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皓輔立劉盈為帝
關燈
小
中
大
四皓輔立劉盈為帝
卻說高帝病體未痊,子房又去,愈加憂悶,箭瘡甚疼,遷于長樂宮安息。
一日劉長之母孫夫人至。
曰:&ldquo娘娘心懷狠毒,每日隻與陳平議事,聖上但于此處調養,可無後患。
&rdquo帝然之,自是在于宮中音樂遏絕。
忽又額中一點疼痛,四體痿痺不收。
偶戚夫人至,奏曰:&ldquo陛下龍體若何?妾惟恐我主萬歲之後,母子無聊賴也。
&rdquo帝聞言仰面長籲,投于戚氏懷中,枕其右腿而睡。
少頃,呂後陡至看帝,見帝睡在戚氏懷中,大怒,指戚氏曰:&ldquo聖上萬歲之後,吾将爾母子輕容恕否。
&rdquo言訖而去。
戚氏自思聖躬存日如此,若晏駕後,母子如之奈何,感慨傷情不覺眼中淚滴落帝腮上。
帝乃覺來,見戚氏悲泣,問曰:&ldquo為何煩惱?&rdquo戚氏曰:&ldquo适娘娘至此。
言陛下萬歲之後,不容妾子母二人,似此妾負陛下之恩寵矣。
&rdquo帝思病轉加重,乃曰:&ldquo爾且勿憂,朕來日出朝傳旨立爾子如意,為後主。
&rdquo戚氏即起謝恩。
次早帝果耽病登殿,文武群臣朝見。
帝曰:&ldquo朕非痊愈,特與卿等議論後主之事。
&rdquo群臣奏曰:&ldquo陛下聖鑒為誰?&rdquo帝曰:&ldquo朕欲立小太子如意為後主。
&rdquo陳平谏曰:&ldquo若立如意我主家亂矣,隻宜立太子盈,況盈是長子。
如意終是次子,且年幼未堪為主,願納微臣之谏。
&rdquo帝心不悅,又曰:&ldquo卿等宜細詳之。
&rdquo叔孫通奏曰:&ldquo陛下如立戚夫人之子為君,恐臣民之心不服。
陛下既有狐疑,乞宣四皓問之。
&rdquo帝曰:&ldquo四皓誰也?&rdquo通曰:&ldquo東園公、夏黃公、绮裡季、甪裡先生。
此四人者有道之士,隐于商山,可遣使命宣至,問其何如?&rdquo帝準奏,即發诏往商山。
四皓接诏讀畢随使入朝。
太子引至殿下見帝。
禮畢帝觀四皓白發龐眉,各年百有餘歲,顔若少年。
帝甚異之,問曰:&ldquo爾四老皆有德望,朕數宣召不至,今朕欲立後主,持疑未定,卿等之見立誰為是?&rdquo四皓曰:&ldquo嫡子劉盈賢明仁孝,正宜立之,以承大位。
如意乃末妃之子,豈可為君?況關外尚有諸王,若立如意,豈不召亂乎?&rdquo帝默然。
群臣鹹俯伏曰:&ldquo四皓之見誠然也。
&rdquo帝意乃決,傳旨命立盈為東宮。
四皓奏準,即辭帝出朝。
帝欲封賞,俱不肯受,迳拂袖而去。
帝亦還宮,戚氏即至奏曰:&ldquo陛下與群臣議論何如?&rdquo帝曰:&ldquo四皓不允,無能為矣。
&rdquo戚氏執如意之手泣曰:&ldquo若如此,日後賤妾母子必遭呂後之計也。
&rdquo帝沉思曰:&ldquo爾言是也。
&rdquo乃奮然而起曰:&ldquo朕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豈不由朕?&rdquo命疾忙追轉四皓斬之,複立如意。
近臣奏曰:&ldquo四皓出朝,拂袖如飛,不知何往。
&rdquo 有胡曾先生詩日: 四皓言饑食碧松,石岩雲電隐無蹤。
不知俱出龍樓後,多在高山第幾重。
帝知四皓既去,大事已定。
次日設朝封如意為趙王,都于邯鄲。
陳平奏曰:&ldquo如意年方十四歲,難掌兵權,若令就國,可命上大夫周昌、下大夫崔逐,以為輔佐方可。
&rdquo帝然其言,即日使命二臣随從趙王而去。
時帝病久不瘳,于十二年四月初八日病益笃。
帝宣王陵、周勃、陳平等諸大臣入内,囑曰:&ldquo今天下甫甯,四方無事,但太子年幼,卿等盡心輔佐,以後非劉氏不得封王。
非苦戰垓下不得封侯。
&rdquo言訖奄然而崩。
文武舉哀,停柩于白虎殿七晝夜,葬入山陵。
帝在位一十二年,壽六十二歲。
當下山陵事畢,大臣迎太子劉盈即皇帝位,是為惠帝。
