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附。
復興廉潔自守。
日以醉酒爲事。
仁任林堅味。
忌其淸直。
訴以嗜酒曠職。
流之。
又流其酒徒薛思德等數人。
尋卒貶所。
謚貞烈。
夏四月。
遣使如遼東。
遼東執送京師。
復遣崇敬尹周誼。
爲啓禀使。
如遼東。
申辨孫內侍身故金義叛逆事。
遼東飛報。
帝命執送其使。
誼至京師。
命幽于天界寺數日。
召誼曰。
東夷輕詐。
往來肆毒。
果是求安者耶。
必欲根禍於將來者耶。
誼對曰。
小邦豈敢肆毒。
貢不如約。
非忠誠不至。
實民貧而物不備也。
帝怒留之。
令通事先往。
取貢如約。
明年。
貢金百斤銀五千兩布五千匹馬千匹。
以爲常。
則赦爾殺使及內侍之罪。
未幾。
誼亦放還。
〈按明史藁。
是年帝勑潘敬等曰。
高麗弑君殺使。
貢不如期。
虛文餙詐。
他日必爲邊患。
自今來者其絶不通。
〉 以崔瑩兼海道都統使。
瑩白禑曰。
今諸軍統帥雖多。
而海路戰艦纔數百。
戍卒僅三千。
若行師。
當用兵萬餘。
倉廩匱竭。
何以供億。
瑩與諸將。
出屯東西江。
以備倭。
瑩有疾。
諸將憂之。
瑩曰。
將兵出外。
豈可以疾爲念。
醫進藥。
卻之曰。
死生有命。
何必服藥求生。
五月。
倭冦洪州等郡。
○六月。
始禦報平廳聽政。
憲府上言。
請開書筵。
講理國安民之道。
勿廢報平聽政之禮。
禑從之。
謂宰相曰。
自今每月初二十六日。
各司之長。
親啓職事。
予當課其能否。
又謂贊成洪永通曰。
任用耆舊。
欲聞嘉猷。
卿何無一言。
永通汗出。
不能對。
京城饑。
布一匹直米五升。
秋七月。
太白經天。
○倭冦西州等縣。
遂入鷄龍山。
元帥金斯革。
擊走之。
○北元遣使來頒赦。
時。
北元昭宗歿。
次子益王脫古思帖木兒立。
遣使頒赦。
倭冦錦沃二州。
○八月。
海道元帥羅世沈德符。
大破倭賊于鎭浦。
世德符與崔茂宣。
以戰艦百艘。
追捕倭賊。
時賊五百餘艘。
入鎭浦口。
〈浦在今舒川郡南二十六裡。
〉登岸。
散入州郡。
恣行焚掠。
屍蔽山野。
世等至鎭浦。
用茂宣所製火筩火炮。
焚其船三十艘。
殺其魁孫時剌。
〈用鄭以吾火藥庫記補。
〉煙焰漲天。
賊守船者。
燒死殆盡。
賊盡殺所俘子女。
所過流血。
唯三百三十餘人。
自拔而來。
賊趣沃州。
焚利山〈今屬沃川〉永同縣。
金斯革追敗餘賊于林川。
獵于城南。
禑幼年卽位。
性警悟。
日開書筵。
人皆屬望。
及年浸長。
輕佻淫泆。
無復人君之體。
數出遊獵。
身自馳騁。
蹂踐禾稼。
李仁任崔瑩。
諫之不聽。
以?者李得芬金實。
爲守城元帥。
身佩弓矢。
臂鷹而出。
使小竪胡歌胡笛彈琴擊皷以從。
凡五日。
自是。
出遊閭巷。
射殺鷄犬。
日以爲常。
城中鷄犬幾盡。
與林?等。
持竿黏雀。
炙于墻下而啖之。
出後苑放馬。
令左右捕之。
輒賜捕者。
與群小馳馬後苑。
或手自飛索以?馬。
無所不爲。
習射。
取李存性笠爲的。
?臣白君寧權近等。
上書極諫。
引昌邑王事。
以爲戒。
禑不納。
是年端午。
禑欲觀石戰。
〈國俗。
於端午。
無賴之徒。
群聚通衢。
分左右隊。
手瓦礫相擊。
或雜以短梃。
以決勝負。
謂之石戰。
〉李存性諫之。
禑不悅。
使小竪歐存性。
又取彈丸射之。
又坑坎後苑。
紿存性陷之。
日以此等爲事。
以我太祖。
爲楊廣全羅慶尙三道都廵察使。
倭自鎭浦之敗。
益懷憤毒。
轉冦黃磵化寧〈今屬尙州〉等縣。
焚尙善二州。
三道沿海之地。
蕭然一空。
自有倭患。
未有此劇。
以我太祖。
爲贊成事。
廵察三道。
贊成邊安烈。
爲副評理。
王福命禹仁烈等七元帥。
皆受節度。
師出長湍。
白虹貫日。
占者以爲戰勝之兆。
九月。
我太祖大破倭賊于雲峯。
斬其巨帥。
倭自尙州。
經京山。
屯沙斤驛。
〈在今鹹陽東十三裡。
〉三道元帥裵克廉池湧奇鄭地等九將。
戰于驛東三裡。
敗績。
樸修敬裵彥二元帥死。
士卒死者。
五百餘人。
川水皆赤。
號血溪。
〈勝覽補。
〉倭勢益熾。
遂屠鹹陽。
進攻南原山城。
〈疑今蛟龍山城。
〉不克。
退焚雲峯。
屯引月驛。
〈在今雲峰東十六裡。
〉聲言北上。
中外大震。
太祖與邊安烈等。
至南原。
千裡之間。
僵屍相接。
裵克廉等。
來謁太祖。
莫不懽悅。
太祖將以厥明戰。
諸將鹹曰。
賊負險。
不若俟其出與戰。
太祖曰。
興師敵愾。
猶恐不見賊。
今遇賊不擊。
可乎。
遂部署諸將。
詰朝。
誓衆而東踰雲峯。
距賊數十裡。
至荒山。
〈在雲峯東十六裡。
〉登鼎山峯。
〈卽荒山東北麓。
〉道右有險徑。
