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
無度牒者卽充軍伍。
新創之寺。
並令撤去。
不撤者卽罪守令。
臣聞殿下奉事尤篤。
竊惟。
其經中分明說布施功德。
不及持經。
孔子曰。
敬鬼神而遠之。
臣願於佛亦宜如此。
又曰。
殿下當亂極思治之時。
宜渴於用賢矣。
而未見束帛戔戔。
宜急於聽政矣。
而未見庭燎晣晣。
賢能豈盡登庸。
姦邪豈盡屛逐。
未聞一政之行。
徒觖百姓之望。
如是而望其治。
猶卻步而圖前。
北轅而適越。
臣甚惜之。
易曰。
天行健。
君子以。
自強不息。
修心之要。
出治之方。
無過於此矣。
王雖嘉納。
而未克施行。
密直提學尹澤緻仕。
澤自光陽貶所。
首被召還。
上?陳時政。
不獲允。
固辭位緻仕。
築亭城南。
扁曰逍遙。
徜徉自頤。
五月。
地大震。
○以誕日。
設道塲于內殿。
王方信佛。
百官皆爲王設祝壽齋。
王召僧普虛。
入內問法。
普虛號太古。
自言得道。
王拜爲王師。
立府曰圓融。
置官屬。
出入內佛堂。
儀衛僭擬鹵簿。
寓廣州迷元莊。
〈今作迷原縣。
屬楊根。
在郡北四十一裡。
〉廣占田園。
牧馬滿野。
擅除僧職。
緇流坌集如市。
王迎緻問法。
對曰。
爲君之道。
在修明敎化。
不必信佛。
若不能理國家。
雖緻勤於佛。
有何功德。
無已則但修太祖所置寺社。
愼勿新創。
又曰。
君王去邪用正。
則爲國不難矣。
王曰。
予非不知。
但念其從我于元。
皆効勤勞。
故不能輕去。
普虛後改普愚。
〈按。
治國之道。
佛者之言亦以明敎化去邪用正爲先。
而彼昏不知。
反忽於此。
供佛飯僧。
殫竭民財。
以冀冥祐。
豈不悖哉。
〉 六月。
賜趙日新等功臣號。
日新及柳淑孫琦曺益淸金鏞鄭世雲等凡三十七人。
錄燕邸隨從功也。
禁土木之役。
限二年。
○倭冦全羅江陵道。
未幾。
又冦合浦。
秋七月。
葬廢王于聡陵。
〈在今開城府南。
〉 葬具多闕。
諸司各一員服斬衰。
奉安神禦于普濟寺。
殿曰宣明。
吉昌府院君權準卒。
準在忠宣朝。
恩寵甚隆。
瀋王之難。
守義不變。
曺頔之亂。
閉門不出。
性純重寡言笑。
儀表秀偉。
然倚勢緻富。
識者譏之。
謚昌和。
八月。
令法司決訟。
五日一啓。
○始開書筵。
令李淩幹李齊賢金永煦韓宗愈印承旦李君侅張沆安牧白文寶等諸宰臣。
更日侍讀。
講讀之餘。
使言時政得失民間利害。
直言勿諱。
一日講罷。
承旦請罷辨正都監。
王不應。
但曰。
穿窬夜行。
惡月之明。
時。
承旦多占人田。
爲都監所推刷故也。
他日。
永煦又請罷。
王曰。
予欲聞嘉言。
設書筵。
卿等所言。
實乖予心。
遂稱疾入內。
兪氏曰。
承旦固穿窬小人。
恭愍之言當矣。
然旣知其非人。
黜之可也。
顧乃寵以宰相之職。
出入經幄。
而責之以穿窬。
則是宰相之職。
穿窬者亦可冐居也。
惡可乎哉。
九月。
趙日新作亂。
圍王宮。
殺宿衛臣僚。
自爲右政丞。
日新專權自恣。
橫暴朝廷。
自王以下不能堪。
又忌李齊賢居己右。
惡諸奇及王左右親幸。
遂謀作亂。
己亥。
日新聚其黨鄭天起崔和尙張升亮等十餘人于其家。
募閭裡惡少。
謀去諸奇及高龍普李壽山等。
乘夜遣人殺之。
惟奇轅被殺。
餘皆逃免。
時。
王在星入洞離宮。
日新率其黨圍之。
殺直宿判密直崔德林上護軍鄭桓等。
衛士驚駭。
日新曰。
毋恐。
但除惡少輩耳。
庚子。
日新劫王開印。
自除爲右政丞。
天起爲左政丞。
其餘李權等。
拜官有差。
令忽赤巡軍。
大索奇轍。
捕其母妻。
逮繫滿獄。
劒戟盈路。
王與公主。
移禦泉洞離宮。
侍衛皆賊黨。
國人危之。
冬十月。
趙日新殺其黨崔和尙張升亮。
辛醜朔。
日新旣多殺朝臣。
欲歸罪其黨以自免。
誘斬和尙。
遂勸王出討賊。
王不得已幸十字街。
百官始聚。
斬張升亮等八九人。
梟首于市。
囚鄭天起于獄。
斬其子明道。
日新自加贊化安社功臣。
居王左右。
露刃使氣。
人莫不寒心。
趙日新伏誅。
誅貶其黨與有差。
杖流金鏞于海島。
時。
日新號令內外。
朝臣忷懼。
噤無一言。
王密召前三司左使李仁復曰。
事已至此。
何爲而可。
對曰。
人臣倡亂。
固有常刑。
況今天朝法令彰明。
如其猶豫。
恐累及於上。
王決意誅之。
乙巳。
幸行省。
會耆老密議。
命金添壽。
執日新。
引出行省門外斬之。
囚其黨鄭乙輔李權等二十八人。
或斬或貶。
遂遣使入告于元。
元遣使。
執日新妻子以歸。
皇後給諸奇爲奴婢。
鏞譎詐多忌克。
以燕邸隨從。
有寵於王。
擢至密直副使。
日新之難。
衛士多中傷。
鏞以上護軍直宿獨免。
又不捍禦。
物議紛紜。
王亦疑之。
杖流。
以李齊賢曺益淸爲右左政丞。
柳濯判三司事。
洪彥博金承澤贊成事。
彥博。
奎之孫。
承澤。
方慶之孫也。
前贊成事閔祥正卒。
祥正歷官所至有聲績。
甞按楊廣也。
聞有以貨賄輸權貴者驛遞過境。
使吏搜取。
牒送國贐。
由是。
豪強屛氣。
位亞冢宰。
捴裁銓選。
減損官職。
以復古制。
性剛烈。
不能容人之過。
雖骨肉。
不少假貸。
癸巳二年春正月。
李齊賢免。
以洪彬爲右政丞。
柳濯李公遂爲贊成事。
○永山君張沆卒。
沆爲人廉正。
又邃禮學。
及卒。
王曰。
今宰相寧有盡心宗廟。
如張訥齋者乎。
謚文顯。
三月。
元遣使。
治趙日新黨。
誅鄭天起等。
斬天起等二十人。
盡籍其家。
杖曺用權等十七人。
政堂文學安震等。
以被脅從免。
杖贖銅。
夏四月。
地震。
○五月。
遣使如元。
賀皇後誕日。
〈皇後誕日之賀始此。
〉○秋八月。
元遣巒巒太子等來。
宴榮安夫人。
時。
元立奇後子。
爲皇太子。
赦天下。
於是。
王上表請爲榮安夫人李氏。
擧盛禮視殊恩。
元乃遣巒巒太子。
設孛兒紮宴于延慶宮。
孛兒紮。
其盛宴之稱。
王及公主與焉。
公主太子南面。
王坐西。
李氏坐東。
王行酒。
跪獻太子。
太子立飮。
太子行酒。
先李氏。
次王次公主。
宴酣。
傔人升坐西堦。
衛士在東堦。
爭噉肉較勝負爲樂。
旣而奇轍權謙等。
各奏胡歌舞蹈。
以紵絲連執環立。
歌舞回旋。
斷其所執段段而分。
是宴剪布作花。
凡五千一百四十匹。
他物稱是。
翌日。
又設防沒宴。
元法。
留宴日大肉馬頭。
翌日復宴。
謂之防沒。
時。
國用罄竭。
貸永福都監布。
又貸富民。
且使價絡繹。
舘舍難容。
皆舘於宰樞之家。
凡三十餘所。
自是。
元連歲來錫宴。
窮極奢侈。
物價騰踴。
禁公私用油蜜果。
九月。
曺益淸免。
以印承旦爲左政丞。
○蟲食松嶽松葉。
自是。
無歲不食。
松樹幾盡死。
冬十二月。
罷刷卷都監。
時人貸官錢逋欠者多。
故置都監徵之。
延及族屬隣裡。
倍收其本。
人甚苦之。
