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七

關燈
無退。

    則其以一身任國家之興亡矣。

    當是時。

    鐵嶺立衛之事。

    已彌縫矣。

    攻遼激怒之擧。

    又歸虛矣。

    其事機之緊切。

    實無過於親朝一節。

    牧隱自請爲賀正使。

    及對天子。

    奏請親朝。

    又請王官監國。

    又雲。

    我意帝必問此事。

    則帝不之問。

    所謂此事。

    指何事也。

    蓋天下新定。

    帝意在安輯。

    而與牧隱之所欲。

    有不同者。

    故其言如是矣。

    執此而言之。

    其憑依上國。

    欲有所爲之意。

    的然明矣。

    牧隱奉使未一月。

    而又遣姜淮伯。

    請親朝。

    則其請朝事。

    皆牧隱之謀也。

    及天子不許。

    又遣使請朝。

    牧隱催之速行。

    其綢繆之謀。

    蓋有所定。

    而後來臺臣論李崇仁之罪曰。

    循穡奸計。

    督昌親朝。

    欲立辛禑雲。

    則其機至此發露。

    而事勢之緊切。

    據此可知矣。

    天旣厭德。

    昌母李氏。

    悶其幼而尼之。

    此又天也。

    圃隱則甞爲太祖拔擢。

    自外面視之。

    浚與道傳等也。

    是同參功臣。

    不露形迹。

    欲從中圖之。

    此皆當日諸公之意。

    而史不言也。

    〉 十一月。

    大霧。

    ○遣密直使姜淮伯等。

    請朝見于明。

     淮伯等至明。

    帝旨曰。

    高麗臣子。

    逐其父。

    立其子。

    請欲來朝。

    蓋爲彜倫大壞。

    諭使者歸。

    童子不必來朝。

    立亦在彼。

    廢亦在彼。

    中國不與相幹。

     十二月。

    帝遣人求馬及閹人。

    ○殺前侍中崔瑩。

     先是。

    復執瑩囚廵軍。

    鞫流忠州。

    殺瑩所親信宋光義安沼等。

    至是。

    典法判書趙仁沃。

    郞舍許應等。

    上?言。

    瑩誠社稷臣也。

    然決策攻遼。

    獲罪天子。

    願斷以大義。

    以謝天子。

    昌從之。

    遂斬瑩。

    年七十三。

    瑩臨刑。

    辭色不變。

    死之日。

    都人罷市。

    遠近聞者街童巷婦。

    皆爲流涕。

    屍在道傍。

    行者下馬。

    都堂賻以米豆布紙。

    遣使如明。

    奏誅瑩。

    瑩性剛直忠淸。

    膂力過人。

    臨陣對敵。

    神氣安閑。

    矢石交於左右。

    畧無懼色。

    莅軍嚴峻。

    期以必勝。

    戰士卻一步。

    便斬之。

    以故。

    大小百戰。

    所向有功。

    未甞一敗。

    初瑩年十六。

    父雍戒之曰。

    汝當見金如石。

    瑩佩服終身。

    不事産業。

    居第甚隘陋。

    處之怡然。

    服食儉素。

    屢至空乏。

    見乘肥衣輕者。

    不啻如犬豕。

    雖身都將相。

    久典兵權。

    而關節不行。

    世服其淸。

    務持大軆。

    不究細理。

    終身將兵。

    麾下士卒識面者。

    不過數十。

    在鞍馬間。

    往往賦詠爲樂。

    見人不義。

    必深惡痛斥。

    每赴都堂。

    正色直言。

    甞語人曰。

    吾於國事。

    中夜思之。

    詰朝語同列諸相。

    無與我同心者。

    不如緻仕閑居。

    然性少戅。

    且無學術。

    事皆斷以己意。

    喜殺立威。

    尹紹宗論瑩曰。

    功蓋一國。

    罪滿天下。

    以爲名言。

    本朝諡武愍。

    〈按。

    慵齋叢話雲。

    瑩臨刑曰。

    我平生若有貪慾之心。

    則墓上生草。

    不然則不生矣。

    墓至今禿赭。

    人謂之赤墳雲。

    墓在今高陽郡東十裡大慈山。

    卞季良詩雲。

    奮威光國鬢星星。

    學語街童盡識名。

    一片壯心應不死。

    千秋永與太山橫。

    〉 己巳後廢王昌元年〈十一月以後屬恭讓王〉春正月。

    復令史翰典校直內。

     舊制。