太祖旣入險。
賊奇鋒突出。
太祖以大羽箭二十射之。
繼以柳葉箭五十。
發皆中其面。
莫不應弦而斃。
凡三遇鏖戰殲之。
賊據山自固。
太祖指揮士卒。
分據要害。
使人挑之。
賊出死力衝突。
太祖立殪八人。
賊不敢前。
有一賊將年才十五六。
端麗驍勇。
乘白馬。
舞槊馳突。
人莫敢當。
我軍稱阿隻拔都。
〈阿隻方言小兒之稱。
拔都蒙語勇敢之稱。
〉爭避之。
太祖惜其勇銳。
命生擒之。
偏將李豆蘭曰。
不殺。
必傷人。
其人項面皆甲。
無隙可射。
太祖射其兜鍪落之。
豆蘭遂射殺之。
於是。
賊挫氣。
太祖挺身奮擊。
銳鋒盡斃。
賊痛哭聲如萬牛。
棄馬登山。
官軍乘勝馳上。
讙呼皷譟。
蒙將處明。
居馬前力戰。
四面崩之。
遂大破之。
川流盡赤七日。
色不變。
獲馬一千六百餘匹。
兵仗無筭。
初賊十倍於我。
惟七十餘人。
奔智異山。
太祖曰。
天下未有殲敵之國。
遂不窮追。
軍士皆呼萬歲。
是役也。
我恭靖從行。
倉卒之際。
不離太祖之側。
摧陷之功爲多。
時被虜者還言。
阿隻拔都望見李元帥置陣曰。
觀此兵勢。
殊非往日比。
宜各愼之。
太祖所至。
秋毫不犯。
民大悅。
凱還。
崔瑩率百官班。
迎天壽寺。
執太祖手。
揮涕曰。
三韓再造。
在此一擧。
微公。
國將安恃。
禑賜太祖及安烈等金各五十兩。
諸將銀各五十兩。
自是。
太祖威名益著。
倭賊虜國人。
必問李萬戶在何處。
不敢近。
冬十月。
倭焚金海府。
○十一月。
禁賊使安吉祥。
卒于日本。
○十二月。
遣使入貢于明。
至遼東。
不納而還。
遣贊成權仲和判書李海。
貢不滿數。
至遼東卻之。
乃還。
時。
貢使販賣私物。
十倍進獻。
大司憲安宗源上?言。
此大明之所以益不直我。
今宜差等定數。
數外一匹布。
不得賫行。
擇遣淸白有威望者。
於西京安州等處。
與都廵問使搜撿。
私賫者置極刑。
妻孥家産沒入。
使臣科罪。
從之。
龍城君趙暾卒。
暾自雙城歸。
爲朝廷盡忠。
其子仁沃仁璧。
屢立戰功。
去歲。
歸老龍津。
仁沃欲從行。
暾止之曰。
吾家遭時危疑。
蒙玄陵眷顧。
一門以全。
汝兄弟毋以老父爲念。
緻力王室。
猶在吾側也。
下 辛酉七年春二月。
以李仁任爲侍中。
崔瑩守侍中。
時因倭冦。
漕路不通。
宰相祿不過數斛。
七品以下。
皆給以布。
仁任以其祿頒諸尉正。
欲行小惠以釣名。
倭焚寧海府。
○日有黑子。
○三月。
以羅世黃裳。
爲東西江都元帥。
時。
沿江要衝。
皆置元帥。
以備海冦。
凡十五所。
楊廣全羅慶尙等道。
各置三元帥。
一有小冦。
則三元帥外又遣助戰元帥及兵馬使。
由是。
委任不專。
卒無成功。
往返之際。
賊已遁去。
民受其苦。
諫官請依舊制。
置一元帥。
餘皆罷之。
竟不能從。
倭冦江陵道。
○大雪。
○蠲濱海州郡三年租稅。
以年饑民散。
崔瑩請也。
倭焚三陟縣。
倭冦遍于江陵道交州道。
簽兵羸弱。
令朔方騎兵二百來助。
夏四月。
廵問使李乙珍。
擊倭賊于無等山。
殲之。
倭自智異。
逃入無等山。
〈在今光州。
〉樹柵圭峯寺巖石間。
三面峭絶。
唯小徑緣崖。
僅通一人。
乙珍慕死士百人。
乘高下石。
以火箭焚其柵。
賊窘墜崖死者甚衆。
賊走海。
竊小舶而遁。
少尹羅公彥。
以快船追及。
盡殺之。
五月。
大饑。
赦。
全慶二道尤甚。
棄兒滿路。
死者不可勝計。
六月。
倭冦庇仁縣。
○倭焚永州。
冦金海。
元帥南秩擊卻之。
又戰于寧海蔚州。
敗之。
時。
倭冦處處竊發。
不可盡記。
海道元帥鄭地病免。
以沈德符代之。
○秋八月。
令京市署。
評定物價。
京城物價湧貴。
商賈爭利。
崔瑩疾之。
令京市署。
評定物價。
識以稅印。
始許買賣。
無印識者。
鉤脊筋殺之。
於是。
懸大鉤於市以示之。
市人震慄。
事竟不行。
畋于新京。
禑荒淫日甚。
出遊遇美女。
攜入民家淫之。
奪密直李種德妓妾梅花。
聞人有女。
輒突入奪之。
時奪人馬出遊。
於是。
詣闕者皆匿其馬。
又多聚妓樂于宮中。
爲長夜之飮。
賜布無節。
?者樸元常。
導禑作十六天魔樂。
禑日與倡妓?竪。
遊戱無度。
連宵不寐。
好晝寢。
日暮乃興。
崔瑩諫曰。
今饑饉薦臻。
民不聊生。
農務方興。
不可盤遊以病民也。
禑曰。
先祖忠肅王。
亦好遊豫。
予獨不可乎。
瑩曰。
先王之時。
民安歲登。
猶可遊豫。
今日則臣知其不可。
禑甞遊龍首山。
〈一作龍岫在今開城府南。
〉乘醉馳馬而墜。
瑩泣諫曰。
忠惠王好遊。
然必以夜。
不令人見。
忠肅王好遊。
然必以時。
不令民怨。
今殿下遊戱無度。
以緻墜馬傷體。
