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回 栖霞嶺诏立墳祠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秦桧自差何立往東南第一山捉捕風行者後,心懷疑懼,白晝間嘗聞凄慘冤抑之聲,因是病染漸深,日重一日,不能複起視事。時百官有所指揮,亦需禀過然後施行。高宗聞其病體轉加,親幸其第候問之曰:“朕以卿屢日未造朝,知卿染疾莫起,卿之後事欲何,需當朕面陳之。”桧扶病倚于牀屏,無一語屬後事,惟涕泣而已。久之,乃曰:“願陛下益堅鄰國之歡盟,謹國是之搖動,他無所請也。”高宗曰:“此事實寡人盟誓,卿不必過慮,但自善保其體矣。”其子秦熺伏拜于禦前,曰:“臣父若有不幸,望陛下念父之辛勤,以位襲于臣也。”高宗曰:“爾之父居丞相職,尚有不足于衆臣。卿今或襲其位,必不能久安。寡人自有處之。”熺見高宗弗允其請,大懼而退。
帝駕已出,桧命執政官各具其經由事呈報。桧能書押者,照在府時依例發遣之。惟一德格天樓四壁上,寫張浚、趙鼎子汾、李光、胡寅、胡铨五人名字,必欲殺之,示不忘也。及桧病危不能書押,而得不死矣。是夕,秦桧死。臨死時,口中噴出舌頭上肉,掙挫呼救命之聲,不勝哀苦。童奴皆遠遠避之。頃間,嘔血數升而絕。未數日,其妻王氏偶在庭前,見秦桧身荷巨枷如重囚,悲哀求救,後有數十鬼形者,各執刀斧逐之。王氏凝目觀視,見秦桧返顧謂曰:“東窗事犯矣。”言罷,鬼類重打之而去。王氏驚昏在地,衆婢妾見,忙扶入房中,氣絕身亡。後人有七言八句斥秦桧雲:宋祖明良值太平,高宗南渡起胡塵。
奸臣進幸專和議,志士沉埋失用兵。
排逐忠貞居别墅,暗通雠虜耗朝廷。
臨危期有天垂報,咬舌誰憐痛楚聲。
秦桧既死,次日,事聞于朝。高宗随即下诏,黜其子秦熺罷織閑祝其親黨曹泳等三十二人,皆革去官職,全家遷發,嶺南去汔。
高宗仍下诏取還嶽侯、張憲家屬,命有司營造嶽王墳墓,創立祠宇以享之,官其子孫十二人。理宗朝封贈王之六代:武勝定國軍節度使、湖北京西路宣撫使、節制河北諸路招讨使、兼營田大使、神武後軍都統制、太師、開府儀同三司、武昌郡開國公,谥忠武,追封鄂王嶽飛,配享太祖廟;王曾祖考嶽成贈太師魏國公,曾祖妣楊氏贈慶國夫人;王考嶽和贈太師隋國公,妣姚氏周國夫人;王妻李氏贈秦國夫人;王長子嶽雲封左武大夫、忠州防禦使、武康軍節度使,冢婦妻鞏氏封恭人;次子嶽雷封忠訓郎、閣門祗侯;第三子嶽霖贈朝奉大夫、敷文閣待制;第四子嶽震贈朝奉大夫、提舉江南東路常平事;第五子嶽霆贈修武郎、閣門祗候;王孫嶽雲長子嶽甫,決于嶽申并封承信郎;嶽雷長于嶽經,次子嶽緯,第三子嶽綱,第四子嶽紀亦各封承信郎,嶽霖長子嶽琮,次子嶽琛鹹授承信郎,第三子嶽珂封朝請大夫、權尚書戶部侍郎、通城縣開國男。
今嶽王精忠廟同墳所在于西湖栖霞嶺,墓道極其美觀。四圍栽植樹木,枝皆南向,誠知王之靈千載之下不忘乎宋也。祠宇前殿,中間塑嶽王之像,王之右塑左武大夫、忠州防禦使、武康軍節度使嶽雲之像,王之左塑烈文侯張憲之像。後殿中間塑王之父太師隋國公嶽和之像,王之母周國夫人姚氏之像,及王之妻秦國夫人李氏之像。旁有貴訓郎閣門祗候嶽雷、朝清大夫敷文閣待制嶽霖、朝奉大夫提舉江南東路常平事嶽震、修武郎閣門祗候嶽霆、及王之女号銀瓶娘子并張憲夫人。王之将昌文候徐慶、煥文候董先、輔文候牛臯、崇文候李寶、尚文候王貴,皆有小像。王之墳後面,乃敕賜褒忠衍福寺,有田百餘畝,每歲給之,備充修整祠宇,永崇王之祭祀雲耳。武昌有敕建忠烈廟,以祀王之靈。其别光州等處,各有王祠,不在數焉。
