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兪氏曰。
河中小人。
平生罪惡。
固不勝誅。
恭愍卽位。
不能正刑。
使居首揆。
一朝以暗昧殺之。
猶未免殺大臣之名。
惡能徵惡而服人心乎。
秋七月。
侍中緻仕李淩幹卒。
○八月。
定宗廟昭穆位次。
命李齊賢。
定昭穆之次。
齊賢上議曰。
宗廟之制。
天子七廟。
諸侯五廟。
太祖百世不遷。
太祖而下。
父爲昭居左。
子爲穆居右。
昭穆百世亦不變。
故春秋左氏傳。
有文之昭武之穆之文。
尙書謂文王曰穆考。
武王曰昭考。
是昭穆不變之明證也。
其兄弟相代者。
公羊傳以爲昭穆同班。
大宋祫享圖。
太祖與太宗哲宗與徽宗欽宗與高宗。
各位一世。
是兄弟同班之法也。
今一堂五室。
而二十二陵神主。
一行而列。
所宜拓廣釐正。
而不可造次而就。
未就之間。
四時之事。
無所於享。
且於五室。
畧依東漢以來同堂異室之制。
其二十二神主。
各爲一房以別之。
太祖惠宗顯宗爲不遷。
則太祖之昭定光戴安於此。
無先之者居中室。
而以西爲上。
景成居西第一室之第一第二房。
順宣肅居第三第四第五房。
仁宗居第六房。
煕康居第七第八房而爲穆。
穆德靖文居東第一室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房。
獻睿居第五第六房。
毅明神居第七第八第九房。
高宗居第十房而爲昭。
合於左昭右穆兄弟同班之義。
若夫五室拓而廣之。
昭穆釐而正之。
則乞下中書。
令禮官博士。
詳定施行。
以金得培爲西北面紅頭軍倭賊防禦都指揮使。
崔瑩爲東北面軆覆使。
時。
倭冦出沒沿海。
北方又有紅頭賊聲息。
故有是命。
九月。
政堂文學安輔卒。
輔性剛直廉潔。
喜讀史漢。
爲文章。
去華取實。
達而已矣。
臨事務遵大體。
畧不依違顧望。
且不事生産。
及歿。
家無擔石之儲。
輔甞曰。
吾無子。
門生卽吾子也。
其門生李寶林禹玄寶鄭習仁李元齡等。
得人之盛。
當世稱之。
謚文敬。
遣塩鐵別監于諸道。
諫官李穡田祿生李寶林鄭樞等。
上書論塩鐵別監之弊曰。
今特遣別監。
以塩鐵爲名。
民聽必駭。
下一新令。
吏緣爲奸。
弊生百端。
別監必欲多得稅布。
因而要寵。
民不受塩。
無異平日。
納布之苦。
今益甚矣。
若令存撫按廉行之。
民以爲常。
不至驚駭。
特以歲月課其功緖。
民不敢違。
必有成效。
況永陵之時。
凡所聚斂。
無所不爲。
獨於塩鐵別監。
一試之而不復議。
況今一遵祖宗之法。
以淸明爲治。
而議及於此。
恐爲盛代之累。
王召宰相?省。
問塩鐵利害。
穡寶林稱疾。
祿生樞固執前議。
左諫議南兢。
與同列不相能。
獨曰。
遣之便。
左侍中廉悌臣言。
塩鐵使業已定矣。
不可改也。
王從之。
閏月。
改中外冠服之色。
司天少監于必興。
上書言。
玉龍記雲。
我國始于白頭。
終于智異。
其勢水根木幹之地。
以黑爲父母。
靑爲身。
若風俗順土則昌。
逆土則災。
風俗者。
君臣衣服冠蓋樂調禮器是也。
自今。
文武百官黑衣靑笠。
僧黑巾大冠。
女黑羅。
又諸山栽松茂密。
凡器用鍮銅瓦器。
以順土風。
從之。
〈按。
僿說曰。
人謂我東尙靑黑。
出自道詵。
麗太祖崇信道詵至矣。
訓要不及此。
忠烈元年。
太史局請禁白色。
又不及道詵。
至是。
始書玉龍記。
意者玉龍之說。
或多後來所益也。
詵若有此說。
宜僧徒之先遵。
而白衲白巾。
今古不變。
何也。
其不可信如此。
據天下地圖。
衆水同歸于海。
則五嶽山脈。
莫非木幹。
然殷人尙白而享國五百年。
後微子朝周。
有客白馬之詩。
可證。
與箕子白馬朝周之說合。
東俗因之。
厥享國又千歲。
安在乎木之受制耶。
禮不忘本。
我國之白衣。
其義實協。
不但不必改。
亦不當禁也。
白色尙禁。
器什銅鐵。
必將並禁而後方可耳。
〉 地大震。
○赦。
○加上忠烈以下尊號。
事元以後。
本國不敢私上諡號。
至是。
始上忠烈號曰景孝。
忠宣曰宣孝。
忠肅曰懿孝。
忠惠曰獻孝。
忠穆曰顯孝。
倭冦喬桐。
先是。
倭入昇天府。
取忠宣王及韓國公主眞而去。
遣上將軍李雲牧將軍李蒙古大。
追捕倭冦。
至是。
冦喬桐。
雲牧等怯懦不戰。
繫廵軍。
冬十月。
始行三年喪。
諫官李穡請之也。
東北面大飢。
戊戌七年春二月。
以黃石奇爲門下侍郞。
金鏞爲中書侍郞。
並同平章事。
○三月。
修京都外城。
王以修築京城。
訪大臣耆老。
李齊賢上書言。
太祖東征西討。
不能用瘡痍之民。
起土木之役。
故不城松京。
顯王初。
契丹蹂躪京邑。
當時若有城郭之固。
未必若此其甚也。
其後。
始築城郭。
故金山王子車羅大。
不能入京都。
城郭之當修。
無智愚皆知之。
旣有此議。
雖有陰陽拘忌。
礭然不改。
然後可就也。
王從之。
未幾。
參知政事慶千興言。
四方兵起。
瘡痍饑饉。
若築城。
民不堪。
王命宰樞。
議罷役。
千興。
斯萬之子也。
夏四月。
大旱。
○赦。
○以崔瑩爲楊廣全羅道軆覆使。
仍命不能禦倭者按廉以下。
悉以軍法論。
以李達衷爲東北面兵馬使。
達衷性剛直不撓。
有識鑑。
及其還也。
我桓祖餞于野。
我太祖侍立。
桓祖行酒。
達衷立飮。
太祖行酒。
達衷跪飮。
桓祖怪問之。
曰。
此子誠異人。
非公所及。
公之家業。
此子必能大之。
因以子孫屬之。
徙沿海倉廩於內地。
全羅道鎭邊使高用賢。
以倭冦請徙也。
五月。
方國珍遣使來聘。
時。
中原亂。
國珍據台州。
海陽人來奔。
趙小生等逃居海陽。
海陽人完者不花等千八百人來投。
倭焚喬桐 倭自三月以後。
燒角山戍〈在今延安府東三十五裡〉船三百艘。
又冦韓州〈今韓山〉及鎭城倉。
〈在臨陂之鎭浦一名朝宗浦。
〉侵沔州〈今沔川〉龍城。
〈今水原。
〉兵至窄梁。
又焚喬桐。
京城戒嚴。
發坊裡丁爲戰卒。
以安祐李春富。
爲東西江〈東江在今豊德府東三十裡。
西江卽禮成江在開城西三十裡。
二江爲麗時漕運湊泊處。
〉兵馬使。
未幾。
以軍餉不繼。
皆召還。
遣十二徒官于諸道。
鬻布市米。
以無糧也。
歲以爲常。
〈按。
麗世太學外私學有十二徒。
徒亦有官。
以管領。
據此可知也。
〉 六月戊辰朔。
日食。
○大赦。
○秋七月。
太白晝見。
○以李穡爲右副承宣。
時。
諫官言事。
忤權貴。
一時左遷。
穡擬尙州將發。
獨留穡拜是職。
王謂宰相曰。
李穡才德出衆。
非他人比。
用舍不如此。
無以伏人心。
由是。
參掌機密凡七年。
裨益弘多。
張士誠遣使來聘。
時。
士誠據杭州。
稱太尉。
遣使來獻沉香山水精山玉帶等物。
又江浙海島防禦丁文彬。