當日百官朝賀,帝出诏大赦天下。
于時萬民
一日劉長之母孫夫人至。
曰:&ldquo娘娘心懷狠毒,每日隻與陳平議事,聖上但于此處調養,可無後患。
&rdquo帝然之,自是在于宮中音樂遏絕。
忽又額中一點疼痛,四體痿痺不收。
偶戚夫人至,奏曰:&ldquo陛下龍體若何?妾惟恐我主萬歲之後,母子無聊賴也。
&rdquo帝聞言仰面長籲,投于戚氏懷中,枕其右腿而睡。
少頃,呂後陡至看帝,見帝睡在戚氏懷中,大怒,指戚氏曰:&ldquo聖上萬歲之後,吾将爾母子輕容恕否。
&rdquo言訖而去。
戚氏自思聖躬存日如此,若晏駕後,母子如之奈何,感慨傷情不覺眼中淚滴落帝腮上。
帝乃覺來,見戚氏悲泣,問曰:&ldquo為何煩惱?&rdquo戚氏曰:&ldquo适娘娘至此。
言陛下萬歲之後,不容妾子母二人,似此妾負陛下之恩寵矣。
&rdquo帝思病轉加重,乃曰:&ldquo爾且勿憂,朕來日出朝傳旨立爾子如意,為後主。
&rdquo戚氏即起謝恩。
次早帝果耽病登殿,文武群臣朝見。
帝曰:&ldquo朕非痊愈,特與卿等議論後主之事。
&rdquo群臣奏曰:&ldquo陛下聖鑒為誰?&rdquo帝曰:&ldquo朕欲立小太子如意為後主。
&rdquo陳平谏曰:&ldquo若立如意我主家亂矣,隻宜立太子盈,況盈是長子。
如意終是次子,且年幼未堪為主,願納微臣之谏。
&rdquo帝心不悅,又曰:&ldquo卿等宜細詳之。
&rdquo叔孫通奏曰:&ldquo陛下如立戚夫人之子為君,恐臣民之心不服。
陛下既有狐疑,乞宣四皓問之。
&rdquo帝曰:&ldquo四皓誰也?&rdquo通曰:&ldquo東園公、夏黃公、绮裡季、甪裡先生。
此四人者有道之士,隐于商山,可遣使命宣至,問其何如?&rdquo帝準奏,即發诏往商山。
四皓接诏讀畢随使入朝。
太子引至殿下見帝。
禮畢帝觀四皓白發龐眉,各年百有餘歲,顔若少年。
帝甚異之,問曰:&ldquo爾四老皆有德望,朕數宣召不至,今朕欲立後主,持疑未定,卿等之見立誰為是?&rdquo四皓曰:&ldquo嫡子劉盈賢明仁孝,正宜立之,以承大位。
如意乃末妃之子,豈可為君?況關外尚有諸王,若立如意,豈不召亂乎?&rdquo帝默然。
群臣鹹俯伏曰:&ldquo四皓之見誠然也。
&rdquo帝意乃決,傳旨命立盈為東宮。
四皓奏準,即辭帝出朝。
帝欲封賞,俱不肯受,迳拂袖而去。
帝亦還宮,戚氏即至奏曰:&ldquo陛下與群臣議論何如?&rdquo帝曰:&ldquo四皓不允,無能為矣。
&rdquo戚氏執如意之手泣曰:&ldquo若如此,日後賤妾母子必遭呂後之計也。
&rdquo帝沉思曰:&ldquo爾言是也。
&rdquo乃奮然而起曰:&ldquo朕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豈不由朕?&rdquo命疾忙追轉四皓斬之,複立如意。
近臣奏曰:&ldquo四皓出朝,拂袖如飛,不知何往。
&rdquo 有胡曾先生詩日: 四皓言饑食碧松,石岩雲電隐無蹤。
不知俱出龍樓後,多在高山第幾重。
帝知四皓既去,大事已定。
次日設朝封如意為趙王,都于邯鄲。
陳平奏曰:&ldquo如意年方十四歲,難掌兵權,若令就國,可命上大夫周昌、下大夫崔逐,以為輔佐方可。
&rdquo帝然其言,即日使命二臣随從趙王而去。
時帝病久不瘳,于十二年四月初八日病益笃。
帝宣王陵、周勃、陳平等諸大臣入内,囑曰:&ldquo今天下甫甯,四方無事,但太子年幼,卿等盡心輔佐,以後非劉氏不得封王。
非苦戰垓下不得封侯。
&rdquo言訖奄然而崩。
文武舉哀,停柩于白虎殿七晝夜,葬入山陵。
帝在位一十二年,壽六十二歲。
當下山陵事畢,大臣迎太子劉盈即皇帝位,是為惠帝。
當日百官朝賀,帝出诏大赦天下。
于時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