後人讀史至此,次韻趙子昂一律,曰:
宋祚中興勢未離,英雄生死系安危。
班回南士君王诏,逃遁金人令字旗。
奸桧有心終作孽,生民無主竟難支。
堪憐歌舞西湖夕,一度遊吟一度悲。
帝駕已出,桧命執政官各具其經由事呈報。桧能書押者,照在府時依例發遣之。惟一德格天樓四壁上,寫張浚、趙鼎子汾、李光、胡寅、胡铨五人名字,必欲殺之,示不忘也。及桧病危不能書押,而得不死矣。是夕,秦桧死。臨死時,口中噴出舌頭上肉,掙挫呼救命之聲,不勝哀苦。童奴皆遠遠避之。頃間,嘔血數升而絕。未數日,其妻王氏偶在庭前,見秦桧身荷巨枷如重囚,悲哀求救,後有數十鬼形者,各執刀斧逐之。王氏凝目觀視,見秦桧返顧謂曰:“東窗事犯矣。”言罷,鬼類重打之而去。王氏驚昏在地,衆婢妾見,忙扶入房中,氣絕身亡。後人有七言八句斥秦桧雲:宋祖明良值太平,高宗南渡起胡塵。
奸臣進幸專和議,志士沉埋失用兵。
排逐忠貞居别墅,暗通雠虜耗朝廷。
臨危期有天垂報,咬舌誰憐痛楚聲。
秦桧既死,次日,事聞于朝。高宗随即下诏,黜其子秦熺罷織閑祝其親黨曹泳等三十二人,皆革去官職,全家遷發,嶺南去汔。
高宗仍下诏取還嶽侯、張憲家屬,命有司營造嶽王墳墓,創立祠宇以享之,官其子孫十二人。理宗朝封贈王之六代:武勝定國軍節度使、湖北京西路宣撫使、節制河北諸路招讨使、兼營田大使、神武後軍都統制、太師、開府儀同三司、武昌郡開國公,谥忠武,追封鄂王嶽飛,配享太祖廟;王曾祖考嶽成贈太師魏國公,曾祖妣楊氏贈慶國夫人;王考嶽和贈太師隋國公,妣姚氏周國夫人;王妻李氏贈秦國夫人;王長子嶽雲封左武大夫、忠州防禦使、武康軍節度使,冢婦妻鞏氏封恭人;次子嶽雷封忠訓郎、閣門祗侯;第三子嶽霖贈朝奉大夫、敷文閣待制;第四子嶽震贈朝奉大夫、提舉江南東路常平事;第五子嶽霆贈修武郎、閣門祗候;王孫嶽雲長子嶽甫,決于嶽申并封承信郎;嶽雷長于嶽經,次子嶽緯,第三子嶽綱,第四子嶽紀亦各封承信郎,嶽霖長子嶽琮,次子嶽琛鹹授承信郎,第三子嶽珂封朝請大夫、權尚書戶部侍郎、通城縣開國男。
今嶽王精忠廟同墳所在于西湖栖霞嶺,墓道極其美觀。四圍栽植樹木,枝皆南向,誠知王之靈千載之下不忘乎宋也。祠宇前殿,中間塑嶽王之像,王之右塑左武大夫、忠州防禦使、武康軍節度使嶽雲之像,王之左塑烈文侯張憲之像。後殿中間塑王之父太師隋國公嶽和之像,王之母周國夫人姚氏之像,及王之妻秦國夫人李氏之像。旁有貴訓郎閣門祗候嶽雷、朝清大夫敷文閣待制嶽霖、朝奉大夫提舉江南東路常平事嶽震、修武郎閣門祗候嶽霆、及王之女号銀瓶娘子并張憲夫人。王之将昌文候徐慶、煥文候董先、輔文候牛臯、崇文候李寶、尚文候王貴,皆有小像。王之墳後面,乃敕賜褒忠衍福寺,有田百餘畝,每歲給之,備充修整祠宇,永崇王之祭祀雲耳。武昌有敕建忠烈廟,以祀王之靈。其别光州等處,各有王祠,不在數焉。
後人讀史至此,次韻趙子昂一律,曰:
宋祚中興勢未離,英雄生死系安危。
班回南士君王诏,逃遁金人令字旗。
奸桧有心終作孽,生民無主竟難支。
堪憐歌舞西湖夕,一度遊吟一度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