前判密直金逸逢。
上書言其弊。
請罷。
從之。
曺益淸卒。
○右政丞洪彬卒。
謚康敬。
甲午三年春正月。
以李仁復爲政堂文學。
○二月。
德寧公主還自元。
王事之甚謹。
供奉如三殿。
以蔡河中領都僉議。
廉悌臣柳濯爲右左政丞。
康允忠元顥贊成事。
顥。
忠之子也。
狂縱無學術。
三月癸亥朔。
日食。
○書狀官李穡。
如元中制科。
去歲。
王試士。
穡爲魁。
秋中行省解元。
充書狀官。
赴京。
讀卷官翰林承旨歐陽玄。
見穡對策。
大加稱賞。
擢第二甲第二名。
有傳鉢海外之語。
勑授穡應奉翰林文字承仕郞知制誥。
夏四月。
倭掠全羅道漕船。
倭連歲侵冦不已。
至是。
又掠全羅漕船四十艘。
元以盧頙爲集賢殿太學士。
頙納女于元主。
有寵故也。
〈頙本作頉音策正也。
〉 元徵兵。
時。
元政陵夷。
河南妖冦韓山童韓咬兒等。
始皷亂。
穎川妖人劉復通。
又起兵。
以紅巾爲號。
與其黨關先生沙劉二張士誠等。
冦掠中原。
分據山東。
其勢大振。
盜賊群起。
天下大亂。
丞相脫脫。
將受命南征。
時。
蔡河中奉使在元。
謀復爲相。
請還國出兵助征。
乃薦政丞柳濯廉悌臣等有勇畧。
元遂遣使。
徵濯悌臣及權謙元顥羅英傑印璫金鏞李權康允忠鄭世雲崔瑩李芳實安祐等及西京水軍三百。
且募驍勇。
期以八月十日。
集燕邸。
討張士誠。
以蔡河中爲政丞。
李壽山爲評理。
河中等旣請助征。
先元使以來。
壽山宣元主旨曰。
河中諳鍊可使。
河中亦傳元主旨曰。
壽山穎悟。
王其用之。
王逼於脫脫。
罷廉悌臣。
用河中。
監察司不署告身。
累月乃出。
政丞緻仕漢陽府院君韓宗愈卒。
宗愈。
漢陽人。
性重厚。
軀幹魁偉。
望之儼然。
有公輔器。
自筮仕。
九轉爲三重大匡。
喜談笑。
樽俎間和氣油然。
處事接物有餘裕。
爲文章。
務去俗氣。
尤緻意於詩。
歷仕四朝。
當多事之時。
事不辭難。
世稱麗末名相。
及是得疾。
謂子壻曰。
起布衣位冢宰。
死亦何恨。
諡文節。
〈按。
韓宗愈雖爲一代名相。
而平生所爲。
多可議。
爲史官而贊僞瑞。
掌銓注而被譏。
典選擧而用私。
然歷事四朝。
當烈宣肅惠多事之時。
事不辭難。
及爲首相。
輔幼主。
得大臣軆。
論人當觀其大節。
其大節如此。
又年未至而緻仕徑歸。
不欲與權倖比肩。
不以貴仕爲貪戀。
諡曰文節。
不亦宜乎。
〉 始置添設職。
時。
元徵兵。
王大拜諸將士。
六部判書捴郞除政曹外。
皆倍數添設。
各司三四品亦皆添設。
又於四十二都府。
每領添設中郞將。
郞將各二人。
別將散員各三人以授之。
謂之賞軍政。
添設職始此。
秋七月。
遣柳濯等。
將兵赴元。
時。
濯等將赴元。
將士幷加爵秩。
自募軍皆超三級。
令百官及僧徒。
出馬有差。
令軍士平價以市馬而赴征。
軍多抑買。
劫奪民馬。
行省禁之不得。
廉悌臣羅英傑孫佛永獨不然。
是月癸亥。
濯等四十餘人。
率軍二千餘。
如元。
行至鴨綠江。
康允忠謀於衆曰。
吾輩離親戚去墳墓。
以就死地。
何日旋歸。
欲以精騎五十。
馳還京城。
斬始謀發兵者。
以告悌臣。
悌臣曰。
非計也。
吾君。
天也。
天可逃乎。
忠臣義士。
豈有反側之言乎。
遂與濯等。
間道疾行。
允忠不得發。
時。
脫脫領軍八十萬。
攻高郵城。
濯等赴征。
將士及國人在燕京者。
捴二萬三千人。
爲前鋒。
城將陷。
有知院老長者忌我人專功。
令曰。
日暮矣。
麾軍而退。
是夜。
賊設備不克拔。
會。
脫脫譖流。
南賊日盛。
我軍拔六合城。
又移防淮安路。
前後數十餘戰。
李權崔謜等六人戰死。
崔瑩力戰。
身被數槍。
殺獲甚多。
明年師還。
募弓手于西海道。
時。
將相之有名望者及精兵銳卒。
幷皆從征。
宿衛空虛。
王疑懼。
募弓手于西海道。
以備不虞。
封崔濡。
爲龍城府院君。
濡旣入元。
謀擾本國。
奏請徵征南兵十萬于我。
時。
國人在元者鹹奏曰。
高麗褊小。
方被倭患。
且地遠。
不可徵兵。
元主然之。
至是。
奉詔來督軍。
且求槍材。
王拜濡三司右使。
封君。
冬十二月。
以蔡河中領都僉議司事。
李齊賢洪彥博爲右左政丞。
崔天澤贊成事。
下 乙未四年春二月。
鷲城府院君辛裔死。
○全羅道按廉使鄭之祥。
拘元降香使于全州。
元禦香使埜思不花。
本國人也。
入元有寵。
其兄徐臣桂爲同知密直。
弟應呂爲上護軍。
擅作威福。
國人畏之。
至是。
不花降香諸道。
所至縱暴。
之祥迎候恭謹。
不花聽接伴使洪元哲譖。
縛辱之。
之祥卽憤恚大叫。
邑吏呼噪而入。
解縛扶出。
之祥卽率衆。
執不花元哲等囚之。
奪不花金牌。
馳還京都。
過公州。
執應呂。
以鐵鎚撾之。
數日而死。
之祥來白王。
王驚愕。
下巡軍獄。
命捕全州牧使崔英起及邑吏等。
還金牌于不花。
元遣使鞫之祥。
降全州爲部曲。
未幾。
諸奇誅之。
祥得免。
三月。
倭冦全羅道。
掠本道漕船二百餘艘。
夏五月。
以安輔爲政堂文學。
尹守常密直提學。
輔甞提調銓選事。
一日。
王召輔。
有所除授。
旣而取曆觀之曰。
倡鬼也。
姑止。
輔甞惡陰陽拘忌。
跪曰。
王者奉天時。
不在此。
殿下欲行則行。
倡鬼何害。
王變色。
至是有是拜。
輔自謂遇知。
知無不言。
旣而王以爲濶於事情。
輔亦以母老乞歸。
守常以?者妻親得拜。
爲世所譏。
六月。
地震。
○秋七月。
命兩府擧才堪守令者。
○以崔宰爲監察執義。
忠定時。
宰知襄州。
有降香使淩辱存撫使。
宰曰。
將及於我矣。
棄官?。
至是。
陞執義。
爲選軍都監使。
選軍以田。
其法已久。
一人受田。
有子孫。
子孫傳之。
無則他人代受。
有罪當收其田。
則人人欲得。
於是雜然矣。
宰曰。
是爭民施奪也。
與其當得者一人。
而訟自簡。
元罷貢紋苧布。
○冬十二月。
流都僉議司事金鏞于濟州。
鏞自元還。
有寵於王。
與贊成事金普爭權幸。
普丁母憂。
陰勸征東省都事崔介。
上書於王。
請令百官行三年喪。
鏞等矯旨。
下其書都評議司。
逼令施行。
王悉知其狀。
流之。
罷三年喪。
王怒金鏞之矯旨也。
兪氏曰。
鏞固可惡。
流非不可。
然三年之喪。
天經地義。
今怒鏞而並罷之。
何也。
我桓祖自雙城來朝。
雙城自趙暉之叛。
不爲國土久矣。
時。
桓祖爲雙城千戶來朝。
初。
穆祖〈諱安社〉性豪放。
有志四方。
甞知宜州。
有惠政。
以姻婭。
移居三陟縣。
以事忤知縣。
奔元。
元處之南京。
〈元志。
開元城西南曰寧遠縣。
又西南曰南京。
又南哈蘭府。
又南曰雙城。
〉爲五千戶所達魯花赤。
薨。
〈按李廷馨東閣雜記。
穆祖自三陟浮海。
移宜州。
朝廷拜宜州防禦使。
屯高原。
以禦蒙兵。
散吉大王來屯雙城。
謀取鐵嶺以北。
請穆祖將兵。
穆祖不得已與金甫奴等降。
