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回 宋高宗金陵即位
關燈
小
中
大
具以破賊之事說遍,且将衆軍功勞逐一記之,犒賞已畢。
劉浩将嶽飛功勞奏聞康王。
康王大喜,升嶽飛為秉義郎。
于是移前後軍馬,屯紮于濟州,不提。
話分兩頭。
卻說金國遣吳開、莫俦入京,集百官議立異姓。
執佥書樞密院事張叔夜、禦史中丞秦桧,以去時推立異姓,衆莫敢出聲。
久之,計無所出。
王時雍問于開、俦二人,微言敵意在張邦昌。
時雍未以為然。
适宋齊愈至自金營,書”張邦昌“三字示之,時雍乃決,遂以張邦昌姓名寫入議狀。
張叔夜不肯署狀,且曰:“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因移書金師,請立天子以慰民望。
金執置軍中,太常寺主簿張浚、開封寺開曹趙鼎、司門員外郎胡寅,皆逃入太學中,不書名。
王時雍谕衆以立邦昌意,衆唯唯,獨太學生難之。
範瓊恐阻折,遣歸學舍。
時雍先署狀,以率百官。
禦史馬伸乃與禦史吳給,約秦桧共為議狀于金師,極言願複嗣君以安四方。
且谕張邦昌當上皇時事宴遊,黨附權奸,蠹國亂政,社稷傾危,實由邦昌。
金人怒,執桧去。
丁酉歲,金人奉冊寶至,邦昌北向拜舞,受冊即位,國号大楚。
遂升文德殿受賀,遣閣門傳令勿拜。
王時雍率百官遽拜之,邦昌但東向拱立。
閣門舍人吳草率内執事官數百人,皆先殺其妻子,焚所居,降舉義木金門。
範瓊詐與合謀,令悉棄兵仗,乃從後襲之,殺百餘人,捕革并其于皆殺之,又擒斬十餘人。
是日天日無光,百官慘然。
邦昌亦變色,唯吳開、莫俦、範瓊等欣然以為有佐命之功。
邦昌心不安。
唯時雍每于邦昌前言事,必稱”臣啟陛下“,邦昌斥之。
時雍勸邦昌坐垂拱殿以見金使,呂好問曰:“宮省故吏,驟見禦正衙,必有不憤之意。
倘有不測,奈之何哉。
”于是邦昌心中疑懼,恐生後患,尊哲宗廢後孟氏為元佑皇後垂簾聽政,遣使奉迎康王于齊州。
先是,呂好問謂邦昌曰:“相公真好立耶?抑姑塞敵意而徐為之圖也?”邦昌曰:“是何言也?”好問曰:“相公知中國人情所向乎? 特畏女真威耳。
女真若去,能保如今日乎?大元帥在外,元佑皇後在内,此殆天意。
盍亟還政,可轉禍為福。
且省中非人臣所處,為今計者,當迎元佑皇後,請康王早正大位,庶獲保全。
”癸卯歲,邦昌乃尊元佑皇後為宋太後,入禦延福宮,而遣人至濟州請康王。
好問又謂邦昌曰:“天命人心皆歸康王,相公先遣人推戴,則功無在相公右者。
若撫機不發,以緻他人聲罪緻讨,悔可追耶。
”邦昌乃複遣謝克家往迎。
康王不允,謝克家曰:“張邦昌知天命人心皆歸大王,遣臣迎大王往金陵即大位。
”王意未決。
将帥中轉過副元帥宗澤曰:“張邦昌陰與金人結交,而即僞位。
今日此賊恐天下共誅之,故有此請,其言未可深信。
伏望殿下開府于南京,其金陵乃祖宗受命之地,取四方之中,容易漕運。
”王允其請,就命宗澤部領各營将士,護駕南行。
以辛彥宗為先鋒,統制丁順副之。
祁超為前軍,統制王澈副之。
張瓊為左軍,統制孔彥威副之。
張浚為中軍,統制趙俊副之。
苗傅為右軍,統制劉浩副之。
範實為後軍,統制張換副之。
複命楊惟中都統制,即日整點人馬起行。
次日,康王大軍正行之際,鄜州路經略使張深、陝州守臣劉光世領兵從陳州來會。
二人拜見康王。
康王大悅,即封光世為都提舉。
車駕到虞城,西道都總管孫昭遠等領兵相會。
五月癸未,康王兵到南京應天府。
次日,王詣鴻慶宮朝見諸臣,各依序而列。
有徐秉哲等送法服冠冕乘輿車駕到,張邦昌亦到,朝見康王,伏地号哭請罪。
康王撫谕久之,因曰:“卿之事,吾已知矣,不必再叙。
”邦昌拜謝。
衆臣複進議勸康王即位。
