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誤篇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史炤年幾七十”,至鹹淳又越百馀年,然則史炤殆一百七十馀歲矣,此常理所不許也。
史炤誤愍懷太子為愍帝、懷帝,後人又誤紹興時史炤為鹹淳時史炤,辯誤之事,所以日出而無窮乎! 貞元十二年,以渾瑊、王武俊并兼中書令。
史炤《釋文》曰:“渾,戶本切,本渾沌氏之後。
”海陵本同。
《辨誤》曰:餘按渾瑊,鐵勒九姓渾部之後,世為蘭州都督,安得為渾沌氏之後乎!自安、史反,城從其父釋之在兵間,父子各立戰功。
至德宗時,瑊之勞績尤為顯著,《通鑒》蓋屢書不一書。
史炤前固嘗釋渾城矣,至此方以為渾沌氏之後,何邪!又按《劉禹錫集》有《送渾大夫赴豐州詩》曰:“鳳銜新诏降恩華,又見旌旗出渾家”,則“渾”字讀從上聲。
無亦其時渾氏功名鼎盛,時人不敢言其出于藩落,而為之諱,遂以為渾沌氏之後邪?觀唐世言氏族者,本其所自出,必各引前世帝王公侯卿大夫士之著見者,或以國,或以邑,或以氏,或以谥,或以字,或以官,亦或以名者,往往多有傅會,今亦無從而辨正之也。
(二三五) 氏族之傅會不勝辨,已于《考證篇》言之。
此蓋有感于元時種人效漢姓者之多,而不可制止也。
餘曾于《元西域人華化考·禮俗篇》,有專條論之。
唐懿宗鹹通九年,高郵岸峻而水深狹。
史炤《釋文》曰:“高郵邑名,屬兖州。
” 《辨誤》曰:餘按高郵縣自漢以來,皆屬廣陵,隋改廣陵為江都郡,又改為揚州。
《唐書·地理志》,高郵縣亦屬揚州,史炤以為屬兖州,何也?晉氏南渡,迄于梁、陳,于廣陵置南兖州,炤之所謂屬兖州,無亦以此為據邪!但南兖州不可以為兖州;晉、宋、齊、梁、陳之疆理,不可以釋唐之疆理。
釋《通鑒》者當随事随時考其建置、離合、沿革也。
(二五一) 身之此論甚精,《四庫提要》稱之,謂:“其言足為千古注書之法,不獨為史炤一人而設”雲。
梁太祖乾化元年,南平襄王劉隐病亟。
史炤《釋文》曰:“亟,紀力切,敏疾也,又去吏切。
” 《辨誤》曰:按《禮記》“夫子之病革矣”,“革”,讀與“亟”同,病亟言病勢危急也,不當以“敏疾”為釋。
若去吏切之“亟”,數數也,愈非病亟之義。
史炤大抵隻據《廣韻》為《釋文》,更不尋繹《通鑒》文義,其敝至此。
(二六八) 初學讀書,遇有疑難之字,翻閱字典,尚須詳觀上下文義,求一妥當之解釋,豈能任取一音,貿然為之注乎!頗疑史炤此書,急于求售,無暇細繹,故有此病;又疑史炤此書乃倩人為之,并非自撰,故有“贲恥”“京顧”諸笑柄而不知。
馮時行序謂其“精力疲疚,積十年而書成”,殆不可信也。
後晉高祖天福五年,楚王希範自謂伏波之後。
史炤《釋文》曰:“漢馬援封伏波将軍。
” 《辨誤》曰:伏波将軍而言封,史筆有此義例否?其鄙陋無識,概可見矣。
(二八二) 漢時将軍言拜不言封,曰“封将軍”,此俗說耳。
一字之微,不肯放過如此,操觚家宜知所慎哉! 後晉齊王天福八年,楚王希範好自誇大,為長槍大槊,飾之以金,可執而不可用。
史炤《釋文》曰:“《通俗文》:&lsquo剡木傷盜曰槍。
&rsquo” 《辨誤》曰:凡注書者發明正文大義,使讀者因而求之,無所凝滞也。
如炤此注,于大義為何如哉!(二八三) 此亦史炤草率成書,無暇細繹之證。
後漢高祖乾祐元年,蜀眉州刺史申貴擊漢箭筈安都寨破之。
史炤《釋文》曰:“箭末曰筈,筈會也,謂與弦相會。
通作括。
”費本同。
《辨誤》曰:箭筈,嶺名,有箭筈關,在鳳翔西南界上。
宋高宗紹興元年,金将沒立郎君自鳳翔攻箭筈關,吳玠遣将擊退之。
蓋亦蜀口關隘處。
史炤蜀人也,不知箭筈之為地名,而泛言箭筈訓義,可見其孤陋寡聞矣。
(二八八) 紹興元年,金将沒立自鳳翔攻箭筈關,吳玠遣将擊退之,見今《宋史》三六六《吳玠傳》,語與《三朝北盟會編》一四七同,蓋均本之王綸撰吳玠墓銘也。
《宋史》為身之所不及見,此注蓋亦采自吳玠墓銘,見《北盟會編》一九五。
