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
關燈
小
中
大
從學院分配到這家部隊出版社一年多,她仍保持初來時的認真與執著。
她不象老編輯們有着牢靠的稿源,經她過目的稿子象水中流沙,她也隻得象淘金人一樣仔細、勤勉。
而當她攤開這部退過兩次的小說稿時,越往下看越是驚愕:小說中所講述的,竟是一個她本人親身經曆過的故事! 喬怡抑制住心跳,忙回頭翻查作者姓名,伹扉頁巳磨損,隻剩小半張。
那老編輯說剛收到時似乎有個姓名,可現在到哪裡去找那丢失的半張扉頁呢?他回憶了半晌,隻告訴她:作者是個挺怪的名字。
喬怡一一回憶起共同經曆那場戰争的八個戰友,并把他們的名字列在小本上,然後再和小說中的人物逐個對号,斷定這位作者必是其中之一。
小說的行文習慣,以及那種難以言傳的感情信息,使她很快縮小搜索範圍。
最後,她用紅筆在第一個名字下重重劃了兩道——楊燹。
對了,這名字多少有點“怪”,至少不怎麼通俗。
她與他初識時,為弄清那個“燹”字,不是還請教了字典嗎:“燹”,一為“野火”;二為“兵火之災”。
“野火”也好,“兵火”也好,反正他不是個給人甯靜的人。
他的狂喜和暴怒都要讓他周圍的人倒楣。
她第一次被他擁抱時,差點沒被他扼死……而如今,在無望中一次次溫習那種奇異的、近乎窒息的幸福感,她甚至後悔當初沒有就此死在他懷裡。
假如真是那樣,以後的一切就不會發生了…… 有些冷了,她拉下車窗。
畢竟是初夏。
火車長鳴着,一頭紮進漆黑的隧道。
那也是個初夏,他們分手了。
或者用别的說法:“他倆吹了!”“崩了!”也有人喜歡更具體地強調:“楊燹把喬怡蹬了!”在不少人眼裡,或許認為喬怡是活該報應,隻有少數人顧念她的一貫品行,把她那次的行為理解為迫不得已。
她不願意向衆人表白什麼。
她感到世上最難的事莫過于向别人解釋自己。
使她羞辱的不是人們加在她頭上的“出賣”、“陷害”、“不仁不義”的惡名,而是楊燹本人對她的懲罰,那一記耳光使她得到了死囚飲彈那一瞬的體驗—— 她死了。
但令她更為痛苦的是她居然活着。
她當時對自已有那樣強的生命力感到惡心,她鄙夷地看着自已在那重重—擊後勉勉強強地站住了,第二天又盡量若無其事地出現在食堂、樓道、排練室。
人會盲目地活下去,他們不會輕易死掉,生的本能不會輕易讓步。
她曾經想過,沒有了楊燹的愛她肯定會死,但她隻體驗了一下死,結果仍活着。
她為此太不滿意自己了。
楊燹,我是無辜的。
我想總有一天你也會同意我的看法:我是無辜的。
車窗外是遼闊的華北平原,一片新綠。
一九七九年秋天喬怡考取了北京廣播學院進修班。
列車開過這一帶時,她下了車。
那天剛下過雨,地裡的髙粱挂滿亮晶晶的水珠。
她掘開濕漉漉的土,将一把闆胡掩埋逬去。
她沒有驚動任何人,一切都是按死者的願望辦的。
田巧巧沒有回來,她的闆胡代表她安卧于這片熱土,依偎着那個小村,和她年邁的父母。
喬怡在培最後一把土時忽然哭了,因為這時她才意識到屬于田巧巧的一切都不複存在了。
她所掩埋的是一支已成過去的歌。
一模一樣的大地,一模一樣的小村,然而沒有一模一樣的田巧巧了。
假如田巧巧活着,她會向楊燹解釋一切的。
在整理田巧巧的遺物時,喬怡發現一封夾在筆記本裡的信。
