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七

關燈


    郞舍具成祐?言。

    名器爵祿。

    所以養賢而待士也。

    官職有定制。

    銓選有成法。

    以官擇人。

    則官有餘而人不足。

    古者無其人則闕其位。

    願勿以親疎新舊之殊。

    惟賢不肖之爲察。

     置十學敎授官。

     分隷禮學于成均舘。

    樂學于典儀寺。

    兵學于軍候所。

    律學于典法寺。

    字學于典校寺。

    醫學于典醫寺。

    風水陰陽等學于書雲觀。

    吏學于司譯院。

     庚午恭讓王二年春正月。

    創積慶園。

     禮曹獻議。

    請依漢光武宋英宗故事。

    追封四代考妣。

    立園置祠。

    於是。

    刱積慶園。

    追封四代。

    以定原君爲三韓國大公。

    淳化侯爲馬韓國公。

    益陽侯爲辰韓國公。

    西原侯爲卞韓國公。

    妻皆爲國妃。

    使母弟瑀主祀。

    享以朔望四孟月。

     始開經筵。

     王曰經筵。

    世子曰書筵。

    始此。

    沈德符及我太祖領經筵事。

    鄭夢周鄭道傳知經筵事。

    以趙浚徐均衡李至姜淮伯爲世子師傅。

    開書筵。

    令儒臣。

    分四番進講。

    知經筵鄭夢周曰。

    儒者之道。

    皆日用平常之事。

    飮食男女。

    人所同也。

    至理存焉。

    堯舜之道。

    亦不外此。

    動靜語默之得其正。

    卽是堯舜之道。

    初非甚高難行。

    彼佛氏之敎則不然。

    辭親戚絶男女。

    獨坐巖穴。

    草衣木食。

    觀空寂滅爲宗。

    豈是平常之道。

    時。

    僧粲英自禑昌時爲王師。

    王又欲爲師。

    故夢周之言如此。

    一日。

    王謂侍講官曰。

    予齒已暮。

    雖讀聖經。

    恐無益也。

    密直樸宜中曰。

    昔晉平公謂師曠曰。

    吾年七十七。

    欲學。

    恐年耄矣。

    師曠曰。

    少而好學。

    如日出之陽。

    壯而好學。

    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學。

    如秉燭之明。

    孰如昧行乎。

    公然之。

    今殿下春秋尙富。

    學未晩也。

    王嘉納。

     以我太祖領八道軍馬。

    置軍營。

     分番更宿。

    廩以軍資。

     殺原川府院君邊安烈于流所。

     初禑歸江陵。

    謂人曰。

    誤我者安烈。

    及金佇獄起。

    問佇不服。

    以刀裂足掌數寸許。

    熨以火。

    隨問皆服。

    遂成獄詞。

    郞舍尹紹宗李詹吳思忠等。

    疏論安烈欲迎立辛禑之罪。

    請正典刑。

    不允。

    削職流漢陽。

    時有強盜劫人於城門外。

    紹宗等引吳元濟遣人殺武元衡事。

    以爲劫盜之發。

    實由安烈輩。

    旣面啓。

    退又上疏。

    極言請誅之。

    王下其疏於憲司。

    令就貶所。

    勿更鞫誅之。

    憲司移牒漢陽。

    府尹金伯興。

    殺安烈。

    安烈臨刑歎曰。

    謀迎辛禑。

    豈獨我歟。

    欲有所言。

    伯興不問斬之。

    紹宗等又論伯興不問而誅。

    請懲黨惡掩覆之罪。

    乃分遣?官。

    鞫安烈黨與李乙珍李琳及子貴生李庚道鄭地元庠等于京外。

    栲掠甚酷。

    伯興死獄中。

    紹宗等又言。

    洪永通禹玄寶王安德禹仁烈鄭煕啓等。

    與安烈逆謀。

    請置極刑。

    不報。

     罷添設職。

    置宮城宿衛所。

     自國家多事。

    添設職。

    以賞軍功。

    至禑昌之時。

    冗濫甚矣。

    王謂鄭道傳曰。

    欲罷添設職。

    其術何如。

    對曰。

    古之用人之法有四。

    曰文學武科吏科門蔭。

    以此四科擧之。

    其誰有怨。

    又問秩高者處之如何。

    對曰。

    昔宋時爲散官。

    設諸宮觀提調提擧。

    倣此置宮城宿衛府。

    位密直奉翊者爲提調。

    三四品提擧。