身之山中注書,時感史料缺乏,故每以孤陋寡聞為戒,期與學者共勉之也。
史炤誤愍懷太子為愍帝、懷帝,後人又誤紹興時史炤為鹹淳時史炤,辯誤之事,所以日出而無窮乎! 貞元十二年,以渾瑊、王武俊并兼中書令。
史炤《釋文》曰:“渾,戶本切,本渾沌氏之後。
”海陵本同。
《辨誤》曰:餘按渾瑊,鐵勒九姓渾部之後,世為蘭州都督,安得為渾沌氏之後乎!自安、史反,城從其父釋之在兵間,父子各立戰功。
至德宗時,瑊之勞績尤為顯著,《通鑒》蓋屢書不一書。
史炤前固嘗釋渾城矣,至此方以為渾沌氏之後,何邪!又按《劉禹錫集》有《送渾大夫赴豐州詩》曰:“鳳銜新诏降恩華,又見旌旗出渾家”,則“渾”字讀從上聲。
無亦其時渾氏功名鼎盛,時人不敢言其出于藩落,而為之諱,遂以為渾沌氏之後邪?觀唐世言氏族者,本其所自出,必各引前世帝王公侯卿大夫士之著見者,或以國,或以邑,或以氏,或以谥,或以字,或以官,亦或以名者,往往多有傅會,今亦無從而辨正之也。
(二三五) 氏族之傅會不勝辨,已于《考證篇》言之。
此蓋有感于元時種人效漢姓者之多,而不可制止也。
餘曾于《元西域人華化考·禮俗篇》,有專條論之。
唐懿宗鹹通九年,高郵岸峻而水深狹。
史炤《釋文》曰:“高郵邑名,屬兖州。
” 《辨誤》曰:餘按高郵縣自漢以來,皆屬廣陵,隋改廣陵為江都郡,又改為揚州。
《唐書·地理志》,高郵縣亦屬揚州,史炤以為屬兖州,何也?晉氏南渡,迄于梁、陳,于廣陵置南兖州,炤之所謂屬兖州,無亦以此為據邪!但南兖州不可以為兖州;晉、宋、齊、梁、陳之疆理,不可以釋唐之疆理。
釋《通鑒》者當随事随時考其建置、離合、沿革也。
(二五一) 身之此論甚精,《四庫提要》稱之,謂:“其言足為千古注書之法,不獨為史炤一人而設”雲。
梁太祖乾化元年,南平襄王劉隐病亟。
史炤《釋文》曰:“亟,紀力切,敏疾也,又去吏切。
” 《辨誤》曰:按《禮記》“夫子之病革矣”,“革”,讀與“亟”同,病亟言病勢危急也,不當以“敏疾”為釋。
若去吏切之“亟”,數數也,愈非病亟之義。
史炤大抵隻據《廣韻》為《釋文》,更不尋繹《通鑒》文義,其敝至此。
(二六八) 初學讀書,遇有疑難之字,翻閱字典,尚須詳觀上下文義,求一妥當之解釋,豈能任取一音,貿然為之注乎!頗疑史炤此書,急于求售,無暇細繹,故有此病;又疑史炤此書乃倩人為之,并非自撰,故有“贲恥”“京顧”諸笑柄而不知。
馮時行序謂其“精力疲疚,積十年而書成”,殆不可信也。
後晉高祖天福五年,楚王希範自謂伏波之後。
史炤《釋文》曰:“漢馬援封伏波将軍。
” 《辨誤》曰:伏波将軍而言封,史筆有此義例否?其鄙陋無識,概可見矣。
(二八二) 漢時将軍言拜不言封,曰“封将軍”,此俗說耳。
一字之微,不肯放過如此,操觚家宜知所慎哉! 後晉齊王天福八年,楚王希範好自誇大,為長槍大槊,飾之以金,可執而不可用。
史炤《釋文》曰:“《通俗文》:&lsquo剡木傷盜曰槍。
&rsquo” 《辨誤》曰:凡注書者發明正文大義,使讀者因而求之,無所凝滞也。
如炤此注,于大義為何如哉!(二八三) 此亦史炤草率成書,無暇細繹之證。
後漢高祖乾祐元年,蜀眉州刺史申貴擊漢箭筈安都寨破之。
史炤《釋文》曰:“箭末曰筈,筈會也,謂與弦相會。
通作括。
”費本同。
《辨誤》曰:箭筈,嶺名,有箭筈關,在鳳翔西南界上。
宋高宗紹興元年,金将沒立郎君自鳳翔攻箭筈關,吳玠遣将擊退之。
蓋亦蜀口關隘處。
史炤蜀人也,不知箭筈之為地名,而泛言箭筈訓義,可見其孤陋寡聞矣。
(二八八) 紹興元年,金将沒立自鳳翔攻箭筈關,吳玠遣将擊退之,見今《宋史》三六六《吳玠傳》,語與《三朝北盟會編》一四七同,蓋均本之王綸撰吳玠墓銘也。
《宋史》為身之所不及見,此注蓋亦采自吳玠墓銘,見《北盟會編》一九五。
身之山中注書,時感史料缺乏,故每以孤陋寡聞為戒,期與學者共勉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