信封了口,上面寫着“喬怡親啟”。
信的開頭是:“假如你看到這封信,證明我已經不在了……”而信的結尾卻寫道:“希望你能向楊燹澄清自已,希望你倆和好,希望你們和好以後不要恨我……” 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結束後,楊燹很快回部隊去了,喬怡也北上就讀。
她試着寫過一封短信給他,而他沒有回信,因此由戰争的特定環境建立的某種溝通,又阻塞了。
喬怡甚至有些後悔,假如當初把田巧巧信中的内容告訴楊燹,說不定局面早已扭轉。
而現在,一切都僵了,冷了,或許任何解釋都嫌遲了。
“覆水再收豈滿杯”。
有人碰了碰她的肩膀:“喂,你的包可以放上去了,我給你騰了地方。
”喬怡看見跟她說話的是位女乘務員。
“不用,這包不沉。
謝謝。
” 喬怡欠欠身子。
說實話這包壓得她的腿直發麻。
她公私兼顧,為這篇小說和小說的作者踏上這三千裡路的旅途,兩個出發點将歸于一個目的地。
假如小說的作者真是楊燹,那麼不難看出他對她的看法未必惡劣,甚至仍象過去那樣美好。
而這杯美好印象又被一大團誤會纏繞着,隐隐透出深深的遺憾。
在喬怡心裡将要死去的念頭突然複活了。
小說偏偏落到她手中,她認為這是丘比特給她的最後一個機會。
她不記得自己是怎樣闖進副主編辦公室的,但副主編驚異的目光使她意識到自己臉上帶着怎樣的興奮、失态,和失眠人特有的神經質。
副主編聽完她的請求,慢吞吞摘下軍帽,用手帕擦着發紅發亮的腦門。
他顯然松了一口氣,她剛才那副失魂落魄的樣子把他吓壞了。
“你斷定這個作者是你的戰友?” 喬怡使勁地、熱烈地點着頭。
老頭兒忽然狡狯地笑了:“怕沒那麼簡單吧。
她不象老編輯們有着牢靠的稿源,經她過目的稿子象水中流沙,她也隻得象淘金人一樣仔細、勤勉。
而當她攤開這部退過兩次的小說稿時,越往下看越是驚愕:小說中所講述的,竟是一個她本人親身經曆過的故事! 喬怡抑制住心跳,忙回頭翻查作者姓名,伹扉頁巳磨損,隻剩小半張。
那老編輯說剛收到時似乎有個姓名,可現在到哪裡去找那丢失的半張扉頁呢?他回憶了半晌,隻告訴她:作者是個挺怪的名字。
喬怡一一回憶起共同經曆那場戰争的八個戰友,并把他們的名字列在小本上,然後再和小說中的人物逐個對号,斷定這位作者必是其中之一。
小說的行文習慣,以及那種難以言傳的感情信息,使她很快縮小搜索範圍。
最後,她用紅筆在第一個名字下重重劃了兩道——楊燹。
對了,這名字多少有點“怪”,至少不怎麼通俗。
她與他初識時,為弄清那個“燹”字,不是還請教了字典嗎:“燹”,一為“野火”;二為“兵火之災”。
“野火”也好,“兵火”也好,反正他不是個給人甯靜的人。
他的狂喜和暴怒都要讓他周圍的人倒楣。
她第一次被他擁抱時,差點沒被他扼死……而如今,在無望中一次次溫習那種奇異的、近乎窒息的幸福感,她甚至後悔當初沒有就此死在他懷裡。
假如真是那樣,以後的一切就不會發生了…… 有些冷了,她拉下車窗。
畢竟是初夏。
火車長鳴着,一頭紮進漆黑的隧道。
那也是個初夏,他們分手了。
或者用别的說法:“他倆吹了!”“崩了!”也有人喜歡更具體地強調:“楊燹把喬怡蹬了!”在不少人眼裡,或許認為喬怡是活該報應,隻有少數人顧念她的一貫品行,把她那次的行為理解為迫不得已。
