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五百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奎劉仲】
按《吉安府志》:藍玉仲,永新人。
精方脈,預言人利鈍、禍福、壽夭奇中。
體豐龐善飯。
士大夫家争輿緻之,其起人痼瘵或以一劑,或因前醫所服方增減一二,或亦無所增減第稍差其等分,無不立效。
或曰其術多得之藍元初雲,元初玉仲族叔父也。
同縣複有劉奎、劉仲者,攻幼科亦擅名于時。
章一第 按《貴池縣志》:章一第,元四保人,号涵虛。
世有隐德,治小兒痘如神,尤善為婦人醫。
其子章大寰,字宇小,世其業。
僧曉雲 按《貴池縣志》:僧曉雲,以字行,上雲寺僧也。
善治痘,最眼勝,次湯勝。
他醫以為可藥者,曉雲獨不可;他醫以為不可藥者;曉雲獨可。
計日斷生死無一差,不甚責人報,人之迎之者,每扄閉一室,惟恐應他請焉。
後以授其徒通和,和之術複過于師,以拳勇從義死,遂失傳。
劉懶窩 按《吉安府志》:劉懶窩,安福人。
少卓荦裡晏氏子病危,忽一道人款門,曰:與錢千貫吾當治之。
晏委錢恣所取,道人日攜百錢飲酒家,暮醉則歸。
忽早作,呼晏辦一犬,置病子前,令健夫夾持之,道人坐其後,默攻之,病子苦甚,欲起,戒夾者堅勿動,夕乃罷。
明日又如之,病脫然矣。
其犬一息垂絕,懶窩視而歎曰:術則奇矣,如犬何?道人喜曰:仁言也。
複命取一新磚置犬前,如前攻之犬,亦搖尾去。
磚則墳矣。
更不受謝,複取書數卷授懶窩去。
懶窩遂以醫名世。
鄭耀 按《開封府志》:鄭耀,字繼源。
家世以儒學顯,蚤習黃魯直筆法,家藏岐黃之書,尤多釣元闡微多所自得,治療諸病,往往有奇效。
其術盛行于梁宋間。
姚迪昌 按《旌德縣志》:姚迪昌,招坊人。
性穎睿,察方脈,以醫名世。
施藥脤貧,建佛施田于華陽寺,人鹹謂有醫德焉。
盧兵憲給冠帶。
喜良臣 按《金壇縣志》:喜良臣,字養心。
父由鎮江遷金壇,良臣以幼科擅重名,年八十餘卒。
子穎,字存養,多讀書診候諸證,刻日知愈期。
與其傳經變候,能世其術。
陳嘉诏 按《無為州志》:陳嘉诏,字憶庵。
精醫。
值疫施藥活人甚多,事聞直指使額旌之。
性至孝,母病,臘月思蟹,遍覓不得,诏泣禱于神,忽于階下獲一蟹,母食之,遂愈。
時以為孝感所緻。
子萬镒,字含珍,世其業,名重于時。
張名藩 按《無為州志》:張名藩,字鎮寰。
精通幼科,求治者填門,至老不懈。
子自修,世其業。
趙玉璧 按《河南府志》:趙玉璧,洛陽人。
精幼科,診視嬰兒,彈指決生死皆中。
郡邑車馬伺其門者,絡繹不絕,尤樂善好施,遠近知名,年八旬卒。
劉順 按《泗州志》:劉順,署戶人。
精醫術。
一貴官患口瘡久不愈,召順往,療之。
順削桂一片,令銜之,貴官難之。
順曰:口疾久不愈,以服清涼之藥過多也,非此不痊。
如言,即瘥。
姚侃 按《上元縣志》:姚侃,字文剛。
其先吳人,祖父始徙金陵,占籍錦衣衛。
少從吳中李醫學帶下醫,盡得其妙。
人有疾弗能愈者,治之立效。
性好義,鄰裡親交之貧不給,與喪不能舉者,恒出其餘以周之,後以子貴贈禮部郎中。
子昺,字懋明,由乙未進士授工部主事,曆升永州知府,有惠政。
卒于官。
馮國鎮 按《河南府志》:馮國鎮,洛陽人。
通幼科,年九十餘尚健步,強壯者追之弗及,人稱為地仙雲。
其子三錫庠生,孫松相世其業,所著有《痘疹規要》、《幼幼大全》五卷。
周宗嶽 按《濱州志》:周宗嶽,字鳳山。
素業儒,後端治醫道,受學于國醫尹林庵,宗嶽性潛靜,盡得其秘,診治辄效。