通書獻土物。
王答士誠書。
令李穡答文彬書。
倭焚全羅道漕船。
時。
倭冦爲梗。
漕運不通。
以漢人張仁甫等六人。
爲都綱。
各授唐船一艘戰卒百五十人。
漕全羅稅租。
至黔毛浦。
〈在今扶安縣南五十一裡。
〉賊乘風縱火焚之。
我師死傷多。
賊又焚花之梁。
〈今未詳。
〉又冦仁州。
〈今仁川。
〉 八月。
城西江。
○以李嵓守侍中。
卽君侅也。
九月。
遣人。
相都于遂安谷州。
以倭冦漸逼。
有遷都之議。
而二邑近峽故也。
冬十月。
大雷雨。
○地震。
○十一月。
赦。
以災異屢興也。
十二月乙醜朔。
日食。
己亥八年春正月。
黃石奇罷。
以李承慶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承慶仕元。
爲禦史廉訪諸路。
以能斷決聞。
奔母喪東還。
元召之不赴。
王拜是職。
夏四月。
張士誠丁文彬遣使來聘。
○納李氏爲惠妃。
時。
王久無嗣。
宰樞言。
公主無子。
請選名家女宜子者。
於是。
納李齊賢女。
封惠妃。
旣而公主悔之。
不進膳。
譖構交興。
公主始有妬媢之心。
五月。
有蟻相闘。
時有赤黑蟻成群相戰。
司天監奏。
兵志曰螻蟻戰。
兵大興。
明年是月是日。
復有蟻闘之妖。
皆五月初六日也。
倭入禮成江。
時。
倭冦縱橫沿海諸郡。
至是。
入禮成江。
又焚甕津縣。
六月。
賜洪彥博等功臣號。
論誅諸奇功。
錄洪彥博慶千興安祐鄭世雲柳淑金得培等十九人安社功臣號。
賜鐵券。
淑謂諸功臣曰。
此功券卽罪案也。
願諸公相勉同心。
以報王室。
無復私黨。
新製樂器。
自國都遷徙之後。
樂工散亡。
聲音廢失。
至是。
?官建議。
請新製樂器。
從之。
秋七月。
前贊成事閔思平卒。
思平少有器局。
性溫雅。
睦姻親。
善交遊。
雖有怫戾。
不以爲言。
終必赧服。
居官處事。
不爲崖異。
以詩書自娛。
諡文溫。
〈有及庵集行世。
〉 張士誠丁文彬遣使來聘。
○八月。
方國珍遣使來聘。
○冬十一月。
放海靑。
東北面兵馬使鄭暉獻海靑。
王曰。
今軍務方興。
宜崇儉約。
安用珍禽。
放之。
遼瀋流民來投。
凡二千三百餘戶。
避亂來投。
分處西北郡縣。
官給資糧。
先是。
國人亦多渡江居生者。
至是。
以兵亂皆自還。
紅頭賊入邊。
以慶千興爲西北面元帥。
安祐副之。
時。
紅賊遍天下。
賊魁關先生破頭潘等。
進陷元上都。
轉掠遼陽。
是年二月。
貽書本國。
諭以恢復中原之意。
至是。
其黨三千人。
渡鴨綠江。
剽竊而去。
都指揮使金元鳳。
匿不報。
十二月。
紅頭賊陷義靜麟州。
以李嵒爲西北面都元帥。
以禦之。
丁卯。
賊魁僞平章毛居敬。
衆號四萬。
冰渡鴨綠江。
陷義州。
殺副使朱永世及州民千餘人。
戊辰。
陷靜州。
殺都指揮使金元鳳。
遂陷麟州。
安祐進兵拒卻之。
朝廷以李嵒爲西北面都元帥。
慶千興副之。
領崔瑩等諸將禦之。
金得培爲都指揮使。
李春富爲西京尹。
李仁任爲西京存撫使。
進禦之。
殺康允忠。
允忠坐釋器獄。
貶東萊。
至是殺之。
又殺前代言洪開道上將軍孫巨源。
時議寃之。
兪氏曰。
康允忠通君母。
用事兩朝。
擧國切齒久矣。
今誅之而國人稱寃。
何哉。
不以其罪罪之也。
昔孟椒以斬關盟臧孫而臧紇服。
子産以三木加黑肱而鄭國畏。
誠以罪名當而誅罰必也。
恭愍不明此義。
使元惡優容幾十年。
竟以微罪殺之。
人心之不服。
無足怪也。
安祐敗賊兵于淸江。
乙亥。
賊入鐵州。
〈今鐵山古址在今治北三十五裡。
〉時。
祐將七十騎。
行戰地。
登山息馬。
猝値賊帥毛貴揚兵大至。
將士失色。
祐談笑自若。
便旋盥漱。
從容跨馬。
引兵直前。
阻淸江〈在今宣川郡北四十裡〉而陣。
判官丁贊。
奮劒大呼。
先登橋。
斬賊將一人。
賊稍卻。
祐與李芳實等。
奮擊大破之。
賊退屯麟靜等州。
未幾。
祐與金得培進戰。
爲賊所敗。
退還定州。
慶千興率兵千餘。
屯安州。
畏賊不敢戰。
王怒。
欲論以軍法。
洪彥博言。
千興公廉謹篤。
然不閑將畧。
是用者過也。
王怒稍解。
李嵒退次黃州。
賊陷西京。
己卯。
嵒至西京。
諸軍未集。
而賊已近。
李春富度西京不可守。
欲焚倉庫。
退屯要害。
戶部郞中金先緻曰。
非計也。
賊遠闘。
鋒不可當。
欲賊中止。
不令猝入國中。
莫若啗以此城。
可令吾民東走。
賊見必怯我。
亦且小駐。
怯我心驕。
少駐氣衰。
俟我軍集。
可一旦襲取。
倉庫不可焚也。
嵒從之。
退屯黃州。
中外忷懼。
京城皆爲走計。
丁亥。
賊陷西京。
先緻。
得培之弟也。
罷李嵒。
以李承慶爲都元帥。
以嵒懦不能軍。
遣承慶代之。
督諸軍。
又命前贊成權適。
率僧兵赴征。
大饑。
○置諸州縣安集。
慶尙道賑濟使全以道。
還奏曰。
守令職在救民。
苟非其人。
民必受病。
舊制。
監務縣令。
必用登科士流。
今悉出胥徒。
侵漁百端。
況勸農桑修政敎乎。
又其階皆七八品。
秩卑人微。
豪強輕之。
恣行不法。
鄕邑殘弊。
王納其言。
以五六品爲安集。
欲革舊弊。
然安集非出於批目。
皆用時宰所擧。
以白牒之任。
其後。
軍功添設之官。
與工商之賤。
皆得爲之。
庚子九年春正月。
以鄭世雲爲西北面都廵察使。
○命百官。
宿衛毬庭。
數旬而罷。
時。
賊兵充斥。
官軍多不利。
王命禦史?。
會百官。
具兵仗僕從鞍馬芻糧。
宿衛毬庭數旬。
以習倉卒避賊之行。
又王與公主。
夜出後苑。
習騎馬。
王性不喜騎。
非宗廟朝會之事。
未甞出房闥。
故不閑跨馬。
諸軍進攻西京。
拔之。
賊退屯龍岡鹹從。
甲辰。
上將軍李芳實。
敗賊于鐵化。
〈廢縣在今黃州西三十裡。
〉斬百餘級。
丙午。
諸軍次生陽驛。
〈在今中和西二裡。
〉捴二萬。
時天寒。
士卒手足凍皴。
顚仆甚衆。
賊知我軍將進攻。
遂殺所虜義靜州及西京人以萬計。
積屍如丘。
我軍進攻西京。
步兵先入。
躪死者千餘人。
賊兵死者亦無慮數千。
賊退屯龍岡鹹從。
二月。
安祐李芳實。
攻賊于鹹從。
大破之。
賊遁。
以祐爲安州都萬戶。
芳實爲上萬戶。
金於珍爲副。
己未。
祐等進軍鹹從。
賊乘我未陣。
突擊。
我師敗。
賊以精騎躡之。
祐等殿拒。
賊不得逼。
會。
西北面千戶丁臣桂。
引兵適至。
殊死戰。
賊追乃止。
我軍死亡千餘人。
壬申。
諸軍又戰于鹹從。
判開城府事辛富。
將軍李堅死之。
於是。
諸軍力戰。
賊勢窮。
入柵自保。
我步兵入柵擊之。
騎兵環柵亂射。
殺二萬級。
擒僞元帥沈刺黃志善。
賊退保甑山縣。
芳實以精騎一千。
追至延州江。
〈今未詳。
〉祐於軫金得培繼進。
賊窘渡江。
冰陷死者數千。
登岸作隊。