她不願意向衆人表白什麼。
她感到世上最難的事莫過于向别人解釋自己。
使她羞辱的不是人們加在她頭上的“出賣”、“陷害”、“不仁不義”的惡名,而是楊燹本人對她的懲罰,那一記耳光使她得到了死囚飲彈那一瞬的體驗—— 她死了。
但令她更為痛苦的是她居然活着。
她當時對自已有那樣強的生命力感到惡心,她鄙夷地看着自已在那重重—擊後勉勉強強地站住了,第二天又盡量若無其事地出現在食堂、樓道、排練室。
人會盲目地活下去,他們不會輕易死掉,生的本能不會輕易讓步。
她曾經想過,沒有了楊燹的愛她肯定會死,但她隻體驗了一下死,結果仍活着。
她為此太不滿意自己了。
楊燹,我是無辜的。
我想總有一天你也會同意我的看法:我是無辜的。
車窗外是遼闊的華北平原,一片新綠。
一九七九年秋天喬怡考取了北京廣播學院進修班。
列車開過這一帶時,她下了車。
那天剛下過雨,地裡的髙粱挂滿亮晶晶的水珠。
她掘開濕漉漉的土,将一把闆胡掩埋逬去。
她沒有驚動任何人,一切都是按死者的願望辦的。
田巧巧沒有回來,她的闆胡代表她安卧于這片熱土,依偎着那個小村,和她年邁的父母。
喬怡在培最後一把土時忽然哭了,因為這時她才意識到屬于田巧巧的一切都不複存在了。
她所掩埋的是一支已成過去的歌。
一模一樣的大地,一模一樣的小村,然而沒有一模一樣的田巧巧了。
假如田巧巧活着,她會向楊燹解釋一切的。
在整理田巧巧的遺物時,喬怡發現一封夾在筆記本裡的信。
信封了口,上面寫着“喬怡親啟”。
信的開頭是:“假如你看到這封信,證明我已經不在了……”而信的結尾卻寫道:“希望你能向楊燹澄清自已,希望你倆和好,希望你們和好以後不要恨我……” 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結束後,楊燹很快回部隊去了,喬怡也北上就讀。
她試着寫過一封短信給他,而他沒有回信,因此由戰争的特定環境建立的某種溝通,又阻塞了。
喬怡甚至有些後悔,假如當初把田巧巧信中的内容告訴楊燹,說不定局面早已扭轉。
而現在,一切都僵了,冷了,或許任何解釋都嫌遲了。
“覆水再收豈滿杯”。
有人碰了碰她的肩膀:“喂,你的包可以放上去了,我給你騰了地方。
”喬怡看見跟她說話的是位女乘務員。
“不用,這包不沉。
謝謝。
” 喬怡欠欠身子。
說實話這包壓得她的腿直發麻。
她公私兼顧,為這篇小說和小說的作者踏上這三千裡路的旅途,兩個出發點将歸于一個目的地。
假如小說的作者真是楊燹,那麼不難看出他對她的看法未必惡劣,甚至仍象過去那樣美好。
而這杯美好印象又被一大團誤會纏繞着,隐隐透出深深的遺憾。
在喬怡心裡将要死去的念頭突然複活了。
小說偏偏落到她手中,她認為這是丘比特給她的最後一個機會。
她不記得自己是怎樣闖進副主編辦公室的,但副主編驚異的目光使她意識到自己臉上帶着怎樣的興奮、失态,和失眠人特有的神經質。
副主編聽完她的請求,慢吞吞摘下軍帽,用手帕擦着發紅發亮的腦門。
他顯然松了一口氣,她剛才那副失魂落魄的樣子把他吓壞了。
“你斷定這個作者是你的戰友?” 喬怡使勁地、熱烈地點着頭。
老頭兒忽然狡狯地笑了:“怕沒那麼簡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