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篇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一六七《王恽傳》,載:“恽至元二十六年為福建閩海道提刑按察使,進言于朝曰:&lsquo福建平定以來,官吏貪殘,故山寇往往嘯聚,愚民因而蟻附。
官兵緻讨,複蹂踐之,甚非朝廷一視同仁之意也。
&rsquo時行省讨劇賊鐘明亮無功,恽複條陳利害曰:&lsquo福建歸附之民戶幾百萬,黃華一變,十去四五。
今劇賊猖獗,又酷于華,其可以尋常草竊視之乎!&rsquo”秋澗言“官吏貪殘”,身之言“苦于齊之虐政”,其意一也。
陳文帝天嘉元年,周軍初至郢州,助防張世貴舉外城以應之,所失軍民三千馀口。
周人起土山長梯,晝夜攻之,因風縱火,燒其内城南面五十馀樓。
孫瑒兵不滿千人,身自撫循,行酒賦食,士卒皆為之死戰,周人不能克。
注曰:史言千人一心,雖大敵不能克,郢人之死戰不下者,畏江陵之俘戮也。
(一六八) 同一時代,兵器利鈍相等,嬰城拒守,惟恃人心。
《困學紀聞》十三,言:“陳無淮,無荊襄,無蜀,而立國三十二年,江左猶有人也。
” 陳宣帝太建十二年,周楊堅革宣帝苛酷之政,更為寬大,删略舊律,作《刑書要制》,奏而行之,躬履節儉,中外悅之。
注曰:賈誼曰:“寒者利裋褐;饑者甘糟糠。
天下嗷嗷,新主之資也。
”古之得天下,必先有以得天下之心,雖姦雄挾數用術,不能外此也。
(一七四) 楊堅之篡周,有類王莽之篡漢。
躬履節儉,寬大為懷,一反周之虐政,已可得天下之心,更有民族意識為之援,堅之得國,所以比莽尤易也。
唐德宗興元元年,赦天下改元,制曰:“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等,鹹以勳舊,各守藩維,朕撫禦乖方,緻其疑懼。
皆由上失其道,而下罹其災,朕實不君,人則何罪!” 注曰:此等言語,強藩悍将聞之,宜其感服易心。
(二二九) 又,赦書既下,四方人心大悅。
及上還長安,明年,李抱真入朝為上言:“山東宣布赦書,士卒皆感泣。
臣見人情如此,知賊不足平也。
” 注曰:史究言興元赦書感動人心之效。
(二二九) 以陸宣公任宣傳,宜其得人感泣也。
唐憲宗元和十二年,裴度以蔡卒為牙兵,或谏曰:“蔡人反仄者尚多,不可不備。
”度笑曰:“吾為彰義節度使,元惡既擒,蔡人則吾人也,又何疑焉!”蔡人聞之感泣。
注曰:裴度平蔡,蔡人不複叛矣,識者知其所以然乎?(二四〇) 此惟内戰,可以收效如此。
唐穆宗長慶元年,田弘正遇害,起複前泾原節度使田布為魏博節度使,令乘驿之鎮。
布月俸千缗,一無所取,賣舊産得錢十馀萬缗,皆以頒士卒,舊将老者兄事之。
注曰:以田布所為,宜可以得魏卒之心,而卒不濟者,人心已搖,而布之威略不振也。
(二四二) “财散則民聚”,本為至理名言,而有時用之無效者,諺所謂“臨時抱佛腳”也。
唐昭宗景福元年,安仁義破孫儒五十馀寨,田頵擒儒于陳斬之,傳首京師,儒衆多降于行密。
注曰:光啟三年,孫儒始與行密交兵,至是而敗。
孫儒以十倍之衆攻行密,其智勇亦無以大相過,而卒斃于行密者,儒專務殺掠,人心不附,又後無根本。
行密雖為儒所困,分遣張訓、李德誠略淮浙之地以自廣,又斥馀廪以飼饑民,既得人心,又有根本,所以勝也。
(二五九) 饑者易為食,不必其躬行仁義也,稍勝則人歸之矣。
此其道甚淺,屢行之而有效者也。
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帝在陝州,趙晖自禦帝馬而入,至石壕,汴人有來迎者。
注曰:汴人越鄭洛而來迎,可以見其苦契丹之虐政,漢氏之來蘇,惜乎卒無以副其望也。
(二八七) 民對契丹,有虐政之逼迫,又有民族之歧視,最易使其歸心也。
于此而無以副其望,終使為異域之民,漢之為漢可知矣,蓋深傷中原之不複也。
後周太祖廣順二年,唐主謂馮延巳、孫晟曰:“楚人求息肩于我,我未有撫其瘡痍,而虐用其力,非所以副來蘇之望。
” 注曰:言湖南之人,苦其主之虐政暴斂,望唐之休息,而唐又興兵役以疲之,非所以副其望。
使唐主言而能行,不搖于衆口,烏有他日之敗乎!(二九〇) 楚與南唐接壤,民不堪其虐,而求息肩于唐,将以為拯己于水火之中也。
唐主能言而不能行,是亦楚耳,民何擇焉,所以同歸于盡也。
廣順三年,唐大旱,井泉涸,淮水可涉,饑民度淮而北者相繼,濠、壽發兵禦之,民與兵鬥而北來。
注曰:觀民心之向背,唐之君臣可以岌岌矣。
