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政治中的沖動和本能
關燈
小
中
大
的程度和範圍在不同的人或人種中,或者在兩性之間,是否有顯著的差别?
在進行這種調查研究之前,我個人不成熟的看法是這樣的:和許多具有很早進化起源的本能一樣,财産本能可以用一種公開的假象來滿足,正如一隻經常喂牛奶的小貓隻要讓它玩一個小木球來滿足它的捕捉本能就能保持良好健康,一個性情溫和的公務員隻要打高爾夫球就能滿足他的戰鬥和冒險本能。
如果情況真是這樣,同時如果由于其他原因認為不宜通過占有例如奴隸或土地來滿足财産本能,那麼,很大一部分财産欲今後将甚至由那些财産本能特别強烈的人通過收集貝殼或美術明信片來滿足。
财産的本能是古典經濟學家擯棄把一切欲望當作籌劃獲得&ldquo功利&rdquo或&ldquo财富&rdquo的手段的結果的老習慣的兩個例子中的一個。
他們說,用自耕農制來滿足财産本能能夠&ldquo點沙成金&rdquo,盡管每一筆收入要比在薪金雇用情況下付出更多的勞力。
另外一個例子是家庭感情的本能。
這同樣需要一部專著來論述其刺激、差異和限度。
但是古典經濟學家把它當作是絕對的、無變化的。
&ldquo經濟人&rdquo(他對世界上其餘人的關心不比一隻失群的狼更多些)被視為對其&ldquo家庭&rdquo具有完美的、永遠休戚相關的感情。
家庭顯然被認為是由西歐人在法律上要對之負供養責任的那些人組成的,但未曾試圖估計這種本能是否在某種程度上擴及堂表兄弟或叔伯祖父。
一篇關于各種政治沖動的論文要臻于全面,至少還必須包括戰鬥本能(戰鬥以及愛戴和忠誠對成立政黨所起的作用)、懷疑本能、好奇本能以及出人頭地的願望。
所有這些基本的沖動在&ldquo單一的&rdquo,亦即不伴有其他競争性或對抗性沖動的情況下,其直接效力大為增強;這就是為什麼目的在于在一個時候産生一種感情的藝術要比紛纭多變的現實生活容易打動多數人的心的主要原因。
我曾經有一次在郊區一家戲院看戲,坐在許多從南非前來參加國王加冕典禮的殖民地騎兵當中。
戲名是《咱們的小夥子》,在換幕之際,坐在我旁邊的那位不動聲色地給我講了1901年聖誕節早晨杜韋特人襲擊英國軍營之後在特威方丹發生的駭人聽聞的情景&mdash&mdash兵士喝醉酒慘遭殘殺,幾個駕車的卡菲爾人被捆綁在熊熊燃燒的貨車上。
幕又升起了,五分鐘後,我看見他正在為舞台上兩個身強力壯的小夥子不得不吃&ldquo劣質多塞特[6]黃油&rdquo的不幸遭遇而大灑同情之淚。
我對兵士和卡菲爾人的感情是&ldquo單一的&rdquo,而他的感情則糅有記憶中的種族仇恨、激烈戰鬥以及對英國人無能的蔑視。
另一方面,我對舞台角色的同情含有對老一套演出、蹩腳演技以及維多利亞王朝中期情趣的批判成分,而他卻沒有。
正是這種與混雜而實在的感情相比較的單一而摹拟的感情的更大的直接效果說明了政治代理人的一句傳統格言:候選人最好不要住在他自己的選區。
他能夠自命為&ldquo地方候選人&rdquo是個有利條件,但是他的地方性應當是特定的,應當表現為每年租一所大房子,他在裡面過着精心安排的熱情好客生活。
許多事情&mdash&mdash他選擇的零售商、他子女的帽子和麻疹、他同親戚的糾葛&mdash&mdash本來是無可非議的,但如果他是一個常住戶,就會&ldquo變樣&rdquo,可能會把他産生的印象攪亂。
如果人們能借助一個時間器,刹那間看到那個穿着破鞋的埃及小女孩本人,可能會發現她的舉動異常可愛,以緻加深對她的死亡的憐憫。
但如果她在世時果真是個十分可愛的小女孩,人們很可能不會覺得她可愛。
藝術表演引起的感情的直接效果比具體觀察産生的感情的直接效果更大,不過這種效果必須按照它與另一個事實的關系來研究&mdash&mdash沖動的推動力以及它們引起的神經錯亂的深度不是因它們在我們目前生活中的重要性而不同,而是因它們在我們過去進化史上出現的時候而不同。