    然則政得其宜。

    軆統嚴矣。

     置仁王佛于內殿。

     從幸臣申元弼之言也。

    王崇奉佛敎。

    朝夕禮拜。

     削判三司李穡職。

    鞫穡于長湍。

     遣糾正田時。

    鞫曺敏修于昌寧。

    欲以敏修立昌之謀出於穡。

    取辭逼之。

    乃服。

    ?官請加鞫問置極刑。

    論之不已。

    王遣吳思忠田時。

    鞫穡于長湍。

    思忠請加栲訊。

    使獄卒執杖立左右。

    竟日通夜逼之。

    且示敏修昌寧獄詞。

    穡供辭畧曰。

    回軍議立之際。

    敏修爲主將。

    穡不敢違。

    以禑立已久。

    當立子昌爲對。

    無首勸擅立之語。

    去年朝京師到禮部。

    尙書李原明曰。

    汝國逐父立子。

    天下安有是理。

    王與崔瑩。

    皆被拘囚。

    是何義也。

    予曰。

    瑩敎王犯遼陽。

    將軍曺敏修與李。

    〈太祖舊諱。

    〉以爲不可。

    回兵繫瑩獄。

    王怒。

    欲害諸將。

    故太後廢置江華舊都。

    怡養性情。

    侍奉如平昔。

    何放之有。

    及還。

    謂李侍中曰。

    原明之言。

    耳可得聞。

    口不可道。

    驪興地遠。

    迎置近地。

    可免放君之名。

    但此語而已。

    固無迎立之議。

    思忠等取辭乃還。

    穡甞語人曰。

    昔晉元帝入繼大統。

    緻堂胡氏以爲。

    元帝姓牛而冒屬晉宗。

    東晉君臣。

    何以安之而不革也。

    必以胡羯交侵。

    江左微弱。

    若不憑依舊業。

    安能係屬人心。

    舍而創造。

    難易絶矣。

    此亦乘勢就事。

    不得已而爲之者也。

    穡於立辛氏。

    不敢異議。

    亦此意也。

    〈按。

    僿說曰。

    國初辛禑事。

    竊有疑焉。

    牧隱雖曰言重。

    若果以辛氏而廢。

    則豈合從其意。

    復立其子。

    其廢也。

    曺敏修與焉。

    而立昌者又敏修。

    何也。

    餘謂廢也。

    爲北伐也。

    其時雖有辛氏之說。

    皆私相酬答。

    而非明正說出。

    故昌立而亦皆寂然。

    據史可證。

    事勢一傾。

    口舌益繁。

    皷煽和附。

    牢不可破。

    史家依此筆削。

    以垂後世。

    不復可以識別矣。

    不然。

    當廢黜之時。

    何不以非劉倡作大義。

    明告四方。

    若然則當立前王子之論。

    牧隱亦不敢發矣。

    至昌立然後藉口而廢之。

    何也。

    牧隱爲牛繼馬之說以圖生。

    亦苟矣。

    夫當時江左諸公。

    未必知此。

    若明其他姓。

    安在乎憑依舊業。

    當時又豈無姓馬一人。

    而必以是爲安耶。

    此隻以勢利爲言。

    其於義理一邊。

    擔置之矣。

    或者當時事有不可以明言。

    故托爲此說耶。

    錢謙益明詩注。

    又引胡氏說。

    末乃斷之曰。

    悠悠千載。

    誰與辨牛馬之是非乎。

    定哀多微辭。

    東史有焉。

    〉 置儒學敎授。

     兵興以來。

    學校廢弛。

    避軍役者。

    五六月間集童子。

    讀唐宋絶句五十日乃罷。

    謂之夏課。

    趙浚請令外方閑居業儒者。

    爲本官敎導。

    令子弟常讀四書五經。

    分遣敎授官五道各一人。

    周行郡縣。

    嚴立課程。

    考其通否。

    登名書籍。

    誘掖奬勸。

    以成實材。

    其得人才之多者。

    擢以不次。

    無成效者罰之。

    於是。

    自京中五部。

    至各道牧府。

    置儒學敎授官。

    金瞻等上疏。

    請元子及宗室子弟入學。

     定大夫士庶人祭禮。

     東方家廟之法久廢。

    凡有家者。

    必立神祠。

    謂之衛護。

    至是。

    判大夫以上祭三世。

    六品以上二世。

    七品以下及庶人。

    止祭父母。

    幷立家廟。

    三令節寒食上墳。

    許從舊俗。

    行禮儀式。