移居斡東。
今慶興府東三十裡。
以爲五千戶所達魯花赤。
王業之興始此。
此高宗四十一年也。
〉翼祖〈諱行裡〉襲職。
爲南京千戶。
元征日本。
以朝命來見忠烈王。
謝曰。
先臣奔北。
實脫虎狼之口。
非敢背國也。
王曰。
卿本士族。
豈忘本乎。
觀卿擧止。
足知心之所存也。
〈忠烈辛巳歲也。
〉薨。
度祖〈諱椿〉繼志來朝。
忠肅王錫賚甚豊。
薨。
桓祖〈諱子春〉繼職。
善騎射。
士卒樂附。
至是來朝。
王曰。
乃祖乃父。
身雖在外。
乃心王室。
今卿無忝祖考。
予將玉汝於成矣。
初。
雙城地頗沃饒。
東南民無恒産者多?。
本國聞于中書省。
差官來。
遼陽省差官亦來。
王遣行省郞中李壽山。
往會。
分新舊籍民。
謂之三省。
照勘戶計。
其後。
撫綏失宜。
稍稍流徙。
王命桓祖主之。
民安其業。
丙申五年春正月。
赤氣挾日。
長數尺餘。
其中皆有日輪。
人言三日並出。
〈按此日有兩珥而光照如日故疑爲三日。
〉 三月。
日有黑子。
○我桓祖來朝。
時。
奇氏族倚後勢暴橫。
人有密告。
奇轍潛通雙城叛民。
結爲黨援謀逆。
王諭桓祖?鎭曰。
脫有變。
當如我命。
夏五月。
奇轍權謙盧頙等。
謀叛伏誅。
時。
元冊奇氏三世爲王。
授轍遼陽平章大司徒。
轍自遼陽來覲母。
不稱臣於王。
王益不平。
盧頙權謙。
俱納女于帝及太子。
有寵於元。
轍謙頙等聲勢相倚。
知天下亂。
自念積惡斂怨。
恐一朝勢去難保。
遂謀自全之計。
以親戚腹心。
布列權要。
陰樹黨援。
將圖大逆。
閱諸道兵器。
詐爲詔。
使扇動訛言。
密諭期會。
約以擧事。
王先知之。
託以曲宴。
召宰樞。
皆會于闕。
命召轍謙頙及其諸子。
轍謙先赴召。
密直慶千興黃石奇等。
密白王曰。
二人已至。
其餘子侄及頙父子未至。
若事洩。
變起不虞。
不如早圖。
王然之。
卽令密直姜仲卿,大護軍睦仁吉等。
伏壯士。
椎擊轍殺之。
謙走。
追殺于紫門。
血濺宮門。
於是。
奇權麾下。
狼狽四散。
禁衛四番軍士。
一時俱發。
劒矟交於路。
仲卿至頙家捕殺之。
屍于北泉洞路上。
捕諸奇妻子。
無少長皆被殺。
判三司事元顥。
轍子有傑之妻父。
亦有異謀。
遂殺之。
權盧子弟。
或斬或流。
籍三人家。
流其黨金普李壽山王重貴任君輔等十七人。
惟轍子上護軍世傑。
平章賽因帖木兒。
在元。
得不死。
以洪彥博尹桓爲右左政丞。
許伯黃石奇爲贊成事。
○罷征東行中書省理問所。
○遣印璫柳仁雨等。
攻鴨江以西八站及雙城諸城。
王旣誅諸奇。
復欲收復舊疆。
使評理印璫,密直姜仲卿。
爲西北面兵馬使。
率辛珣兪洪崔瑩崔夫介等諸將。
攻八站。
以密直柳仁雨。
爲東北面兵馬使。
率貢天甫金元鳳等。
收復雙城。
璫先發。
仲卿被酒。
後至使氣。
璫目珣拔劒斬之。
報王曰。
仲卿有二心。
故處以軍法。
時。
大軍遽發而自相戕殺。
物議紛紜。
王復命江陵存撫使李仁任。
幷擊雙城。
仁任。
仁復之弟也。
命收諸軍萬戶,鎭撫,千戶,百戶牌。
皆元所授也。
六月。
印璫渡江。
破婆娑府等三站。
時。
元使直省舍人。
賫奇轍印章而來。
兵馬副使辛珣。
遇諸道。
奪印章。
殺其傔從。
舍人夜逃。
安置僧釋器于濟州。
殺前政丞孫守卿等。
貶康允忠。
爲東萊縣令。
初。
忠惠幸宮人林氏。
生釋器。
忠定之廢。
祝其髮。
置萬德寺。
後。
元將召釋器。
王聞之召還。
至是。
王聞護軍林仲甫等。
欲奉釋器。
潛圖不軌。
囚巡軍按治。
辭連守卿及贊成事康允忠密直洪峻等十餘人。
於是。
幷斬守卿仲甫等。
貶允忠。
監察大夫孫湧亦被告。
時。
湧方坐?。
承命者來。
欲執以去。
同坐皆錯愕。
不知所爲。
獨持平全遇祥正色曰。
?官雖有罪。
當罷?後就獄爾。
不可直入?中。
治事如常。
湧詣巡軍。
獄官詰仲甫曰。
汝識孫湧乎。
對曰。
不知。
遂釋之。
王放釋器于濟州。
使人至海中。
擠之於水。
釋器不死亡匿。
停至正年號。
○下敎大赦。
王誅奇氏。
又治釋器之獄。
下敎大赦。
與國更始。
其逆賊詿誤者。
皆從原免。
加號祀典等事。
皆如元年之敎。
且申敎曰。
政房設自權臣。
豈爵人於朝之意。
今宜永罷。
三品以下。
與宰相共議進退。
七品以下。
吏兵部擬議奏聞。
監察典法都官長官。
每朔課員吏決訟多少。
至六朔。
以殿最黜陟。
國家以田十七結。
爲一足丁。
給軍一丁。
古田賦之遺制也。
凡軍戶爲人所奪者。
許告還給。
臨陂屯田。
爲權勢所奪。
令都評議使司。
別置屯田官。
諸家占奪。
一皆復舊。
沿海之地。
築堤捍水可作田者。
令有司相地。
用防倭之卒。
爲之農夫。
各道古屯田處。
皆用臨陂例。
收租公用。
倭冦出沒。
漕運不通。
凡轉輸皆從陸路。
又令有司。
量地遠近。
營立院舘。
復其田土。
又以行省及逆賊所占人民。
廬其傍。
儲蓄薪芻。
以便止宿。
西北面未甞收租。
委之防戍。
近來權勢兼倂。
自今檢括。
每一結賦一石。
以支軍需。
古者。
租稅許民自量槩。
今以大鬥剩量。
民甚苦之。
其令州郡官。
監視中外。
公私同其鬥斛。
權臣擅占山澤。
國用不足。
令山林屬繕工。
澤梁屬司宰。
弛禁輕稅。
存撫按廉州縣官。
憑公營私。
罷軟不事事者。
都評議使司監察司。
聞奏削黜。
郡縣官存撫按察糾理。
雞林福州京山府所貢綾羅紬布。
毋納德泉庫。
屬廣興倉。
以補百官之俸。
塩稅布三分減一。
賊臣家米。
減價輕賣。
以救鱞寡孤獨不能自存者。
其諸淫祀。
一皆撤去。
懷才抱道肥遯不仕者。
官錄德行。
敦遣赴朝。
富戶給債利中息利者禁斷。
令民種桑麻。
各以口爲率。
按廉考守令種桑墾田。
以憑黜陟。
各處加定別抄。
不論老弱單丁。
勒令遠戍。
轉相避逃。
其令沿海軍民。
悉充防戍。
仍蠲徭役。
遠地之民。
代供其役。
勿令赴防。
兩得其宜。
且令東界交州軍。
戍雙城。
北界西海。
戍鴨綠。
楊廣全羅慶尙。
委以禦倭。
其才勇選用。
秋七月。
置忠勇四衛。
○復舊官制。
以洪彥博爲門下侍中。
尹桓守侍中。
柳濯爲門下侍郞。
許伯爲中書侍郞。
幷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官名皆復舊。
而多從文宗官制。
柳仁雨拔雙城。
盡復東北故地。
趙小生等北走。
自趙暉降元。
子孫世爲雙城捴管。
趙暾者。
暉之孫也。
甞入仕于朝。
爲忠肅王所寵。
王薨。
還雙城。
至是。
仁雨引兵過鐵嶺。
暾從子小生。
時爲捴管。
與千戶卓都卿。
將擧兵爲拒守計。
以暾曾仕本朝。
有向國之心。
乃曰。
今叔父南向高麗。
則雙城之地十二城。
誰肯從我。
遂拘留之。
李仁任說仁雨曰。
暾雖小生叔父。
心在朝廷。
必不與同叛。
