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慨篇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史曹義金代領軍府,制以義金為歸義節度使。
是後中原多故,朝命不及,回鹘陷甘州,自馀諸州隸歸義者,多為羌胡所據。
注曰:自唐末迄于宋朝,河湟之地,遂悉為戎,中國不能複取。
(二五二) 唐僖宗乾符二年,右補阙董禹谏上遊畋,乘驢擊毬,上賜金帛以褒之。
邠甯節度使李侃奏,為假父華清宮使道雅求贈官,禹上疏論之,語頗侵宦官。
樞密使楊複恭等列訴于上,禹坐貶郴州司馬。
注曰:谷永專攻上身,不失為九卿;王章斥言王鳳,則死于牢獄。
嗚呼!有以也哉!(二五二) 甯宗初,韓胄用事,呂祖儉為太府丞,上封事曰:“今之能言之士,其所難非在于得罪君父,而在忤意權勢。
姑以臣所知者言之,難莫難于論災異,然言之而不諱者,以其事不關于權勢也。
若乃禦筆之降,廟堂不敢重違,垂谏不敢深論,給舍不敢固執,蓋以其事關貴倖,深慮乘間激發而重得罪也。
”疏既上,有旨,呂祖儉安置韶州。
甯可得罪天子,不可得罪天子左右,有如此者。
唐僖宗光啟三年,十二月,錢缪以杜稜為常州制置使,命阮結等進攻潤州,克之,劉浩走,擒薛朗以歸。
注曰:光啟三年三月,劉浩逐周寶而奉薛朗,至是而敗。
又,自是而後,楊行密、孫儒之兵,疊争常、潤。
二州之民,死于兵荒,其存者什無一二矣。
(二五七) 唐昭宗天復二年,掌書記李襲吉獻議有曰:“變法不若養人,改作何如舊貫。
” 注曰:溫公讀此語,感熙、豐之政,蓋深有味乎其言也。
(二六三) 溫公為當時保守派首領,嘗謂:“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則脩之,非大壞不更造也。
”故身之知其讀李襲吉之議,必表同情。
天復三年,李茂貞請以其子侃尚平原公主,後意難之。
上曰:“且令我得出,何憂爾女!” 注曰:嗚呼!唐昭宗惟幸于得出,徐令全忠取平原,茂貞必不敢距。
豈知夫婦委命于全忠,不複有能取之者乎!(二六三) 又,貶韓偓濮州司馬,上密與偓泣别,偓曰:“是人非複前來之比。
臣得遠貶,及死乃幸耳,不忍見篡弑之辱。
” 注曰:嗚呼!韓偓何見之晚也!然昭宗聞偓此言,亦何以為懷哉?惟有縱酒而已。
(二六四) “是人”指朱全忠,明年全忠即弑帝,故雲偓所見晚。
偓應早去而不去,此其所以為忠也。
夫偓豈戀爵祿者哉!蓋嘗予以相而不就矣。
《讀史管見》廿七曰:“主暗國危,韓偓久居近密,昭宗多與謀議,故不忍去。
宰相人所願欲,而偓終不肯拜,甘心斥逐,其志操亦可尚。
”《新唐書》一八三乃謂:“偓挈其族入閩,依王審知。
”劉後邨《跋韓緻光帖》辨之,謂:“王氏據福唐,緻光居南安,曷嘗依之!”全謝山《跋緻光詩》曰:“緻光居南安,固不依王氏,即居福唐,亦非依王氏。
王氏附梁,緻光避梁而出,豈肯依附梁之人!”舉其閩中諸詩為證。
則倔固皎然不欺其志者也。
後唐莊宗同光二年,自唐末喪亂,搢紳之家,或以告赤鬻于族姻。
注曰:“赤”當作“敕”。
鬻于族姻,則既非矣,安知後世有鬻于非其族類者乎!(二七三) “非其族類”,要異姓之告敕何用,此蓋為出鬻宗國者言之。
《春秋》之義,内外之别甚嚴,故仕于劉石,比仕于操莽者,其恥辱尤大也。
