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回 史太郡忏悔入空門 範丞相章奏陳金阙
關燈
小
中
大
第四十九回 史太郡忏悔入空門 範丞相章奏陳金阙
粗衣淡飯暖亦飽,安分守業樂為康。
自己且掃門前雪,那管他人瓦上霜。
話表史太郡不忍見滅門之禍,願入尼庵焚修忏悔。
史逵見祖母不進京,其志已決,不敢違命。
退出後堂,與萬事通說:“ 祖母不赴京師,要入尼庵。
我到京,我父見祖母未去,必然責斥我,這便如何是好?” 萬事通口呼:“ 少君言之差矣。
令祖母之命,令尊且不敢違拗。
若少君之令尊責斥你,少君可言,爹爹尚不敢違拗祖母,孩兒是更不敢違拗祖母。
若照此說,包管不怪你了。
” 史逵大喜,即命家丁料理行裝,預備動身。
再言史太郡命丫環小玉前去大悲庵往說。
小玉遵命前去,不多時回來,禀稱:“大悲庵尼僧聞婢子之言,刻已準備迎接太郡,悉聽太郡擇定日期,即可前去。
” 史太郡說:“我家不能留戀,眼見滅門之禍臨身,不如早離此地,便是今日就去。
”當即命人雇一小轎,丫環仆婦扶着太郡出了後堂。
此時史逵已知,趕着命人攙扶出來,迎了進去,再三攔阻,太郡那能肯聽。
史逵無奈,跪在廳院相送。
太郡見這番光景,不由含淚說:“畜生,你進京之後,将我的話告訴你那不肖的老子。
他若顧着宗祖,急速洗心革面,或可蒙上天庇佑。
若一味執迷不悟,禍就不遠了。
我言已盡,任爾父子改悔,否則老身管束不來。
” 言罷,乘轎而去。
史太郡坐轎到了尼庵,自有尼僧迎接,照應一切。
不必細表。
且言史逵見祖母去後,來至書房,向萬事通說:“可笑我祖母有天大之福不會享,偏要到尼姑庵内去受罪,學他們念倒頭經,真是無福消受。
老萬我這話可是否?” 萬事通說:“這也是太郡見識不到,太已過慮。
既然已去,好在那尼姑知是府中的老太太,焉敢慢待。
咱們且料理動身,免得令尊相爺懸望。
”史逵稱“是”。
料理兩日,即率阖宅家人仆婦并張千斤、李八百一同下船,往京師而去。
在路行程非止一日,這日已至京師。
進了相府,先與史洪基磕頭請安。
洪基命他坐下,便問:“你祖母為何未來?” 史逵便将前項之話言說一遍,史洪基怒道:“你這無用的畜生,你祖母不來,爾當勸解來京才是,怎麼反言你祖母執拗?” 史逵依着萬事通之言說道:“孩兒也曾竭力相勸,曾奈祖母絕計不來。
爹爹明鑒,祖母之命爹爹尚且不敢違拗,孩兒是更不敢違背。
” 史洪基聞言甚是有理,隻得說:“可笑你祖母有富貴不會享,反去尼庵修行,隻好由他自便罷了。
”史逵又将帶來衆人禀明,史洪基吩咐令他等上來參見。
即刻萬事通、張千斤、李八百衆人等皆來參見。
史洪基便将萬事通留下,其餘皆退下。
又令史逵去到内堂,自有史洪基姬妾及丫環、仆婦、家丁人等參見史逵。
話不繁叙,再言劉瑾寫了書,暗暗通知永順王,信去多日不見回音,心中暗慮:“難道永順王是一忠心之人?若果如此,我就畫虎不成反為大害。
不然為何不見回音呢?” 遂将史洪基、花球請來相商。
洪基、花球口呼:“千歲請放寬心,某等觀永順王斷非範其鸾一類,且請耐候,不日定有好音。
” 又過數日,永順王馳奏進京。
這日差官到劉瑾府,門官通報進去。
劉瑾便出來,迎接至内廳。
差官呈上永順王書信,劉瑾接過拆開一看,正合己謀,不由大喜,留差官飲酒。
在筵席間,問了些世子朱乾如何英勇,皇叔如何計謀,差官回答了一遍。
席散之後,留差官在府中住宿。
次日五鼓便帶差官一同上朝。
各官朝參已畢,劉瑾退班奏道:“今有永順王使臣馳奉進奏,呈上禦案候旨。
” 正德皇帝聞奏,即傳旨召見。
隻見差官高捧表章,跪在丹墀,山呼萬歲。
有近侍臣接過表章,呈上禦案。
正德覽表,喜動天顔,便向衆臣曰:“朕久思皇叔親觌一面,今幸皇叔奏請觀燈,又逢皇叔千秋壽誕,朕應該親往河南祝壽,以敦倫常之道。
”劉瑾一旁奏道:“此實陛下仁孝之意。
”正德大悅,當即降旨:新月初二起銮,饬令沿途地方官一體知悉,随時預備迎駕。
忽見左班中範丞相出班曰:“臣有本祈陛下俯準。
”正德口呼:“愛卿有本隻管奏來。
”範相奏曰:“臣聞朝中不可一日無君。
