和元氣,萬物同春。
胡今之世,不講鄉誼,稍具聰明,輒敢放肆。
生長於鄉,跋扈強梁,欺淩愚弱,如虎如狼。
縉紳仕宦,威權尤擅,魚肉鄉鄰,視為習慣。
〈(此輩可殺)〉儒林士類,刀筆可畏,唆訟興詞,以為得計。
〈(此輩該誅)〉降及平民,亦昧鄉情,利之所在,即起相爭。
山林園圃,物各有主,不恤人言,貪得妄取。
瓜果鮮蔬,防守偶疏,彼此偷竊,訟起鄉閭。
〈(見小失大)〉或值旱年,水利爭先,行兇械鬥,報復相沿。
或縱牲畜,踐踏五穀,口角相爭,時有衝突。
瓜李微嫌,得失無關,不懲小忿,釀出禍端。
婦女憒憒,不循禮義,罵舍打鄰,時聞詬誶。
積久成讎,念怨不休,尋隙搆釁,然患堪憂。
種種惡俗,大傷和睦,縱遇兇災,亦不相恤。
與鄰不宜,終久自危,事尚緊急,誰救然眉。
籲嗟世界,風俗大壞,結怨鄉鄰,何所依賴。
我勸爾儕,總要和諧,父族母黨,切莫暌乖。
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鄉黨恂恂,曷法孔子。
大肅忍讓,休生怨謗,曲直是非,彼此相諒。
〈(名言至理各人服膺勿失)〉須知遠親,不如近鄰,更於呼應,豈可生嗔。
能解此意,常敦雅誼,和氣緻祥,歡欣無地。
今生結鄰,前世修因,朝夕邂逅,非同路人。
家縱富厚,緩急時有,偶爾求人,方不掣肘,富貴之家,儼若名花,亦須綠葉,扶持乃嘉。
〈(妙喻入微)〉吾文雖淺,取譬不遠,人人體之,澆風可轉。
」 〈【敘述鄉鄰之所自始,考據明詳。
此節將鄉鄰互睦之利,一一揭明,如數家珍。
風化始於閨門,易俗必先鄰裡,世之君子,化民成俗,須以此為式則。
鄉鄰不和,常因些小細微之事件,不能忍讓,釀成禍端。
老仙有一妙法,曰:「忍」。
】〉 妙慧一面讀文,大帝一面稱讚,讀畢。
大帝曰:「大王此文,真真識透人情,把世界和鄉鄰之醇風,與不和鄉鄰之惡習,兩相對照寫來,活躍紙上;此文傳出,使人讀之,便知所抉擇矣。
妙慧師弟,好好收起,以便回壇後付之棗梨可也。
」妙慧曰:「弟子遵命,曷敢遺忘。
」大帝曰:「今晚時辰不待,即請大王速駕乘輿,同去觀景。
」大王曰:「不勞大帝囑咐,已命彼倌人,星言夙駕矣。
」 於是各離坐席,下了丹墀,隻是各殿中門,一齊閃開,大王全副職事,均已擺好,並預備了大轎兩乘,小轎一乘,均十分華美新潔,大王請大帝先升了大轎,又命輿夫將小轎扛過來,請妙慧坐了,並命將大帝的烏騅,妙慧的神馬,牽在轎前,然後大王自上了馬,其餘文武侍從判官員弁等,亦各各上馬跟隨,所有旌旗隊伍,旖幢羽葆,清道在前,非常整飭,轅門內升砲九座,音樂並作,一齊出了宮門,直向轉輪臺而來。
沿途之上,行人擁擠,觀者立者,填街塞巷,眾見大王出府,均讓立兩邊,妙慧在轎內問吏員曰:「今夕人數,何其如此眾多?」吏答曰:「此乃各殿解來鬼魂,往轉劫所聽吾大王發落投生者也。
每日夜俱是如此,不下五六千人,所以如此熱鬧。
」 〈【冥王出宮儀仗,亦大可觀。
】〉 方言話間,已到了觀生臺下,大王命駐節,各各下轎下馬,大王請大帝一同上台,妙慧看此臺,非常高峻,插入雲表,望之生畏,深恐升不上去。
大帝曰:「無恐,吾賜汝壯神丹一粒,自然輕舉也。
」妙慧接了吞下,果然神足膽壯,〈(的是仙丹)〉叩謝大帝。
大帝曰:「師弟多禮了,快快一同上去。
」妙慧徐行在後,原來臺階如螺旋繞越而上,外有扶欄,極其平穩,歷數臺階,共有三百六十五級,〈(合周天度數)〉每級約有尺餘,〈(一尺二寸)〉到了臺頂,乃坐東向西,四圍有白玉欄杆,上立一匾,曰:「觀生臺」三個大字,中設幾席。
大王請大帝上坐,妙慧側坐,自己主位陪坐,左右侍駕官,早將筵席擺好,大王殷殷勸飲,謂妙慧曰:「張師弟,快飲香茶,再用些酒果,飲了後可在臺上將下面形勢一望,下台後胸中方有成竹,纔能處處調查周詳,始不負到此一遊也。
妙慧道:「弟子遵命。
」即便飲了茶酒,即在台之四角,細細看了一回。