臣備位宰相。
不能匡救。
何面目見人。
禑曰。
自今改之。
冬十月壬子朔。
日食。
○彗星見于氐。
長丈餘。
十五日乃滅。
十一月。
震電雨雹。
○遣使貢馬于明。
至遼東。
不納而還。
評理金庾賀正。
密直使李海。
貢馬九百三十三匹。
壬戌八年春二月。
冊宮人盧氏。
爲毅妃。
盧氏。
本謹妃宮人釋妃也。
寵傾後宮。
服禦奢麗。
過於謹妃。
立府曰德昌。
給印。
以義順庫。
爲妃私藏。
以其父英壽。
爲密直使。
氣焰燀爀。
雨糓。
癸亥。
天雨糓。
有似黑黍小豆蕎麥者。
日官謂飢饉薦至人將相食之兆。
有星孛于北方。
○置盤纏色。
時。
大明督進歲貢。
侍中尹桓等議。
自宰相至庶人。
出布有差。
以充歲貢。
崔瑩曰。
今士民生業不遂。
又令出布。
其弊不貲。
且徵求無厭。
豈能盡從。
宜先遣使。
請減貢額。
不得已然後爲之。
日有黑子。
○閏月。
倭冦林州。
○獵于東郊。
禑獵東郊曰。
史官記吾過失。
若見則吾必殺之。
由是。
史官不敢近。
時禑遊畋日甚。
有時獨與閹竪惡少。
馳騖閭閻。
擊殺鷄犬。
奪人鞍馬。
諫官鄭釐等上?曰。
古之人君。
非禮勿動。
有所行幸。
必備儀衛。
出必端門。
行必黃道。
殿下但率一二僕從。
晝夜馳騁。
恐有銜橜之虞。
矧今倭賊深入。
草冦竊發。
安知不有姦人刺客之變耶。
禑不聽。
倭冦平海郡。
○三月。
倭冦安東等地。
○曲城府院君廉悌臣卒。
悌臣旣老。
國有大疑。
必與議。
進言無隱。
位冢宰二十九年。
及疾。
禑遣中官賜藥餌。
悌臣具衣冠受之曰。
上所以念及老臣者。
以臣甞左右先君也。
臣今殆矣。
願上日愼一日。
惟永終是圖。
卒。
謚忠敬。
遺命三日而葬。
夏四月。
遣使入貢于明。
至遼東。
不納而還。
遣金庾洪尙載金寶生鄭夢周等。
進歲貢金百斤銀萬兩布萬匹馬千匹。
分置禾尺于諸州。
禾尺羣聚。
詐爲倭賊。
侵寧海郡。
焚公廨。
遣判密直林成味等。
追捕之。
令諸道按廉。
捕斬禾尺首謀者。
餘皆釋之。
分置諸州。
比平民差役。
不從者斬之。
禾尺卽楊水尺也。
倭冦丹陽。
元帥邊安烈等。
擊敗之。
○五月。
妖民伊金伏誅。
固城妖民伊金。
自稱彌勒佛。
惑衆。
愚民爭施米帛金銀。
不敢食肉。
巫覡撤去其神。
敬伊金如佛。
所至。
守令或出迎。
淸州牧使權和誘緻之。
縛其渠首五人斬之。
時亂民多起。
有私奴無敵者。
亦稱彌勒化身。
陜州有私奴。
亦稱釰大將軍。
皆被誅。
時。
鄭道傳自會津歸。
結廬三角山下。
僧粲英歷見曰。
伊金言若不信吾言。
至三月。
日月無光。
此言豈非可笑乎。
國人何信之如此。
道傳曰。
伊金釋迦其言無異。
但釋迦遠言他生事。
人不知其妄。
伊金近言三月事。
其妄立見耳。
英嘿然。
道傳師事李穡。
得聞濂洛性理之說。
以訓後生。
闢異端爲己任。
學者多從之。
六月。
以趙浚爲慶尙道體覆使。
時。
倭冦甚熾。
州郡騷然。
民皆奔竄山谷。
而將帥環視不戰。
賊勢日盛。
崔瑩擧浚爲體覆使。
浚至。
召都廵問使李居仁。
數其逗遛之罪。
斬兵馬使兪益桓。
諸將股栗。
連戰告捷。
一道賴安。
浚上書都堂。
?表孝烈之死賊者。
以李仁任領門下事。
崔瑩領三司事。
洪永通爲侍中。
李子松守侍中。
○秋七月。
京城大饑。
布一匹直。
米三四升。
遣使廵審各道山城。
○以我太祖。
爲門下贊成事東北面都指揮使。
女眞胡拔都在遼東。
虜掠東北面人民。
太祖世管其道。
威信素著。
故出鎭慰撫。
政堂文學鄭樞卒。
樞字公權。
以字行。
性恭儉謹厚。
居官以正。
時家廟制廢。
公權藏祭器別室。
祭必親滌。
務蠲潔。
疾權姦用事。
憤惋背疽卒。
謚文簡。
〈有圓齋集行世。
〉 明平雲南。
遣梁王家屬。
安置濟州。
○遣密直使柳藩。
入賀于明。
○八月。
彗星見太微。
○九月。
徙都漢陽。
先是。
書雲觀以變恠屢見。
野獸入城。
井沸魚闘。
群烏集宮。
請移都避災。
李仁任執不可。
至是。
崔瑩議定遷都之計。
臺諫爭之不聽。
癸酉。
遷漢陽。
命李子松。
留守開城。
賜宮女理裝布五千匹。
冬十月。
倭冦鎭浦。
海道元帥鄭地。
擊走之。
○十一月。
遣使賀正于明。
至遼東。
不納而還。
遣密直鄭夢周與判書趙胖。
如京師賀正。
請謚及承襲。
至遼東。
遼東都司稱勑。
以數年零碎之貢。
合而爲數。
暗爲愚侮。
朕觀中國之書。
其人不懷恩而好構禍。
縱使暫臣。
亦何益哉。
仍前不許入境。
許自爲聲敎。
令諸道置施與塲。
慶尙江陵全羅三道。
因倭失業。
民多餓死。
崔瑩令諸道置施與塲。
擇慈良者主之。
出官米。
作糜粥賑之。