所著有《脈學講義》行世。
郭桂 按《金華府志》:郭桂,字時芳。
其先有汪夫人者,以善醫婦人顯于宋,掌内府藥院事,以功封溫國太夫人。
子孫世承其業,随宋南遷,散居于浙之東西、杭紹金華者皆其族也。
而金華之族有名化龍者,又遷于蘭溪後生時芳,芳醫道甚明,回生起死,百不失一,鄉邦倚之為司命雲。
周春谷 按《福建通志》:周春谷,莆田人。
幼有異質,年十五走江口,遍詢方脈之秘。
凡診脈,斷其生死無不驗者。
一夕夢人語之曰:聞君醫國手,請上玉華樓。
既覺,即戒家人治喪,具示以死月日。
及期果卒。
弟善卿醫與春谷齊名,善卿子用文精瘍醫;用中善療猝中之證。
用文子弼,号谷城子,亦善醫。
方烱 按《福建通志》:方烱,字用晦,莆田人。
嘗與方時舉諸人為壺山文會,精醫術。
時有一僧暴死,口已噤矣。
烱獨以為可治,乃以管吹藥納鼻中,良久吐痰數升而愈。
前後活人甚多,有酬以赀者,貧則卻之,富則受之,以濟窮乏。
自号杏翁。
着《杏村肘後方》、《傷寒書》、《脈理精微》等書傳世。
其徒鄭德孚初從吳司業源,讀書穎悟絕人,已棄去,從烱學醫,遂精其術。
方士 按《福建通志》:方士,字邦彥,莆田人。
精醫術,以濟人、利物為分内事。
侄文谟傳其學,時推精詣,醫人一劑辄愈。
人稱方一劑雲。
劉菽 按《福建通志》:劉菽者,邑諸生也。
因善病學醫,醫多奇中。
嘗自言負病時,獨居一室,設木案置瓦瓶食器,雞飛其上,器展轉欲墜地,不為動色。
于是療者曰:病可治。
故其為醫也。
亦以此法愈人,于《本草》、《丹溪》、《肘後》諸方多所發明,于貧者不受,謝人以此,益歸之也。
張汝霖 按《平陽府志》:張汝霖,号濟川,猗氏杜村人。
初業儒,後謝帖括,專心岐黃之術,為名醫。
僧冥淵嘗患暑,汲井水沃顖,濟川見之,曰:一月之後将患頭痛,不可忍,當亟服藥。
僧不聽,月餘果頭痛,坐卧無措,乃求方于濟川。
濟川曰:今始求藥,遲矣。
頭痛及年,當自止,但慮汝牙早落矣。
逾年齒隕而頭痛愈。
又邑紳陳起登為諸生時,患疾經年,延濟川診視,曰:若得變證,傷寒則大愈。
無幾陳果變證,患熱疾增劇,家人惶遽,求濟川。
濟川備問寝息唾嗽狀,曰:可勿藥,有喜也。
家人以不下藥為疑,濟川乃出一方示之曰:但令發汗,疾即愈矣。
家人持歸,人争謂自濟川所得奇方,閱視之,止數味無異尋常,疑信者半。
及服之汗出,遂痊。
濟川尤精太素脈,每決人死生壽夭無不中。
然不肯輕言,有求療治者,必盡心調理之,卒不計利,人以此益重之。
年九十三嘗隔歲預知死期,謂其子孫曰:吾于某年月必死。
凡吾書未就者,當速為補輯之。
于是口誦若幹卷,令其子日錄之。
至藏書盈箱,凡有殘缺者,悉語其子曰:某卷某葉失幾字,訛幾字,校訂殆無遺漏。
其學之邃博如此,親友聞而駭之,争來觀。
濟川曰:某年某月吾必死,親友愛我者,當期前一日共至,劇飲以盡平生歡。
及期,親友果聚,濟川黃發童顔,扶杖徐步無恙也。
相與笑語竟夕。
至次日,令其子視棺衾設喪次,因正衣冠瞑目而逝,卒年九十有四。
人争異之,相傳為仙去。
藥三德 按《平陽府志》:藥三德,永和人,苗之子也。
針灸神效,忘雠活人。
潘文源 按《婺源縣志》:潘文源,字本初,桃溪人。
寬和仁厚,言笑不苟,望而知為長者。
少業儒,不售,去而學醫,即精工。
所投劑辄效,每日求診視者盈門塞巷。
文源意在施予,所藥治者概不責酬。
遇貧士且加惠予焉,以故懸壺三十餘載,人人稱神,而家無數畝之蓄。
沒之日,裡巷多流涕者。
所著有《方脈纂要》二十卷行于世。
林時 按《合肥縣志》:林時,字惟中,合肥人。
精太素脈,活人甚衆。
有方氏婦求治疾,診其脈,不藥,語其家人曰:速為治殓具,夏得秋脈,必死。