    一依朱文公家禮。

    隨宜損益。

    時。

    前判事尹龜生。

    贊成澤之子也。

    退居錦州。

    〈今錦山。

    〉立祠宇祭禮。

    從朱子家禮。

    觀察使盧嵩。

    移牒錦州曰。

    今國家下令立家廟。

    無一人行之者。

    龜生自未令前。

    立廟修祀。

    敬事祖考。

    先王之政。

    旌別淑慝。

    樹之風聲。

    宜旌閭立孝子碑。

    給復。

    以勸諸人。

     三月。

    以洪永通領三司事。

    禹玄寶判三司事。

     永通貪婪不法。

    而得免林廉之禍。

    王之卽位。

    諫官以辭連邊安烈之獄。

    交章請置極刑。

    而王不允。

    有是除。

    玄寶亦辭連金佇獄。

    以其孫成範爲王駙馬。

    故王曲庇之。

     放尹紹宗于錦州。

     吳思忠尹紹宗。

    喜彈駁人。

    王甚惡之。

    皆遞言官。

    紹宗爲禮儀判書。

    謂人曰。

    李侍中不能進君子退小人。

    若一朝墮其計。

    悔何及哉。

    沈德符聞之告王。

    王怒。

    欲罪紹宗。

    太祖請曰。

    廷臣直言者。

    惟紹宗耳。

    不可罪。

    王曰。

    李侍中功在社稷。

    紹宗敢辱之。

    其可不罪歟。

    遂放之。

    〈按。

    紹宗之意。

    專爲我太祖。

    而王托以辱之而放之。

    蓋欲剪太祖之羽翼也。

    〉 我太祖辭位。

    不許。

    敎褒九功臣。

    ○門下注書吉再。

    棄官歸鄕。

     再海平人。

    性穎悟淸苦。

    事親以孝。

    遊李穡鄭夢周權近之門。

    始聞理學之論。

    至是。

    知國將亡。

    辭以母老。

    棄官還鄕。

    道經長湍。

    謁穡問去就。

    穡曰。

    我大臣。

    與國同休戚。

    爾則可去也。

    再告歸。

    穡贈詩。

    末句雲。

    軒冕倘來非所急。

    飛鴻一箇在冥冥。

    退居鳳溪舊廬。

    除官不起。

    時母年六十。

    晨昏定省。

    奉養兼至。

    講明道學。

    務合程朱之旨。

    言必主忠孝。

    排闢異端。

    緇流感悟而反本者數十人。

    村婦巷女。

    亦感其化。

    能以禮自守。

    〈世傳。

    冶隱居隣。

    有一卒遠戍。

    其妻恐爲強暴所汚。

    以棘圍籬自守幾十年。

    一日夜。

    卒自戍還。

    呼使開門。

    妻不應。

    卒曰。

    久役始還。

    何不歡延而閉門耶。

    妻曰。

    吾雖信吾良人。

    暮夜潛入。

    則豈半生守燈之義耶。

    使吉爺聞之。

    以爲何如。

    卒止宿籬下。

    翌朝會鄰裡。

    迎入爲夫婦。

    復如初雲矣。

    〉遠近學徒四集。

    〈我太宗潛邸入學。

    再以同裡閈。

    相從講磨。

    歲庚辰。

    太宗薦于恭靖。

    徵以太常博士。

    不起。

    州官督令如京。

    再上書。

    自陳不事二姓之義。

    上嘉其節義。

    優禮遣之。

    再甞受業於樸蕡李穡權近之門。

    三人之卒。

    皆心喪三年。

    學者宗之。

    稱爲冶隱先生。

    我世宗己亥卒。

    年六十七。

    權近甞論再曰。

    有高麗五百年。

    培養敎化。

    以勵士風之效。

    萃先生一身而收之。

    有朝鮮億萬年。

    扶植綱常。

    以明臣節之本。

    自先生一身而基之。

    其有功於名敎大矣。

    〉 夏四月。

    白虹貫日。

    ○尊母福寧宮主。

    爲三韓國大妃。

     殿曰貞明。

    時。

    大司成金子粹上言。

    殿下於國大妃殿。

    親幸非一。

    奉養亦至。

    獨於王大妃殿。

    曾不一詣。

    是狃於生育之恩。

    忽於承祧之重。

    其可乎。

    自今。

    歲時伏臘。

    必先詣王大妃殿。

    以奉寒暄。

    然後詣國大妃殿。

    以明大義。

     徙李穡等。

    更流遠地。

     穡鹹昌。