今永順王奏請觀燈,陛下欲盡倫常之道,親往祝壽,此誠陛下
自己且掃門前雪,那管他人瓦上霜。
話表史太郡不忍見滅門之禍,願入尼庵焚修忏悔。
史逵見祖母不進京,其志已決,不敢違命。
退出後堂,與萬事通說:“ 祖母不赴京師,要入尼庵。
我到京,我父見祖母未去,必然責斥我,這便如何是好?” 萬事通口呼:“ 少君言之差矣。
令祖母之命,令尊且不敢違拗。
若少君之令尊責斥你,少君可言,爹爹尚不敢違拗祖母,孩兒是更不敢違拗祖母。
若照此說,包管不怪你了。
” 史逵大喜,即命家丁料理行裝,預備動身。
再言史太郡命丫環小玉前去大悲庵往說。
小玉遵命前去,不多時回來,禀稱:“大悲庵尼僧聞婢子之言,刻已準備迎接太郡,悉聽太郡擇定日期,即可前去。
” 史太郡說:“我家不能留戀,眼見滅門之禍臨身,不如早離此地,便是今日就去。
”當即命人雇一小轎,丫環仆婦扶着太郡出了後堂。
此時史逵已知,趕着命人攙扶出來,迎了進去,再三攔阻,太郡那能肯聽。
史逵無奈,跪在廳院相送。
太郡見這番光景,不由含淚說:“畜生,你進京之後,将我的話告訴你那不肖的老子。
他若顧着宗祖,急速洗心革面,或可蒙上天庇佑。
若一味執迷不悟,禍就不遠了。
我言已盡,任爾父子改悔,否則老身管束不來。
” 言罷,乘轎而去。
史太郡坐轎到了尼庵,自有尼僧迎接,照應一切。
不必細表。
且言史逵見祖母去後,來至書房,向萬事通說:“可笑我祖母有天大之福不會享,偏要到尼姑庵内去受罪,學他們念倒頭經,真是無福消受。
老萬我這話可是否?” 萬事通說:“這也是太郡見識不到,太已過慮。
既然已去,好在那尼姑知是府中的老太太,焉敢慢待。
咱們且料理動身,免得令尊相爺懸望。
”史逵稱“是”。
料理兩日,即率阖宅家人仆婦并張千斤、李八百一同下船,往京師而去。
在路行程非止一日,這日已至京師。
進了相府,先與史洪基磕頭請安。
洪基命他坐下,便問:“你祖母為何未來?” 史逵便将前項之話言說一遍,史洪基怒道:“你這無用的畜生,你祖母不來,爾當勸解來京才是,怎麼反言你祖母執拗?” 史逵依着萬事通之言說道:“孩兒也曾竭力相勸,曾奈祖母絕計不來。
爹爹明鑒,祖母之命爹爹尚且不敢違拗,孩兒是更不敢違背。
” 史洪基聞言甚是有理,隻得說:“可笑你祖母有富貴不會享,反去尼庵修行,隻好由他自便罷了。
”史逵又将帶來衆人禀明,史洪基吩咐令他等上來參見。
即刻萬事通、張千斤、李八百衆人等皆來參見。
史洪基便将萬事通留下,其餘皆退下。
又令史逵去到内堂,自有史洪基姬妾及丫環、仆婦、家丁人等參見史逵。
話不繁叙,再言劉瑾寫了書,暗暗通知永順王,信去多日不見回音,心中暗慮:“難道永順王是一忠心之人?若果如此,我就畫虎不成反為大害。
不然為何不見回音呢?” 遂将史洪基、花球請來相商。
洪基、花球口呼:“千歲請放寬心,某等觀永順王斷非範其鸾一類,且請耐候,不日定有好音。
” 又過數日,永順王馳奏進京。
這日差官到劉瑾府,門官通報進去。
劉瑾便出來,迎接至内廳。
差官呈上永順王書信,劉瑾接過拆開一看,正合己謀,不由大喜,留差官飲酒。
在筵席間,問了些世子朱乾如何英勇,皇叔如何計謀,差官回答了一遍。
席散之後,留差官在府中住宿。
次日五鼓便帶差官一同上朝。
各官朝參已畢,劉瑾退班奏道:“今有永順王使臣馳奉進奏,呈上禦案候旨。
” 正德皇帝聞奏,即傳旨召見。
隻見差官高捧表章,跪在丹墀,山呼萬歲。
有近侍臣接過表章,呈上禦案。
正德覽表,喜動天顔,便向衆臣曰:“朕久思皇叔親觌一面,今幸皇叔奏請觀燈,又逢皇叔千秋壽誕,朕應該親往河南祝壽,以敦倫常之道。
”劉瑾一旁奏道:“此實陛下仁孝之意。
”正德大悅,當即降旨:新月初二起銮,饬令沿途地方官一體知悉,随時預備迎駕。
忽見左班中範丞相出班曰:“臣有本祈陛下俯準。
”正德口呼:“愛卿有本隻管奏來。
”範相奏曰:“臣聞朝中不可一日無君。
今永順王奏請觀燈,陛下欲盡倫常之道,親往祝壽,此誠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