麥熟然後乃已。
造戰艦。
初。
崔瑩爲六道都統使。
作戰艦八百艘。
將欲掃淸海冦。
恭愍王使李海分領其船。
卒以敗功。
孫光裕領江口船艦。
遇倭盡燒。
至是。
瑩欲改造。
發諸道軍。
又募僧徒曰。
今方農。
不可使民。
欲役以僧徒。
唐太宗征本國。
本國發僧軍三萬。
擊破之。
今若造戰艦禦冦。
功豈細哉。
鄭地亦請造戰艦于諸道。
從之。
令司宰令李光甫。
督役甚急。
人多怨咨。
不踰年。
造巨艦百三十餘艘。
分守要害。
自後倭冦稍息。
民反喜之。
癸亥九年春正月。
納哈出遣使來。
時。
北元使價久絶。
納哈出遣文哈剌不花。
請尋舊好。
遼東都司移文。
檻送其使。
不然。
有後患。
二月。
還都開京。
南京凡事草創。
門下府請還松京。
從之。
時軍民苦暴露。
及行。
火其廬幕。
以冀不復來也。
三月。
以曺敏修爲侍中。
林堅味守侍中。
初。
禑置內宰樞。
掌出納。
於是。
堅味及洪永通曺敏修爲之。
常在禁中。
事無大小。
皆先關白然後行。
至是。
堅味與都吉敷禹玄寶李存性。
提調政房。
故事。
侍中掌銓注。
及永通敏修爲侍中。
不得與焉。
夏四月。
赦。
旱也。
禑如寶源庫祈雨壇。
自擊皷以禱。
五月。
海道元帥鄭地。
擊倭于南海縣。
大破之。
地帥戰艦四十七艘。
次羅州木浦。
賊以大船百二十艘來。
慶尙道沿海州郡大震。
合浦元帥柳曼殊告急。
地日夜督行。
或自櫂。
櫂卒益盡力。
到蟾津。
〈在今晉州府西九十三裡。
〉徵集合浦士卒。
賊已至南海之觀音浦。
〈在今南海縣北二十一裡。
〉使覘之。
以爲我?懶。
賊旗幟蔽空。
劒戟耀日。
四圍而前。
地中流擧帆。
船疾如飛。
至樸頭洋。
賊以大船二十艘。
爲先鋒。
艘置勁卒百四十人。
地進攻先敗之。
發火砲。
焚賊船十七艘。
地謂將佐曰。
吾甞汗馬破賊多矣。
未有如今日之快也。
六月。
畋于延福亭。
時。
禑數出遊玩。
淫戱無度。
大司憲盧嵩。
左司議權近。
上書戒逸遊。
禑甞忌諫官。
?竪等進說曰。
臺諫皆上所除。
如有忤旨。
遞之何難。
自是。
禑益輕臺諫。
無復忌憚。
近又與獻納成石璘諫。
禑醉甚欲射之。
由是言路遂塞。
禑後見批目近爲代言。
曰。
此人爲諫官。
使予不得遊幸。
何得近侍乎。
合令防倭。
取筆句去。
倭冦慶尙道諸郡。
遣諸將擊之。
倭冦永州新寧義城善州。
至于丹陽堤川。
闌入于旌善寧越。
蹂躙內地。
無處不至。
以王安德羅世。
爲楊廣慶尙助戰元帥。
遣典儀令禹夏。
督察元帥禦倭勤怠。
夏至慶尙道。
連有斬獲。
秋八月。
以趙仁壁爲東北面都體察使。
金用輝爲西北面都廵察使。
時。
大明責事大不誠。
屢侵邊境。
故備之。
我太祖擊胡拔都于吉州。
大破之。
胡拔都冦端州。
萬戶陸麗黃希碩等。
累戰皆敗。
時李豆蘭以母喪在靑州。
〈今北靑。
〉太祖使人召之曰。
國家事急。
子不可持服在家。
豆蘭乃脫衰從行。
爲先鋒。
先與戰。
大敗而還。
太祖尋至。
胡拔都着厚鎧三重。
襲紅衣乘黑馬。
橫陣待之。
意輕太祖。
留其軍士。
拔釰挺身馳出。
太祖亦單騎拔釰馳進。
揮釰相擊。
兩皆閃過不能中。
胡拔都未及勒馬。
太祖急回騎引弓。
射其背。
鎧厚箭未深入。
卽又射其馬洞貫。
馬倒而墜。
太祖將射之。
其麾下大至共救之。
我軍亦至。
太祖縱擊大破之。
胡拔都僅以身遁去。
太祖遂獻安邊策曰。
北界與女眞達達遼瀋之境相連。
實爲我國要害之地。
雖於無事時。
當儲糧養兵。
以備不虞。
今居民與彼互市。
日相親狎。
至結婚姻。
其族屬在彼。
誘引而去。
又爲鄕導。
入冦不已。
唇亡齒寒。
非止東北一面之虞也。
且兵之勝負。
在於地利之得失。
彼兵所據。
近我西北。
舍而不圖。
乃以重利。
遠啗我吾邑草甲州海陽之民。
以誘緻之。
今又突入端州禿魯兀之地。
以此觀之。
我之要害形勢。
彼固知之矣。
臣受任方面。
不可坐視。
謹籌邊策以聞。
禦冦之方。
在於鍊兵齊擧。
今也。
以不敎之民。
散處遠地。
及冦之至。
倉皇招集。
比其至也。
冦已虜掠而退。
雖及與戰。
其如不熟旗皷。
不習擊刺何。
願自今鍊兵訓卒。
嚴立約束。
申明號令。
待變而作。
無失事機。
師旅之命。
係於糧餉。
此道之兵。
昔運慶尙江陵交州之穀給之。
今以道內地稅代之。
比因水旱。
公私俱竭。
加以遊手之僧。
托爲佛事。
冐受權勢書狀。
幹謁州郡。
借民鬥米尺布。
號曰反同。
徵如逋債。
又諸衙門諸元帥所遣之人。
群行傳食。
民不忍苦。
失所流亡。
軍之糧餉。
何從而出。
乞皆禁斷。
道內州郡。
介於山海。
地狹且瘠。
今其收稅。