我們不大能夠抗拒單純血管和神經反應的沖動,如嘴巴流涎、四肢抽搐、眼睛閉合,這些是我們和某些最低等脊椎動物所共有的。
我們要費好大勁兒才能克制飲食男女的本能、發怒和恐懼的本能,這方面我們是與高等動物一樣的。
另一方面,我們卻很難一貫服從那些伴随推斷和聯想産生的意象而來的沖動。
一個人可能被一系列中肯的道理說服,相信他如果去參觀某幢住宅将會堕入地獄;然而他會為了滿足一種他羞于承認其存在的半自覺渴望而不惜這樣去做。
一個傳教士通過想象火刑和拷打使地獄對他變得真實時,他的信念可能會獲得強制的力量。
但是,當他的記憶開始淡忘,那種力量就可能立即消失,甚至最生動的描述也比不上一絲實際的痛楚。
在戲院裡,由于單一的感情是容易的,四分之三的觀衆可能會流淚,但是由于第二手的感情是淺薄的,他們當中很少人回到家裡後會睡不着覺,或者甚至晚餐失去胃口。
我的那位南非騎兵也許剛為《咱們的小夥子》流過淚就沒事了。
看小說所産生的悲痛感的短暫而舒适的特征是人所共知的。
一個人可能看一本小說流淚,過二三個鐘頭就把小說忘得精光,而同一個人卻可能因為生活中一些實際經曆而發瘋,或者終身改變性格,這些經曆遠遠不及他在小說裡看到的那些來得可怕,當時既沒有産生眼淚,也沒有發生任何其他明顯的神經影響。
所有這些事實,在那些通過報紙将一應激發政治行為的事情傳達給選民的現代大國裡具有最重要的政治意義。
比舞台更甚,報紙的感情力量由于是單一的,因而容易接受,由于是第二手的,因而瞬息即逝。
戰争和饑荒、兇殺和貧困的調查證據,全都被新聞工作者以文藝體裁撰寫,&ldquo生動的&rdquo細節經過精心選擇。
它們的效果因此立刻就能産生:在中産階級用早餐的半小時,或者在星期日早晨工人閱讀周報的較長間歇。
但是,報紙一看完,感情作用也很快就消失了。
正因為這個緣故,在一個以報紙為基礎的文明國家裡,一個候選人感到詹姆斯教授所謂的&ldquo強烈的有效現實感&rdquo[7]打動人或打動不了人的奇異情況。
在上次競選時,我走在路上,腦子裡想着一些有關的實際問題,并把它們與構成競選氣氛的費解的新聞用語、舊的習慣和新的猜疑這些半自覺沖動相比。
我走到街角上,遇見一個十五歲左右的男孩正放學回來,他一眼看見我,立刻臉露喜色,精神抖擻。
我站住腳跟,他沖我說道:&ldquo我認識您,沃拉斯先生,是您把獎章挂在我身上的。
&rdquo在那整整一天裡,各種政治原則和論據都被我的選民當作耳邊風,但是我在一個學校典禮上把高出勤率獎章挂在學生胸前這一具體事實所引起的感情,卻具有第一手經驗的全部刺激性。
在整個競選過程中,候選人在每一關鍵時刻都發覺大多數人親眼看到的這個平凡庸碌的世界要比他們通過報紙看到的推理和間接觀念的世界充實得多。
例如,倫敦的一位郡議員當競選日子臨近,開始擺脫行政委員會的日常事務,進入競選活動的迷魂陣時,發覺他撇下的一班職員,連同他們每天指定的工作,他們對薪金的希望和憂慮,對于他似乎比他本人真實得多。
站在陋街門口不相信他做遊說工作不拿報酬的老婦人啦、直截了當地說&ldquo我料想你已經看出政治這玩意兒挺費錢&rdquo的興隆而好脾氣的小商人啦,這些人仿佛都腳踏實地。
無論他怎樣經常告訴自己說,偉大的現實是在他這方面,他周圍的那些忙忙碌碌的人隻關心一些短暫的表面現象,然而他總是不斷反複感到正是他自己是生活在一個陰暗角落裡。
這種感覺還被下述事實加深:一個候選人必須不斷重複同樣的論調,必須在自己身上激發同樣一些感情,而單純的重複卻産生一種不實在的感覺,令人苦惱。
每星期日必須重複同一福音的傳教士也發覺&ldquo枯燥乏味的時刻&rdquo與興奮得意的時刻交替出現。
即使在選民中間,重複同樣的政治思想也容易産生厭倦。
競選形勢之所以經常改變,一個主要原因似乎是一度受到熱烈歡迎的主張過了一二年就變得陳腐單調,而新的主張則顯得新鮮生動。