爲抗拒狀。
我軍疑窮冦死戰。
斂兵不追。
是夜賊遁。
癸酉。
芳實蓐食追之。
賊徒飢困。
安鐵數州之間。
死者相枕。
追至古宣州。
以精騎蹙之。
餘賊三百餘。
一日一夜至義州。
渡江而去。
祐等初從鴨綠。
抵西京。
又自鹹從。
還至鴨綠。
凡九戰。
遂告捷于王。
命泥城萬戶金璡。
守鴨綠夏防。
三月。
慶千興等班師。
賜李承慶慶千興安祐李芳實金得培等功臣號。
張士誠遣使來聘。
○夏四月。
紅賊復冦海西道。
李芳實擊走之。
紅賊復以舟師七十艘。
泊西海道豊州〈今豊川〉碧達浦〈在今豊川北二十五裡〉及西京德島席島〈二島今未詳〉等處。
入鳳州。
〈今鳳山。
〉燒城門。
又百餘艘。
入安嶽。
奪掠錢糓。
又侵黃州安州。
王遣芳實。
擊賊于豊州。
賊乘舟遁去。
王宴群臣。
賜芳實玉帶玉纓以寵之。
公主曰。
何不愛至寶。
輕以與人。
王曰。
使我宗社不爲丘墟。
百姓不爲魚肉。
皆芳實功也。
予雖割肌膚以與之。
尙不能報。
況此物乎。
遣使報聘于張士誠。
時。
士誠使價聘獻。
歲或二三。
朝廷遣金伯環權仲和報之。
倭冦泗州角山。
〈在今晉州府南七十六裡。
〉○大旱。
赦。
自二月不雨。
至于是月。
王爲之日一食。
禱雨禁酒。
下敎理寃獄。
宥二罪以下。
除各道塩稅。
○五月。
倭冦楊廣道。
以柳濯爲兵馬都統使。
率諸將禦之。
倭冦全羅道。
已而進冦楊廣道。
焚掠平澤牙州新平〈今屬洪州。
在州北九十裡。
越入沔川之東村。
本百濟沙平縣。
〉等縣。
又焚龍城〈廢縣在今水原府南五十裡〉等十餘縣。
京城戒嚴。
以濯爲京畿兵馬都統使。
李春富及我桓祖。
爲東西江兵馬使。
發坊裡丁爲軍。
又令百官助戰。
諫官拜辭。
參政鄭世雲曰。
諫官從軍。
古所未聞。
如國軆何。
王特免之。
國子博士等上言。
臣等侍夫子廟庭。
學官從軍。
古無其例。
侍中廉悌臣李嵒皆曰。
爾雖不侍孔子。
孔子焉逃。
僉書金希祖。
〈倫之子。
〉爭之不得。
〈按。
諫官補闕拾遺。
糾整百僚。
學官談論經史。
闡揚儒化。
其於披堅執銳。
賈勇健闘。
非其所能也。
今驅豸冠章甫之徒。
而納之死地。
奚特驅市人而與之戰乎。
使其中有武勇智畧之士。
別薦而用之可也。
身帶諫官博士之任。
而出赴行陣。
是何道理。
廉悌臣李嵒。
號爲當時名臣。
而其言之悖慢如此。
麗末宰相之無識。
至於此哉。
〉○彥陽伯金敬直。
〈希祖之兄。
〉詣闕聞宰樞博奕戱謔聲。
歎曰。
國家其將亡乎。
宰相雖在太平之世。
尙不可耽戱。
況今幹戈搶攘。
饑饉薦臻乎。
閏月。
倭掠江華。
殺三百餘人。
掠米四萬餘石。
又焚喬桐。
平章事李承慶卒。
初。
承慶受任。
在生陽驛。
以諸將不盡力擊賊。
憤惋不食。
遂得疾還家。
不視事。
王稱其忠義。
不置。
竟卒。
六月。
大饑。
全羅慶尙道尤甚。
死亡過半。
京城米五升直布一匹。
京城大水。
○秋七月。
王幸白嶽。
相遷都之地。
白嶽在臨津縣〈廢縣在今長湍府南二十五裡〉北五裡。
先是。
遷都南京。
蔔于太廟。
不吉。
故不果遷。
又有白嶽之役。
時謂之新京。
遣使如元。
不至而復。
時。
元朝朝聘久絶。
初平紅賊。
遣使告元。
至遼陽。
道梗而還。
至是。
復遣益山君李公遂,戶部尙書朱思忠。
如元。
審賊勢。
至湯站。
〈在今鳳凰城界。
〉道梗還。
王怒。
復遣之。
至瀋陽數月。
又不得達而還。
八月。
除三年喪。
敎曰。
四方兵興。
用人爲急。
其除三年喪制。
前此雖許行三年喪。
然百日衰絰之習如舊。
但解官不仕而已。
〈按。
李牧隱贈金判事詩後序曰。
高麗自周封殷太師之後。
蓋變於夏矣。
喪未甞不三年也。
本國服制三年。
喪給暇百日。
餘以次降。
果以百日爲三年。
則祥禫在百日內矣。
今也不然。
朞而小祥。
再朞而大祥。
中月而禫。
皆有暇。
其爲二十七月明矣。
暇爲在官言也。
暇盡當視事。
吉?不同器。
服不得不除也。
餘人何與焉。
而自除服乎。
服雖除。
不飮酒食肉。
不處內。
心喪三年可也。
乃曰。
吾暇已盡。
吾服已除。
無所不爲。
蓋亦不思而已矣。
原其弊。
在於在官者之暇起復之泛及。
而無職守者效之。
而民庶又效之。
因循苟簡。
遂不知其失。
是以。
能終三年。
惟廬墓者爲然。
雖於聖人之制有慊。
以今禮制蕩然之時。
能盡人子之至情。
其道莫尙乎此。
故國家表其宅裡。
而人稱爲孝子。
雖聖人復起。
亦所不易也。
按據此則麗朝喪禮之紊可知矣。
至聖朝。
禮敎粲然大明。
雖奴隷之賤。
必行三年。
〉 冬十一月。
移禦白嶽新宮。
○富原侯偰遜卒。
遜。
回鶻人。
仕元爲正字。
王之在元。
與遜有舊。
遜避兵東來。
王待之甚厚。
封富原侯。
至是卒。
〈有近思齋逸藁行世。
〉子長壽亦世其文。
以名世。
是歲。
以東北面稱朔方江陵道。
辛醜十年春正月。
王在白嶽新宮。
○赤祲竟天。
○以崔瑩爲西北面都廵察使。
時。
瘡痍未起。
餓莩相望。
瑩置賑濟塲。
給糧種勸耕農。
收瘞戰亡骸骨。
加緻仕尹澤政堂文學。
澤雖緻仕。
自以先朝顧托。
知無不言。
言或切直。
王亦優容。
常稱叟不名。
一日。
語王曰。
近來饑饉薦至。
加以師旅。
民病極矣。
前構南京。
今營白嶽。
民何以堪。
又曰。
用人爲政之本。
乞進賢退不肖。
又曰。
凡事仁柔不斷。
委之大臣。
未卽區處。
因仍之間。
其害已成。
救之莫及。
王色變。
俄執巵賜之酒。
侍中洪彥博出歎曰。
不知尹公戅直至此。
吾輩不及也。
二月。
以我桓祖爲東北面兵馬使。
?官上?以爲。
李〈諱〉東北面人。
而又本界千戶也。
不可使爲鎭帥。
王不允。
賜宴慰行。
尋加戶部尙書。
令百官各薦賢良二人。
○三月。
王至自白嶽。
○倭冦南界。
南海固城蔚州巨濟等地。
皆被焚掠。
未幾。
又入東萊等地。
奪掠漕船。
又冦梁密金泗等地。
侍禦史田祿生。
出按全羅道。
奏曰。
自有倭冦以來。
一道置戍。
多至十八所。
軍將虐州郡以立威。
役戍卒以濟私。
遂使凋弊逃散。
及冦至。
更徵州郡兵。
謂之煙戶軍。
未見禦冦。
秪增害民。
不若罷諸戍。
令州郡。
謹烽燧嚴斥候。
以應變。
如不得已。
當審其要害。
省其戍所。
則民力舒而軍餉節矣。
朝廷不能用。
夏四月辛巳朔。
日食旣。
○西北面大饑。
人相食。
都僉議使司啓。
年兇無以賑活。
良人不能自食者。
令富人食而役止其身。
人有奴婢而不能養。
令食之。
永爲奴婢。
王惡其認民爲隷。
焚其書。
我桓祖卒。
王悼甚。
遣使吊慰緻賻。
士大夫鹹驚曰。
東北面無人矣。
〈按。
牧隱桓祖碑。
薨在庚子歲。
則史雲辛醜。
誤。
見考異。
〉 五月。
上洛侯金永煦卒。
永煦性嚴重。
