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慨篇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不知朝廷設文官何所用,且欲澄汰,徐當盡去之。
” 注曰:嗚呼!此等氣習,自唐劉已為文宗言之。
李彥韬、史弘肇當右武之世,張其氣而奮其舌。
以其人品,夫何足責,然非有國者之福也。
雖然,吾黨亦有過焉,盍亦反其本矣。
(二八四) 呂文煥之降也,元人以文煥為鄉導攻宋。
謝太後遣使谕文煥,請息兵修好,文煥回書有曰:“因銜北命,乃擁南兵,視以犬馬,報以寇雠,非曰子弟,攻其父母,不得已也,尚何言哉!”文見《錢塘遺事》八。
身之所謂“吾黨亦有過焉”者,指當時文士之輕視武人也。
開運三年,契丹以兵環晉營,杜威與李守貞等謀降。
威潛遣腹心詣契丹牙帳,邀求重賞,契丹主绐之曰:“趙延壽威望素淺,恐不能帝中國。
汝果降者,當以汝為之。
”威喜,遂定降計。
注曰:趙延壽父子以是陷契丹。
杜威之才智,未足以企延壽,其堕契丹之計,無足怪者。
覆轍相尋,豈天意邪!(二八五) 慨趙延壽、杜威之後,又有張邦昌、劉豫也。
又,契丹入汴,帝與後妃相聚而泣,召翰林學士範質草降表,自稱“孫男臣重貴”,太後亦上表稱“新婦李氏妾”。
張彥澤遷帝于開封府,頃刻不得留,宮中恸哭。
帝與太後皇後乘肩輿,宮人宦者十馀人步從,見者流涕。
注曰:臣妾之辱,惟晉宋為然,嗚呼痛哉!又曰:亡國之恥,言之者為之痛心,矧見之者乎!此程正叔所謂真知者也,天乎人乎!(二八五) “嗚呼痛哉”全《注》凡二見,此其二。
尋常所謂晉宋,大抵指司馬氏、劉氏而言,今乃以石趙合稱,身之蓋創言之也。
然同時《齊東野語》十八,已以開運、靖康相比,特未合稱晉宋雲爾。
德祐奉表稱臣事,《元史·世祖紀》較《宋史·瀛國公紀》為詳,蓋據《元世祖實錄》也。
至元十三年正月十八日,伯顔軍次高亭山,宋主遣其臣奉降表。
廿二日以其降表不稱臣,仍書宋号,遣程鵬飛、洪君祥偕來使往易之。
廿五日張弘範、孟祺、程鵬飛赍所易宋主稱臣降表至軍前。
二月四曰,宋主率文武百僚詣祥曦殿,望阙上表,宋主祖母太皇太後亦奉表及牋。
是日都督忙古帶、範文虎,入城視事。
汪元量《湖山類稿·醉歌》曰:“侍臣已寫歸降表,臣妾佥名謝道清”,指此也。
劉須溪評之曰:“忍見忍見!”其傷感與身之同。
道清謝太後名,見《宋史》本傳。
程鵬飛者,宋都統制,守鄂州,鹹淳十年十二月以城降,至是為元宣撫。
範文虎者,宋殿前副都指揮使,知安慶府,德祐元年正月以城降,至是為元都督。
《孟子》所謂“安其危而利其菑,樂其所以亡者”也。
《左·哀十五年傳》:“子貢謂公孫成曰:&lsquo子周公之孫也,多飨大利,猶思不義,利不可得,而喪宗國,将焉用之。
&rsquo成曰:&lsquo善哉,吾不早聞命。
&rsquo”杜氏《注》曰:“傳言仲尼之徒,皆忠于魯國。
”人非甚無良,何至不愛其國,特未經亡國之慘,不知國之可愛耳!身之身親見之,故其言感傷如此。
又,馮玉佞張彥澤,求自送傳國寶,冀契丹複任用。
注曰:亡國之臣,其識正如此耳。
(二八五) 馮玉以姊為齊王後,遂相齊王;賈以道以姊為貴妃,遂相理宗。