今以王命諭之。
必來。
暾來。
雙城可傳檄而定。
逆竪之首。
不足血也。
仁雨然之。
遂以蠟書遺暾。
暾見書秘之。
決意?附。
遂誘小生謀主趙都赤。
且率其子仁壁仁沃等。
一夜馳二百裡。
奔詣仁雨軍。
謂仁雨曰。
二竪勢窮。
將北走。
雙城人皆竄山谷。
今大軍遽至。
必駭不下。
淸野無食。
爲公計。
莫若先遣吾子仁璧。
招諭之。
仁雨遂遣仁璧。
徇諸城招諭。
於是。
北人相率來附曰。
高麗王眞我主也。
初。
王聞仁雨逗遛。
遣判官丁臣桂。
諭我桓祖內應。
桓祖聞命。
卽銜枚就行。
與仁雨合兵。
仁雨遂進兵。
攻破雙城。
捴管府小生都卿等。
棄妻子。
逃入伊闆嶺〈今稱磨天嶺在端川東六十六裡。
〉北立石之地。
於是。
按地圖。
收復和登定長預高文宜州及宣德元興寧仁耀德靜邊等鎭諸城。
蓋鹹州以北哈蘭洪獻〈今洪原〉三撒。
〈今北靑。
〉本爲我疆。
自高宗戊午沒于元。
凡九十九年。
今皆復之。
仁雨之初至。
端州以北千數百裡。
靡然南向。
仁雨貪財喜殺。
及趙都赤來見。
王使鎭撫女眞。
仁雨忌而殺之。
於是。
北人歸附之心遂沮。
殺西北面兵馬使印璫。
奉表謝元。
先是。
元聞我殺奇氏。
又攻西站及雙城。
乃囚節日使金龜年。
遼陽省聲言發八十萬兵來討。
又遣斷事官撒迪罕。
詢問侵邊事狀。
於是。
王以謝表附元使。
陳奇轍等謀逆之罪。
又以侵邊。
歸罪於印璫而殺之。
以說于元。
九月。
以廉悌臣爲西北面都元帥。
柳淵金之順金元命等副之。
時。
王雖謝過于元。
尙恐擧兵來討。
授悌臣鈇鉞遣之曰。
卿行之後。
吾不北顧矣。
悌臣至邊。
儲芻糧。
修城堡。
鍊器械。
又上?曰。
食爲民天。
兵藏於農。
今軍士有事則操兵。
無事則屯田。
庶轉餉省而軍食足矣。
師之強弱。
在於儲偫。
今師興有日。
而輓輸之路阻脩。
如選精強。
分屯要害。
移其餘卒。
就食安州等處。
觀變而動。
則輓粟之勞減矣。
戍邊之法。
以時而代。
今軍士盛夏北來。
淹至冬月。
無衣無褐。
何以禦寒。
設使驅而納諸矢石之間。
豈肯盡力。
請率以半年相代。
軍卒遭喪。
不免行伍。
人子之情。
在所不忍。
請自今凡遭喪者。
許人代之。
如無代者。
計日給暇。
令百官議錢幣。
都堂令百官議錢幣。
諫官獻議曰。
本國近古。
以碎銀權銀甁之重爲幣。
而以五升布翼而行之。
及其久也。
不能無弊。
銀甁日變而至于銅。
麻縷日麤而不成布。
議者復欲用銀甁。
愚等以爲。
一銀甁其重一斤。
其直布百餘匹。
今民家蓄一匹布者尙寡。
若用銀甁。
則民何以貿易哉。
或議曰宜用銅錢。
然國俗久不用錢。
一朝遽令用之。
民必興謗。
或曰宜用碎銀。
然散出民間而無標誌。
則貨幣之權。
不在於上。
亦爲未便。
今銀一兩。
其直八匹。
宜令官鑄銀錢。
錢有標誌。
隨其兩數輕重。
以準帛糓多寡。
比之銀甁。
鑄造易而用力少。
比之銅錢。
轉輸輕而取利多。
官民軍旅。
庶幾有便。
凡産銀之所。
復其居民。
令採納官。
其國人所蓄銀器。
悉令納官。
鑄錢以與之。
幷用五升布。
則公私便矣。
且其布子。
自丁酉爲始。
納官標印。
然後方許買賣。
其掌印之官。
內則京市署主之。
禦史?考之。
外則知官以上主之。
存撫按廉以時糾察。
如有用無印布及掌印看循任縱者。
幷理以法。
則數年之間。
將見詐僞絶而物價平矣。
以我桓祖爲太僕卿。
賜第一區。
因留居開京。
冬十月。
元遣使來。
時。
天下兵起。
元不暇問罪於我。
遂復遣撒迪罕。
賫詔來。
赦王前過。
許其自新。
自是。
信使復通。
遣政堂文學李仁復。
如元。
謝赦過也。
又上書曰。
世皇東征。
令國王爲丞相。
行省官吏。
委國王保擧。
其後續立都鎭撫司理問所儒學醫學提擧司。
比來省官皆托婦寺。
濫受朝命。
擅作威福。
莫敢誰何。
願自今左右司官。
令臣保擧。
理問所等官司。
一切革去。
世皇所置。
萬戶中軍右軍左軍耳。
後增置巡軍。
合浦全羅耽羅西京等萬戶府。
並無所領。
徒佩金符。
以誇宣命。
召誘平民。
妄稱戶計。
州縣不敢差發。
深爲未便。
乞依舊制。
除三萬戶鎭守日本外。
其餘五萬戶府及都鎭撫司。
乞皆革罷。
朝廷使臣及府院差人。
多是小邦之人。
不務宣上德義。
專要誇耀鄕閭。
威福自恣。
恩讎必報。
屈辱宰相。
淩犯國王。
經年不還。
增娶妻妾。
無惡不爲。
金剛山諸寺。
歲再降香。
勞民生事。
反戾陛下求福之意。
諸衙門所差人吏。
一切禁斷。
其方物明立額數。
聽本國自獻。
庶使站路邊民獲寧。
且陳雙城本末。
請復舊疆。
又請送德興君塔思帖木兒。
元不從。
濟州亂。
濟州人作亂。
殺都巡問使尹時遇牧使張天年。
十一月。
以李齊賢爲侍中。
廉悌臣守侍中。
○以李穡爲吏部侍郞兼兵部郞中。
穡爲元翰林院權經歷。
知天下將亂。
辭以母老。
棄官東歸。
上書言時政八事。
其一。
罷政房。
復吏兵部選也。
時雖罷政房。
而三品以下。
與宰相共議進退。
七品以下。
吏兵部擬議奏聞。
及穡上言。
王嘉納之。
命穡是職。
掌文武選。
十二月。
議遷都南京。
僧普虛以讖說王曰。
都漢陽則三十六國來朝。
王惑其說。
大築漢陽宮闕。
於是。
人心動搖。
負戴南行者如歸市。
法司不能禁。
緻仕尹澤。
上言妙淸惑仁廟。
幾至覆國。
厥鑑不遠。
矧今四境有虞。
訓兵養士。
猶懼不給。
興工勞衆。
恐傷本根。
王不從。
命修葺宮闕。
是歲。
改楊廣道爲忠淸道。
江陵道爲江陵朔方道。
尋復稱東北面。
〈鐵嶺以北爲朔方以南爲江陵。
〉 丁酉六年春正月。
蔔遷都于太祖眞殿。
王將遷都。
猶疑之。
謁太祖眞殿蔔之。
探環得靜字。
更命李齊賢蔔之。
得動字。
王喜。
命齊賢。
相宅于漢陽。
築宮闕。
除楊廣道今年屯田。
助修營之費。
命修中外學校。
○二月。
以金敬直爲西北面都元帥。
○夏五月。
侍中李齊賢緻仕。
○倭入喬桐。
○命寫無逸篇。
賜宰相。
時。
尹澤雖緻笏家居。
王頻賜召對。
至是。
命講無逸。
澤因陳周公輔成王之勞曰。
願殿下法成王。
能聽周公之訓。
嚴恭寅畏。
王爲動容。
澤又以眞德秀大學衍義。
本朝崔承老上成宗書進講。
時。
王深味釋教。
超然有物外之想。
澤曰。
殿下上奉宗廟。
下保生靈。
奈何欲效匹夫廢絶倫理之事。
如聽臣言。
非孔子之道不可。
願加聖意。
王卒不能用。
及於亂。
六月甲辰朔。
日食。
○蔡河中下獄自殺。
初。
河中以事流順天。
至是。
有僧達禪。
來自河中所。
訪全贊曰。
蔡相欲與公謀大計。
語洩。
繫達禪巡軍。
贊逃。
逮捕河中。
命李仁復鞫之。
栲掠累旬。
河中誣服自縊。
遂斬于市。
仁復歎曰。
知人無辜。
不能伸理而獄成。
吾其無後乎。
逾月獲贊斬之。
辭連坐流者鄭珚洪尙載等六七人。