親姻故舊。
有匱乏者。
無不賙急。
其孫士安士衡。
年皆踰冠。
或曰。
盍爲之求官。
曰。
子弟果賢。
國家自用之。
苟不賢。
雖求而得之。
其可保乎。
聞者乃服。
謚貞簡。
六月。
京城大井黃沸。
諺雲。
此井赤濁則有兵。
秋七月。
張士誠遣使來聘。
○八月。
王日講佛書于內殿。
王邀僧普印等于內殿。
日講傳燈錄。
史臣曰。
是時。
四方兵動。
連歲旱荒。
戰骨暴野。
餓莩載塗。
王當惕慮。
與大臣碩儒。
講論先王之道。
延訪當世之務。
圖保民社。
而乃招集緇徒。
談空是務。
喪心志蔑仁義。
其卒也。
敬辛旽而作相。
尊懶翁而爲師。
大起佛宇。
以求公主之冥福。
誅及無辜。
視如草芥而不卹。
釀禍蕭墻。
爲四方笑。
異端之害國家。
奚獨蕭梁哉。
九月。
遣使如元。
○復置征東省官。
以朝元道路復通也。
禿魯江〈今江界〉萬戶樸義反。
討誅之。
遣刑部尙書金璡討之。
璡請濟師。
時。
我太祖以金吾衛上將軍。
爲東北面上萬戶。
王命援之。
太祖以親兵一千五百人赴之。
義已率其黨。
逃入江界。
捕誅之。
冬十月。
地震。
○紅賊復大擧來侵。
以李芳實爲西北面都指揮使。
僞平章潘誠沙劉關先生朱元帥等十餘萬衆。
丁酉。
渡鴨綠江。
冦朔州。
以芳實爲都指揮使。
遣同知樞密李餘慶。
柵守岊嶺。
未幾。
賊進屯撫州。
〈今寧邊舊址在府北二十五裡。
〉芳實以彼衆我寡。
斂兵退。
移順〈今順安〉殷〈今殷山〉成三州陽巖〈今陽德〉樹德〈舊址在陽德縣西七十裡〉江東三登祥原五縣民及粟于岊嶺柵。
以安祐爲上元帥。
金得培爲都兵馬使。
以禦賊。
賊復入泥城。
〈古址在今慈山府南三十裡非是今昌城是也。
〉邊報日急。
朝廷遣祐等。
將兵西下。
又遣使諸道點兵。
令百官及僧寺。
出戰馬有差。
集都人。
修城門。
十一月。
廉悌臣罷。
以洪彥博爲侍中。
○安祐李芳實等。
擊賊于價延博等州。
連戰敗之。
以祐爲都元帥。
進屯安州。
○賊襲安州。
官軍敗績。
上將軍李蔭趙天柱戰死。
是役也。
賊獲指揮使金景磾。
爲其元帥。
移文曰。
將兵百十萬而東。
其速迎降。
遣平章事金鏞參知政事鄭世雲等。
守岊嶺。
賊襲擊之。
諸軍大潰。
王南奔。
時。
安州敗報至。
京城震恐。
己未。
以世雲爲軍容軆察使。
庚申。
遣鄭思道金?。
守岊嶺柵。
平章李公遂屯竹田。
辛酉。
我太祖斬賊王元帥以下百餘級以獻。
癸亥。
復以鏞爲捴兵官。
柳淵爲兵馬使。
追守岊嶺。
是夜。
賊伏兵萬餘於柵傍。
雞鳴。
以鐵騎五千。
攻破柵門。
〈按兵法。
據險自固。
必謹斥堠。
而賊來而不知者。
何也。
〉我軍大潰。
安祐金得培等。
單騎奔還。
乙醜。
祐行收兵。
與鏞等屯金郊驛。
鏞遣左散騎崔瑩。
奏請京兵。
王知事急。
遂謀避亂。
侍中洪彥博以爲。
先王基緖。
不可隳也。
勸王自將。
與民効死。
知樞密柳淑曰。
國所恃者。
城池與糧餉也。
今城未完倉無儲。
將何以守。
王遂決策南幸。
先出婦女老弱。
人心洶洶。
是日。
賊先鋒至興義驛。
丙寅。
王及公主。
奉太後將南幸。
黎明。
鏞祐芳實等馳至。
鹹謂京城不可不守。
瑩尤痛甚。
大叫曰。
願上少留。
募丁壯守宗社。
宰相相顧默然。
平明。
駕幸旻天寺。
分遣近臣通衢。
大呼招集義兵。
都人皆散。
應者纔數人。
祐等無如之何。
白王曰。
臣等留此禦賊。
請王行。
王遂出崇仁門。
公主亦乘馬。
次妃李氏所騎馬羸弱。
見者下淚。
於是。
從臣惟洪彥博李嵒金鏞慶千興柳濯鄭世雲等二十八人。
都人老幼顚仆。
子母相棄。
躪藉滿野。
哭聲動天地。
王至臨津。
駐駕江岸。
顧瞻山河。
謂元松壽李穡曰。
如此風景。
正宜聯句。
〈按。
恭愍聯句之說。
世皆笑之。
然恭愍自是剛敏聡俊人。
豈爲此歇後之語乎。
蓋兵亂波蕩之中。
人心遑怯。
故亦出於鎭定之意。
而後人徒以下流之惡歸之。
未之察爾。
〉 分遣諸道巡問使。
遣柳濯于慶尙道。
李春富于全羅道。
李成瑞于楊廣道。
姜碩于交州道。
徵調兵馬。
賊入京城。
辛未。
賊陷京城。
留屯數月。
殺牛馬。
張皮爲城。
灌水成冰。
人不得緣上。
又屠炙男女。
或燔孕婦乳爲食。
以恣殘虐。
十二月。
王至福州。
車駕初發京城。
倉卒不能成儀衛。
及至延曙驛。
〈在今楊州府西六十裡。
〉忠淸按廉使安宗源。
忠州牧樸曦等來謁。
旣而淸州尙州等兵馬繼至。
始成儀?。
次利川。
禦衣濕凍。
燎薪自溫。
時。
到處人民潰散。
供億不給。
於是。
下安宗源等巡軍。
十二月壬辰。
始至福州。
宗源。
軸之子也。
以鄭世雲爲捴兵官。
督諸軍擊賊。
初。
王次慶安驛。
〈在今廣州府南三十裡。
〉中郞將林堅味。
言於宰樞曰。
賊已入京都。
臨津以北。
非我有也。
請徵諸道兵討之。
宰樞不應。
卽涕泣白王。
王曰。
其如倉卒何。
世雲性忠淸。
日夜憂憤。
以掃賊恢復自任。
及至福州。
屢請於王。
亟下哀痛之敎。
以慰民心。
遣使督諸道兵討賊。
王遂命世雲。
賜敎書。
授節鉞遣之。
世雲詣都堂。
憤然揚言曰。
吾甚寒微。
如吾爲相。
國家宜亂。
語侵諸相。
謂柳淑曰。
明日吾當出師。
公其往簽軍。
軍若後期。
公亦不得免責。
淑卽往督之。
又謂金鏞曰。
今兩相玩冦如此。
孰不效之耶。
若不殲賊。
縱竄匿山谷。
可得而生。
可得而國乎。
世雲將發。
附奏曰。
諸將有報獲賊者。
勿先論賞。
臣雖捕獲。
不敢數馳報。
以煩驛騎。
大戰之後。
具狀上聞。
王許之。
世雲遂行。
西京人高敬。
至軍前。
言府民脫賊者無慮萬人。
請遣將鎭撫。
世雲大悅。
遣禮部尙書李珣。
往撫之。
督赴京城。
王幸映湖樓。
乙未。
王幸映湖樓。
〈在今安東府南五裡。
〉觀望良久。
旣而下樓。
乘舟遊賞。
觀者如堵。
有返袂興嗟者。
〈先是有讖言。
牛大吼龍離海。
淺水弄淸波。
又雲。
忽有一南冦。
深入卧牛峯。
至是人曰。
昔聞其語。
今見其驗。
〉 賊陷原州。
牧使宋光彥死之。
時。
賊據京城。
遊兵四出。
剽掠州郡。
或降或潰。
丁未。
陷原州。
牧使宋光彥死之。
賊遊騎至安邊府。
邑人詐降。
饗酒盡殺之。
塩州人郞將金長壽。
擊賊殺百四十餘人。
走報行在。
陞爲上將軍。
江華府詐降賊。
裨將王同僉。
伏兵盡殺之。
賊不敢入境。
壬寅十一年春正月。
王在福州。
○捴兵官鄭世雲都元帥安祐等。
大破紅賊。
收復京城。
甲子。
安祐李芳實黃裳〈石奇之子〉韓方信李餘慶金得培安遇慶李龜壽崔瑩等諸將。
率兵二十萬。
屯東郊天壽寺。
〈寺在松京保定門外三裡。
〉世雲督令進軍。
圍京城。
自退屯兜率院。
〈在臨津渡東岸。
〉時方雨雪。
賊弛備。
餘慶當崇仁門。