不問耕
復興廉潔自守。
日以醉酒爲事。
仁任林堅味。
忌其淸直。
訴以嗜酒曠職。
流之。
又流其酒徒薛思德等數人。
尋卒貶所。
謚貞烈。
夏四月。
遣使如遼東。
遼東執送京師。
復遣崇敬尹周誼。
爲啓禀使。
如遼東。
申辨孫內侍身故金義叛逆事。
遼東飛報。
帝命執送其使。
誼至京師。
命幽于天界寺數日。
召誼曰。
東夷輕詐。
往來肆毒。
果是求安者耶。
必欲根禍於將來者耶。
誼對曰。
小邦豈敢肆毒。
貢不如約。
非忠誠不至。
實民貧而物不備也。
帝怒留之。
令通事先往。
取貢如約。
明年。
貢金百斤銀五千兩布五千匹馬千匹。
以爲常。
則赦爾殺使及內侍之罪。
未幾。
誼亦放還。
〈按明史藁。
是年帝勑潘敬等曰。
高麗弑君殺使。
貢不如期。
虛文餙詐。
他日必爲邊患。
自今來者其絶不通。
〉 以崔瑩兼海道都統使。
瑩白禑曰。
今諸軍統帥雖多。
而海路戰艦纔數百。
戍卒僅三千。
若行師。
當用兵萬餘。
倉廩匱竭。
何以供億。
瑩與諸將。
出屯東西江。
以備倭。
瑩有疾。
諸將憂之。
瑩曰。
將兵出外。
豈可以疾爲念。
醫進藥。
卻之曰。
死生有命。
何必服藥求生。
五月。
倭冦洪州等郡。
○六月。
始禦報平廳聽政。
憲府上言。
請開書筵。
講理國安民之道。
勿廢報平聽政之禮。
禑從之。
謂宰相曰。
自今每月初二十六日。
各司之長。
親啓職事。
予當課其能否。
又謂贊成洪永通曰。
任用耆舊。
欲聞嘉猷。
卿何無一言。
永通汗出。
不能對。
京城饑。
布一匹直米五升。
秋七月。
太白經天。
○倭冦西州等縣。
遂入鷄龍山。
元帥金斯革。
擊走之。
○北元遣使來頒赦。
時。
北元昭宗歿。
次子益王脫古思帖木兒立。
遣使頒赦。
倭冦錦沃二州。
○八月。
海道元帥羅世沈德符。
大破倭賊于鎭浦。
世德符與崔茂宣。
以戰艦百艘。
追捕倭賊。
時賊五百餘艘。
入鎭浦口。
〈浦在今舒川郡南二十六裡。
〉登岸。
散入州郡。
恣行焚掠。
屍蔽山野。
世等至鎭浦。
用茂宣所製火筩火炮。
焚其船三十艘。
殺其魁孫時剌。
〈用鄭以吾火藥庫記補。
〉煙焰漲天。
賊守船者。
燒死殆盡。
賊盡殺所俘子女。
所過流血。
唯三百三十餘人。
自拔而來。
賊趣沃州。
焚利山〈今屬沃川〉永同縣。
金斯革追敗餘賊于林川。
獵于城南。
禑幼年卽位。
性警悟。
日開書筵。
人皆屬望。
及年浸長。
輕佻淫泆。
無復人君之體。
數出遊獵。
身自馳騁。
蹂踐禾稼。
李仁任崔瑩。
諫之不聽。
以?者李得芬金實。
爲守城元帥。
身佩弓矢。
臂鷹而出。
使小竪胡歌胡笛彈琴擊皷以從。
凡五日。
自是。
出遊閭巷。
射殺鷄犬。
日以爲常。
城中鷄犬幾盡。
與林?等。
持竿黏雀。
炙于墻下而啖之。
出後苑放馬。
令左右捕之。
輒賜捕者。
與群小馳馬後苑。
或手自飛索以?馬。
無所不爲。
習射。
取李存性笠爲的。
?臣白君寧權近等。
上書極諫。
引昌邑王事。
以爲戒。
禑不納。
是年端午。
禑欲觀石戰。
〈國俗。
於端午。
無賴之徒。
群聚通衢。
分左右隊。
手瓦礫相擊。
或雜以短梃。
以決勝負。
謂之石戰。
〉李存性諫之。
禑不悅。
使小竪歐存性。
又取彈丸射之。
又坑坎後苑。
紿存性陷之。
日以此等爲事。
以我太祖。
爲楊廣全羅慶尙三道都廵察使。
倭自鎭浦之敗。
益懷憤毒。
轉冦黃磵化寧〈今屬尙州〉等縣。
焚尙善二州。
三道沿海之地。
蕭然一空。
自有倭患。
未有此劇。
以我太祖。
爲贊成事。
廵察三道。
贊成邊安烈。
爲副評理。
王福命禹仁烈等七元帥。
皆受節度。
師出長湍。
白虹貫日。
占者以爲戰勝之兆。
九月。
我太祖大破倭賊于雲峯。
斬其巨帥。
倭自尙州。
經京山。
屯沙斤驛。
〈在今鹹陽東十三裡。
〉三道元帥裵克廉池湧奇鄭地等九將。
戰于驛東三裡。
敗績。
樸修敬裵彥二元帥死。
士卒死者。
五百餘人。
川水皆赤。
號血溪。
〈勝覽補。
〉倭勢益熾。
遂屠鹹陽。
進攻南原山城。
〈疑今蛟龍山城。
〉不克。
退焚雲峯。
屯引月驛。
〈在今雲峰東十六裡。
〉聲言北上。
中外大震。
太祖與邊安烈等。
至南原。
千裡之間。
僵屍相接。
裵克廉等。
來謁太祖。
莫不懽悅。
太祖將以厥明戰。
諸將鹹曰。
賊負險。
不若俟其出與戰。
太祖曰。
興師敵愾。
猶恐不見賊。
今遇賊不擊。
可乎。
遂部署諸將。
詰朝。
誓衆而東踰雲峯。
距賊數十裡。
至荒山。
〈在雲峯東十六裡。
〉登鼎山峯。
〈卽荒山東北麓。
〉道右有險徑。
太祖旣入險。
賊奇鋒突出。
太祖以大羽箭二十射之。
繼以柳葉箭五十。
發皆中其面。
莫不應弦而斃。