然馮玉之所為,有甚于似道者。
後周太祖顯德元年,司徒窦貞固歸洛陽,府縣以民視之,課役皆不免。
貞固訴于留守向訓,訓不聽。
注曰:以窦貞固漢之舊臣故也。
考古驗今,今何足怪!(二九二) 舊臣而欲保全其舊勢,則必複為新臣而後可,故君子貴淡泊。
元初宋舊臣不能免役,舒嶽祥《阆風集》,有《柘溪道中詩》詠之曰:“得勢茅欺蕙,安居爵笑鴻。
吾年已如此,役役又西東。
”注雲:“時入城求免役。
”集又有《謝禦史王素行免裡正之役》一首。
阆風與身之同裡同年,阆鳳不免,身之亦何能免。
故曰“考古驗今,今何足怪”也。
後周世宗顯德二年,比部郎中王樸獻策,論攻取之道。
注曰:是後世宗用兵,以至宋朝削平諸國,皆如王樸之言,惟幽燕不可得而取,至于宣和則舉國以殉之矣。
(二九二) 宣和之敗,猶保山河半壁者一百五十年;鹹淳之敗,乃真舉國以殉矣。
顯德三年,周兵圍壽春,唐齊王景達軍于濠州,遙為壽州聲援。
軍政皆出于陳覺,景達署紙尾而已。
擁兵五萬,無決戰意。
注曰:嗚呼!比年襄陽之陷,得非援兵不進之罪也!(二九三) 鹹淳襄陽之陷,全《注》凡三述之,一見《本朝篇》,兩見本篇,身之之痛心此事可知矣。
襄陽之陷,固由援兵不進,然援兵何以不進,則實當國者之徇私妬賢,好谀專斷,有以緻之。
《宋史》四二二載陳仲微封事曰:“誤襄者不專在于庸阃疲将也,君相當分受其責。
宣布十年養安之往缪,深懲六年玩寇之昨非。
或謂陛下乏哭師之誓,師相飾分過之言,甚非所以慰恤死義,祈天悔禍之道也。
監之先朝,宣和未亂之前,靖康既敗之後,凡前日之日近冕旒,奴顔婢膝,即今日奉賊稱臣之人也;強力敏事,捷疾快意,即今日叛君賣國之人也。
為國者亦何便于若人哉!”此身之所為長太息者也!
” 注曰:嗚呼!此等氣習,自唐劉已為文宗言之。
李彥韬、史弘肇當右武之世,張其氣而奮其舌。
以其人品,夫何足責,然非有國者之福也。
雖然,吾黨亦有過焉,盍亦反其本矣。
(二八四) 呂文煥之降也,元人以文煥為鄉導攻宋。
謝太後遣使谕文煥,請息兵修好,文煥回書有曰:“因銜北命,乃擁南兵,視以犬馬,報以寇雠,非曰子弟,攻其父母,不得已也,尚何言哉!”文見《錢塘遺事》八。
身之所謂“吾黨亦有過焉”者,指當時文士之輕視武人也。
開運三年,契丹以兵環晉營,杜威與李守貞等謀降。
威潛遣腹心詣契丹牙帳,邀求重賞,契丹主绐之曰:“趙延壽威望素淺,恐不能帝中國。
汝果降者,當以汝為之。
”威喜,遂定降計。
注曰:趙延壽父子以是陷契丹。
杜威之才智,未足以企延壽,其堕契丹之計,無足怪者。
覆轍相尋,豈天意邪!(二八五) 慨趙延壽、杜威之後,又有張邦昌、劉豫也。
又,契丹入汴,帝與後妃相聚而泣,召翰林學士範質草降表,自稱“孫男臣重貴”,太後亦上表稱“新婦李氏妾”。
張彥澤遷帝于開封府,頃刻不得留,宮中恸哭。
帝與太後皇後乘肩輿,宮人宦者十馀人步從,見者流涕。
注曰:臣妾之辱,惟晉宋為然,嗚呼痛哉!又曰:亡國之恥,言之者為之痛心,矧見之者乎!此程正叔所謂真知者也,天乎人乎!(二八五) “嗚呼痛哉”全《注》凡二見,此其二。
尋常所謂晉宋,大抵指司馬氏、劉氏而言,今乃以石趙合稱,身之蓋創言之也。
然同時《齊東野語》十八,已以開運、靖康相比,特未合稱晉宋雲爾。