〈松京東
河中小人。
平生罪惡。
固不勝誅。
恭愍卽位。
不能正刑。
使居首揆。
一朝以暗昧殺之。
猶未免殺大臣之名。
惡能徵惡而服人心乎。
秋七月。
侍中緻仕李淩幹卒。
○八月。
定宗廟昭穆位次。
命李齊賢。
定昭穆之次。
齊賢上議曰。
宗廟之制。
天子七廟。
諸侯五廟。
太祖百世不遷。
太祖而下。
父爲昭居左。
子爲穆居右。
昭穆百世亦不變。
故春秋左氏傳。
有文之昭武之穆之文。
尙書謂文王曰穆考。
武王曰昭考。
是昭穆不變之明證也。
其兄弟相代者。
公羊傳以爲昭穆同班。
大宋祫享圖。
太祖與太宗哲宗與徽宗欽宗與高宗。
各位一世。
是兄弟同班之法也。
今一堂五室。
而二十二陵神主。
一行而列。
所宜拓廣釐正。
而不可造次而就。
未就之間。
四時之事。
無所於享。
且於五室。
畧依東漢以來同堂異室之制。
其二十二神主。
各爲一房以別之。
太祖惠宗顯宗爲不遷。
則太祖之昭定光戴安於此。
無先之者居中室。
而以西爲上。
景成居西第一室之第一第二房。
順宣肅居第三第四第五房。
仁宗居第六房。
煕康居第七第八房而爲穆。
穆德靖文居東第一室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房。
獻睿居第五第六房。
毅明神居第七第八第九房。
高宗居第十房而爲昭。
合於左昭右穆兄弟同班之義。
若夫五室拓而廣之。
昭穆釐而正之。
則乞下中書。
令禮官博士。
詳定施行。
以金得培爲西北面紅頭軍倭賊防禦都指揮使。
崔瑩爲東北面軆覆使。
時。
倭冦出沒沿海。
北方又有紅頭賊聲息。
故有是命。
九月。
政堂文學安輔卒。
輔性剛直廉潔。
喜讀史漢。
爲文章。
去華取實。
達而已矣。
臨事務遵大體。
畧不依違顧望。
且不事生産。
及歿。
家無擔石之儲。
輔甞曰。
吾無子。
門生卽吾子也。
其門生李寶林禹玄寶鄭習仁李元齡等。
得人之盛。
當世稱之。
謚文敬。
遣塩鐵別監于諸道。
諫官李穡田祿生李寶林鄭樞等。
上書論塩鐵別監之弊曰。
今特遣別監。
以塩鐵爲名。
民聽必駭。
下一新令。
吏緣爲奸。
弊生百端。
別監必欲多得稅布。
因而要寵。
民不受塩。
無異平日。
納布之苦。
今益甚矣。
若令存撫按廉行之。
民以爲常。
不至驚駭。
特以歲月課其功緖。
民不敢違。
必有成效。
況永陵之時。
凡所聚斂。
無所不爲。
獨於塩鐵別監。
一試之而不復議。
況今一遵祖宗之法。
以淸明爲治。
而議及於此。
恐爲盛代之累。
王召宰相?省。
問塩鐵利害。
穡寶林稱疾。
祿生樞固執前議。
左諫議南兢。
與同列不相能。
獨曰。
遣之便。
左侍中廉悌臣言。
塩鐵使業已定矣。
不可改也。
王從之。
閏月。
改中外冠服之色。
司天少監于必興。
上書言。
玉龍記雲。
我國始于白頭。
終于智異。
其勢水根木幹之地。
以黑爲父母。
靑爲身。
若風俗順土則昌。
逆土則災。
風俗者。
君臣衣服冠蓋樂調禮器是也。
自今。
文武百官黑衣靑笠。
僧黑巾大冠。
女黑羅。
又諸山栽松茂密。
凡器用鍮銅瓦器。
以順土風。
從之。
〈按。
僿說曰。
人謂我東尙靑黑。
出自道詵。
麗太祖崇信道詵至矣。
訓要不及此。
忠烈元年。
太史局請禁白色。
又不及道詵。
至是。
始書玉龍記。
意者玉龍之說。
或多後來所益也。
詵若有此說。
宜僧徒之先遵。
而白衲白巾。
今古不變。
何也。
其不可信如此。
據天下地圖。
衆水同歸于海。
則五嶽山脈。
莫非木幹。
然殷人尙白而享國五百年。
後微子朝周。
有客白馬之詩。
可證。
與箕子白馬朝周之說合。
東俗因之。
厥享國又千歲。
安在乎木之受制耶。
禮不忘本。
我國之白衣。
其義實協。
不但不必改。
亦不當禁也。
白色尙禁。
器什銅鐵。
必將並禁而後方可耳。
〉 地大震。
○赦。
○加上忠烈以下尊號。
事元以後。
本國不敢私上諡號。
至是。
始上忠烈號曰景孝。
忠宣曰宣孝。
忠肅曰懿孝。
忠惠曰獻孝。
忠穆曰顯孝。
倭冦喬桐。
先是。
倭入昇天府。
取忠宣王及韓國公主眞而去。
遣上將軍李雲牧將軍李蒙古大。
追捕倭冦。
至是。
冦喬桐。
雲牧等怯懦不戰。
繫廵軍。
冬十月。
始行三年喪。
諫官李穡請之也。
東北面大飢。
戊戌七年春二月。
以黃石奇爲門下侍郞。
金鏞爲中書侍郞。
並同平章事。
○三月。
修京都外城。
王以修築京城。
訪大臣耆老。
李齊賢上書言。
太祖東征西討。
不能用瘡痍之民。
起土木之役。
故不城松京。
顯王初。
契丹蹂躪京邑。
當時若有城郭之固。
未必若此其甚也。
其後。
始築城郭。
故金山王子車羅大。
不能入京都。
城郭之當修。
無智愚皆知之。
旣有此議。
雖有陰陽拘忌。
礭然不改。
然後可就也。
王從之。
未幾。
參知政事慶千興言。
四方兵起。
瘡痍饑饉。
若築城。
民不堪。
王命宰樞。
議罷役。
千興。
斯萬之子也。
夏四月。
大旱。
○赦。
○以崔瑩爲楊廣全羅道軆覆使。
仍命不能禦倭者按廉以下。
悉以軍法論。
以李達衷爲東北面兵馬使。
達衷性剛直不撓。
有識鑑。
及其還也。
我桓祖餞于野。
我太祖侍立。
桓祖行酒。
達衷立飮。
太祖行酒。
達衷跪飮。
桓祖怪問之。
曰。
此子誠異人。
非公所及。
公之家業。
此子必能大之。
因以子孫屬之。
徙沿海倉廩於內地。
全羅道鎭邊使高用賢。
以倭冦請徙也。
五月。
方國珍遣使來聘。
時。
中原亂。
國珍據台州。
海陽人來奔。
趙小生等逃居海陽。
海陽人完者不花等千八百人來投。
倭焚喬桐 倭自三月以後。
燒角山戍〈在今延安府東三十五裡〉船三百艘。
又冦韓州〈今韓山〉及鎭城倉。
〈在臨陂之鎭浦一名朝宗浦。
〉侵沔州〈今沔川〉龍城。
〈今水原。
〉兵至窄梁。
又焚喬桐。
京城戒嚴。
發坊裡丁爲戰卒。
以安祐李春富。
爲東西江〈東江在今豊德府東三十裡。
西江卽禮成江在開城西三十裡。
二江爲麗時漕運湊泊處。
〉兵馬使。
未幾。
以軍餉不繼。
皆召還。
遣十二徒官于諸道。
鬻布市米。
以無糧也。
歲以爲常。
〈按。
麗世太學外私學有十二徒。
徒亦有官。
以管領。
據此可知也。
〉 六月戊辰朔。
日食。
○大赦。
○秋七月。
太白晝見。
○以李穡爲右副承宣。
時。
諫官言事。
忤權貴。
一時左遷。
穡擬尙州將發。
獨留穡拜是職。
王謂宰相曰。
李穡才德出衆。
非他人比。
用舍不如此。
無以伏人心。
由是。
參掌機密凡七年。
裨益弘多。
張士誠遣使來聘。
時。
士誠據杭州。
稱太尉。
遣使來獻沉香山水精山玉帶等物。
又江浙海島防禦丁文彬。
通書獻土物。
王答士誠書。
令李穡答文彬書。
倭焚全羅道漕船。
時。
倭冦爲梗。
漕運不通。
以漢人張仁甫等六人。