同光三年,以橫海節度使李紹斌為盧龍節度使。
注曰:李紹斌至明宗時,複姓趙,賜名德鈞。
德鈞守幽州不為無功,其後乘危以邀君,外與契丹為市,不但父子為虜,幽州亦為虜有矣。
(二七三) 借外力以戕宗國,終必亡于外人,自蕭詧父子以至趙德鈞、石敬瑭父子皆然。
其例甚顯,然不惜接踵為之何耶! 又,郭崇韬素疾宦官,帝遣宦者向延嗣促之,崇韬不出郊迎。
及見,禮節又倨。
注曰:宦官固可疾,然天子使之将命,敬之者所以敬君也,烏可倨見哉!唐莊宗使刑臣将命于大臣,非也;郭崇韬倨見之,亦非也。
嗚呼!刑臣将命,自唐開元以後皆然矣。
(二七四) 後唐明宗長興三年,十月,幽州奏契丹屯捺剌泊。
注曰:時幽州有備,契丹寇掠不得其志。
契丹主西徙橫帳,居捺刺泊,出寇雲朔之間。
《薛史·本紀》,是年十一月,雲州奏契丹主在黑榆林南捺刺泊治造攻城之具。
是後石敬瑭鎮河東,因契丹部落,近在雲應,遂資其兵力,以取中國。
而燕雲十六州之地,遂皆為北方引弓之民。
(二七八) 王伯厚之撰《通鑒地理通釋》也,終于石晉之十六州,曰:“唐宣宗複河湟,未幾中原多故,既得遄失。
熙甯以後,貪功生事之臣,迷國殄民,而甘涼瓜沙,汔不為王土。
周世宗取瀛莫二州,而十四州終淪于異域。
宣和姦臣與女真夾攻,得燕山雲中空城,而故都禾黍,中夏塗炭矣。
《易》師之上六曰:&lsquo小人勿用,必亂邦也。
&rsquo餘為之感慨,而通釋終焉。
”《通鑒地理通釋》之成,臨安陷已五載,《胡注》之成,又在其後,綸旅重光之望殆絕,其感慨又比伯厚為何如也! 後晉齊王開運二年,李彥韬少事閻寶為僕夫,後隸高祖帳下。
高祖自太原南下,留彥韬侍帝為腹心,帝委信之,至于升黜将相,亦得預議。
常謂人曰:“吾
是後中原多故,朝命不及,回鹘陷甘州,自馀諸州隸歸義者,多為羌胡所據。
注曰:自唐末迄于宋朝,河湟之地,遂悉為戎,中國不能複取。
(二五二) 唐僖宗乾符二年,右補阙董禹谏上遊畋,乘驢擊毬,上賜金帛以褒之。
邠甯節度使李侃奏,為假父華清宮使道雅求贈官,禹上疏論之,語頗侵宦官。
樞密使楊複恭等列訴于上,禹坐貶郴州司馬。
注曰:谷永專攻上身,不失為九卿;王章斥言王鳳,則死于牢獄。
嗚呼!有以也哉!(二五二) 甯宗初,韓胄用事,呂祖儉為太府丞,上封事曰:“今之能言之士,其所難非在于得罪君父,而在忤意權勢。
姑以臣所知者言之,難莫難于論災異,然言之而不諱者,以其事不關于權勢也。
若乃禦筆之降,廟堂不敢重違,垂谏不敢深論,給舍不敢固執,蓋以其事關貴倖,深慮乘間激發而重得罪也。
”疏既上,有旨,呂祖儉安置韶州。
甯可得罪天子,不可得罪天子左右,有如此者。
唐僖宗光啟三年,十二月,錢缪以杜稜為常州制置使,命阮結等進攻潤州,克之,劉浩走,擒薛朗以歸。
注曰:光啟三年三月,劉浩逐周寶而奉薛朗,至是而敗。
又,自是而後,楊行密、孫儒之兵,疊争常、潤。
二州之民,死于兵荒,其存者什無一二矣。
(二五七) 唐昭宗天復二年,掌書記李襲吉獻議有曰:“變法不若養人,改作何如舊貫。
” 注曰:溫公讀此語,感熙、豐之政,蓋深有味乎其言也。
(二六三) 溫公為當時保守派首領,嘗謂:“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則脩之,非大壞不更造也。