    藝文掌詞命。

    春秋掌記事。

    典校掌祀典而修祝文。

    置官禁中。

    號禁內。

    後館寺在外。

    本職官。

    請以史翰二人典校一人直內。

    從之。

    史舘崔蠲等。

    又上書言。

    本朝設兩舘。

    選文行八人。

    任史翰。

    又置兼官領之。

    重其任也。

    近來但以供奉四人當之。

    員少秩卑。

    故九重之事。

    廟堂之議。

    不能備記。

    願自今史翰八人。

    各修史草二本。

    秩滿當遷。

    一本納舘。

    一本藏家。

    以備後考。

    兼官充修撰以下。

    各據聞見記錄。

    送史舘。

    京外大小衙門。

    凡所施爲。

    一一報舘。

    以憑記錄。

    從之。

     二月。

    慶尙道元帥樸葳。

    擊對馬島。

    焚之。

     葳以兵船百艘擊之。

    燒倭船三百艘。

    廬舍殆盡。

    元帥金宗衍崔七夕樸子安繼至。

    搜被虜人百餘還。

     三月。

    朝會始用樂。

     禮曹請之也。

    先是。

    趙浚上言。

    本朝樂節。

    凡宴饗賓客。

    必用唐樂。

    繼以鄕樂。

    今倡妓歌舞聲音之節。

    終不合於中和。

    殊失禮樂之本。

    謹按朝廷儀注。

    其視朝燕饗。

    隻使伶人按樂。

    而倡妓不與焉。

    願遵此法。

    宮中宴饗。

    隻奏唐樂。

    毋令倡妓近前。

    〈按。

    僿說曰。

    樂以和淡爲貴。

    非所以導欲也。

    高麗樂有獻仙桃壽延長五羊仙拋毬樂蓮花臺舞皷六者。

    皆女樂也。

    崔承老上書。

    以喜觀鄕樂。

    爲光宗之失德。

    又至毅宗聲妓之戱。

    皆?者白善淵等慫惥爲之。

    史臣書以爲戒。

    而後王蓋莫能改也。

    今趙浚請無令倡妓近前。

    其說正大。

    不可棄也。

    〉 夏四月。

    帝求良女。

     李穡等之還。

    帝宣諭。

    高麗有根腳好人家女孩兒。

    與將來敎做親。

     六月。

    遣評理尹承順密直權近于明。

    復請親朝。

    且禀處女事。

    ○以沈德符判三司事。

    安宗源贊成事。

    鄭夢周大提學。

    ○秋七月。

    我太祖及沈德符等。

    享廢王于驪興。

     禑生日也。

     倭冦鹹陽。

    節制使金賞敗死。

    ○以李穡判門下府事。

    李琳爲侍中。

     穡擧琳代己。

     倭冦鐵州。

     倭獲知州妻。

    妻投水。

    賊援之。

    驚歎不敢近。

    購以金贖。

    知州贖而避之他所。

    又爲賊所掠。

    無金莫贖。

    妻不屈遇害。

    時權近奉使過之。

    作詩以悼。

     八月。

    琉球國遣使來聘。

     琉球國在我國東南海中。

    東近日本。

    自古未嘗通使。

    至是。

    其國中山王察度。

    聞我國伐對馬島。

    遣其臣玉之。

    奉表稱臣。

    歸我被倭虜掠人口。

    獻方物琉黃蘇木胡椒及甲。

    使到順天府。

    都堂以前代所不來。

    難其接待。

    昌曰。

    遠人來貢。

    使之入京慰送。

    可也。

    遂遣判事陳義貴。

    爲迎接使。

    昌以琉球所獻蘇木胡椒。

    將用諸宮中。

    判事柳伯濡諫曰。

    昔忠肅王置醢甕宮中。

    史書之。

    傳以爲笑。

    不從。

     始置義倉。

     鄭夢周成石璘等。

    建議置之。

    仍令諸道施行。

     罷左司議大夫文益漸。

     益漸少以文行名。

    甞持母服。

    値倭冦。

    獨在山間。

    衰絰饋奠。

    伏前號哭。

    誓死不去。

    倭感歎不加害。

    事聞?閭。

    時以賢良。

    徵拜左司議。

    諫官李竴。

    以私田不可復。

    上書爭之。

    益漸不署名。

    趙浚劾之放歸。

    恭愍朝。

    益漸嘗奉使入元。

    得木綿種來。

    屬其舅鄭天益種之。

    比三年。

    遂大蕃衍。

    此東方木綿之始也。

    李子曰。

    其孝誠有臨死生不奪之節。

    則不貳心於革命之秋。