爲都綱。
各授唐船一艘戰卒百五十人。
漕全羅稅租。
至黔毛浦。
〈在今扶安縣南五十一裡。
〉賊乘風縱火焚之。
我師死傷多。
賊又焚花之梁。
〈今未詳。
〉又冦仁州。
〈今仁川。
〉 八月。
城西江。
○以李嵓守侍中。
卽君侅也。
九月。
遣人。
相都于遂安谷州。
以倭冦漸逼。
有遷都之議。
而二邑近峽故也。
冬十月。
大雷雨。
○地震。
○十一月。
赦。
以災異屢興也。
十二月乙醜朔。
日食。
己亥八年春正月。
黃石奇罷。
以李承慶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承慶仕元。
爲禦史廉訪諸路。
以能斷決聞。
奔母喪東還。
元召之不赴。
王拜是職。
夏四月。
張士誠丁文彬遣使來聘。
○納李氏爲惠妃。
時。
王久無嗣。
宰樞言。
公主無子。
請選名家女宜子者。
於是。
納李齊賢女。
封惠妃。
旣而公主悔之。
不進膳。
譖構交興。
公主始有妬媢之心。
五月。
有蟻相闘。
時有赤黑蟻成群相戰。
司天監奏。
兵志曰螻蟻戰。
兵大興。
明年是月是日。
復有蟻闘之妖。
皆五月初六日也。
倭入禮成江。
時。
倭冦縱橫沿海諸郡。
至是。
入禮成江。
又焚甕津縣。
六月。
賜洪彥博等功臣號。
論誅諸奇功。
錄洪彥博慶千興安祐鄭世雲柳淑金得培等十九人安社功臣號。
賜鐵券。
淑謂諸功臣曰。
此功券卽罪案也。
願諸公相勉同心。
以報王室。
無復私黨。
新製樂器。
自國都遷徙之後。
樂工散亡。
聲音廢失。
至是。
?官建議。
請新製樂器。
從之。
秋七月。
前贊成事閔思平卒。
思平少有器局。
性溫雅。
睦姻親。
善交遊。
雖有怫戾。
不以爲言。
終必赧服。
居官處事。
不爲崖異。
以詩書自娛。
諡文溫。
〈有及庵集行世。
〉 張士誠丁文彬遣使來聘。
○八月。
方國珍遣使來聘。
○冬十一月。
放海靑。
東北面兵馬使鄭暉獻海靑。
王曰。
今軍務方興。
宜崇儉約。
安用珍禽。
放之。
遼瀋流民來投。
凡二千三百餘戶。
避亂來投。
分處西北郡縣。
官給資糧。
先是。
國人亦多渡江居生者。
至是。
以兵亂皆自還。
紅頭賊入邊。
以慶千興爲西北面元帥。
安祐副之。
時。
紅賊遍天下。
賊魁關先生破頭潘等。
進陷元上都。
轉掠遼陽。
是年二月。
貽書本國。
諭以恢復中原之意。
至是。
其黨三千人。
渡鴨綠江。
剽竊而去。
都指揮使金元鳳。
匿不報。
十二月。
紅頭賊陷義靜麟州。
以李嵒爲西北面都元帥。
以禦之。
丁卯。
賊魁僞平章毛居敬。
衆號四萬。
冰渡鴨綠江。
陷義州。
殺副使朱永世及州民千餘人。
戊辰。
陷靜州。
殺都指揮使金元鳳。
遂陷麟州。
安祐進兵拒卻之。
朝廷以李嵒爲西北面都元帥。
慶千興副之。
領崔瑩等諸將禦之。
金得培爲都指揮使。
李春富爲西京尹。
李仁任爲西京存撫使。
進禦之。
殺康允忠。
允忠坐釋器獄。
貶東萊。
至是殺之。
又殺前代言洪開道上將軍孫巨源。
時議寃之。
兪氏曰。
康允忠通君母。
用事兩朝。
擧國切齒久矣。
今誅之而國人稱寃。
何哉。
不以其罪罪之也。
昔孟椒以斬關盟臧孫而臧紇服。
子産以三木加黑肱而鄭國畏。
誠以罪名當而誅罰必也。
恭愍不明此義。
使元惡優容幾十年。
竟以微罪殺之。
人心之不服。
無足怪也。
安祐敗賊兵于淸江。
乙亥。
賊入鐵州。
〈今鐵山古址在今治北三十五裡。
〉時。
祐將七十騎。
行戰地。
登山息馬。
猝値賊帥毛貴揚兵大至。
將士失色。
祐談笑自若。
便旋盥漱。
從容跨馬。
引兵直前。
阻淸江〈在今宣川郡北四十裡〉而陣。
判官丁贊。
奮劒大呼。
先登橋。
斬賊將一人。
賊稍卻。
祐與李芳實等。
奮擊大破之。
賊退屯麟靜等州。
未幾。
祐與金得培進戰。
爲賊所敗。
退還定州。
慶千興率兵千餘。
屯安州。
畏賊不敢戰。
王怒。
欲論以軍法。
洪彥博言。
千興公廉謹篤。
然不閑將畧。
是用者過也。
王怒稍解。
李嵒退次黃州。
賊陷西京。
己卯。
嵒至西京。
諸軍未集。
而賊已近。
李春富度西京不可守。
欲焚倉庫。
退屯要害。
戶部郞中金先緻曰。
非計也。
賊遠闘。
鋒不可當。
欲賊中止。
不令猝入國中。
莫若啗以此城。
可令吾民東走。
賊見必怯我。
亦且小駐。
怯我心驕。
少駐氣衰。
俟我軍集。
可一旦襲取。
倉庫不可焚也。
嵒從之。
退屯黃州。
中外忷懼。
京城皆爲走計。
丁亥。
賊陷西京。
先緻。
得培之弟也。
罷李嵒。
以李承慶爲都元帥。
以嵒懦不能軍。
遣承慶代之。
督諸軍。
又命前贊成權適。
率僧兵赴征。
大饑。
○置諸州縣安集。
慶尙道賑濟使全以道。
還奏曰。
守令職在救民。
苟非其人。
民必受病。
舊制。
監務縣令。
必用登科士流。
今悉出胥徒。
侵漁百端。
況勸農桑修政敎乎。
又其階皆七八品。
秩卑人微。
豪強輕之。
恣行不法。
鄕邑殘弊。
王納其言。
以五六品爲安集。
欲革舊弊。
然安集非出於批目。
皆用時宰所擧。
以白牒之任。
其後。
軍功添設之官。
與工商之賤。
皆得爲之。
庚子九年春正月。
以鄭世雲爲西北面都廵察使。
○命百官。
宿衛毬庭。
數旬而罷。
時。
賊兵充斥。
官軍多不利。
王命禦史?。
會百官。
具兵仗僕從鞍馬芻糧。
宿衛毬庭數旬。
以習倉卒避賊之行。
又王與公主。
夜出後苑。
習騎馬。
王性不喜騎。
非宗廟朝會之事。
未甞出房闥。
故不閑跨馬。
諸軍進攻西京。
拔之。
賊退屯龍岡鹹從。
甲辰。
上將軍李芳實。
敗賊于鐵化。
〈廢縣在今黃州西三十裡。
〉斬百餘級。
丙午。
諸軍次生陽驛。
〈在今中和西二裡。
〉捴二萬。
時天寒。
士卒手足凍皴。
顚仆甚衆。
賊知我軍將進攻。
遂殺所虜義靜州及西京人以萬計。
積屍如丘。
我軍進攻西京。
步兵先入。
躪死者千餘人。
賊兵死者亦無慮數千。
賊退屯龍岡鹹從。
二月。
安祐李芳實。
攻賊于鹹從。
大破之。
賊遁。
以祐爲安州都萬戶。
芳實爲上萬戶。
金於珍爲副。
己未。
祐等進軍鹹從。
賊乘我未陣。
突擊。
我師敗。
賊以精騎躡之。
祐等殿拒。
賊不得逼。
會。
西北面千戶丁臣桂。
引兵適至。
殊死戰。
賊追乃止。
我軍死亡千餘人。
壬申。
諸軍又戰于鹹從。
判開城府事辛富。
將軍李堅死之。
於是。
諸軍力戰。
賊勢窮。
入柵自保。
我步兵入柵擊之。
騎兵環柵亂射。
殺二萬級。
擒僞元帥沈刺黃志善。
賊退保甑山縣。
芳實以精騎一千。
追至延州江。
〈今未詳。
〉祐於軫金得培繼進。
賊窘渡江。
冰陷死者數千。
登岸作隊。
爲抗拒狀。
我軍疑窮冦死戰。
斂兵不追。
是夜賊遁。
癸酉。
芳實蓐食追之。
賊徒飢困。
安鐵數州之間。
死者相枕。