凡三遇鏖戰殲之。
賊據山自固。
太祖指揮士卒。
分據要害。
使人挑之。
賊出死力衝突。
太祖立殪八人。
賊不敢前。
有一賊將年才十五六。
端麗驍勇。
乘白馬。
舞槊馳突。
人莫敢當。
我軍稱阿隻拔都。
〈阿隻方言小兒之稱。
拔都蒙語勇敢之稱。
〉爭避之。
太祖惜其勇銳。
命生擒之。
偏將李豆蘭曰。
不殺。
必傷人。
其人項面皆甲。
無隙可射。
太祖射其兜鍪落之。
豆蘭遂射殺之。
於是。
賊挫氣。
太祖挺身奮擊。
銳鋒盡斃。
賊痛哭聲如萬牛。
棄馬登山。
官軍乘勝馳上。
讙呼皷譟。
蒙將處明。
居馬前力戰。
四面崩之。
遂大破之。
川流盡赤七日。
色不變。
獲馬一千六百餘匹。
兵仗無筭。
初賊十倍於我。
惟七十餘人。
奔智異山。
太祖曰。
天下未有殲敵之國。
遂不窮追。
軍士皆呼萬歲。
是役也。
我恭靖從行。
倉卒之際。
不離太祖之側。
摧陷之功爲多。
時被虜者還言。
阿隻拔都望見李元帥置陣曰。
觀此兵勢。
殊非往日比。
宜各愼之。
太祖所至。
秋毫不犯。
民大悅。
凱還。
崔瑩率百官班。
迎天壽寺。
執太祖手。
揮涕曰。
三韓再造。
在此一擧。
微公。
國將安恃。
禑賜太祖及安烈等金各五十兩。
諸將銀各五十兩。
自是。
太祖威名益著。
倭賊虜國人。
必問李萬戶在何處。
不敢近。
冬十月。
倭焚金海府。
○十一月。
禁賊使安吉祥。
卒于日本。
○十二月。
遣使入貢于明。
至遼東。
不納而還。
遣贊成權仲和判書李海。
貢不滿數。
至遼東卻之。
乃還。
時。
貢使販賣私物。
十倍進獻。
大司憲安宗源上?言。
此大明之所以益不直我。
今宜差等定數。
數外一匹布。
不得賫行。
擇遣淸白有威望者。
於西京安州等處。
與都廵問使搜撿。
私賫者置極刑。
妻孥家産沒入。
使臣科罪。
從之。
龍城君趙暾卒。
暾自雙城歸。
爲朝廷盡忠。
其子仁沃仁璧。
屢立戰功。
去歲。
歸老龍津。
仁沃欲從行。
暾止之曰。
吾家遭時危疑。
蒙玄陵眷顧。
一門以全。
汝兄弟毋以老父爲念。
緻力王室。
猶在吾側也。
下 辛酉七年春二月。
以李仁任爲侍中。
崔瑩守侍中。
時因倭冦。
漕路不通。
宰相祿不過數斛。
七品以下。
皆給以布。
仁任以其祿頒諸尉正。
欲行小惠以釣名。
倭焚寧海府。
○日有黑子。
○三月。
以羅世黃裳。
爲東西江都元帥。
時。
沿江要衝。
皆置元帥。
以備海冦。
凡十五所。
楊廣全羅慶尙等道。
各置三元帥。
一有小冦。
則三元帥外又遣助戰元帥及兵馬使。
由是。
委任不專。
卒無成功。
往返之際。
賊已遁去。
民受其苦。
諫官請依舊制。
置一元帥。
餘皆罷之。
竟不能從。
倭冦江陵道。
○大雪。
○蠲濱海州郡三年租稅。
以年饑民散。
崔瑩請也。
倭焚三陟縣。
倭冦遍于江陵道交州道。
簽兵羸弱。
令朔方騎兵二百來助。
夏四月。
廵問使李乙珍。
擊倭賊于無等山。
殲之。
倭自智異。
逃入無等山。
〈在今光州。
〉樹柵圭峯寺巖石間。
三面峭絶。
唯小徑緣崖。
僅通一人。
乙珍慕死士百人。
乘高下石。
以火箭焚其柵。
賊窘墜崖死者甚衆。
賊走海。
竊小舶而遁。
少尹羅公彥。
以快船追及。
盡殺之。
五月。
大饑。
赦。
全慶二道尤甚。
棄兒滿路。
死者不可勝計。
六月。
倭冦庇仁縣。
○倭焚永州。
冦金海。
元帥南秩擊卻之。
又戰于寧海蔚州。
敗之。
時。
倭冦處處竊發。
不可盡記。
海道元帥鄭地病免。
以沈德符代之。
○秋八月。
令京市署。
評定物價。
京城物價湧貴。
商賈爭利。
崔瑩疾之。
令京市署。
評定物價。
識以稅印。
始許買賣。
無印識者。
鉤脊筋殺之。
於是。
懸大鉤於市以示之。
市人震慄。
事竟不行。
畋于新京。
禑荒淫日甚。
出遊遇美女。
攜入民家淫之。
奪密直李種德妓妾梅花。
聞人有女。
輒突入奪之。
時奪人馬出遊。
於是。
詣闕者皆匿其馬。
又多聚妓樂于宮中。
爲長夜之飮。
賜布無節。
?者樸元常。
導禑作十六天魔樂。
禑日與倡妓?竪。
遊戱無度。
連宵不寐。
好晝寢。
日暮乃興。
崔瑩諫曰。
今饑饉薦臻。
民不聊生。
農務方興。
不可盤遊以病民也。
禑曰。
先祖忠肅王。
亦好遊豫。
予獨不可乎。
瑩曰。
先王之時。
民安歲登。
猶可遊豫。
今日則臣知其不可。
禑甞遊龍首山。
〈一作龍岫在今開城府南。
〉乘醉馳馬而墜。
瑩泣諫曰。
忠惠王好遊。
然必以夜。
不令人見。
忠肅王好遊。
然必以時。
不令民怨。
今殿下遊戱無度。
以緻墜馬傷體。
臣備位宰相。
不能匡救。
何面目見人。
禑曰。
自今改之。
冬十月壬子朔。
日食。
○彗星見于氐。
長丈餘。