德祐奉表稱臣事,《元史·世祖紀》較《宋史·瀛國公紀》為詳,蓋據《元世祖實錄》也。
至元十三年正月十八日,伯顔軍次高亭山,宋主遣其臣奉降表。
廿二日以其降表不稱臣,仍書宋号,遣程鵬飛、洪君祥偕來使往易之。
廿五日張弘範、孟祺、程鵬飛赍所易宋主稱臣降表至軍前。
二月四曰,宋主率文武百僚詣祥曦殿,望阙上表,宋主祖母太皇太後亦奉表及牋。
是日都督忙古帶、範文虎,入城視事。
汪元量《湖山類稿·醉歌》曰:“侍臣已寫歸降表,臣妾佥名謝道清”,指此也。
劉須溪評之曰:“忍見忍見!”其傷感與身之同。
道清謝太後名,見《宋史》本傳。
程鵬飛者,宋都統制,守鄂州,鹹淳十年十二月以城降,至是為元宣撫。
範文虎者,宋殿前副都指揮使,知安慶府,德祐元年正月以城降,至是為元都督。
《孟子》所謂“安其危而利其菑,樂其所以亡者”也。
《左·哀十五年傳》:“子貢謂公孫成曰:&lsquo子周公之孫也,多飨大利,猶思不義,利不可得,而喪宗國,将焉用之。
&rsquo成曰:&lsquo善哉,吾不早聞命。
&rsquo”杜氏《注》曰:“傳言仲尼之徒,皆忠于魯國。
”人非甚無良,何至不愛其國,特未經亡國之慘,不知國之可愛耳!身之身親見之,故其言感傷如此。
又,馮玉佞張彥澤,求自送傳國寶,冀契丹複任用。
注曰:亡國之臣,其識正如此耳。
(二八五) 馮玉以姊為齊王後,遂相齊王;賈以道以姊為貴妃,遂相理宗。
然馮玉之所為,有甚于似道者。
後周太祖顯德元年,司徒窦貞固歸洛陽,府縣以民視之,課役皆不免。
貞固訴于留守向訓,訓不聽。
注曰:以窦貞固漢之舊臣故也。
考古驗今,今何足怪!(二九二) 舊臣而欲保全其舊勢,則必複為新臣而後可,故君子貴淡泊。
元初宋舊臣不能免役,舒嶽祥《阆風集》,有《柘溪道中詩》詠之曰:“得勢茅欺蕙,安居爵笑鴻。
吾年已如此,役役又西東。
”注雲:“時入城求免役。
”集又有《謝禦史王素行免裡正之役》一首。
阆風與身之同裡同年,阆鳳不免,身之亦何能免。
故曰“考古驗今,今何足怪”也。
後周世宗顯德二年,比部郎中王樸獻策,論攻取之道。
注曰:是後世宗用兵,以至宋朝削平諸國,皆如王樸之言,惟幽燕不可得而取,至于宣和則舉國以殉之矣。
(二九二) 宣和之敗,猶保山河半壁者一百五十年;鹹淳之敗,乃真舉國以殉矣。
顯德三年,周兵圍壽春,唐齊王景達軍于濠州,遙為壽州聲援。
軍政皆出于陳覺,景達署紙尾而已。
擁兵五萬,無決戰意。
注曰:嗚呼!比年襄陽之陷,得非援兵不進之罪也!(二九三) 鹹淳襄陽之陷,全《注》凡三述之,一見《本朝篇》,兩見本篇,身之之痛心此事可知矣。
襄陽之陷,固由援兵不進,然援兵何以不進,則實當國者之徇私妬賢,好谀專斷,有以緻之。
《宋史》四二二載陳仲微封事曰:“誤襄者不專在于庸阃疲将也,君相當分受其責。
宣布十年養安之往缪,深懲六年玩寇之昨非。
或謂陛下乏哭師之誓,師相飾分過之言,甚非所以慰恤死義,祈天悔禍之道也。
監之先朝,宣和未亂之前,靖康既敗之後,凡前日之日近冕旒,奴顔婢膝,即今日奉賊稱臣之人也;強力敏事,捷疾快意,即今日叛君賣國之人也。
為國者亦何便于若人哉!”此身之所為長太息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