死在庚申辛酉日。
後果于庚申日死。
他類此。
精方脈,預言人利鈍、禍福、壽夭奇中。
體豐龐善飯。
士大夫家争輿緻之,其起人痼瘵或以一劑,或因前醫所服方增減一二,或亦無所增減第稍差其等分,無不立效。
或曰其術多得之藍元初雲,元初玉仲族叔父也。
同縣複有劉奎、劉仲者,攻幼科亦擅名于時。
章一第 按《貴池縣志》:章一第,元四保人,号涵虛。
世有隐德,治小兒痘如神,尤善為婦人醫。
其子章大寰,字宇小,世其業。
僧曉雲 按《貴池縣志》:僧曉雲,以字行,上雲寺僧也。
善治痘,最眼勝,次湯勝。
他醫以為可藥者,曉雲獨不可;他醫以為不可藥者;曉雲獨可。
計日斷生死無一差,不甚責人報,人之迎之者,每扄閉一室,惟恐應他請焉。
後以授其徒通和,和之術複過于師,以拳勇從義死,遂失傳。
劉懶窩 按《吉安府志》:劉懶窩,安福人。
少卓荦裡晏氏子病危,忽一道人款門,曰:與錢千貫吾當治之。
晏委錢恣所取,道人日攜百錢飲酒家,暮醉則歸。
忽早作,呼晏辦一犬,置病子前,令健夫夾持之,道人坐其後,默攻之,病子苦甚,欲起,戒夾者堅勿動,夕乃罷。
明日又如之,病脫然矣。
其犬一息垂絕,懶窩視而歎曰:術則奇矣,如犬何?道人喜曰:仁言也。
複命取一新磚置犬前,如前攻之犬,亦搖尾去。
磚則墳矣。
更不受謝,複取書數卷授懶窩去。
懶窩遂以醫名世。
鄭耀 按《開封府志》:鄭耀,字繼源。
家世以儒學顯,蚤習黃魯直筆法,家藏岐黃之書,尤多釣元闡微多所自得,治療諸病,往往有奇效。
其術盛行于梁宋間。
姚迪昌 按《旌德縣志》:姚迪昌,招坊人。
性穎睿,察方脈,以醫名世。
施藥脤貧,建佛施田于華陽寺,人鹹謂有醫德焉。
盧兵憲給冠帶。
喜良臣 按《金壇縣志》:喜良臣,字養心。
父由鎮江遷金壇,良臣以幼科擅重名,年八十餘卒。
子穎,字存養,多讀書診候諸證,刻日知愈期。
與其傳經變候,能世其術。
陳嘉诏 按《無為州志》:陳嘉诏,字憶庵。
精醫。
值疫施藥活人甚多,事聞直指使額旌之。
性至孝,母病,臘月思蟹,遍覓不得,诏泣禱于神,忽于階下獲一蟹,母食之,遂愈。
時以為孝感所緻。
子萬镒,字含珍,世其業,名重于時。
張名藩 按《無為州志》:張名藩,字鎮寰。
精通幼科,求治者填門,至老不懈。
子自修,世其業。
趙玉璧 按《河南府志》:趙玉璧,洛陽人。
精幼科,診視嬰兒,彈指決生死皆中。
郡邑車馬伺其門者,絡繹不絕,尤樂善好施,遠近知名,年八旬卒。
劉順 按《泗州志》:劉順,署戶人。
精醫術。
一貴官患口瘡久不愈,召順往,療之。
順削桂一片,令銜之,貴官難之。
順曰:口疾久不愈,以服清涼之藥過多也,非此不痊。
如言,即瘥。
姚侃 按《上元縣志》:姚侃,字文剛。
其先吳人,祖父始徙金陵,占籍錦衣衛。
少從吳中李醫學帶下醫,盡得其妙。
人有疾弗能愈者,治之立效。
性好義,鄰裡親交之貧不給,與喪不能舉者,恒出其餘以周之,後以子貴贈禮部郎中。
子昺,字懋明,由乙未進士授工部主事,曆升永州知府,有惠政。
卒于官。
馮國鎮 按《河南府志》:馮國鎮,洛陽人。
通幼科,年九十餘尚健步,強壯者追之弗及,人稱為地仙雲。
其子三錫庠生,孫松相世其業,所著有《痘疹規要》、《幼幼大全》五卷。
周宗嶽 按《濱州志》:周宗嶽,字鳳山。
素業儒,後端治醫道,受學于國醫尹林庵,宗嶽性潛靜,盡得其秘,診治辄效。
所著有《脈學講義》行世。
郭桂 按《金華府志》:郭桂,字時芳。
其先有汪夫人者,以善醫婦人顯于宋,掌内府藥院事,以功封溫國太夫人。
子孫世承其業,随宋南遷,散居于浙之東西、杭紹金華者皆其族也。