無度牒者卽充軍伍。
新創之寺。
並令撤去。
不撤者卽罪守令。
臣聞殿下奉事尤篤。
竊惟。
其經中分明說布施功德。
不及持經。
孔子曰。
敬鬼神而遠之。
臣願於佛亦宜如此。
又曰。
殿下當亂極思治之時。
宜渴於用賢矣。
而未見束帛戔戔。
宜急於聽政矣。
而未見庭燎晣晣。
賢能豈盡登庸。
姦邪豈盡屛逐。
未聞一政之行。
徒觖百姓之望。
如是而望其治。
猶卻步而圖前。
北轅而適越。
臣甚惜之。
易曰。
天行健。
君子以。
自強不息。
修心之要。
出治之方。
無過於此矣。
王雖嘉納。
而未克施行。
密直提學尹澤緻仕。
澤自光陽貶所。
首被召還。
上?陳時政。
不獲允。
固辭位緻仕。
築亭城南。
扁曰逍遙。
徜徉自頤。
五月。
地大震。
○以誕日。
設道塲于內殿。
王方信佛。
百官皆爲王設祝壽齋。
王召僧普虛。
入內問法。
普虛號太古。
自言得道。
王拜爲王師。
立府曰圓融。
置官屬。
出入內佛堂。
儀衛僭擬鹵簿。
寓廣州迷元莊。
〈今作迷原縣。
屬楊根。
在郡北四十一裡。
〉廣占田園。
牧馬滿野。
擅除僧職。
緇流坌集如市。
王迎緻問法。
對曰。
爲君之道。
在修明敎化。
不必信佛。
若不能理國家。
雖緻勤於佛。
有何功德。
無已則但修太祖所置寺社。
愼勿新創。
又曰。
君王去邪用正。
則爲國不難矣。
王曰。
予非不知。
但念其從我于元。
皆効勤勞。
故不能輕去。
普虛後改普愚。
〈按。
治國之道。
佛者之言亦以明敎化去邪用正爲先。
而彼昏不知。
反忽於此。
供佛飯僧。
殫竭民財。
以冀冥祐。
豈不悖哉。
〉 六月。
賜趙日新等功臣號。
日新及柳淑孫琦曺益淸金鏞鄭世雲等凡三十七人。
錄燕邸隨從功也。
禁土木之役。
限二年。
○倭冦全羅江陵道。
未幾。
又冦合浦。
秋七月。
葬廢王于聡陵。
〈在今開城府南。
〉 葬具多闕。
諸司各一員服斬衰。
奉安神禦于普濟寺。
殿曰宣明。
吉昌府院君權準卒。
準在忠宣朝。
恩寵甚隆。
瀋王之難。
守義不變。
曺頔之亂。
閉門不出。
性純重寡言笑。
儀表秀偉。
然倚勢緻富。
識者譏之。
謚昌和。
八月。
令法司決訟。
五日一啓。
○始開書筵。
令李淩幹李齊賢金永煦韓宗愈印承旦李君侅張沆安牧白文寶等諸宰臣。
更日侍讀。
講讀之餘。
使言時政得失民間利害。
直言勿諱。
一日講罷。
承旦請罷辨正都監。
王不應。
但曰。
穿窬夜行。
惡月之明。
時。
承旦多占人田。
爲都監所推刷故也。
他日。
永煦又請罷。
王曰。
予欲聞嘉言。
設書筵。
卿等所言。
實乖予心。
遂稱疾入內。
兪氏曰。
承旦固穿窬小人。
恭愍之言當矣。
然旣知其非人。
黜之可也。
顧乃寵以宰相之職。
出入經幄。
而責之以穿窬。
則是宰相之職。
穿窬者亦可冐居也。
惡可乎哉。
九月。
趙日新作亂。
圍王宮。
殺宿衛臣僚。
自爲右政丞。
日新專權自恣。
橫暴朝廷。
自王以下不能堪。
又忌李齊賢居己右。
惡諸奇及王左右親幸。
遂謀作亂。
己亥。
日新聚其黨鄭天起崔和尙張升亮等十餘人于其家。
募閭裡惡少。
謀去諸奇及高龍普李壽山等。
乘夜遣人殺之。
惟奇轅被殺。
餘皆逃免。
時。
王在星入洞離宮。
日新率其黨圍之。
殺直宿判密直崔德林上護軍鄭桓等。
衛士驚駭。
日新曰。
毋恐。
但除惡少輩耳。
庚子。
日新劫王開印。
自除爲右政丞。
天起爲左政丞。
其餘李權等。
拜官有差。
令忽赤巡軍。
大索奇轍。
捕其母妻。
逮繫滿獄。
劒戟盈路。
王與公主。
移禦泉洞離宮。
侍衛皆賊黨。
國人危之。
冬十月。
趙日新殺其黨崔和尙張升亮。
辛醜朔。
日新旣多殺朝臣。
欲歸罪其黨以自免。
誘斬和尙。
遂勸王出討賊。
王不得已幸十字街。
百官始聚。
斬張升亮等八九人。
梟首于市。
囚鄭天起于獄。
斬其子明道。
日新自加贊化安社功臣。
居王左右。
露刃使氣。
人莫不寒心。
趙日新伏誅。
誅貶其黨與有差。
杖流金鏞于海島。
時。
日新號令內外。
朝臣忷懼。
噤無一言。
王密召前三司左使李仁復曰。
事已至此。
何爲而可。
對曰。
人臣倡亂。
固有常刑。
況今天朝法令彰明。
如其猶豫。
恐累及於上。
王決意誅之。
乙巳。
幸行省。
會耆老密議。
命金添壽。
執日新。
引出行省門外斬之。
囚其黨鄭乙輔李權等二十八人。
或斬或貶。
遂遣使入告于元。
元遣使。
執日新妻子以歸。
皇後給諸奇爲奴婢。
鏞譎詐多忌克。
以燕邸隨從。
有寵於王。
擢至密直副使。
日新之難。
衛士多中傷。
鏞以上護軍直宿獨免。
又不捍禦。
物議紛紜。
王亦疑之。
杖流。
以李齊賢曺益淸爲右左政丞。
柳濯判三司事。
洪彥博金承澤贊成事。
彥博。
奎之孫。
承澤。
方慶之孫也。
前贊成事閔祥正卒。
祥正歷官所至有聲績。
甞按楊廣也。
聞有以貨賄輸權貴者驛遞過境。
使吏搜取。
牒送國贐。
由是。
豪強屛氣。
位亞冢宰。
捴裁銓選。
減損官職。
以復古制。
性剛烈。
不能容人之過。
雖骨肉。
不少假貸。
癸巳二年春正月。
李齊賢免。
以洪彬爲右政丞。
柳濯李公遂爲贊成事。
○永山君張沆卒。
沆爲人廉正。
又邃禮學。
及卒。
王曰。
今宰相寧有盡心宗廟。
如張訥齋者乎。
謚文顯。
三月。
元遣使。
治趙日新黨。
誅鄭天起等。
斬天起等二十人。
盡籍其家。
杖曺用權等十七人。
政堂文學安震等。
以被脅從免。
杖贖銅。
夏四月。
地震。
○五月。
遣使如元。
賀皇後誕日。
〈皇後誕日之賀始此。
〉○秋八月。
元遣巒巒太子等來。
宴榮安夫人。
時。
元立奇後子。
爲皇太子。
赦天下。
於是。
王上表請爲榮安夫人李氏。
擧盛禮視殊恩。
元乃遣巒巒太子。
設孛兒紮宴于延慶宮。
孛兒紮。
其盛宴之稱。
王及公主與焉。
公主太子南面。
王坐西。
李氏坐東。
王行酒。
跪獻太子。
太子立飮。
太子行酒。
先李氏。
次王次公主。
宴酣。
傔人升坐西堦。
衛士在東堦。
爭噉肉較勝負爲樂。
旣而奇轍權謙等。
各奏胡歌舞蹈。
以紵絲連執環立。
歌舞回旋。
斷其所執段段而分。
是宴剪布作花。
凡五千一百四十匹。
他物稱是。
翌日。
又設防沒宴。
元法。
留宴日大肉馬頭。
翌日復宴。
謂之防沒。
時。
國用罄竭。
貸永福都監布。
又貸富民。
且使價絡繹。
舘舍難容。
皆舘於宰樞之家。
凡三十餘所。
自是。
元連歲來錫宴。
窮極奢侈。
物價騰踴。
禁公私用油蜜果。
九月。
曺益淸免。
以印承旦爲左政丞。
○蟲食松嶽松葉。
自是。
無歲不食。
松樹幾盡死。
冬十二月。
罷刷卷都監。
時人貸官錢逋欠者多。
故置都監徵之。
延及族屬隣裡。
倍收其本。
人甚苦之。
前判密直金逸逢。
上書言其弊。
請罷。
從之。
曺益淸卒。
○右政丞洪彬卒。
謚康敬。
甲午三年春正月。
