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回 效颦集東窗事犯
關燈
小
中
大
話分兩頭,續說錦城士入胡生名迪,性志倜傥,涉獵經書,好善惡惡,出于天性。
一日自酌小軒之中,飲至半酣,啟囊探書而讀,偶得秦桧《東窗傳》,觀未竟,不覺赫然大怒,氣湧如山,擲書于地,拍案高吟曰:長腳邪臣長舌妻,忍将忠孝苦謀夷。
天曹默默緣無報,地府冥冥定有私。
黃閣主和千載恨,青衣行酒兩君悲。
愚生若得閻羅做,剝此奸回萬劫皮。
朗吟數遍,已而就寝。
俄見皂衣二人至前,揖曰:“閻君命仆等相招,君宜速行。
”生尚醉,不知閻君為誰,問曰:“閻君何人?吾素昧平生,今而見召何也?”皂衣笑曰:“君至則知,不勞詳問。
”強挽生行。
及十餘裡,乃荒郊之地,煙雨霏微,如深秋之時。
前有城郭,而居人亦稠密,往來貿易者,如市廛之狀。
既而入城,則有殿宇峥嵘,朱門高敞,題曰“曜靈之府”,門外守者甚嚴。
皂衣者令一人為伴,一人入白之。
少焉出曰:“閻君召子。
”生大駭愕,罔知所以。
乃趨入門,殿上王者衮衣冕旒,類人間祠廟中繪塑神像。
左右列神吏六人,綠袍皂履,高幞廣帶,各執文簿。
階下侍立五十餘衆,有牛首馬面、長喙朱發者,猙獰可畏。
生稽颡階下。
王問曰:“于胡迪耶?”生曰:“然。
”王怒曰:“予為儒流,讀書習禮,何為怨天怒地,謗鬼侮神乎?”生答曰:“賤子後進之流,早習先聖先賢之道,安貧守分,循理修身,未嘗敢怨天尤人,而矧乃侮神謗鬼也。
”王曰:“然則‘天曹默默緣無報,地府冥冥定有私’之句,孰為之耶?”生方悟為怒秦桧之作,再拜謝曰:“賤子酒酣,罔能持性,偶讀奸臣之傳,緻吟忿恨之詩,颛望神君特垂寬宥。
”王呼吏以紙筆令生供款,讓曰:“爾好捷筆頭,議論古今人之臧否,若所供有理,則增壽放還。
若辭意舛訛,則送風刀之獄也。
”生謝過再四,援筆而供曰:伏以混沌未分,亦無生而無死;陰陽既判,方有鬼以有神。
為桑門傳因果之經,知地獄設輪回之報。
善者福而惡者禍,理所當然;直之升而屈之沉,亦非謬矣。
蓋賢愚之異類,若幽顯之殊途。
是乎不得其平則鳴,匪沽名而釣譽;敢忘非法不道之戒,故罹罪以招愆。
出于自然,本乎天性。
切念某幼讀父書,蚤有功名之志,長承師訓,慚無經緯之才。
非惟弄月管之毫,拟欲插天門之翼。
每夙興而夜寐,常窮理以修身。
讀孔聖之微言,思舉直而措枉;觀王?之确論,想激濁以揚清。
立忠貞欲效松筠;肯衰老甘同蒲柳。
天高地厚,深知半世之行藏;日居月諸,洞見一心之妙用。
惟尊賢而似寶,第見惡以如雠。
聞嶽飛父子之冤,欲追求而死诤;既睹秦桧夫妻之惡,便欲得而生吞。
因東窗贊擒虎之言,緻北狩失回銮之望。
傷忠臣被屠劉而殘滅,恨賊子受棺椁以全終。
天道
一日自酌小軒之中,飲至半酣,啟囊探書而讀,偶得秦桧《東窗傳》,觀未竟,不覺赫然大怒,氣湧如山,擲書于地,拍案高吟曰:長腳邪臣長舌妻,忍将忠孝苦謀夷。
天曹默默緣無報,地府冥冥定有私。
黃閣主和千載恨,青衣行酒兩君悲。
愚生若得閻羅做,剝此奸回萬劫皮。
朗吟數遍,已而就寝。
俄見皂衣二人至前,揖曰:“閻君命仆等相招,君宜速行。
”生尚醉,不知閻君為誰,問曰:“閻君何人?吾素昧平生,今而見召何也?”皂衣笑曰:“君至則知,不勞詳問。
”強挽生行。
及十餘裡,乃荒郊之地,煙雨霏微,如深秋之時。
前有城郭,而居人亦稠密,往來貿易者,如市廛之狀。
既而入城,則有殿宇峥嵘,朱門高敞,題曰“曜靈之府”,門外守者甚嚴。
皂衣者令一人為伴,一人入白之。
少焉出曰:“閻君召子。
”生大駭愕,罔知所以。
乃趨入門,殿上王者衮衣冕旒,類人間祠廟中繪塑神像。
左右列神吏六人,綠袍皂履,高幞廣帶,各執文簿。
階下侍立五十餘衆,有牛首馬面、長喙朱發者,猙獰可畏。
生稽颡階下。
王問曰:“于胡迪耶?”生曰:“然。
”王怒曰:“予為儒流,讀書習禮,何為怨天怒地,謗鬼侮神乎?”生答曰:“賤子後進之流,早習先聖先賢之道,安貧守分,循理修身,未嘗敢怨天尤人,而矧乃侮神謗鬼也。
”王曰:“然則‘天曹默默緣無報,地府冥冥定有私’之句,孰為之耶?”生方悟為怒秦桧之作,再拜謝曰:“賤子酒酣,罔能持性,偶讀奸臣之傳,緻吟忿恨之詩,颛望神君特垂寬宥。
”王呼吏以紙筆令生供款,讓曰:“爾好捷筆頭,議論古今人之臧否,若所供有理,則增壽放還。
若辭意舛訛,則送風刀之獄也。
”生謝過再四,援筆而供曰:伏以混沌未分,亦無生而無死;陰陽既判,方有鬼以有神。
為桑門傳因果之經,知地獄設輪回之報。
善者福而惡者禍,理所當然;直之升而屈之沉,亦非謬矣。
蓋賢愚之異類,若幽顯之殊途。
是乎不得其平則鳴,匪沽名而釣譽;敢忘非法不道之戒,故罹罪以招愆。
出于自然,本乎天性。
切念某幼讀父書,蚤有功名之志,長承師訓,慚無經緯之才。
非惟弄月管之毫,拟欲插天門之翼。
每夙興而夜寐,常窮理以修身。
讀孔聖之微言,思舉直而措枉;觀王?之确論,想激濁以揚清。
立忠貞欲效松筠;肯衰老甘同蒲柳。
天高地厚,深知半世之行藏;日居月諸,洞見一心之妙用。
惟尊賢而似寶,第見惡以如雠。
聞嶽飛父子之冤,欲追求而死诤;既睹秦桧夫妻之惡,便欲得而生吞。
因東窗贊擒虎之言,緻北狩失回銮之望。
傷忠臣被屠劉而殘滅,恨賊子受棺椁以全終。
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