康王因見衆臣力請不已,以是年五月庚寅朔旦即皇帝位于南京,廟号高宗皇帝。
劉浩将嶽飛功勞奏聞康王。
康王大喜,升嶽飛為秉義郎。
于是移前後軍馬,屯紮于濟州,不提。
話分兩頭。
卻說金國遣吳開、莫俦入京,集百官議立異姓。
執佥書樞密院事張叔夜、禦史中丞秦桧,以去時推立異姓,衆莫敢出聲。
久之,計無所出。
王時雍問于開、俦二人,微言敵意在張邦昌。
時雍未以為然。
适宋齊愈至自金營,書”張邦昌“三字示之,時雍乃決,遂以張邦昌姓名寫入議狀。
張叔夜不肯署狀,且曰:“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因移書金師,請立天子以慰民望。
金執置軍中,太常寺主簿張浚、開封寺開曹趙鼎、司門員外郎胡寅,皆逃入太學中,不書名。
王時雍谕衆以立邦昌意,衆唯唯,獨太學生難之。
範瓊恐阻折,遣歸學舍。
時雍先署狀,以率百官。
禦史馬伸乃與禦史吳給,約秦桧共為議狀于金師,極言願複嗣君以安四方。
且谕張邦昌當上皇時事宴遊,黨附權奸,蠹國亂政,社稷傾危,實由邦昌。
金人怒,執桧去。
丁酉歲,金人奉冊寶至,邦昌北向拜舞,受冊即位,國号大楚。
遂升文德殿受賀,遣閣門傳令勿拜。
王時雍率百官遽拜之,邦昌但東向拱立。
閣門舍人吳草率内執事官數百人,皆先殺其妻子,焚所居,降舉義木金門。
範瓊詐與合謀,令悉棄兵仗,乃從後襲之,殺百餘人,捕革并其于皆殺之,又擒斬十餘人。
是日天日無光,百官慘然。
邦昌亦變色,唯吳開、莫俦、範瓊等欣然以為有佐命之功。
邦昌心不安。
唯時雍每于邦昌前言事,必稱”臣啟陛下“,邦昌斥之。
時雍勸邦昌坐垂拱殿以見金使,呂好問曰:“宮省故吏,驟見禦正衙,必有不憤之意。
倘有不測,奈之何哉。
”于是邦昌心中疑懼,恐生後患,尊哲宗廢後孟氏為元佑皇後垂簾聽政,遣使奉迎康王于齊州。
先是,呂好問謂邦昌曰:“相公真好立耶?抑姑塞敵意而徐為之圖也?”邦昌曰:“是何言也?”好問曰:“相公知中國人情所向乎? 特畏女真威耳。
女真若去,能保如今日乎?大元帥在外,元佑皇後在内,此殆天意。
盍亟還政,可轉禍為福。
且省中非人臣所處,為今計者,當迎元佑皇後,請康王早正大位,庶獲保全。
”癸卯歲,邦昌乃尊元佑皇後為宋太後,入禦延福宮,而遣人至濟州請康王。
好問又謂邦昌曰:“天命人心皆歸康王,相公先遣人推戴,則功無在相公右者。
若撫機不發,以緻他人聲罪緻讨,悔可追耶。
”邦昌乃複遣謝克家往迎。
康王不允,謝克家曰:“張邦昌知天命人心皆歸大王,遣臣迎大王往金陵即大位。
”王意未決。
将帥中轉過副元帥宗澤曰:“張邦昌陰與金人結交,而即僞位。
今日此賊恐天下共誅之,故有此請,其言未可深信。
伏望殿下開府于南京,其金陵乃祖宗受命之地,取四方之中,容易漕運。
”王允其請,就命宗澤部領各營将士,護駕南行。
以辛彥宗為先鋒,統制丁順副之。
祁超為前軍,統制王澈副之。
張瓊為左軍,統制孔彥威副之。
張浚為中軍,統制趙俊副之。
苗傅為右軍,統制劉浩副之。
範實為後軍,統制張換副之。
複命楊惟中都統制,即日整點人馬起行。
次日,康王大軍正行之際,鄜州路經略使張深、陝州守臣劉光世領兵從陳州來會。
二人拜見康王。
康王大悅,即封光世為都提舉。
車駕到虞城,西道都總管孫昭遠等領兵相會。
五月癸未,康王兵到南京應天府。
次日,王詣鴻慶宮朝見諸臣,各依序而列。
有徐秉哲等送法服冠冕乘輿車駕到,張邦昌亦到,朝見康王,伏地号哭請罪。
康王撫谕久之,因曰:“卿之事,吾已知矣,不必再叙。
”邦昌拜謝。
衆臣複進議勸康王即位。
康王因見衆臣力請不已,以是年五月庚寅朔旦即皇帝位于南京,廟号高宗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