追至古宣州。
以精騎蹙之。
餘賊三百餘。
一日一夜至義州。
渡江而去。
祐等初從鴨綠。
抵西京。
又自鹹從。
還至鴨綠。
凡九戰。
遂告捷于王。
命泥城萬戶金璡。
守鴨綠夏防。
三月。
慶千興等班師。
賜李承慶慶千興安祐李芳實金得培等功臣號。
張士誠遣使來聘。
○夏四月。
紅賊復冦海西道。
李芳實擊走之。
紅賊復以舟師七十艘。
泊西海道豊州〈今豊川〉碧達浦〈在今豊川北二十五裡〉及西京德島席島〈二島今未詳〉等處。
入鳳州。
〈今鳳山。
〉燒城門。
又百餘艘。
入安嶽。
奪掠錢糓。
又侵黃州安州。
王遣芳實。
擊賊于豊州。
賊乘舟遁去。
王宴群臣。
賜芳實玉帶玉纓以寵之。
公主曰。
何不愛至寶。
輕以與人。
王曰。
使我宗社不爲丘墟。
百姓不爲魚肉。
皆芳實功也。
予雖割肌膚以與之。
尙不能報。
況此物乎。
遣使報聘于張士誠。
時。
士誠使價聘獻。
歲或二三。
朝廷遣金伯環權仲和報之。
倭冦泗州角山。
〈在今晉州府南七十六裡。
〉○大旱。
赦。
自二月不雨。
至于是月。
王爲之日一食。
禱雨禁酒。
下敎理寃獄。
宥二罪以下。
除各道塩稅。
○五月。
倭冦楊廣道。
以柳濯爲兵馬都統使。
率諸將禦之。
倭冦全羅道。
已而進冦楊廣道。
焚掠平澤牙州新平〈今屬洪州。
在州北九十裡。
越入沔川之東村。
本百濟沙平縣。
〉等縣。
又焚龍城〈廢縣在今水原府南五十裡〉等十餘縣。
京城戒嚴。
以濯爲京畿兵馬都統使。
李春富及我桓祖。
爲東西江兵馬使。
發坊裡丁爲軍。
又令百官助戰。
諫官拜辭。
參政鄭世雲曰。
諫官從軍。
古所未聞。
如國軆何。
王特免之。
國子博士等上言。
臣等侍夫子廟庭。
學官從軍。
古無其例。
侍中廉悌臣李嵒皆曰。
爾雖不侍孔子。
孔子焉逃。
僉書金希祖。
〈倫之子。
〉爭之不得。
〈按。
諫官補闕拾遺。
糾整百僚。
學官談論經史。
闡揚儒化。
其於披堅執銳。
賈勇健闘。
非其所能也。
今驅豸冠章甫之徒。
而納之死地。
奚特驅市人而與之戰乎。
使其中有武勇智畧之士。
別薦而用之可也。
身帶諫官博士之任。
而出赴行陣。
是何道理。
廉悌臣李嵒。
號爲當時名臣。
而其言之悖慢如此。
麗末宰相之無識。
至於此哉。
〉○彥陽伯金敬直。
〈希祖之兄。
〉詣闕聞宰樞博奕戱謔聲。
歎曰。
國家其將亡乎。
宰相雖在太平之世。
尙不可耽戱。
況今幹戈搶攘。
饑饉薦臻乎。
閏月。
倭掠江華。
殺三百餘人。
掠米四萬餘石。
又焚喬桐。
平章事李承慶卒。
初。
承慶受任。
在生陽驛。
以諸將不盡力擊賊。
憤惋不食。
遂得疾還家。
不視事。
王稱其忠義。
不置。
竟卒。
六月。
大饑。
全羅慶尙道尤甚。
死亡過半。
京城米五升直布一匹。
京城大水。
○秋七月。
王幸白嶽。
相遷都之地。
白嶽在臨津縣〈廢縣在今長湍府南二十五裡〉北五裡。
先是。
遷都南京。
蔔于太廟。
不吉。
故不果遷。
又有白嶽之役。
時謂之新京。
遣使如元。
不至而復。
時。
元朝朝聘久絶。
初平紅賊。
遣使告元。
至遼陽。
道梗而還。
至是。
復遣益山君李公遂,戶部尙書朱思忠。
如元。
審賊勢。
至湯站。
〈在今鳳凰城界。
〉道梗還。
王怒。
復遣之。
至瀋陽數月。
又不得達而還。
八月。
除三年喪。
敎曰。
四方兵興。
用人爲急。
其除三年喪制。
前此雖許行三年喪。
然百日衰絰之習如舊。
但解官不仕而已。
〈按。
李牧隱贈金判事詩後序曰。
高麗自周封殷太師之後。
蓋變於夏矣。
喪未甞不三年也。
本國服制三年。
喪給暇百日。
餘以次降。
果以百日爲三年。
則祥禫在百日內矣。
今也不然。
朞而小祥。
再朞而大祥。
中月而禫。
皆有暇。
其爲二十七月明矣。
暇爲在官言也。
暇盡當視事。
吉?不同器。
服不得不除也。
餘人何與焉。
而自除服乎。
服雖除。
不飮酒食肉。
不處內。
心喪三年可也。
乃曰。
吾暇已盡。
吾服已除。
無所不爲。
蓋亦不思而已矣。
原其弊。
在於在官者之暇起復之泛及。
而無職守者效之。
而民庶又效之。
因循苟簡。
遂不知其失。
是以。
能終三年。
惟廬墓者爲然。
雖於聖人之制有慊。
以今禮制蕩然之時。
能盡人子之至情。
其道莫尙乎此。
故國家表其宅裡。
而人稱爲孝子。
雖聖人復起。
亦所不易也。
按據此則麗朝喪禮之紊可知矣。
至聖朝。
禮敎粲然大明。
雖奴隷之賤。
必行三年。
〉 冬十一月。
移禦白嶽新宮。
○富原侯偰遜卒。
遜。
回鶻人。
仕元爲正字。
王之在元。
與遜有舊。
遜避兵東來。
王待之甚厚。
封富原侯。
至是卒。
〈有近思齋逸藁行世。
〉子長壽亦世其文。
以名世。
是歲。
以東北面稱朔方江陵道。
辛醜十年春正月。
王在白嶽新宮。
○赤祲竟天。
○以崔瑩爲西北面都廵察使。
時。
瘡痍未起。
餓莩相望。
瑩置賑濟塲。
給糧種勸耕農。
收瘞戰亡骸骨。
加緻仕尹澤政堂文學。
澤雖緻仕。
自以先朝顧托。
知無不言。
言或切直。
王亦優容。
常稱叟不名。
一日。
語王曰。
近來饑饉薦至。
加以師旅。
民病極矣。
前構南京。
今營白嶽。
民何以堪。
又曰。
用人爲政之本。
乞進賢退不肖。
又曰。
凡事仁柔不斷。
委之大臣。
未卽區處。
因仍之間。
其害已成。
救之莫及。
王色變。
俄執巵賜之酒。
侍中洪彥博出歎曰。
不知尹公戅直至此。
吾輩不及也。
二月。
以我桓祖爲東北面兵馬使。
?官上?以爲。
李〈諱〉東北面人。
而又本界千戶也。
不可使爲鎭帥。
王不允。
賜宴慰行。
尋加戶部尙書。
令百官各薦賢良二人。
○三月。
王至自白嶽。
○倭冦南界。
南海固城蔚州巨濟等地。
皆被焚掠。
未幾。
又入東萊等地。
奪掠漕船。
又冦梁密金泗等地。
侍禦史田祿生。
出按全羅道。
奏曰。
自有倭冦以來。
一道置戍。
多至十八所。
軍將虐州郡以立威。
役戍卒以濟私。
遂使凋弊逃散。
及冦至。
更徵州郡兵。
謂之煙戶軍。
未見禦冦。
秪增害民。
不若罷諸戍。
令州郡。
謹烽燧嚴斥候。
以應變。
如不得已。
當審其要害。
省其戍所。
則民力舒而軍餉節矣。
朝廷不能用。
夏四月辛巳朔。
日食旣。
○西北面大饑。
人相食。
都僉議使司啓。
年兇無以賑活。
良人不能自食者。
令富人食而役止其身。
人有奴婢而不能養。
令食之。
永爲奴婢。
王惡其認民爲隷。
焚其書。
我桓祖卒。
王悼甚。
遣使吊慰緻賻。
士大夫鹹驚曰。
東北面無人矣。
〈按。
牧隱桓祖碑。
薨在庚子歲。
則史雲辛醜。
誤。
見考異。
〉 五月。
上洛侯金永煦卒。
永煦性嚴重。
親姻故舊。
有匱乏者。
無不賙急。
其孫士安士衡。
年皆踰冠。
或曰。
盍爲之求官。
曰。
子弟果賢。
國家自用之。