十五日乃滅。
十一月。
震電雨雹。
○遣使貢馬于明。
至遼東。
不納而還。
評理金庾賀正。
密直使李海。
貢馬九百三十三匹。
壬戌八年春二月。
冊宮人盧氏。
爲毅妃。
盧氏。
本謹妃宮人釋妃也。
寵傾後宮。
服禦奢麗。
過於謹妃。
立府曰德昌。
給印。
以義順庫。
爲妃私藏。
以其父英壽。
爲密直使。
氣焰燀爀。
雨糓。
癸亥。
天雨糓。
有似黑黍小豆蕎麥者。
日官謂飢饉薦至人將相食之兆。
有星孛于北方。
○置盤纏色。
時。
大明督進歲貢。
侍中尹桓等議。
自宰相至庶人。
出布有差。
以充歲貢。
崔瑩曰。
今士民生業不遂。
又令出布。
其弊不貲。
且徵求無厭。
豈能盡從。
宜先遣使。
請減貢額。
不得已然後爲之。
日有黑子。
○閏月。
倭冦林州。
○獵于東郊。
禑獵東郊曰。
史官記吾過失。
若見則吾必殺之。
由是。
史官不敢近。
時禑遊畋日甚。
有時獨與閹竪惡少。
馳騖閭閻。
擊殺鷄犬。
奪人鞍馬。
諫官鄭釐等上?曰。
古之人君。
非禮勿動。
有所行幸。
必備儀衛。
出必端門。
行必黃道。
殿下但率一二僕從。
晝夜馳騁。
恐有銜橜之虞。
矧今倭賊深入。
草冦竊發。
安知不有姦人刺客之變耶。
禑不聽。
倭冦平海郡。
○三月。
倭冦安東等地。
○曲城府院君廉悌臣卒。
悌臣旣老。
國有大疑。
必與議。
進言無隱。
位冢宰二十九年。
及疾。
禑遣中官賜藥餌。
悌臣具衣冠受之曰。
上所以念及老臣者。
以臣甞左右先君也。
臣今殆矣。
願上日愼一日。
惟永終是圖。
卒。
謚忠敬。
遺命三日而葬。
夏四月。
遣使入貢于明。
至遼東。
不納而還。
遣金庾洪尙載金寶生鄭夢周等。
進歲貢金百斤銀萬兩布萬匹馬千匹。
分置禾尺于諸州。
禾尺羣聚。
詐爲倭賊。
侵寧海郡。
焚公廨。
遣判密直林成味等。
追捕之。
令諸道按廉。
捕斬禾尺首謀者。
餘皆釋之。
分置諸州。
比平民差役。
不從者斬之。
禾尺卽楊水尺也。
倭冦丹陽。
元帥邊安烈等。
擊敗之。
○五月。
妖民伊金伏誅。
固城妖民伊金。
自稱彌勒佛。
惑衆。
愚民爭施米帛金銀。
不敢食肉。
巫覡撤去其神。
敬伊金如佛。
所至。
守令或出迎。
淸州牧使權和誘緻之。
縛其渠首五人斬之。
時亂民多起。
有私奴無敵者。
亦稱彌勒化身。
陜州有私奴。
亦稱釰大將軍。
皆被誅。
時。
鄭道傳自會津歸。
結廬三角山下。
僧粲英歷見曰。
伊金言若不信吾言。
至三月。
日月無光。
此言豈非可笑乎。
國人何信之如此。
道傳曰。
伊金釋迦其言無異。
但釋迦遠言他生事。
人不知其妄。
伊金近言三月事。
其妄立見耳。
英嘿然。
道傳師事李穡。
得聞濂洛性理之說。
以訓後生。
闢異端爲己任。
學者多從之。
六月。
以趙浚爲慶尙道體覆使。
時。
倭冦甚熾。
州郡騷然。
民皆奔竄山谷。
而將帥環視不戰。
賊勢日盛。
崔瑩擧浚爲體覆使。
浚至。
召都廵問使李居仁。
數其逗遛之罪。
斬兵馬使兪益桓。
諸將股栗。
連戰告捷。
一道賴安。
浚上書都堂。
?表孝烈之死賊者。
以李仁任領門下事。
崔瑩領三司事。
洪永通爲侍中。
李子松守侍中。
○秋七月。
京城大饑。
布一匹直。
米三四升。
遣使廵審各道山城。
○以我太祖。
爲門下贊成事東北面都指揮使。
女眞胡拔都在遼東。
虜掠東北面人民。
太祖世管其道。
威信素著。
故出鎭慰撫。
政堂文學鄭樞卒。
樞字公權。
以字行。
性恭儉謹厚。
居官以正。
時家廟制廢。
公權藏祭器別室。
祭必親滌。
務蠲潔。
疾權姦用事。
憤惋背疽卒。
謚文簡。
〈有圓齋集行世。
〉 明平雲南。
遣梁王家屬。
安置濟州。
○遣密直使柳藩。
入賀于明。
○八月。
彗星見太微。
○九月。
徙都漢陽。
先是。
書雲觀以變恠屢見。
野獸入城。
井沸魚闘。
群烏集宮。
請移都避災。
李仁任執不可。
至是。
崔瑩議定遷都之計。
臺諫爭之不聽。
癸酉。
遷漢陽。
命李子松。
留守開城。
賜宮女理裝布五千匹。
冬十月。
倭冦鎭浦。
海道元帥鄭地。
擊走之。
○十一月。
遣使賀正于明。
至遼東。
不納而還。
遣密直鄭夢周與判書趙胖。
如京師賀正。
請謚及承襲。
至遼東。
遼東都司稱勑。
以數年零碎之貢。
合而爲數。
暗爲愚侮。
朕觀中國之書。
其人不懷恩而好構禍。
縱使暫臣。
亦何益哉。
仍前不許入境。
許自爲聲敎。
令諸道置施與塲。
慶尙江陵全羅三道。
因倭失業。
民多餓死。
崔瑩令諸道置施與塲。
擇慈良者主之。
出官米。
作糜粥賑之。
麥熟然後乃已。
造戰艦。
初。
崔瑩爲六道都統使。
作戰艦八百艘。
將欲掃淸海冦。
恭愍王使李海分領其船。
