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三級會議與國民議會
關燈
小
中
大
iddot莫蒂親吻了王後的手;三色旗重新出現在每一位士兵的頭冠上。
然而,宮殿的地闆上血流成河,兩個慘白的頭顱被高高地挑在長矛上,似乎在訴說着人們尚未消退的怒火。
應一位代表的要求,路易十六毅然同意回到巴黎。
王室馬車載着國王、王後和他們的孩子們以及國王那美麗虔誠的妹妹伊麗莎白夫人[7],慢慢地行駛到了巴黎。
那裡喧聲震天,武裝隊伍橫行,婦女跨坐在大炮上醜态百出。
民衆大聲呼喊&ldquo現在,我們是面包師,是面包師的妻子和孩子了&rdquo,這句話生動地表達了那些窮人們心中最重要的東西,他們早已被王室貴族的陰謀害得食不果腹。
這個魚龍混雜的馬車隊伍進入杜伊勒裡宮時已經是晚上。
一進入這座空置多年的波旁王朝時期的宮殿,王室就立刻被國民自衛隊包圍了,連國王侍衛隊也不能接近。
這些重大事件并非一人所能促成,1789年10月5日和6日的事件更是如此。
至于米拉波伯爵、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普·約瑟夫·德·奧爾良、拉法耶特侯爵吉爾伯特·德·莫蒂是否參與策劃這些事件,就沒必要繼續探讨了[8]。
值得注意的是,巴黎的烏合之衆雖然仍受中産階級的控制,卻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同從前一樣,王權再次顯示出了軟弱無力的一面。
國王一旦感到害怕,那他對于權力的幻想就會像無聊的夢一樣煙消雲散。
于是,凡爾賽宮成了國家博物館,還一度被廢棄。
後來,它成了德意志侵略者的容身之處。
在經曆了王朝覆滅的哀号之後,它再也不是君主制下王公貴族們的居所了。
武裝隊伍在巴黎橫行,婦女們跨坐在大炮上醜态百出 *** [1]第三等級是非上層的社會成員,可以分為城市和農村兩部分。
城市第三等級包括工資勞動者,農村第三等級包括自由農。
&mdash&mdash譯者注 [2]國民議會(1789年6月13日&mdash1789年7月9日),在法蘭西大革命期間,從1789年6月13日至1789年7月9日的國民議會是由三級會議中的第三等級代表所組成的革命議會;此後,也稱為制憲議會。
1791年9月30日,其被立法議會取代。
&mdash&mdash譯者注 [3]大管家是指當時凡爾賽宮的大管家。
革命前,在封建時代的法蘭西以及波旁王朝複辟時期,身居此位的人是法蘭西王室的重要官員之一,也是&ldquo國王衛隊&rdquo的指揮官,相當于英國的内務府大臣。
&mdash&mdash譯者注 [4]聖巴塞洛缪大屠殺是法蘭西王國天主教暴徒對國内新教徒胡格諾派的恐怖暴行,開始于1572年8月24日。
由于胡格諾派的不妥協的強硬态度,該事件成為法蘭西宗教戰争的轉折點。
1572年8月24日淩晨,巴黎數萬名天主教教民夥同警察、士兵對城内的胡格諾教徒進行了血腥大屠殺。
他們根據事先畫在胡格諾教徒居所門前的白十字記号闖進屋内,将濃睡未醒的人全部殺戮,然後将屍體抛進塞納河中。
包括科利尼上将在内的高官貴族都被處死,連查理九世的妹夫亨利及孔代親王都被迫改宗天主教。
&mdash&mdash譯者注 [5]吉爾伯特·德·莫蒂(GilbertduMotier,1757&mdash1834),法蘭西貴族、軍官。
他于1777年參加美國獨立戰争,是喬治·華盛頓、亞曆山大·漢密爾頓和托馬斯·傑斐遜的密友。
他是1789年法蘭西大革命和1830年七月革命的關鍵人物,在這兩次革命中,他都傾向于在法蘭西建立君主立憲制。
&mdash&mdash譯者注 [6]這裡是指豐特努瓦戰役。
它是法軍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争中最大的勝利,極大地提升了法軍士氣。
從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争失敗以來,法軍一度失去太陽王鼎盛時期的強者風采,而豐特努瓦戰役的勝利使法蘭西人找回民族自信。
此處,在王室艱難的時刻,國民自衛隊高喊&ldquo我們不會忘記豐特努瓦&rdquo,意在提升士氣。
&mdash&mdash譯者注 [7]伊麗莎白夫人(1764&mdash1794),法蘭西公主,路易十六最小的妹妹。
法蘭西大革命爆發時,她一直陪伴在國王與王室成員身邊,最終在恐怖統治時期被處決。
她被羅馬天主教會視為烈士和上帝的仆人。
&mdash&mdash譯者注 [8]現在已經完全可以确定,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普·約瑟夫·德·奧爾良曾唆使暴徒離開巴黎,攻擊宮殿。
他去世後,人們在一封信中發現,他指示一位銀行家不要按協議支付刺殺國王的賞金。
他寫道:&ldquo錢花得不值當,國王還活着。
&rdquo而米拉波伯爵和拉法耶特侯爵吉爾伯特·德·莫蒂應該是清白的。