    可知也。

    趙浚一時吹毛言。

    何足以浼也。

     遣金允厚金仁用等。

    如琉球報聘。

    ○九月。

    將親朝于明。

    不果。

     昌將親朝。

    李穡曰。

    遼野寒甚。

    宜早行。

    旣而謹妃李氏憫其年幼。

    言於都堂。

    寢其行。

     命李穡李琳及我太祖。

    劒履上殿。

    贊拜不名。

     從趙浚鄭夢周請也。

     以張夏成石璘爲評理。

    趙雲仡金士衡同知密直。

    ○請朝使尹承順等。

    還自明。

     承順等至京師。

    禮部尙書李源明詰之曰。

    爾受國王之命而爲宰相。

    爾不告王。

    以爾爵私與於人。

    人亦無王命而私受於爾。

    則國王其不罪之乎。

    爾國之王。

    受帝命承王爵。

    今不奏請。

    私與其子。

    是何禮耶。

    〈此一節出權近陽村集。

    〉及還。

    錄示帝旨曰。

    高麗國中多事。

    爲陪臣者。

    忠逆混淆。

    所爲皆非良謀。

    君位自王氏被弑絶嗣。

    後雖假王氏。

    以異姓爲之。

    亦非三韓世守之良謀。

    童子不必赴京。

    果有賢智陪臣在位。

    定君臣之分於上。

    造妥民之計於國。

    雖數十歲不朝。

    亦何患哉。

    連歲來朝。

    又何厭哉。

    因命勿送處女。

    權近中路開見。

    旣還。

    先示李琳。

    然後乃付都堂。

    憲官劾論近罪。

    欲置死地。

    太祖申救得免。

     冬十月。

    大霧。

    ○大雨震電。

    ○流提學李崇仁密直權近。

     崇仁文章簡潔高古。

    李穡亟稱中國罕比。

    尹紹宗忌之。

    讒于趙浚。

    欲殺之。

    至是。

    諫官具成佑吳思忠南在等。

    劾崇仁奸貪邪佞。

    當母憂。

    求爲試官。

    從李穡赴京。

    身親買賣。

    雖詩成七步口誦堯舜之言。

    曾犬豕之不若。

    眞所謂小人儒也。

    近上書訟。

    崇仁之父老病。

    欲生前得見其子掌試之榮。

    國家俾之掌試。

    若其固辭。

    則是知有死母而不知有生父也。

    故崇仁黽勉就職。

    此觀過知仁也。

    今之仕者。

    或父母俱歿。

    三年之內。

    踐華要坐憲府。

    刑人殺人。

    不以爲愧者。

    不審此人爲誰榮乎。

    爲父忘母。

    猶爲不孝。

    則爲自己忘父母。

    得爲眞孝乎。

    因陳崇仁才行及買賣誣陷事。

    時浚起復在官。

    謂近?論己。

    深銜之。

    嗾諫官。

    劾近黨比崇仁及私洩咨文之罪。

    流崇仁於京山府。

    近於牛峯縣。

    尋移寧海。

    穡亦不安。

    上箋乞退。

    歸長湍。

     十一月。

    地震。

    ○雷。

    ○大護軍金佇等。

    謀復廢王禑。

    事覺下獄。

    我太祖與沈德符等。

    立定昌君瑤爲王。

     大護軍金佇。

    與前副令鄭得厚。

    潛謁禑。

    佇崔瑩甥也。

    得厚亦瑩族。

    禑泣曰。

    不堪欝欝居此。

    斂手就死。

    但得一力士。

    害李侍中。

    吾志可濟也。

    因授一劒。

    使遺素善禮儀判書郭忠輔。

    令八關日擧事。

    事成。

    妻以妃妹。

    富貴共之。

    佇來告忠輔。

    忠輔陽諾。

    奔告太祖。

    戊寅八關小會。

    太祖在邸。

    不與會。

    佇等夜詣太祖第。

    被執。

    得厚自刎死。

    囚佇廵軍獄。

    鞫之。

    辭連前判書趙方興及邊安烈李琳禹玄寶禹仁烈王安德禹洪壽。

    共謀迎驪興王爲內應。

    於是。

    遷禑于江陵。

    太祖與判三司沈德符贊成池湧奇鄭夢周政堂偰長壽評理成石璘知門下趙浚判事樸葳密直副使鄭道傳。

    會興國寺。

    大陳兵衛。

    議禑昌本非王氏子。

    不可奉宗祀。

    又有天子之命。

    當廢假立眞。

    定昌君瑤。

    神王七世孫。

    族屬?近。

    當立。

    浚曰。

    定昌君生長富貴。

    但知治財。

    不知治國。

    石璘曰。

    立君當擇賢。