确實需要一位修養高的心理學家來寫文章,談談我們的神經系統在什麼情況下表現出不堪忍受一再重複的感情和情緒。
這個事實顯然是同産生眩暈、搔癢和暈船等純粹
如果情況真是這樣,同時如果由于其他原因認為不宜通過占有例如奴隸或土地來滿足财産本能,那麼,很大一部分财産欲今後将甚至由那些财産本能特别強烈的人通過收集貝殼或美術明信片來滿足。
财産的本能是古典經濟學家擯棄把一切欲望當作籌劃獲得&ldquo功利&rdquo或&ldquo财富&rdquo的手段的結果的老習慣的兩個例子中的一個。
他們說,用自耕農制來滿足财産本能能夠&ldquo點沙成金&rdquo,盡管每一筆收入要比在薪金雇用情況下付出更多的勞力。
另外一個例子是家庭感情的本能。
這同樣需要一部專著來論述其刺激、差異和限度。
但是古典經濟學家把它當作是絕對的、無變化的。
&ldquo經濟人&rdquo(他對世界上其餘人的關心不比一隻失群的狼更多些)被視為對其&ldquo家庭&rdquo具有完美的、永遠休戚相關的感情。
家庭顯然被認為是由西歐人在法律上要對之負供養責任的那些人組成的,但未曾試圖估計這種本能是否在某種程度上擴及堂表兄弟或叔伯祖父。
一篇關于各種政治沖動的論文要臻于全面,至少還必須包括戰鬥本能(戰鬥以及愛戴和忠誠對成立政黨所起的作用)、懷疑本能、好奇本能以及出人頭地的願望。
所有這些基本的沖動在&ldquo單一的&rdquo,亦即不伴有其他競争性或對抗性沖動的情況下,其直接效力大為增強;這就是為什麼目的在于在一個時候産生一種感情的藝術要比紛纭多變的現實生活容易打動多數人的心的主要原因。
我曾經有一次在郊區一家戲院看戲,坐在許多從南非前來參加國王加冕典禮的殖民地騎兵當中。
戲名是《咱們的小夥子》,在換幕之際,坐在我旁邊的那位不動聲色地給我講了1901年聖誕節早晨杜韋特人襲擊英國軍營之後在特威方丹發生的駭人聽聞的情景&mdash&mdash兵士喝醉酒慘遭殘殺,幾個駕車的卡菲爾人被捆綁在熊熊燃燒的貨車上。
幕又升起了,五分鐘後,我看見他正在為舞台上兩個身強力壯的小夥子不得不吃&ldquo劣質多塞特[6]黃油&rdquo的不幸遭遇而大灑同情之淚。
我對兵士和卡菲爾人的感情是&ldquo單一的&rdquo,而他的感情則糅有記憶中的種族仇恨、激烈戰鬥以及對英國人無能的蔑視。
另一方面,我對舞台角色的同情含有對老一套演出、蹩腳演技以及維多利亞王朝中期情趣的批判成分,而他卻沒有。
正是這種與混雜而實在的感情相比較的單一而摹拟的感情的更大的直接效果說明了政治代理人的一句傳統格言:候選人最好不要住在他自己的選區。
他能夠自命為&ldquo地方候選人&rdquo是個有利條件,但是他的地方性應當是特定的,應當表現為每年租一所大房子,他在裡面過着精心安排的熱情好客生活。
許多事情&mdash&mdash他選擇的零售商、他子女的帽子和麻疹、他同親戚的糾葛&mdash&mdash本來是無可非議的,但如果他是一個常住戶,就會&ldquo變樣&rdquo,可能會把他産生的印象攪亂。
如果人們能借助一個時間器,刹那間看到那個穿着破鞋的埃及小女孩本人,可能會發現她的舉動異常可愛,以緻加深對她的死亡的憐憫。
但如果她在世時果真是個十分可愛的小女孩,人們很可能不會覺得她可愛。
藝術表演引起的感情的直接效果比具體觀察産生的感情的直接效果更大,不過這種效果必須按照它與另一個事實的關系來研究&mdash&mdash沖動的推動力以及它們引起的神經錯亂的深度不是因它們在我們目前生活中的重要性而不同,而是因它們在我們過去進化史上出現的時候而不同。
我們不大能夠抗拒單純血管和神經反應的沖動,如嘴巴流涎、四肢抽搐、眼睛閉合,這些是我們和某些最低等脊椎動物所共有的。
我們要費好大勁兒才能克制飲食男女的本能、發怒和恐懼的本能,這方面我們是與高等動物一樣的。