”故身之知其讀李襲吉之議,必表同情。
天復三年,李茂貞請以其子侃尚平原公主,後意難之。
上曰:“且令我得出,何憂爾女!” 注曰:嗚呼!唐昭宗惟幸于得出,徐令全忠取平原,茂貞必不敢距。
豈知夫婦委命于全忠,不複有能取之者乎!(二六三) 又,貶韓偓濮州司馬,上密與偓泣别,偓曰:“是人非複前來之比。
臣得遠貶,及死乃幸耳,不忍見篡弑之辱。
” 注曰:嗚呼!韓偓何見之晚也!然昭宗聞偓此言,亦何以為懷哉?惟有縱酒而已。
(二六四) “是人”指朱全忠,明年全忠即弑帝,故雲偓所見晚。
偓應早去而不去,此其所以為忠也。
夫偓豈戀爵祿者哉!蓋嘗予以相而不就矣。
《讀史管見》廿七曰:“主暗國危,韓偓久居近密,昭宗多與謀議,故不忍去。
宰相人所願欲,而偓終不肯拜,甘心斥逐,其志操亦可尚。
”《新唐書》一八三乃謂:“偓挈其族入閩,依王審知。
”劉後邨《跋韓緻光帖》辨之,謂:“王氏據福唐,緻光居南安,曷嘗依之!”全謝山《跋緻光詩》曰:“緻光居南安,固不依王氏,即居福唐,亦非依王氏。
王氏附梁,緻光避梁而出,豈肯依附梁之人!”舉其閩中諸詩為證。
則倔固皎然不欺其志者也。
後唐莊宗同光二年,自唐末喪亂,搢紳之家,或以告赤鬻于族姻。
注曰:“赤”當作“敕”。
鬻于族姻,則既非矣,安知後世有鬻于非其族類者乎!(二七三) “非其族類”,要異姓之告敕何用,此蓋為出鬻宗國者言之。
《春秋》之義,内外之别甚嚴,故仕于劉石,比仕于操莽者,其恥辱尤大也。
同光三年,以橫海節度使李紹斌為盧龍節度使。
注曰:李紹斌至明宗時,複姓趙,賜名德鈞。
德鈞守幽州不為無功,其後乘危以邀君,外與契丹為市,不但父子為虜,幽州亦為虜有矣。
(二七三) 借外力以戕宗國,終必亡于外人,自蕭詧父子以至趙德鈞、石敬瑭父子皆然。
其例甚顯,然不惜接踵為之何耶! 又,郭崇韬素疾宦官,帝遣宦者向延嗣促之,崇韬不出郊迎。
及見,禮節又倨。
注曰:宦官固可疾,然天子使之将命,敬之者所以敬君也,烏可倨見哉!唐莊宗使刑臣将命于大臣,非也;郭崇韬倨見之,亦非也。
嗚呼!刑臣将命,自唐開元以後皆然矣。
(二七四) 後唐明宗長興三年,十月,幽州奏契丹屯捺剌泊。
注曰:時幽州有備,契丹寇掠不得其志。
契丹主西徙橫帳,居捺刺泊,出寇雲朔之間。
《薛史·本紀》,是年十一月,雲州奏契丹主在黑榆林南捺刺泊治造攻城之具。
是後石敬瑭鎮河東,因契丹部落,近在雲應,遂資其兵力,以取中國。
而燕雲十六州之地,遂皆為北方引弓之民。
(二七八) 王伯厚之撰《通鑒地理通釋》也,終于石晉之十六州,曰:“唐宣宗複河湟,未幾中原多故,既得遄失。
熙甯以後,貪功生事之臣,迷國殄民,而甘涼瓜沙,汔不為王土。
周世宗取瀛莫二州,而十四州終淪于異域。
宣和姦臣與女真夾攻,得燕山雲中空城,而故都禾黍,中夏塗炭矣。
《易》師之上六曰:&lsquo小人勿用,必亂邦也。
&rsquo餘為之感慨,而通釋終焉。
”《通鑒地理通釋》之成,臨安陷已五載,《胡注》之成,又在其後,綸旅重光之望殆絕,其感慨又比伯厚為何如也! 後晉齊王開運二年,李彥韬少事閻寶為僕夫,後隸高祖帳下。
高祖自太原南下,留彥韬侍帝為腹心,帝委信之,至于升黜将相,亦得預議。
常謂人曰:“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