    不必論族屬親踈。

    於是。

    書宗室數人名。

    詣啓明殿探籌。

    復得瑤名。

    己卯質明。

    太祖與德符等八人。

    詣定妃宮奉敎。

    放昌于江華。

    姓辛氏昌。

    在位一年。

    及死。

    年十歲。

    百官迎立瑤。

    瑤驚懼而辭。

    妃手授以印。

    卽位于壽昌宮。

    時年四十五。

    憂懼方夜不眠。

    謂左右曰。

    餘平生衣食使令皆足。

    乃今負荷。

    如此其重。

    不知所爲。

    遂泣。

    是夕。

    王壻姜淮季父蓍白王。

    諸將相立殿下。

    圖免己禍。

    非爲王氏也。

    殿下愼勿親信。

    思所以自保。

    尹紹宗聞之。

    告太祖。

    太祖入對。

    請罪讒人。

    王默然。

    遂與諸功臣有間。

    未幾。

    佇暴死獄中。

    斬屍于市。

    流其黨鄭地李居仁柳惠孫李乙珍李惟仁柳蕃趙瑚安柱等二十七人。

    斬方興。

    〈按。

    申氏曰。

    元天錫集。

    聞今月十五日。

    定昌君立。

    以前王父子。

    爲辛旽子孫。

    廢爲庶人。

    爲題者二首曰。

    前王父子各分離。

    萬裡東西天一涯。

    可使一身爲庶類。

    寸心千古不遷移。

    祖王信誓應乎天。

    餘澤流傳二百年。

    分揀眞假何不早。

    彼蒼之鑑昭明然。

    〉○降禑昌爲庶人。

    未幾。

    諫官吳思忠等。

    請誅禑昌曰。

    春秋之法。

    亂臣賊子。

    人得以誅。

    先發後聞。

    不必士師。

    繼而司宰副令尹會宗上言。

    二兇祖宗罪人。

    王氏臣子不共戴天之讎。

    不可一日而置王氏之地上。

    會宗。

    紹宗之弟也。

    臣事禑昌。

    職非言官。

    而上書請誅。

    人有議者。

    ?奏。

    王歷問宰相。

    太祖曰。

    此事不易。

    旣以安置江陵。

    聞于朝廷。

    不可中變。

    且臣等在。

    雖欲爲亂。

    何爲哉。

    不從。

    遣政堂徐均衡于江陵。

    誅禑。

    大提學柳珣于江華。

    誅昌。

    禑妻崔氏大哭曰。

    妾之至此。

    吾父過也。

    不食十餘日。

    日夜哭泣。

    夜必抱屍而宿。

    得粒必精舂供奠。

    時人憐之。

    注書吉再。

    不食菜果塩醬。

    方喪三年。

    〈按。

    李陸靑坡劇談曰。

    禑臨刑。

    崔寧妃踴身奔救。

    邑吏執其衣裾卻之。

    妃大罵曰。

    老奴何敢以手汚我。

    遂裂去其裾。

    觀者竦動。

    李謹妃老居開城本第。

    有屛風折一疊。

    侍婢欲改之。

    妃曰。

    先王親折之。

    不可改也。

    每遇禑忌日。

    必流涕祭之。

    太祖賜二妃守信田各三百結。

    而謹妃又加三百結。

    蓋褒之也。

    ○按。

    申氏曰。

    元天錫集。

    國家令前王父子賜死爲題者一首曰。

    位高鍾鼎是君恩。

    反目含讎已滅門。

    一國豈能流景祚。

    九原難可雪幽寃。

    又曰。

    禑昌事當以元天錫所紀爲信史。

    又曰。

    餘觀天錫集。

    辛禑之遷。

    崔瑩之被刑。

    禑昌之廢及賜死。

    牧隱之謫長湍。

    皆有詩。

    直書無隱。

    比之麟趾之麗史。

    不啻日星蝃蝀之相懸。

    草野之間。

    有此董狐之筆。

    豈非石壓筍斜出者耶。

    〉 下 尊定妃爲王大妃。

    母王氏爲福寧宮主。

    妃盧氏爲順妃。

    長子奭爲世子。

    大赦。

    ○以李穡判門下府事。

    沈德符爲侍中。

    我太祖守侍中。

    鄭夢周池湧奇爲贊成事。

    趙浚知門下府事。

     穡辭職歸長湍別業。

    已月餘。

    至是詣闕賀。

    王召入下床而待曰。

    平生閒遊。

    不意今日得此。

    願卿輔之。

    又謂我太祖及沈德符曰。

    餘本無德。

    得忝大位。

    卿其善圖之。

    潸然涕下。

    浚仍兼大司憲。

    上?畧曰。

    府兵領於八衛。

    八衛統於軍簿。