另一方面,我們卻很難一貫服從那些伴随推斷和聯想産生的意象而來的沖動。
一個人可能被一系列中肯的道理說服,相信他如果去參觀某幢住宅将會堕入地獄;然而他會為了滿足一種他羞于承認其存在的半自覺渴望而不惜這樣去做。
一個傳教士通過想象火刑和拷打使地獄對他變得真實時,他的信念可能會獲得強制的力量。
但是,當他的記憶開始淡忘,那種力量就可能立即消失,甚至最生動的描述也比不上一絲實際的痛楚。
在戲院裡,由于單一的感情是容易的,四分之三的觀衆可能會流淚,但是由于第二手的感情是淺薄的,他們當中很少人回到家裡後會睡不着覺,或者甚至晚餐失去胃口。
我的那位南非騎兵也許剛為《咱們的小夥子》流過淚就沒事了。
看小說所産生的悲痛感的短暫而舒适的特征是人所共知的。
一個人可能看一本小說流淚,過二三個鐘頭就把小說忘得精光,而同一個人卻可能因為生活中一些實際經曆而發瘋,或者終身改變性格,這些經曆遠遠不及他在小說裡看到的那些來得可怕,當時既沒有産生眼淚,也沒有發生任何其他明顯的神經影響。
所有這些事實,在那些通過報紙将一應激發政治行為的事情傳達給選民的現代大國裡具有最重要的政治意義。
比舞台更甚,報紙的感情力量由于是單一的,因而容易接受,由于是第二手的,因而瞬息即逝。
戰争和饑荒、兇殺和貧困的調查證據,全都被新聞工作者以文藝體裁撰寫,&ldquo生動的&rdquo細節經過精心選擇。
它們的效果因此立刻就能産生:在中産階級用早餐的半小時,或者在星期日早晨工人閱讀周報的較長間歇。
但是,報紙一看完,感情作用也很快就消失了。
正因為這個緣故,在一個以報紙為基礎的文明國家裡,一個候選人感到詹姆斯教授所謂的&ldquo強烈的有效現實感&rdquo[7]打動人或打動不了人的奇異情況。
在上次競選時,我走在路上,腦子裡想着一些有關的實際問題,并把它們與構成競選氣氛的費解的新聞用語、舊的習慣和新的猜疑這些半自覺沖動相比。
我走到街角上,遇見一個十五歲左右的男孩正放學回來,他一眼看見我,立刻臉露喜色,精神抖擻。
我站住腳跟,他沖我說道:&ldquo我認識您,沃拉斯先生,是您把獎章挂在我身上的。
&rdquo在那整整一天裡,各種政治原則和論據都被我的選民當作耳邊風,但是我在一個學校典禮上把高出勤率獎章挂在學生胸前這一具體事實所引起的感情,卻具有第一手經驗的全部刺激性。
在整個競選過程中,候選人在每一關鍵時刻都發覺大多數人親眼看到的這個平凡庸碌的世界要比他們通過報紙看到的推理和間接觀念的世界充實得多。
例如,倫敦的一位郡議員當競選日子臨近,開始擺脫行政委員會的日常事務,進入競選活動的迷魂陣時,發覺他撇下的一班職員,連同他們每天指定的工作,他們對薪金的希望和憂慮,對于他似乎比他本人真實得多。
站在陋街門口不相信他做遊說工作不拿報酬的老婦人啦、直截了當地說&ldquo我料想你已經看出政治這玩意兒挺費錢&rdquo的興隆而好脾氣的小商人啦,這些人仿佛都腳踏實地。
無論他怎樣經常告訴自己說,偉大的現實是在他這方面,他周圍的那些忙忙碌碌的人隻關心一些短暫的表面現象,然而他總是不斷反複感到正是他自己是生活在一個陰暗角落裡。
這種感覺還被下述事實加深:一個候選人必須不斷重複同樣的論調,必須在自己身上激發同樣一些感情,而單純的重複卻産生一種不實在的感覺,令人苦惱。
每星期日必須重複同一福音的傳教士也發覺&ldquo枯燥乏味的時刻&rdquo與興奮得意的時刻交替出現。
即使在選民中間,重複同樣的政治思想也容易産生厭倦。
競選形勢之所以經常改變,一個主要原因似乎是一度受到熱烈歡迎的主張過了一二年就變得陳腐單調,而新的主張則顯得新鮮生動。
确實需要一位修養高的心理學家來寫文章,談談我們的神經系統在什麼情況下表現出不堪忍受一再重複的感情和情緒。
這個事實顯然是同産生眩暈、搔癢和暈船等純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