卒以敗功。
孫光裕領江口船艦。
遇倭盡燒。
至是。
瑩欲改造。
發諸道軍。
又募僧徒曰。
今方農。
不可使民。
欲役以僧徒。
唐太宗征本國。
本國發僧軍三萬。
擊破之。
今若造戰艦禦冦。
功豈細哉。
鄭地亦請造戰艦于諸道。
從之。
令司宰令李光甫。
督役甚急。
人多怨咨。
不踰年。
造巨艦百三十餘艘。
分守要害。
自後倭冦稍息。
民反喜之。
癸亥九年春正月。
納哈出遣使來。
時。
北元使價久絶。
納哈出遣文哈剌不花。
請尋舊好。
遼東都司移文。
檻送其使。
不然。
有後患。
二月。
還都開京。
南京凡事草創。
門下府請還松京。
從之。
時軍民苦暴露。
及行。
火其廬幕。
以冀不復來也。
三月。
以曺敏修爲侍中。
林堅味守侍中。
初。
禑置內宰樞。
掌出納。
於是。
堅味及洪永通曺敏修爲之。
常在禁中。
事無大小。
皆先關白然後行。
至是。
堅味與都吉敷禹玄寶李存性。
提調政房。
故事。
侍中掌銓注。
及永通敏修爲侍中。
不得與焉。
夏四月。
赦。
旱也。
禑如寶源庫祈雨壇。
自擊皷以禱。
五月。
海道元帥鄭地。
擊倭于南海縣。
大破之。
地帥戰艦四十七艘。
次羅州木浦。
賊以大船百二十艘來。
慶尙道沿海州郡大震。
合浦元帥柳曼殊告急。
地日夜督行。
或自櫂。
櫂卒益盡力。
到蟾津。
〈在今晉州府西九十三裡。
〉徵集合浦士卒。
賊已至南海之觀音浦。
〈在今南海縣北二十一裡。
〉使覘之。
以爲我?懶。
賊旗幟蔽空。
劒戟耀日。
四圍而前。
地中流擧帆。
船疾如飛。
至樸頭洋。
賊以大船二十艘。
爲先鋒。
艘置勁卒百四十人。
地進攻先敗之。
發火砲。
焚賊船十七艘。
地謂將佐曰。
吾甞汗馬破賊多矣。
未有如今日之快也。
六月。
畋于延福亭。
時。
禑數出遊玩。
淫戱無度。
大司憲盧嵩。
左司議權近。
上書戒逸遊。
禑甞忌諫官。
?竪等進說曰。
臺諫皆上所除。
如有忤旨。
遞之何難。
自是。
禑益輕臺諫。
無復忌憚。
近又與獻納成石璘諫。
禑醉甚欲射之。
由是言路遂塞。
禑後見批目近爲代言。
曰。
此人爲諫官。
使予不得遊幸。
何得近侍乎。
合令防倭。
取筆句去。
倭冦慶尙道諸郡。
遣諸將擊之。
倭冦永州新寧義城善州。
至于丹陽堤川。
闌入于旌善寧越。
蹂躙內地。
無處不至。
以王安德羅世。
爲楊廣慶尙助戰元帥。
遣典儀令禹夏。
督察元帥禦倭勤怠。
夏至慶尙道。
連有斬獲。
秋八月。
以趙仁壁爲東北面都體察使。
金用輝爲西北面都廵察使。
時。
大明責事大不誠。
屢侵邊境。
故備之。
我太祖擊胡拔都于吉州。
大破之。
胡拔都冦端州。
萬戶陸麗黃希碩等。
累戰皆敗。
時李豆蘭以母喪在靑州。
〈今北靑。
〉太祖使人召之曰。
國家事急。
子不可持服在家。
豆蘭乃脫衰從行。
爲先鋒。
先與戰。
大敗而還。
太祖尋至。
胡拔都着厚鎧三重。
襲紅衣乘黑馬。
橫陣待之。
意輕太祖。
留其軍士。
拔釰挺身馳出。
太祖亦單騎拔釰馳進。
揮釰相擊。
兩皆閃過不能中。
胡拔都未及勒馬。
太祖急回騎引弓。
射其背。
鎧厚箭未深入。
卽又射其馬洞貫。
馬倒而墜。
太祖將射之。
其麾下大至共救之。
我軍亦至。
太祖縱擊大破之。
胡拔都僅以身遁去。
太祖遂獻安邊策曰。
北界與女眞達達遼瀋之境相連。
實爲我國要害之地。
雖於無事時。
當儲糧養兵。
以備不虞。
今居民與彼互市。
日相親狎。
至結婚姻。
其族屬在彼。
誘引而去。
又爲鄕導。
入冦不已。
唇亡齒寒。
非止東北一面之虞也。
且兵之勝負。
在於地利之得失。
彼兵所據。
近我西北。
舍而不圖。
乃以重利。
遠啗我吾邑草甲州海陽之民。
以誘緻之。
今又突入端州禿魯兀之地。
以此觀之。
我之要害形勢。
彼固知之矣。
臣受任方面。
不可坐視。
謹籌邊策以聞。
禦冦之方。
在於鍊兵齊擧。
今也。
以不敎之民。
散處遠地。
及冦之至。
倉皇招集。
比其至也。
冦已虜掠而退。
雖及與戰。
其如不熟旗皷。
不習擊刺何。
願自今鍊兵訓卒。
嚴立約束。
申明號令。
待變而作。
無失事機。
師旅之命。
係於糧餉。
此道之兵。
昔運慶尙江陵交州之穀給之。
今以道內地稅代之。
比因水旱。
公私俱竭。
加以遊手之僧。
托爲佛事。
冐受權勢書狀。
幹謁州郡。
借民鬥米尺布。
號曰反同。
徵如逋債。
又諸衙門諸元帥所遣之人。
群行傳食。
民不忍苦。
失所流亡。
軍之糧餉。
何從而出。
乞皆禁斷。
道內州郡。
介於山海。
地狹且瘠。
今其收稅。
不問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