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回 香山弟子除妖法 唐國元戎演陣圖

關燈
識龍門魂膽消。

     蓋蘇文見此陣擺得奇異,半晌不動,口呆目定。

    暗想我在東遼數十年,戰策兵書陣法,看過多多少少,也從來不見此陣。

    叫道:“薛蠻子,憑你稀奇幻術,異名陣圖,也見過多少,從來沒有此陣。

    你分明欺我番邦之将,把這座長蛇陣裝得七颠八倒,疑惑我心,前來難着,本帥不知你杜造的什麼陣。

    ” 仁貴哈哈大笑,說:“蓋蘇文,料你是個匹夫,怎識本帥這座異陣,你既道我自己杜造長蛇陣,改調亂陣,三天之後,你敢興人馬破我陣麼?”蘇文道:“既為國家梁棟,開兵破陣,是本帥分内之事,容汝三天擺完全了,待我興兵破你。

    ”薛仁貴傳下令來,領散了龍門陣。

    當日即又點大隊雄兵十萬,調出城來,紮住營頭,一共十七萬兵,安營在外,旌旗飄蕩。

    仁貴同八員總兵,屯紮帥營左右,前後帳房安得層層密密,堅堅固固。

    不覺日已向西,城上唐王同諸将閉了東門,竟往銀銮殿升登龍位,飲了禦酒,專等第三天看蓋蘇文破龍門陣。

    這話慢表。

     單講城外蓋蘇文退進禦營,來見狼主。

    莊王先傳令設酒,禦營中掌燈點燭,大排筵席。

    二位王爺坐在上邊,蘇文坐在旁首,底下數席文武大臣。

    共飲三杯之後,莊王問道:“元帥,你三陣唐将盡皆識破,他擺得一陣,你就目定口呆,豈不被大唐兵将恥笑麼?”蘇文奏道:“有所不知,臣擺三陣,是陣書有的;他或者也看熟在肚中,故而被他識破。

    這仁貴擺的,書上不載,自己杜造次亂長蛇陣圖,分明疑難于我,所以臣回他不識,待三天後臣調遣人馬,容我破陣,那時殺他們血濺成河,屍骸堆積,何必識他陣名。

    ”張大王笑道:“到也說得有理。

    元帥能人,待破陣之日,孤家發八員猛将,雄兵十萬你帶去,陣即破矣。

    ”蘇文稱謝,酒散回營安歇,不必去表。

     再進唐營中薛仁貴,同八員總兵,在營飲酒席上,開言叫聲:“八位兄弟,本帥在山西縣苦楚不堪,三次投軍,張環奸詐,把我隐藏前營為火頭軍,雖承數位兄弟不願為旗牌,願做火頭軍,同居一處,一路上立功,盡被奸臣冒去,害你們不早見君王,享榮華富貴,受苦多年,單隻為我。

    今天幸蒙聖恩封天下招讨,才為本帥。

    爾等也得受總兵爵祿,我九人幹功立業,征剿番邦,盡心報國,從來不煩老少衆将之力。

    今蓋蘇文要破我龍門陣,是他命該休矣。

    我前番在中原探地穴,曾受玄女娘娘法旨,說要複青龍一十二年,可平靖矣。

    今算将起來,足足十二年了,況今朝仙師李大人又說欲複青龍,定擺龍門陣,正應在三日後。

    龍門陣中多要用心擒捉,好成功班師,我九人功非小矣。

    明日須聽本帥調遣。

    ”八人大喜說:“這個自然。

    若能平複東遼,我等俱聽哥哥号令,用心擒捉,立功标下。

    ”言談半夜,各歸營帳安歇一宵。

     次日清晨,元帥傳令二将,對番營高搭五坐龍門,不消半日,完成整備。

    火炮火箭,強弓硬弩,鈎鐮短棍,長槍大刀,端正銳利,盔甲新鮮,又忙了半日。

    第二天衆軍兵飽食一頓,調開隊伍,扯起營盤,忙忙打扮,頂明盔,披亮甲,旌旗招轉,内按五色沖天大纛旗領隊分班,八總兵妝束坐馬,兩旁站立,仁貴執旗一面,領隊分排四面八方,鳴鑼擊鼓,調東南,按西北,頃刻擺完全了。

    五坐龍門,按金、木、水、火、土旗幡。

    一到了第三天,仁貴在陣内用了些暗計,四周長槍劍戟,火炮、火球架起,八員總兵分四門而立,中門薛仁貴,手中拿白旗,對番營叫道:“快喚蓋蘇文出營看陣。

    ”早有番營前小卒,飛報進禦營來說道:“大唐薛仁貴請元帥看陣。

    ”蓋蘇文聽言,同二位大王一齊上馬,排開隊伍出營,帶同諸将,至陣前一看。

    呵唷,好座利害陣圖也!但隻見:五座龍門高搭,對聯金字驚人。

    左邊寫:踹殺番兵、血染東遼;右首書:活捉莊王、頭懸太白。

    擺攢箭手、長槍手、火炮手、鼓旗手、摹幡手,密密層層護定;龍門首上,按着繡綠旗、大紅旗、白绫旗、皂貂旗、杏黃旗,風飄飄一派五色旗。

    東發炮,龍頭現出,專吞大将;西鳴金,擺尾身旁,進陣難逃。

    滿陣白旗如銀雪。

    霎時變作火龍形。

    其中幻術無窮盡,内按刀槍連轉身。

    五色繡旗一刻現,神仙設此大龍門。

    專為東遼難剿滅,故把龍門建策勳。

     蓋蘇文見前日不完全龍門陣,随口應承說破得此陣,如今見了這座完全陣圖,到驚得呆了半個時辰。

    方才開言道:“薛仁貴,你既擺全陣圖,本帥明日興兵來破。

    ”仁貴道:“若能破者,必遣能将進我的陣。

    ” 不表蓋蘇文回進帥營,打點破陣之日。

    另言講薛仁貴按了龍門陣,帶領總兵進入城中,來至銀銮殿上,見朝廷奏道:“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