&mdash&mdash原注
然而,宮殿的地闆上血流成河,兩個慘白的頭顱被高高地挑在長矛上,似乎在訴說着人們尚未消退的怒火。
應一位代表的要求,路易十六毅然同意回到巴黎。
王室馬車載着國王、王後和他們的孩子們以及國王那美麗虔誠的妹妹伊麗莎白夫人[7],慢慢地行駛到了巴黎。
那裡喧聲震天,武裝隊伍橫行,婦女跨坐在大炮上醜态百出。
民衆大聲呼喊&ldquo現在,我們是面包師,是面包師的妻子和孩子了&rdquo,這句話生動地表達了那些窮人們心中最重要的東西,他們早已被王室貴族的陰謀害得食不果腹。
這個魚龍混雜的馬車隊伍進入杜伊勒裡宮時已經是晚上。
一進入這座空置多年的波旁王朝時期的宮殿,王室就立刻被國民自衛隊包圍了,連國王侍衛隊也不能接近。
這些重大事件并非一人所能促成,1789年10月5日和6日的事件更是如此。
至于米拉波伯爵、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普·約瑟夫·德·奧爾良、拉法耶特侯爵吉爾伯特·德·莫蒂是否參與策劃這些事件,就沒必要繼續探讨了[8]。
值得注意的是,巴黎的烏合之衆雖然仍受中産階級的控制,卻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同從前一樣,王權再次顯示出了軟弱無力的一面。
國王一旦感到害怕,那他對于權力的幻想就會像無聊的夢一樣煙消雲散。
于是,凡爾賽宮成了國家博物館,還一度被廢棄。
後來,它成了德意志侵略者的容身之處。
在經曆了王朝覆滅的哀号之後,它再也不是君主制下王公貴族們的居所了。
武裝隊伍在巴黎橫行,婦女們跨坐在大炮上醜态百出 *** [1]第三等級是非上層的社會成員,可以分為城市和農村兩部分。
城市第三等級包括工資勞動者,農村第三等級包括自由農。
&mdash&mdash譯者注 [2]國民議會(1789年6月13日&mdash1789年7月9日),在法蘭西大革命期間,從1789年6月13日至1789年7月9日的國民議會是由三級會議中的第三等級代表所組成的革命議會;此後,也稱為制憲議會。
1791年9月30日,其被立法議會取代。
&mdash&mdash譯者注 [3]大管家是指當時凡爾賽宮的大管家。
革命前,在封建時代的法蘭西以及波旁王朝複辟時期,身居此位的人是法蘭西王室的重要官員之一,也是&ldquo國王衛隊&rdquo的指揮官,相當于英國的内務府大臣。
&mdash&mdash譯者注 [4]聖巴塞洛缪大屠殺是法蘭西王國天主教暴徒對國内新教徒胡格諾派的恐怖暴行,開始于1572年8月24日。
由于胡格諾派的不妥協的強硬态度,該事件成為法蘭西宗教戰争的轉折點。
1572年8月24日淩晨,巴黎數萬名天主教教民夥同警察、士兵對城内的胡格諾教徒進行了血腥大屠殺。
他們根據事先畫在胡格諾教徒居所門前的白十字記号闖進屋内,将濃睡未醒的人全部殺戮,然後将屍體抛進塞納河中。
包括科利尼上将在内的高官貴族都被處死,連查理九世的妹夫亨利及孔代親王都被迫改宗天主教。
&mdash&mdash譯者注 [5]吉爾伯特·德·莫蒂(GilbertduMotier,1757&mdash1834),法蘭西貴族、軍官。
他于1777年參加美國獨立戰争,是喬治·華盛頓、亞曆山大·漢密爾頓和托馬斯·傑斐遜的密友。
他是1789年法蘭西大革命和1830年七月革命的關鍵人物,在這兩次革命中,他都傾向于在法蘭西建立君主立憲制。
&mdash&mdash譯者注 [6]這裡是指豐特努瓦戰役。
它是法軍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争中最大的勝利,極大地提升了法軍士氣。
從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争失敗以來,法軍一度失去太陽王鼎盛時期的強者風采,而豐特努瓦戰役的勝利使法蘭西人找回民族自信。
此處,在王室艱難的時刻,國民自衛隊高喊&ldquo我們不會忘記豐特努瓦&rdquo,意在提升士氣。
&mdash&mdash譯者注 [7]伊麗莎白夫人(1764&mdash1794),法蘭西公主,路易十六最小的妹妹。
法蘭西大革命爆發時,她一直陪伴在國王與王室成員身邊,最終在恐怖統治時期被處決。
她被羅馬天主教會視為烈士和上帝的仆人。
&mdash&mdash譯者注 [8]現在已經完全可以确定,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普·約瑟夫·德·奧爾良曾唆使暴徒離開巴黎,攻擊宮殿。
他去世後,人們在一封信中發現,他指示一位銀行家不要按協議支付刺殺國王的賞金。
他寫道:&ldquo錢花得不值當,國王還活着。
&rdquo而米拉波伯爵和拉法耶特侯爵吉爾伯特·德·莫蒂應該是清白的。
&mdash&mdash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