以李仁復爲政堂文學。
○二月。
德寧公主還自元。
王事之甚謹。
供奉如三殿。
以蔡河中領都僉議。
廉悌臣柳濯爲右左政丞。
康允忠元顥贊成事。
顥。
忠之子也。
狂縱無學術。
三月癸亥朔。
日食。
○書狀官李穡。
如元中制科。
去歲。
王試士。
穡爲魁。
秋中行省解元。
充書狀官。
赴京。
讀卷官翰林承旨歐陽玄。
見穡對策。
大加稱賞。
擢第二甲第二名。
有傳鉢海外之語。
勑授穡應奉翰林文字承仕郞知制誥。
夏四月。
倭掠全羅道漕船。
倭連歲侵冦不已。
至是。
又掠全羅漕船四十艘。
元以盧頙爲集賢殿太學士。
頙納女于元主。
有寵故也。
〈頙本作頉音策正也。
〉 元徵兵。
時。
元政陵夷。
河南妖冦韓山童韓咬兒等。
始皷亂。
穎川妖人劉復通。
又起兵。
以紅巾爲號。
與其黨關先生沙劉二張士誠等。
冦掠中原。
分據山東。
其勢大振。
盜賊群起。
天下大亂。
丞相脫脫。
將受命南征。
時。
蔡河中奉使在元。
謀復爲相。
請還國出兵助征。
乃薦政丞柳濯廉悌臣等有勇畧。
元遂遣使。
徵濯悌臣及權謙元顥羅英傑印璫金鏞李權康允忠鄭世雲崔瑩李芳實安祐等及西京水軍三百。
且募驍勇。
期以八月十日。
集燕邸。
討張士誠。
以蔡河中爲政丞。
李壽山爲評理。
河中等旣請助征。
先元使以來。
壽山宣元主旨曰。
河中諳鍊可使。
河中亦傳元主旨曰。
壽山穎悟。
王其用之。
王逼於脫脫。
罷廉悌臣。
用河中。
監察司不署告身。
累月乃出。
政丞緻仕漢陽府院君韓宗愈卒。
宗愈。
漢陽人。
性重厚。
軀幹魁偉。
望之儼然。
有公輔器。
自筮仕。
九轉爲三重大匡。
喜談笑。
樽俎間和氣油然。
處事接物有餘裕。
爲文章。
務去俗氣。
尤緻意於詩。
歷仕四朝。
當多事之時。
事不辭難。
世稱麗末名相。
及是得疾。
謂子壻曰。
起布衣位冢宰。
死亦何恨。
諡文節。
〈按。
韓宗愈雖爲一代名相。
而平生所爲。
多可議。
爲史官而贊僞瑞。
掌銓注而被譏。
典選擧而用私。
然歷事四朝。
當烈宣肅惠多事之時。
事不辭難。
及爲首相。
輔幼主。
得大臣軆。
論人當觀其大節。
其大節如此。
又年未至而緻仕徑歸。
不欲與權倖比肩。
不以貴仕爲貪戀。
諡曰文節。
不亦宜乎。
〉 始置添設職。
時。
元徵兵。
王大拜諸將士。
六部判書捴郞除政曹外。
皆倍數添設。
各司三四品亦皆添設。
又於四十二都府。
每領添設中郞將。
郞將各二人。
別將散員各三人以授之。
謂之賞軍政。
添設職始此。
秋七月。
遣柳濯等。
將兵赴元。
時。
濯等將赴元。
將士幷加爵秩。
自募軍皆超三級。
令百官及僧徒。
出馬有差。
令軍士平價以市馬而赴征。
軍多抑買。
劫奪民馬。
行省禁之不得。
廉悌臣羅英傑孫佛永獨不然。
是月癸亥。
濯等四十餘人。
率軍二千餘。
如元。
行至鴨綠江。
康允忠謀於衆曰。
吾輩離親戚去墳墓。
以就死地。
何日旋歸。
欲以精騎五十。
馳還京城。
斬始謀發兵者。
以告悌臣。
悌臣曰。
非計也。
吾君。
天也。
天可逃乎。
忠臣義士。
豈有反側之言乎。
遂與濯等。
間道疾行。
允忠不得發。
時。
脫脫領軍八十萬。
攻高郵城。
濯等赴征。
將士及國人在燕京者。
捴二萬三千人。
爲前鋒。
城將陷。
有知院老長者忌我人專功。
令曰。
日暮矣。
麾軍而退。
是夜。
賊設備不克拔。
會。
脫脫譖流。
南賊日盛。
我軍拔六合城。
又移防淮安路。
前後數十餘戰。
李權崔謜等六人戰死。
崔瑩力戰。
身被數槍。
殺獲甚多。
明年師還。
募弓手于西海道。
時。
將相之有名望者及精兵銳卒。
幷皆從征。
宿衛空虛。
王疑懼。
募弓手于西海道。
以備不虞。
封崔濡。
爲龍城府院君。
濡旣入元。
謀擾本國。
奏請徵征南兵十萬于我。
時。
國人在元者鹹奏曰。
高麗褊小。
方被倭患。
且地遠。
不可徵兵。
元主然之。
至是。
奉詔來督軍。
且求槍材。
王拜濡三司右使。
封君。
冬十二月。
以蔡河中領都僉議司事。
李齊賢洪彥博爲右左政丞。
崔天澤贊成事。
下 乙未四年春二月。
鷲城府院君辛裔死。
○全羅道按廉使鄭之祥。
拘元降香使于全州。
元禦香使埜思不花。
本國人也。
入元有寵。
其兄徐臣桂爲同知密直。
弟應呂爲上護軍。
擅作威福。
國人畏之。
至是。
不花降香諸道。
所至縱暴。
之祥迎候恭謹。
不花聽接伴使洪元哲譖。
縛辱之。
之祥卽憤恚大叫。
邑吏呼噪而入。
解縛扶出。
之祥卽率衆。
執不花元哲等囚之。
奪不花金牌。
馳還京都。
過公州。
執應呂。
以鐵鎚撾之。
數日而死。
之祥來白王。
王驚愕。
下巡軍獄。
命捕全州牧使崔英起及邑吏等。
還金牌于不花。
元遣使鞫之祥。
降全州爲部曲。
未幾。
諸奇誅之。
祥得免。
三月。
倭冦全羅道。
掠本道漕船二百餘艘。
夏五月。
以安輔爲政堂文學。
尹守常密直提學。
輔甞提調銓選事。
一日。
王召輔。
有所除授。
旣而取曆觀之曰。
倡鬼也。
姑止。
輔甞惡陰陽拘忌。
跪曰。
王者奉天時。
不在此。
殿下欲行則行。
倡鬼何害。
王變色。
至是有是拜。
輔自謂遇知。
知無不言。
旣而王以爲濶於事情。
輔亦以母老乞歸。
守常以?者妻親得拜。
爲世所譏。
六月。
地震。
○秋七月。
命兩府擧才堪守令者。
○以崔宰爲監察執義。
忠定時。
宰知襄州。
有降香使淩辱存撫使。
宰曰。
將及於我矣。
棄官?。
至是。
陞執義。
爲選軍都監使。
選軍以田。
其法已久。
一人受田。
有子孫。
子孫傳之。
無則他人代受。
有罪當收其田。
則人人欲得。
於是雜然矣。
宰曰。
是爭民施奪也。
與其當得者一人。
而訟自簡。
元罷貢紋苧布。
○冬十二月。
流都僉議司事金鏞于濟州。
鏞自元還。
有寵於王。
與贊成事金普爭權幸。
普丁母憂。
陰勸征東省都事崔介。
上書於王。
請令百官行三年喪。
鏞等矯旨。
下其書都評議司。
逼令施行。
王悉知其狀。
流之。
罷三年喪。
王怒金鏞之矯旨也。
兪氏曰。
鏞固可惡。
流非不可。
然三年之喪。
天經地義。
今怒鏞而並罷之。
何也。
我桓祖自雙城來朝。
雙城自趙暉之叛。
不爲國土久矣。
時。
桓祖爲雙城千戶來朝。
初。
穆祖〈諱安社〉性豪放。
有志四方。
甞知宜州。
有惠政。
以姻婭。
移居三陟縣。
以事忤知縣。
奔元。
元處之南京。
〈元志。
開元城西南曰寧遠縣。
又西南曰南京。
又南哈蘭府。
又南曰雙城。
〉爲五千戶所達魯花赤。
薨。
〈按李廷馨東閣雜記。
穆祖自三陟浮海。
移宜州。
朝廷拜宜州防禦使。
屯高原。
以禦蒙兵。
散吉大王來屯雙城。
謀取鐵嶺以北。
請穆祖將兵。
穆祖不得已與金甫奴等降。
移居斡東。
今慶興府東三十裡。
以爲五千戶所達魯花赤。
王業之興始此。
此高宗四十一年也。