此台果然高峻,手可摘星,下視則壁立萬仞,頭目為之眩暈,遠望轉輪一帶,十分寬闊,官署比屋連雲,瞭如指掌,惟遠處渺茫,瞻望弗及。
乃向懷中探出明珠一照,中國二十二行省,粲若星羅棋布,東西南北洋各洲島,小如黍米,顆粒俱能望見,妙慧不禁拍手稱奇,心中十分得意。
稟大王曰:「此台望遠,真真希奇,弟子已得其大概矣。
就要告辭大王,下台觀看轉劫情景。
」大王曰:「吾王派一判司兩差官,同爾下去,領爾到處周歷一番,其有不明者,惟判司是問。
覽罷,速速轉來,吾王與大帝在此飲酒,回壇時還有要言訓諭,可聽明了。
」妙慧答道:「弟子已經聽明,懍遵就是了。
」 〈【有此高臺,又得明珠,無微不照矣。
】〉 當即拜辭大王,同判司差官逕下台來,判司曰:「吾先領善人到轉劫所歷覽一番,行不數步,已抵所門,隻見門上署有「轉劫所」三字匾額,左右有聯雲: 進此門好去投生,隻愁戴角披毛,終歸畜道。
來新所合當轉劫,一入紅塵苦海,休昧靈根。
看罷對聯四人同進了門,妙慧問判司曰:「弟子由台上望下,此中地面非常遼闊,不知寬廣若幹,望乞指示?」判司曰:「地廣七百由旬,較之各殿面積,尤有加也。
」妙慧仔細一望,見周圍上下,俱是鐵柵隔斷,每柵欄門,都有人司鎖鑰,不準來往之人,胡行亂竄,差官領妙慧向各處參觀,俱是公廨衙署,共有八十一處所以符九九之數;每處所又分部、分科,列為號數,條目甚繁,不能悉記。
內中辦事人員,有總稽核收發文牘各員,每所不下數百員,個個伏案書
自茲以後,黎庶蕃昌,設官分治,有城有鄉。
州閭裡巷,比櫛相向,相距匪遙,互敦仁讓。
〈(處鄰之道二字要緊)〉別為衛屯,又曰營村,親戚故舊,結好聯姻。
同居一處,團體堅固,禮尚往來,未有乖忤。
鄉裡鹹和,自無風波,出入相友,樂趣多多。
水火盜賊,禍生不測,守望同心,相助協力。
疾病垂危,覓藥延醫,相關痛切,互相維特。
婚喪嫁娶,彼此相顧,各抱熱腸,事無貽誤。
禮節從同,有無相通,矜孤恤寡,裡有仁風。
鼠牙雀角,一切除卻,無怨無尤,歡欣快樂。
讓畔而耕,讓路而行,敬老慈幼,俗美風清。
死生患難,同齊照看,濟困扶危,仁義相街。
裡有愚頑,化導為先,格言聖訓,朔望講宣。
正人正己,敦詩說禮,奸盜不興,風俗醇美。
卓哉古人,善陸鄉鄰,太和元氣,萬物同春。
胡今之世,不講鄉誼,稍具聰明,輒敢放肆。
生長於鄉,跋扈強梁,欺淩愚弱,如虎如狼。
縉紳仕宦,威權尤擅,魚肉鄉鄰,視為習慣。
〈(此輩可殺)〉儒林士類,刀筆可畏,唆訟興詞,以為得計。
〈(此輩該誅)〉降及平民,亦昧鄉情,利之所在,即起相爭。
山林園圃,物各有主,不恤人言,貪得妄取。
瓜果鮮蔬,防守偶疏,彼此偷竊,訟起鄉閭。
〈(見小失大)〉或值旱年,水利爭先,行兇械鬥,報復相沿。
或縱牲畜,踐踏五穀,口角相爭,時有衝突。
瓜李微嫌,得失無關,不懲小忿,釀出禍端。
婦女憒憒,不循禮義,罵舍打鄰,時聞詬誶。
積久成讎,念怨不休,尋隙搆釁,然患堪憂。
種種惡俗,大傷和睦,縱遇兇災,亦不相恤。
與鄰不宜,終久自危,事尚緊急,誰救然眉。
籲嗟世界,風俗大壞,結怨鄉鄰,何所依賴。
我勸爾儕,總要和諧,父族母黨,切莫暌乖。
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鄉黨恂恂,曷法孔子。
大肅忍讓,休生怨謗,曲直是非,彼此相諒。
〈(名言至理各人服膺勿失)〉須知遠親,不如近鄰,更於呼應,豈可生嗔。
能解此意,常敦雅誼,和氣緻祥,歡欣無地。
今生結鄰,前世修因,朝夕邂逅,非同路人。
家縱富厚,緩急時有,偶爾求人,方不掣肘,富貴之家,儼若名花,亦須綠葉,扶持乃嘉。
〈(妙喻入微)〉吾文雖淺,取譬不遠,人人體之,澆風可轉。
」 〈【敘述鄉鄰之所自始,考據明詳。
此節將鄉鄰互睦之利,一一揭明,如數家珍。
風化始於閨門,易俗必先鄰裡,世之君子,化民成俗,須以此為式則。