苟不賢。
雖求而得之。
其可保乎。
聞者乃服。
謚貞簡。
六月。
京城大井黃沸。
諺雲。
此井赤濁則有兵。
秋七月。
張士誠遣使來聘。
○八月。
王日講佛書于內殿。
王邀僧普印等于內殿。
日講傳燈錄。
史臣曰。
是時。
四方兵動。
連歲旱荒。
戰骨暴野。
餓莩載塗。
王當惕慮。
與大臣碩儒。
講論先王之道。
延訪當世之務。
圖保民社。
而乃招集緇徒。
談空是務。
喪心志蔑仁義。
其卒也。
敬辛旽而作相。
尊懶翁而爲師。
大起佛宇。
以求公主之冥福。
誅及無辜。
視如草芥而不卹。
釀禍蕭墻。
爲四方笑。
異端之害國家。
奚獨蕭梁哉。
九月。
遣使如元。
○復置征東省官。
以朝元道路復通也。
禿魯江〈今江界〉萬戶樸義反。
討誅之。
遣刑部尙書金璡討之。
璡請濟師。
時。
我太祖以金吾衛上將軍。
爲東北面上萬戶。
王命援之。
太祖以親兵一千五百人赴之。
義已率其黨。
逃入江界。
捕誅之。
冬十月。
地震。
○紅賊復大擧來侵。
以李芳實爲西北面都指揮使。
僞平章潘誠沙劉關先生朱元帥等十餘萬衆。
丁酉。
渡鴨綠江。
冦朔州。
以芳實爲都指揮使。
遣同知樞密李餘慶。
柵守岊嶺。
未幾。
賊進屯撫州。
〈今寧邊舊址在府北二十五裡。
〉芳實以彼衆我寡。
斂兵退。
移順〈今順安〉殷〈今殷山〉成三州陽巖〈今陽德〉樹德〈舊址在陽德縣西七十裡〉江東三登祥原五縣民及粟于岊嶺柵。
以安祐爲上元帥。
金得培爲都兵馬使。
以禦賊。
賊復入泥城。
〈古址在今慈山府南三十裡非是今昌城是也。
〉邊報日急。
朝廷遣祐等。
將兵西下。
又遣使諸道點兵。
令百官及僧寺。
出戰馬有差。
集都人。
修城門。
十一月。
廉悌臣罷。
以洪彥博爲侍中。
○安祐李芳實等。
擊賊于價延博等州。
連戰敗之。
以祐爲都元帥。
進屯安州。
○賊襲安州。
官軍敗績。
上將軍李蔭趙天柱戰死。
是役也。
賊獲指揮使金景磾。
爲其元帥。
移文曰。
將兵百十萬而東。
其速迎降。
遣平章事金鏞參知政事鄭世雲等。
守岊嶺。
賊襲擊之。
諸軍大潰。
王南奔。
時。
安州敗報至。
京城震恐。
己未。
以世雲爲軍容軆察使。
庚申。
遣鄭思道金?。
守岊嶺柵。
平章李公遂屯竹田。
辛酉。
我太祖斬賊王元帥以下百餘級以獻。
癸亥。
復以鏞爲捴兵官。
柳淵爲兵馬使。
追守岊嶺。
是夜。
賊伏兵萬餘於柵傍。
雞鳴。
以鐵騎五千。
攻破柵門。
〈按兵法。
據險自固。
必謹斥堠。
而賊來而不知者。
何也。
〉我軍大潰。
安祐金得培等。
單騎奔還。
乙醜。
祐行收兵。
與鏞等屯金郊驛。
鏞遣左散騎崔瑩。
奏請京兵。
王知事急。
遂謀避亂。
侍中洪彥博以爲。
先王基緖。
不可隳也。
勸王自將。
與民効死。
知樞密柳淑曰。
國所恃者。
城池與糧餉也。
今城未完倉無儲。
將何以守。
王遂決策南幸。
先出婦女老弱。
人心洶洶。
是日。
賊先鋒至興義驛。
丙寅。
王及公主。
奉太後將南幸。
黎明。
鏞祐芳實等馳至。
鹹謂京城不可不守。
瑩尤痛甚。
大叫曰。
願上少留。
募丁壯守宗社。
宰相相顧默然。
平明。
駕幸旻天寺。
分遣近臣通衢。
大呼招集義兵。
都人皆散。
應者纔數人。
祐等無如之何。
白王曰。
臣等留此禦賊。
請王行。
王遂出崇仁門。
公主亦乘馬。
次妃李氏所騎馬羸弱。
見者下淚。
於是。
從臣惟洪彥博李嵒金鏞慶千興柳濯鄭世雲等二十八人。
都人老幼顚仆。
子母相棄。
躪藉滿野。
哭聲動天地。
王至臨津。
駐駕江岸。
顧瞻山河。
謂元松壽李穡曰。
如此風景。
正宜聯句。
〈按。
恭愍聯句之說。
世皆笑之。
然恭愍自是剛敏聡俊人。
豈爲此歇後之語乎。
蓋兵亂波蕩之中。
人心遑怯。
故亦出於鎭定之意。
而後人徒以下流之惡歸之。
未之察爾。
〉 分遣諸道巡問使。
遣柳濯于慶尙道。
李春富于全羅道。
李成瑞于楊廣道。
姜碩于交州道。
徵調兵馬。
賊入京城。
辛未。
賊陷京城。
留屯數月。
殺牛馬。
張皮爲城。
灌水成冰。
人不得緣上。
又屠炙男女。
或燔孕婦乳爲食。
以恣殘虐。
十二月。
王至福州。
車駕初發京城。
倉卒不能成儀衛。
及至延曙驛。
〈在今楊州府西六十裡。
〉忠淸按廉使安宗源。
忠州牧樸曦等來謁。
旣而淸州尙州等兵馬繼至。
始成儀?。
次利川。
禦衣濕凍。
燎薪自溫。
時。
到處人民潰散。
供億不給。
於是。
下安宗源等巡軍。
十二月壬辰。
始至福州。
宗源。
軸之子也。
以鄭世雲爲捴兵官。
督諸軍擊賊。
初。
王次慶安驛。
〈在今廣州府南三十裡。
〉中郞將林堅味。
言於宰樞曰。
賊已入京都。
臨津以北。
非我有也。
請徵諸道兵討之。
宰樞不應。
卽涕泣白王。
王曰。
其如倉卒何。
世雲性忠淸。
日夜憂憤。
以掃賊恢復自任。
及至福州。
屢請於王。
亟下哀痛之敎。
以慰民心。
遣使督諸道兵討賊。
王遂命世雲。
賜敎書。
授節鉞遣之。
世雲詣都堂。
憤然揚言曰。
吾甚寒微。
如吾爲相。
國家宜亂。
語侵諸相。
謂柳淑曰。
明日吾當出師。
公其往簽軍。
軍若後期。
公亦不得免責。
淑卽往督之。
又謂金鏞曰。
今兩相玩冦如此。
孰不效之耶。
若不殲賊。
縱竄匿山谷。
可得而生。
可得而國乎。
世雲將發。
附奏曰。
諸將有報獲賊者。
勿先論賞。
臣雖捕獲。
不敢數馳報。
以煩驛騎。
大戰之後。
具狀上聞。
王許之。
世雲遂行。
西京人高敬。
至軍前。
言府民脫賊者無慮萬人。
請遣將鎭撫。
世雲大悅。
遣禮部尙書李珣。
往撫之。
督赴京城。
王幸映湖樓。
乙未。
王幸映湖樓。
〈在今安東府南五裡。
〉觀望良久。
旣而下樓。
乘舟遊賞。
觀者如堵。
有返袂興嗟者。
〈先是有讖言。
牛大吼龍離海。
淺水弄淸波。
又雲。
忽有一南冦。
深入卧牛峯。
至是人曰。
昔聞其語。
今見其驗。
〉 賊陷原州。
牧使宋光彥死之。
時。
賊據京城。
遊兵四出。
剽掠州郡。
或降或潰。
丁未。
陷原州。
牧使宋光彥死之。
賊遊騎至安邊府。
邑人詐降。
饗酒盡殺之。
塩州人郞將金長壽。
擊賊殺百四十餘人。
走報行在。
陞爲上將軍。
江華府詐降賊。
裨將王同僉。
伏兵盡殺之。
賊不敢入境。
壬寅十一年春正月。
王在福州。
○捴兵官鄭世雲都元帥安祐等。
大破紅賊。
收復京城。
甲子。
安祐李芳實黃裳〈石奇之子〉韓方信李餘慶金得培安遇慶李龜壽崔瑩等諸將。
率兵二十萬。
屯東郊天壽寺。
〈寺在松京保定門外三裡。
〉世雲督令進軍。
圍京城。
自退屯兜率院。
〈在臨津渡東岸。
〉時方雨雪。
賊弛備。
餘慶當崇仁門。
〈松京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