〉翼祖〈諱行裡〉襲職。
爲南京千戶。
元征日本。
以朝命來見忠烈王。
謝曰。
先臣奔北。
實脫虎狼之口。
非敢背國也。
王曰。
卿本士族。
豈忘本乎。
觀卿擧止。
足知心之所存也。
〈忠烈辛巳歲也。
〉薨。
度祖〈諱椿〉繼志來朝。
忠肅王錫賚甚豊。
薨。
桓祖〈諱子春〉繼職。
善騎射。
士卒樂附。
至是來朝。
王曰。
乃祖乃父。
身雖在外。
乃心王室。
今卿無忝祖考。
予將玉汝於成矣。
初。
雙城地頗沃饒。
東南民無恒産者多?。
本國聞于中書省。
差官來。
遼陽省差官亦來。
王遣行省郞中李壽山。
往會。
分新舊籍民。
謂之三省。
照勘戶計。
其後。
撫綏失宜。
稍稍流徙。
王命桓祖主之。
民安其業。
丙申五年春正月。
赤氣挾日。
長數尺餘。
其中皆有日輪。
人言三日並出。
〈按此日有兩珥而光照如日故疑爲三日。
〉 三月。
日有黑子。
○我桓祖來朝。
時。
奇氏族倚後勢暴橫。
人有密告。
奇轍潛通雙城叛民。
結爲黨援謀逆。
王諭桓祖?鎭曰。
脫有變。
當如我命。
夏五月。
奇轍權謙盧頙等。
謀叛伏誅。
時。
元冊奇氏三世爲王。
授轍遼陽平章大司徒。
轍自遼陽來覲母。
不稱臣於王。
王益不平。
盧頙權謙。
俱納女于帝及太子。
有寵於元。
轍謙頙等聲勢相倚。
知天下亂。
自念積惡斂怨。
恐一朝勢去難保。
遂謀自全之計。
以親戚腹心。
布列權要。
陰樹黨援。
將圖大逆。
閱諸道兵器。
詐爲詔。
使扇動訛言。
密諭期會。
約以擧事。
王先知之。
託以曲宴。
召宰樞。
皆會于闕。
命召轍謙頙及其諸子。
轍謙先赴召。
密直慶千興黃石奇等。
密白王曰。
二人已至。
其餘子侄及頙父子未至。
若事洩。
變起不虞。
不如早圖。
王然之。
卽令密直姜仲卿,大護軍睦仁吉等。
伏壯士。
椎擊轍殺之。
謙走。
追殺于紫門。
血濺宮門。
於是。
奇權麾下。
狼狽四散。
禁衛四番軍士。
一時俱發。
劒矟交於路。
仲卿至頙家捕殺之。
屍于北泉洞路上。
捕諸奇妻子。
無少長皆被殺。
判三司事元顥。
轍子有傑之妻父。
亦有異謀。
遂殺之。
權盧子弟。
或斬或流。
籍三人家。
流其黨金普李壽山王重貴任君輔等十七人。
惟轍子上護軍世傑。
平章賽因帖木兒。
在元。
得不死。
以洪彥博尹桓爲右左政丞。
許伯黃石奇爲贊成事。
○罷征東行中書省理問所。
○遣印璫柳仁雨等。
攻鴨江以西八站及雙城諸城。
王旣誅諸奇。
復欲收復舊疆。
使評理印璫,密直姜仲卿。
爲西北面兵馬使。
率辛珣兪洪崔瑩崔夫介等諸將。
攻八站。
以密直柳仁雨。
爲東北面兵馬使。
率貢天甫金元鳳等。
收復雙城。
璫先發。
仲卿被酒。
後至使氣。
璫目珣拔劒斬之。
報王曰。
仲卿有二心。
故處以軍法。
時。
大軍遽發而自相戕殺。
物議紛紜。
王復命江陵存撫使李仁任。
幷擊雙城。
仁任。
仁復之弟也。
命收諸軍萬戶,鎭撫,千戶,百戶牌。
皆元所授也。
六月。
印璫渡江。
破婆娑府等三站。
時。
元使直省舍人。
賫奇轍印章而來。
兵馬副使辛珣。
遇諸道。
奪印章。
殺其傔從。
舍人夜逃。
安置僧釋器于濟州。
殺前政丞孫守卿等。
貶康允忠。
爲東萊縣令。
初。
忠惠幸宮人林氏。
生釋器。
忠定之廢。
祝其髮。
置萬德寺。
後。
元將召釋器。
王聞之召還。
至是。
王聞護軍林仲甫等。
欲奉釋器。
潛圖不軌。
囚巡軍按治。
辭連守卿及贊成事康允忠密直洪峻等十餘人。
於是。
幷斬守卿仲甫等。
貶允忠。
監察大夫孫湧亦被告。
時。
湧方坐?。
承命者來。
欲執以去。
同坐皆錯愕。
不知所爲。
獨持平全遇祥正色曰。
?官雖有罪。
當罷?後就獄爾。
不可直入?中。
治事如常。
湧詣巡軍。
獄官詰仲甫曰。
汝識孫湧乎。
對曰。
不知。
遂釋之。
王放釋器于濟州。
使人至海中。
擠之於水。
釋器不死亡匿。
停至正年號。
○下敎大赦。
王誅奇氏。
又治釋器之獄。
下敎大赦。
與國更始。
其逆賊詿誤者。
皆從原免。
加號祀典等事。
皆如元年之敎。
且申敎曰。
政房設自權臣。
豈爵人於朝之意。
今宜永罷。
三品以下。
與宰相共議進退。
七品以下。
吏兵部擬議奏聞。
監察典法都官長官。
每朔課員吏決訟多少。
至六朔。
以殿最黜陟。
國家以田十七結。
爲一足丁。
給軍一丁。
古田賦之遺制也。
凡軍戶爲人所奪者。
許告還給。
臨陂屯田。
爲權勢所奪。
令都評議使司。
別置屯田官。
諸家占奪。
一皆復舊。
沿海之地。
築堤捍水可作田者。
令有司相地。
用防倭之卒。
爲之農夫。
各道古屯田處。
皆用臨陂例。
收租公用。
倭冦出沒。
漕運不通。
凡轉輸皆從陸路。
又令有司。
量地遠近。
營立院舘。
復其田土。
又以行省及逆賊所占人民。
廬其傍。
儲蓄薪芻。
以便止宿。
西北面未甞收租。
委之防戍。
近來權勢兼倂。
自今檢括。
每一結賦一石。
以支軍需。
古者。
租稅許民自量槩。
今以大鬥剩量。
民甚苦之。
其令州郡官。
監視中外。
公私同其鬥斛。
權臣擅占山澤。
國用不足。
令山林屬繕工。
澤梁屬司宰。
弛禁輕稅。
存撫按廉州縣官。
憑公營私。
罷軟不事事者。
都評議使司監察司。
聞奏削黜。
郡縣官存撫按察糾理。
雞林福州京山府所貢綾羅紬布。
毋納德泉庫。
屬廣興倉。
以補百官之俸。
塩稅布三分減一。
賊臣家米。
減價輕賣。
以救鱞寡孤獨不能自存者。
其諸淫祀。
一皆撤去。
懷才抱道肥遯不仕者。
官錄德行。
敦遣赴朝。
富戶給債利中息利者禁斷。
令民種桑麻。
各以口爲率。
按廉考守令種桑墾田。
以憑黜陟。
各處加定別抄。
不論老弱單丁。
勒令遠戍。
轉相避逃。
其令沿海軍民。
悉充防戍。
仍蠲徭役。
遠地之民。
代供其役。
勿令赴防。
兩得其宜。
且令東界交州軍。
戍雙城。
北界西海。
戍鴨綠。
楊廣全羅慶尙。
委以禦倭。
其才勇選用。
秋七月。
置忠勇四衛。
○復舊官制。
以洪彥博爲門下侍中。
尹桓守侍中。
柳濯爲門下侍郞。
許伯爲中書侍郞。
幷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官名皆復舊。
而多從文宗官制。
柳仁雨拔雙城。
盡復東北故地。
趙小生等北走。
自趙暉降元。
子孫世爲雙城捴管。
趙暾者。
暉之孫也。
甞入仕于朝。
爲忠肅王所寵。
王薨。
還雙城。
至是。
仁雨引兵過鐵嶺。
暾從子小生。
時爲捴管。
與千戶卓都卿。
將擧兵爲拒守計。
以暾曾仕本朝。
有向國之心。
乃曰。
今叔父南向高麗。
則雙城之地十二城。
誰肯從我。
遂拘留之。
李仁任說仁雨曰。
暾雖小生叔父。
心在朝廷。
必不與同叛。
今以王命諭之。
必來。
暾來。
雙城可傳檄而定。
逆竪之首。
不足血也。
仁雨然之。
遂以蠟書遺暾。