鄉鄰不和,常因些小細微之事件,不能忍讓,釀成禍端。
老仙有一妙法,曰:「忍」。
】〉 妙慧一面讀文,大帝一面稱讚,讀畢。
大帝曰:「大王此文,真真識透人情,把世界和鄉鄰之醇風,與不和鄉鄰之惡習,兩相對照寫來,活躍紙上;此文傳出,使人讀之,便知所抉擇矣。
妙慧師弟,好好收起,以便回壇後付之棗梨可也。
」妙慧曰:「弟子遵命,曷敢遺忘。
」大帝曰:「今晚時辰不待,即請大王速駕乘輿,同去觀景。
」大王曰:「不勞大帝囑咐,已命彼倌人,星言夙駕矣。
」 於是各離坐席,下了丹墀,隻是各殿中門,一齊閃開,大王全副職事,均已擺好,並預備了大轎兩乘,小轎一乘,均十分華美新潔,大王請大帝先升了大轎,又命輿夫將小轎扛過來,請妙慧坐了,並命將大帝的烏騅,妙慧的神馬,牽在轎前,然後大王自上了馬,其餘文武侍從判官員弁等,亦各各上馬跟隨,所有旌旗隊伍,旖幢羽葆,清道在前,非常整飭,轅門內升砲九座,音樂並作,一齊出了宮門,直向轉輪臺而來。
沿途之上,行人擁擠,觀者立者,填街塞巷,眾見大王出府,均讓立兩邊,妙慧在轎內問吏員曰:「今夕人數,何其如此眾多?」吏答曰:「此乃各殿解來鬼魂,往轉劫所聽吾大王發落投生者也。
每日夜俱是如此,不下五六千人,所以如此熱鬧。
」 〈【冥王出宮儀仗,亦大可觀。
】〉 方言話間,已到了觀生臺下,大王命駐節,各各下轎下馬,大王請大帝一同上台,妙慧看此臺,非常高峻,插入雲表,望之生畏,深恐升不上去。
大帝曰:「無恐,吾賜汝壯神丹一粒,自然輕舉也。
」妙慧接了吞下,果然神足膽壯,〈(的是仙丹)〉叩謝大帝。
大帝曰:「師弟多禮了,快快一同上去。
」妙慧徐行在後,原來臺階如螺旋繞越而上,外有扶欄,極其平穩,歷數臺階,共有三百六十五級,〈(合周天度數)〉每級約有尺餘,〈(一尺二寸)〉到了臺頂,乃坐東向西,四圍有白玉欄杆,上立一匾,曰:「觀生臺」三個大字,中設幾席。
大王請大帝上坐,妙慧側坐,自己主位陪坐,左右侍駕官,早將筵席擺好,大王殷殷勸飲,謂妙慧曰:「張師弟,快飲香茶,再用些酒果,飲了後可在臺上將下面形勢一望,下台後胸中方有成竹,纔能處處調查周詳,始不負到此一遊也。
妙慧道:「弟子遵命。
」即便飲了茶酒,即在台之四角,細細看了一回。
此台果然高峻,手可摘星,下視則壁立萬仞,頭目為之眩暈,遠望轉輪一帶,十分寬闊,官署比屋連雲,瞭如指掌,惟遠處渺茫,瞻望弗及。
乃向懷中探出明珠一照,中國二十二行省,粲若星羅棋布,東西南北洋各洲島,小如黍米,顆粒俱能望見,妙慧不禁拍手稱奇,心中十分得意。
稟大王曰:「此台望遠,真真希奇,弟子已得其大概矣。
就要告辭大王,下台觀看轉劫情景。
」大王曰:「吾王派一判司兩差官,同爾下去,領爾到處周歷一番,其有不明者,惟判司是問。
覽罷,速速轉來,吾王與大帝在此飲酒,回壇時還有要言訓諭,可聽明了。
」妙慧答道:「弟子已經聽明,懍遵就是了。
」 〈【有此高臺,又得明珠,無微不照矣。
】〉 當即拜辭大王,同判司差官逕下台來,判司曰:「吾先領善人到轉劫所歷覽一番,行不數步,已抵所門,隻見門上署有「轉劫所」三字匾額,左右有聯雲: 進此門好去投生,隻愁戴角披毛,終歸畜道。
來新所合當轉劫,一入紅塵苦海,休昧靈根。
看罷對聯四人同進了門,妙慧問判司曰:「弟子由台上望下,此中地面非常遼闊,不知寬廣若幹,望乞指示?」判司曰:「地廣七百由旬,較之各殿面積,尤有加也。
」妙慧仔細一望,見周圍上下,俱是鐵柵隔斷,每柵欄門,都有人司鎖鑰,不準來往之人,胡行亂竄,差官領妙慧向各處參觀,俱是公廨衙署,共有八十一處所以符九九之數;每處所又分部、分科,列為號數,條目甚繁,不能悉記。
內中辦事人員,有總稽核收發文牘各員,每所不下數百員,個個伏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