(二九一) 後周南唐之兼併,内戰也,内戰純恃得民,唐既無善政,又有天災,欲人心之不去得乎!若宋之與元,本有夷夏之防,足為保障,而仍不免于滅,是可哀已。
官兵緻讨,複蹂踐之,甚非朝廷一視同仁之意也。
&rsquo時行省讨劇賊鐘明亮無功,恽複條陳利害曰:&lsquo福建歸附之民戶幾百萬,黃華一變,十去四五。
今劇賊猖獗,又酷于華,其可以尋常草竊視之乎!&rsquo”秋澗言“官吏貪殘”,身之言“苦于齊之虐政”,其意一也。
陳文帝天嘉元年,周軍初至郢州,助防張世貴舉外城以應之,所失軍民三千馀口。
周人起土山長梯,晝夜攻之,因風縱火,燒其内城南面五十馀樓。
孫瑒兵不滿千人,身自撫循,行酒賦食,士卒皆為之死戰,周人不能克。
注曰:史言千人一心,雖大敵不能克,郢人之死戰不下者,畏江陵之俘戮也。
(一六八) 同一時代,兵器利鈍相等,嬰城拒守,惟恃人心。
《困學紀聞》十三,言:“陳無淮,無荊襄,無蜀,而立國三十二年,江左猶有人也。
” 陳宣帝太建十二年,周楊堅革宣帝苛酷之政,更為寬大,删略舊律,作《刑書要制》,奏而行之,躬履節儉,中外悅之。
注曰:賈誼曰:“寒者利裋褐;饑者甘糟糠。
天下嗷嗷,新主之資也。
”古之得天下,必先有以得天下之心,雖姦雄挾數用術,不能外此也。
(一七四) 楊堅之篡周,有類王莽之篡漢。
躬履節儉,寬大為懷,一反周之虐政,已可得天下之心,更有民族意識為之援,堅之得國,所以比莽尤易也。
唐德宗興元元年,赦天下改元,制曰:“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等,鹹以勳舊,各守藩維,朕撫禦乖方,緻其疑懼。
皆由上失其道,而下罹其災,朕實不君,人則何罪!” 注曰:此等言語,強藩悍将聞之,宜其感服易心。
(二二九) 又,赦書既下,四方人心大悅。
及上還長安,明年,李抱真入朝為上言:“山東宣布赦書,士卒皆感泣。
臣見人情如此,知賊不足平也。
” 注曰:史究言興元赦書感動人心之效。
(二二九) 以陸宣公任宣傳,宜其得人感泣也。
唐憲宗元和十二年,裴度以蔡卒為牙兵,或谏曰:“蔡人反仄者尚多,不可不備。
”度笑曰:“吾為彰義節度使,元惡既擒,蔡人則吾人也,又何疑焉!”蔡人聞之感泣。
注曰:裴度平蔡,蔡人不複叛矣,識者知其所以然乎?(二四〇) 此惟内戰,可以收效如此。
唐穆宗長慶元年,田弘正遇害,起複前泾原節度使田布為魏博節度使,令乘驿之鎮。
布月俸千缗,一無所取,賣舊産得錢十馀萬缗,皆以頒士卒,舊将老者兄事之。
注曰:以田布所為,宜可以得魏卒之心,而卒不濟者,人心已搖,而布之威略不振也。
(二四二) “财散則民聚”,本為至理名言,而有時用之無效者,諺所謂“臨時抱佛腳”也。
唐昭宗景福元年,安仁義破孫儒五十馀寨,田頵擒儒于陳斬之,傳首京師,儒衆多降于行密。
注曰:光啟三年,孫儒始與行密交兵,至是而敗。
孫儒以十倍之衆攻行密,其智勇亦無以大相過,而卒斃于行密者,儒專務殺掠,人心不附,又後無根本。
行密雖為儒所困,分遣張訓、李德誠略淮浙之地以自廣,又斥馀廪以飼饑民,既得人心,又有根本,所以勝也。
(二五九) 饑者易為食,不必其躬行仁義也,稍勝則人歸之矣。
此其道甚淺,屢行之而有效者也。
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帝在陝州,趙晖自禦帝馬而入,至石壕,汴人有來迎者。
注曰:汴人越鄭洛而來迎,可以見其苦契丹之虐政,漢氏之來蘇,惜乎卒無以副其望也。
(二八七) 民對契丹,有虐政之逼迫,又有民族之歧視,最易使其歸心也。
于此而無以副其望,終使為異域之民,漢之為漢可知矣,蓋深傷中原之不複也。
後周太祖廣順二年,唐主謂馮延巳、孫晟曰:“楚人求息肩于我,我未有撫其瘡痍,而虐用其力,非所以副來蘇之望。
” 注曰:言湖南之人,苦其主之虐政暴斂,望唐之休息,而唐又興兵役以疲之,非所以副其望。
使唐主言而能行,不搖于衆口,烏有他日之敗乎!(二九〇) 楚與南唐接壤,民不堪其虐,而求息肩于唐,将以為拯己于水火之中也。
唐主能言而不能行,是亦楚耳,民何擇焉,所以同歸于盡也。
廣順三年,唐大旱,井泉涸,淮水可涉,饑民度淮而北者相繼,濠、壽發兵禦之,民與兵鬥而北來。
注曰:觀民心之向背,唐之君臣可以岌岌矣。
(二九一) 後周南唐之兼併,内戰也,内戰純恃得民,唐既無善政,又有天災,欲人心之不去得乎!若宋之與元,本有夷夏之防,足為保障,而仍不免于滅,是可哀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