暾見書秘之。
決意?附。
遂誘小生謀主趙都赤。
且率其子仁壁仁沃等。
一夜馳二百裡。
奔詣仁雨軍。
謂仁雨曰。
二竪勢窮。
將北走。
雙城人皆竄山谷。
今大軍遽至。
必駭不下。
淸野無食。
爲公計。
莫若先遣吾子仁璧。
招諭之。
仁雨遂遣仁璧。
徇諸城招諭。
於是。
北人相率來附曰。
高麗王眞我主也。
初。
王聞仁雨逗遛。
遣判官丁臣桂。
諭我桓祖內應。
桓祖聞命。
卽銜枚就行。
與仁雨合兵。
仁雨遂進兵。
攻破雙城。
捴管府小生都卿等。
棄妻子。
逃入伊闆嶺〈今稱磨天嶺在端川東六十六裡。
〉北立石之地。
於是。
按地圖。
收復和登定長預高文宜州及宣德元興寧仁耀德靜邊等鎭諸城。
蓋鹹州以北哈蘭洪獻〈今洪原〉三撒。
〈今北靑。
〉本爲我疆。
自高宗戊午沒于元。
凡九十九年。
今皆復之。
仁雨之初至。
端州以北千數百裡。
靡然南向。
仁雨貪財喜殺。
及趙都赤來見。
王使鎭撫女眞。
仁雨忌而殺之。
於是。
北人歸附之心遂沮。
殺西北面兵馬使印璫。
奉表謝元。
先是。
元聞我殺奇氏。
又攻西站及雙城。
乃囚節日使金龜年。
遼陽省聲言發八十萬兵來討。
又遣斷事官撒迪罕。
詢問侵邊事狀。
於是。
王以謝表附元使。
陳奇轍等謀逆之罪。
又以侵邊。
歸罪於印璫而殺之。
以說于元。
九月。
以廉悌臣爲西北面都元帥。
柳淵金之順金元命等副之。
時。
王雖謝過于元。
尙恐擧兵來討。
授悌臣鈇鉞遣之曰。
卿行之後。
吾不北顧矣。
悌臣至邊。
儲芻糧。
修城堡。
鍊器械。
又上?曰。
食爲民天。
兵藏於農。
今軍士有事則操兵。
無事則屯田。
庶轉餉省而軍食足矣。
師之強弱。
在於儲偫。
今師興有日。
而輓輸之路阻脩。
如選精強。
分屯要害。
移其餘卒。
就食安州等處。
觀變而動。
則輓粟之勞減矣。
戍邊之法。
以時而代。
今軍士盛夏北來。
淹至冬月。
無衣無褐。
何以禦寒。
設使驅而納諸矢石之間。
豈肯盡力。
請率以半年相代。
軍卒遭喪。
不免行伍。
人子之情。
在所不忍。
請自今凡遭喪者。
許人代之。
如無代者。
計日給暇。
令百官議錢幣。
都堂令百官議錢幣。
諫官獻議曰。
本國近古。
以碎銀權銀甁之重爲幣。
而以五升布翼而行之。
及其久也。
不能無弊。
銀甁日變而至于銅。
麻縷日麤而不成布。
議者復欲用銀甁。
愚等以爲。
一銀甁其重一斤。
其直布百餘匹。
今民家蓄一匹布者尙寡。
若用銀甁。
則民何以貿易哉。
或議曰宜用銅錢。
然國俗久不用錢。
一朝遽令用之。
民必興謗。
或曰宜用碎銀。
然散出民間而無標誌。
則貨幣之權。
不在於上。
亦爲未便。
今銀一兩。
其直八匹。
宜令官鑄銀錢。
錢有標誌。
隨其兩數輕重。
以準帛糓多寡。
比之銀甁。
鑄造易而用力少。
比之銅錢。
轉輸輕而取利多。
官民軍旅。
庶幾有便。
凡産銀之所。
復其居民。
令採納官。
其國人所蓄銀器。
悉令納官。
鑄錢以與之。
幷用五升布。
則公私便矣。
且其布子。
自丁酉爲始。
納官標印。
然後方許買賣。
其掌印之官。
內則京市署主之。
禦史?考之。
外則知官以上主之。
存撫按廉以時糾察。
如有用無印布及掌印看循任縱者。
幷理以法。
則數年之間。
將見詐僞絶而物價平矣。
以我桓祖爲太僕卿。
賜第一區。
因留居開京。
冬十月。
元遣使來。
時。
天下兵起。
元不暇問罪於我。
遂復遣撒迪罕。
賫詔來。
赦王前過。
許其自新。
自是。
信使復通。
遣政堂文學李仁復。
如元。
謝赦過也。
又上書曰。
世皇東征。
令國王爲丞相。
行省官吏。
委國王保擧。
其後續立都鎭撫司理問所儒學醫學提擧司。
比來省官皆托婦寺。
濫受朝命。
擅作威福。
莫敢誰何。
願自今左右司官。
令臣保擧。
理問所等官司。
一切革去。
世皇所置。
萬戶中軍右軍左軍耳。
後增置巡軍。
合浦全羅耽羅西京等萬戶府。
並無所領。
徒佩金符。
以誇宣命。
召誘平民。
妄稱戶計。
州縣不敢差發。
深爲未便。
乞依舊制。
除三萬戶鎭守日本外。
其餘五萬戶府及都鎭撫司。
乞皆革罷。
朝廷使臣及府院差人。
多是小邦之人。
不務宣上德義。
專要誇耀鄕閭。
威福自恣。
恩讎必報。
屈辱宰相。
淩犯國王。
經年不還。
增娶妻妾。
無惡不爲。
金剛山諸寺。
歲再降香。
勞民生事。
反戾陛下求福之意。
諸衙門所差人吏。
一切禁斷。
其方物明立額數。
聽本國自獻。
庶使站路邊民獲寧。
且陳雙城本末。
請復舊疆。
又請送德興君塔思帖木兒。
元不從。
濟州亂。
濟州人作亂。
殺都巡問使尹時遇牧使張天年。
十一月。
以李齊賢爲侍中。
廉悌臣守侍中。
○以李穡爲吏部侍郞兼兵部郞中。
穡爲元翰林院權經歷。
知天下將亂。
辭以母老。
棄官東歸。
上書言時政八事。
其一。
罷政房。
復吏兵部選也。
時雖罷政房。
而三品以下。
與宰相共議進退。
七品以下。
吏兵部擬議奏聞。
及穡上言。
王嘉納之。
命穡是職。
掌文武選。
十二月。
議遷都南京。
僧普虛以讖說王曰。
都漢陽則三十六國來朝。
王惑其說。
大築漢陽宮闕。
於是。
人心動搖。
負戴南行者如歸市。
法司不能禁。
緻仕尹澤。
上言妙淸惑仁廟。
幾至覆國。
厥鑑不遠。
矧今四境有虞。
訓兵養士。
猶懼不給。
興工勞衆。
恐傷本根。
王不從。
命修葺宮闕。
是歲。
改楊廣道爲忠淸道。
江陵道爲江陵朔方道。
尋復稱東北面。
〈鐵嶺以北爲朔方以南爲江陵。
〉 丁酉六年春正月。
蔔遷都于太祖眞殿。
王將遷都。
猶疑之。
謁太祖眞殿蔔之。
探環得靜字。
更命李齊賢蔔之。
得動字。
王喜。
命齊賢。
相宅于漢陽。
築宮闕。
除楊廣道今年屯田。
助修營之費。
命修中外學校。
○二月。
以金敬直爲西北面都元帥。
○夏五月。
侍中李齊賢緻仕。
○倭入喬桐。
○命寫無逸篇。
賜宰相。
時。
尹澤雖緻笏家居。
王頻賜召對。
至是。
命講無逸。
澤因陳周公輔成王之勞曰。
願殿下法成王。
能聽周公之訓。
嚴恭寅畏。
王爲動容。
澤又以眞德秀大學衍義。
本朝崔承老上成宗書進講。
時。
王深味釋教。
超然有物外之想。
澤曰。
殿下上奉宗廟。
下保生靈。
奈何欲效匹夫廢絶倫理之事。
如聽臣言。
非孔子之道不可。
願加聖意。
王卒不能用。
及於亂。
六月甲辰朔。
日食。
○蔡河中下獄自殺。
初。
河中以事流順天。
至是。
有僧達禪。
來自河中所。
訪全贊曰。
蔡相欲與公謀大計。
語洩。
繫達禪巡軍。
贊逃。
逮捕河中。
命李仁復鞫之。
栲掠累旬。
河中誣服自縊。
遂斬于市。
仁復歎曰。
知人無辜。
不能伸理而獄成。
吾其無後乎。
逾月獲贊斬之。
辭連坐流者鄭珚洪尙載等六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