    四十二都府之兵。

    十有二萬。

    而隊有正。

    伍有尉。

    以至上將。

    以相統屬。

    所以嚴禁衛禦外侮也。

    事元以來。

    昇平日久。

    禁衛無人。

    八衛之制爲虛設。

    四十二都府五員十將尉正之祿。

    非幼弱子弟。

    卽工商賤隷。

    或食其祿而曠其職。

    或勤王事而不得食。

    豈忠信重祿之意哉。

    願倂近侍司門等及各愛馬于諸衛。

    輪直考其勤怠。

    隨品錄用。

    則人樂任而武備張矣。

    又言。

    宰相無軍功。

    不得封君。

    ?官不許拜朝官。

    京畿八縣。

    依例置官。

    使開城府考績。

    使均其賦役。

    又言。

    五軍四十二都府。

    卽漢之南北軍。

    唐之府衛兵也。

    近世兵制大毀。

    自今。

    閒散四品以上。

    屬之三軍。

    軍置將佐。

    五品以下。

    屬之府衛。

    而統于軍簿。

    使上下相維。

    軍政出于一。

    則如身使臂。

    臂使指。

    又言。

    食爲民天。

    糓由牛出。

    是以有禁殺都監。

    所以重農也。

    宜令申禁犯者。

    以殺人論。

    州郡因朔膳使客供支等事。

    當農弋獵。

    願京畿築雞豚塲二所。

    一令典廐主之。

    以奉祭祀。

    一令司宰主之。

    以供禦庖賓客之需。

    至於州郡各驛。

    皆令畜之。

    則無弋獵廢農之患矣。

    又言。

    刑不上大夫。

    願兩府大臣。

    雖有死罪。

    大逆外。

    無加顯戮。

    舜殛鯀而相禹。

    武王誅紂而封武庚。

    卽天地生物之心也。

    近世殺人如飮食。

    滅人之族。

    猶恐其有後。

    不仁甚矣。

    願法三代之制。

    有罪者妻子無隨坐。

    以示不忍之政。

    又言。

    自今。

    訟者各訟攸司。

    其直達大內都堂者。

    一切禁之。

    以戒侵官。

    又言。

    今中科第者。

    不復爲學。

    願聚各年及第四品以下。

    對策殿廷。

    中者使掌製敎。

    不中左遷。

    以振儒風。

    浚前後論列。

    皆砭切時病。

    弊政一革。

     親享太廟。

     告卽位也。

    禮畢還宮。

    猶不南面。

    李穡進曰。

    上已告卽位。

    今又不南面。

    無以答臣民之望。

    王始許之。

    有司請撤禑母神主。

    穡曰。

    此事未保其終。

    始姑徐之。

    〈按。

    牧隱於此。

    猶有餘望。

    〉 遣密直趙胖等。

    入告于明。

     表陳奉旨除去異姓復立王氏之由。

     十二月。

    廢曺敏修爲庶人。

    流判門下府事李穡等。

     左司議吳思忠。

    舍人趙璞等。

    上疏言。

    穡世仕王氏。

    附仁任而立辛禑。

    諸將議立王氏。

    附敏修而立昌。

    忠臣義士復王氏。

    則附安烈。

    黜昌而迎禑。

    再絶王氏之祀。

    曲學阿世。

    飾詐釣名。

    天地所不容。

    今殿下紹統。

    其子種學倡言曰。

    玄陵旣以禑封江寧君而立府矣。

    天子爵命矣。

    李〈太祖舊諱〉何人。

    敢違玄陵之命。

    而廢我驪興王乎。

    今不正禑父子之罪。

    以定民志。

    不正穡父子之罪。

    以絶群小之謀。

    殿下亦不得一日安天位也。

    李崇仁河崙。

    前爲仁任腹心。

    後徇穡姦計。

    督昌親朝。

    而欲立辛禑。

    權近私拆聖旨。

    先示李琳。

    並令攸司論罪。

    於是。

    流穡父子及崇仁崙近等。

    徙敏修于三陟。

     賜我太祖及沈德符等功臣號。

     趙浚請也。

    以太祖爲和寧郡開國伯。

    餘封爵有差。

    世稱九功臣。

     改官制。

     典理曰吏曹。

    軍簿曰兵曹。

    版圖曰戶曹。

    典法曰刑曹。

    禮儀曰禮曹。

    典工曰工曹。

    其餘省倂者頗多。

    時官制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