而金華之族有名化龍者,又遷于蘭溪後生時芳,芳醫道甚明,回生起死,百不失一,鄉邦倚之為司命雲。
周春谷 按《福建通志》:周春谷,莆田人。
幼有異質,年十五走江口,遍詢方脈之秘。
凡診脈,斷其生死無不驗者。
一夕夢人語之曰:聞君醫國手,請上玉華樓。
既覺,即戒家人治喪,具示以死月日。
及期果卒。
弟善卿醫與春谷齊名,善卿子用文精瘍醫;用中善療猝中之證。
用文子弼,号谷城子,亦善醫。
方烱 按《福建通志》:方烱,字用晦,莆田人。
嘗與方時舉諸人為壺山文會,精醫術。
時有一僧暴死,口已噤矣。
烱獨以為可治,乃以管吹藥納鼻中,良久吐痰數升而愈。
前後活人甚多,有酬以赀者,貧則卻之,富則受之,以濟窮乏。
自号杏翁。
着《杏村肘後方》、《傷寒書》、《脈理精微》等書傳世。
其徒鄭德孚初從吳司業源,讀書穎悟絕人,已棄去,從烱學醫,遂精其術。
方士 按《福建通志》:方士,字邦彥,莆田人。
精醫術,以濟人、利物為分内事。
侄文谟傳其學,時推精詣,醫人一劑辄愈。
人稱方一劑雲。
劉菽 按《福建通志》:劉菽者,邑諸生也。
因善病學醫,醫多奇中。
嘗自言負病時,獨居一室,設木案置瓦瓶食器,雞飛其上,器展轉欲墜地,不為動色。
于是療者曰:病可治。
故其為醫也。
亦以此法愈人,于《本草》、《丹溪》、《肘後》諸方多所發明,于貧者不受,謝人以此,益歸之也。
張汝霖 按《平陽府志》:張汝霖,号濟川,猗氏杜村人。
初業儒,後謝帖括,專心岐黃之術,為名醫。
僧冥淵嘗患暑,汲井水沃顖,濟川見之,曰:一月之後将患頭痛,不可忍,當亟服藥。
僧不聽,月餘果頭痛,坐卧無措,乃求方于濟川。
濟川曰:今始求藥,遲矣。
頭痛及年,當自止,但慮汝牙早落矣。
逾年齒隕而頭痛愈。
又邑紳陳起登為諸生時,患疾經年,延濟川診視,曰:若得變證,傷寒則大愈。
無幾陳果變證,患熱疾增劇,家人惶遽,求濟川。
濟川備問寝息唾嗽狀,曰:可勿藥,有喜也。
家人以不下藥為疑,濟川乃出一方示之曰:但令發汗,疾即愈矣。
家人持歸,人争謂自濟川所得奇方,閱視之,止數味無異尋常,疑信者半。
及服之汗出,遂痊。
濟川尤精太素脈,每決人死生壽夭無不中。
然不肯輕言,有求療治者,必盡心調理之,卒不計利,人以此益重之。
年九十三嘗隔歲預知死期,謂其子孫曰:吾于某年月必死。
凡吾書未就者,當速為補輯之。
于是口誦若幹卷,令其子日錄之。
至藏書盈箱,凡有殘缺者,悉語其子曰:某卷某葉失幾字,訛幾字,校訂殆無遺漏。
其學之邃博如此,親友聞而駭之,争來觀。
濟川曰:某年某月吾必死,親友愛我者,當期前一日共至,劇飲以盡平生歡。
及期,親友果聚,濟川黃發童顔,扶杖徐步無恙也。
相與笑語竟夕。
至次日,令其子視棺衾設喪次,因正衣冠瞑目而逝,卒年九十有四。
人争異之,相傳為仙去。
藥三德 按《平陽府志》:藥三德,永和人,苗之子也。
針灸神效,忘雠活人。
潘文源 按《婺源縣志》:潘文源,字本初,桃溪人。
寬和仁厚,言笑不苟,望而知為長者。
少業儒,不售,去而學醫,即精工。
所投劑辄效,每日求診視者盈門塞巷。
文源意在施予,所藥治者概不責酬。
遇貧士且加惠予焉,以故懸壺三十餘載,人人稱神,而家無數畝之蓄。
沒之日,裡巷多流涕者。
所著有《方脈纂要》二十卷行于世。
林時 按《合肥縣志》:林時,字惟中,合肥人。
精太素脈,活人甚衆。
有方氏婦求治疾,診其脈,不藥,語其家人曰:速為治殓具,夏得秋脈,必死。
死在庚申辛酉日。
後果于庚申日死。
他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