    鄭地橫川。

    李琳鐵原。

    李貴生固城。

    禹仁烈淸風。

    杖李乙珍李庚道流之。

    王安德豊州。

    禹洪壽仁州。

    元庠光州。

     錄回軍功。

     以我太祖爲首。

    其次曺敏修王安德池湧奇等四十五人。

    皆賜功臣號。

     祔德寧公主魯國大長公主于太廟。

    ○閏月。

    初設武科。

     都堂奏。

    文武不可偏廢。

    本朝隻取文科。

    不取武科。

    故武藝成材者少。

    當以寅申巳亥試武科。

    試取給牌。

    一如文科儀。

    一等三人。

    取諸家兵書俱通且精武藝者。

    二等七人。

    取粗習武藝通兵書者。

    三等二十三人。

    取或通兵書或精一藝者。

    永爲恒式。

    從之。

    〈按此東方武科之始。

    〉 流知申事李行于淸州。

     ?諫論李穡等罪。

    王欲與宰相議之。

    行曰。

    ?諫之意。

    安知非功臣之意耶。

    太祖與諸功臣上書。

    ?諫論列。

    非臣等所知。

    人以此歸咎臣等。

    禑昌之黨。

    造言興謗。

    請避位以保性命。

    遂皆杜門。

    王乃命視事。

    流行于淸州。

     籍田甑池水沸湧。

    聲如雷。

    ○以鄭道傳爲政堂文學。

     道傳甞言於王曰。

    唐用人條目有五。

    曰敎養成其才德。

    選擧取其秀出。

    銓注當其職任。

    考課覈其功過。

    黜陟示其懲勸。

    條目中又各有條目。

    博通經史。

    通曉律令。

    肄習射禦。

    三者敎養之條目也。

    有德望識量者爲相。

    有智畧威勇者爲將。

    敢言不諱者爲?諫。

    明察平恕者爲刑官。

    通習筭數者主錢糓。

    巧思精敏者主工匠。

    此六者銓注之條目也。

    公耳忘私。

    勤其職任者爲功。

    瘠公肥私。

    曠官廢職者爲過。

    此二者考課之條目也。

    進職秩加祿俸爲陟。

    削官職行竄貶爲黜。

    此二者黜陟之條目也。

    本朝用人之法大毀。

    欲敎養則師道不明。

    欲選擧則以私廢公。

    欲銓注則賢愚雜進。

    欲考課則請謁煩盛。

    欲黜陟則賄賂公行。

    五者皆廢。

    何從得人乎。

    近遣五道黜陟使。

    是不揣本而欲齊其末也。

    王深然之。

    令檢討韓尙敬。

    書其言以進。

     以我太宗爲右副代言。

     太宗。

    我太祖之第五子。

    英睿絶人。

    時。

    政散民離。

    國勢杌隉。

    慨然有濟世之志。

    〈卞季良獻陵碑補。

    〉 五月。

    雨雪。

    ○下李穡禹玄寶等于獄。

    旣而釋之。

     趙胖等之如京師也。

    禮部召胖謂曰。

    爾國人有坡平君尹彜中郞將李初者。

    來訴于帝。

    言。

    高麗李侍中。

    立其姻親王瑤。

    謀動兵馬。

    將犯上國。

    宰相李穡等。

    以爲不可。

    卽將李穡曺敏修李琳邊安烈權仲和張夏李崇仁權近李種學李貴生等殺害。

    將禹玄寶禹仁烈鄭地金宗衍尹有麟洪仁桂陳乙瑞慶補李仁敏等遠流。

    其在貶宰相。

    潛遣我。

    來告天子。

    仍請親王動兵來討。

    乃出彜初所記穡等姓名示之。

    胖與彜等對辨曰。

    爾位至封君。

    能知我乎。

    彜愕然失色。

    禮部官曰。

    天子聖明。

    亦知其誣矣。

    胖等還啓之。

    於是。

    ?官請鞫彜初之黨。

    疏留中不下。

    會宗衍逃。

    由是。

    大獄遽起。

    遂下玄寶仲和補夏仁桂有麟于廵軍獄。

    有麟。

    彜之從兄也。

    獄官先鞫有麟峻急。

    辭連崔公哲崔七夕等。

    幷下獄。

    有麟憂憤不食死。

    梟首籍家。

    逮繫穡琳仁烈仁敏地崇仁近種學貴生等于淸州獄。

    遣評理尹虎等鞫之。

    方鞫諸囚。

    忽雷雨大作。

    前川暴漲。

    毀城南門。

    城中水深丈餘。

    漂沒官舍。

    客舍前有鴨腳樹。

    獄官倉皇攀木以免。

    王以水災。

    召沈德符及我太祖。

    議釋京外囚徒。

    於是。

    穡玄寶皆得釋。

    國人大悅。

    省憲交章。

    追論穡等。

    連貶竄。

    宗衍就捕。

    支解以徇。

    遣使奏彜初誣妄。

    時帝已流二人于溧水縣。

    彜初獄起。

    左司議金震陽。

    語同僚曰。

    彜初事。

    三歲小兒亦知其誣。

    憲司劾以輕論大逆。

    以沮正論。

    遂坐罷。

    〈按。

    此事無聖旨移咨。

    而但出於禮部之口諭。

    胖等亦以口傳。

    無可驗之迹。

    固甚可疑。

    後來胖起林廉之獄。

    竟參開國之勳。

    則震陽之緻疑。

    固然也。

    〉 以王康爲三道水軍都軆察使。

     康。

    宗室?屬也。

    時。

    倭冦陸梁。

    漕轉不通。

    都堂薦康才能。

    以任海道。

    康以利國爲己任。

    務盡魚塩之利。

    不數年間。

    至鉅萬計。

    國家賴之。

    康侵牟海道。

    民多怨咨。

    時人謂之聚斂之臣。

    以劉晏目之。

     日本源了俊。

    遣使獻土物。

    ○六月。

    禮成江赤沸三日。

     王有憂色。

    檢討官申元弼曰。

    安知其不爲祥也。

    元弼以科第進。

    每進諛言。

    出入房闥。

    與?寺同。

    士林鄙之。

     太白經天。

    ○倭冦楊廣道。

    ○秋七月。

    大赦。

     時。

    臺官論彜初之黨甚力。

    而積慶園追崇之禮已行。

    鄭夢周啓王。

    因此大霈洪恩。

    從之。

    刑曹劾夢周右彜初黨。

    夢周再上?辭免。

    皆不允。

     修漢陽宮闕。

     書雲觀以地理衰旺之說。

    請幸漢陽。

    以休松都地德。

    王以問樸宜中。

    對曰。

    以讖緯術數。

    保其國家。

    臣未之聞也。

    且擾民供億。

    弊可勝言哉。

    ?臣又爭之。

    不納。

     八月。

    倭冦西海道。

    又冦全羅道。

    ○金允厚等還自琉球。

     允厚還。

    中山王又遣玉之等。

    稱臣奉表。

    歸被虜人。

    仍獻土物。

    自是。

    連歲遣使。

    其世子武寧。

    亦獻方物。

     九月庚寅朔。

    日食旣。

    ○太白經天。

    ○焚公私田籍。

     火數日不滅。

    王歎息流涕曰。

    祖宗私田之法。

    至寡人身而遽革。

    惜哉。

     徙都漢陽。

    ○冬十一月。

    宥禹玄寶李穡等。

     玄寶穡權仲和等。

    京外從便。

    禹仁烈鄭地權近李崇仁李琳等。

    外方從便。

    近在謫。

    著入學圖說。

    明年。

    歸忠州陽村。

    著五經淺見錄。

    近少好學。

    出入於李穡鄭夢周之門。

    文章學術。

    爲世所宗。

    革命後。

    不能守節。

    爲淸論所棄。

    申氏曰。

    權近被罪。

    一則以牧隱。

    一則以陶隱。

    苟使當時安於流放。

    則其文章名論。

    烏下於二公。

    而雞龍一頌。

    遽作開國寵臣。

    哀哉。

    旣降之後。

    位不滿三司。

    年未享六旬。

    所得微矣。

    其時有譏近之詩曰。

    白日陽村談義理。

    世間何代更無賢。

    豈不可羞也哉。

    惟其子孫冕弁。

    不絶猶盛。

    故人皆曰陽村。

    陽村有若有德行者然。

    甚矣其盜也。

     以我太祖領三司事。

    鄭夢周守侍中。

    裵克廉偰長壽贊成事。

    ○沈德符罷。

    以我太祖復爲侍中。

    ○流判三司事池湧奇等。

     西京人尹龜澤。

    告太祖。

    金宗衍與德符湧奇。

    將謀害公。

    太祖以告德符。

    德符大驚。

    窮推言根。

    乃德符姪趙裕之所言也。

    德符自請下獄庭卞。

    裕就服絞死。

    於是。

    言官劾罷德符。

    流湧奇及辭連者樸葳鄭煕啓尹師德李彬等于外。

    尋流德符于兎山。

    宗衍死獄中。

    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