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使紀略

關燈
陳洪範撰 闖寇肆虐,逼犯北京;先帝賓天,宗社淪喪。

    洪範世受國恩,迩年廢居海濱,驚聞異變,泣憤同仇;徒跣至鎮江,史閣部招同過江,議安将士。

    忽接禮部劄付,奉旨召對;始知為吳三桂借兵破賊,顧大宗伯薦往北使。

    蒙皇上面命,謹對:國事多艱,惟命所之,義不敢辭。

    但使事甚重,非武臣可以專任;必得文臣同往。

    部議:兵部侍郎左懋第、太仆寺卿馬紹愉偕行,以銀十萬兩、金一千兩、緞絹一萬疋為酬□之儀。

    因以祭告祖陵,奠安先帝後,封吳三桂為薊國公。

    本鎮恐□情甚□,事難遙度;就中機宜,必奉廟算可以奉行。

    具疏上請,複蒙皇上召對親切,群臣廷議佥同。

     七月十八日,銀币甫齊,始得開舟。

    行至瓜儀,原請借用各鎮馬騾,鮮有應者;箱鞘繁重,苦不能前。

    至清江浦,雇騾市馬不足馱運,分留緞絹從河汛舟,劉東平、田淮撫各發兵二百餘名護送。

     十五日,渡黃河。

     二十一日,至宿遷,忽接□使唐起龍等六人赍攝政王書與本鎮,事涉嫌疑,不敢遽進;當即具疏奏聞。

    念已奉使在道,難以中阻,與左、馬二使酌議前行。

     二十五日,至馬蘭屯,為沂、滕之沖。

    時值土寇劫屯,聞本鎮至,半夜遁去。

    次日,委标下遊擊孫國柱執本鎮與尤部院谕牌招撫,仍留國柱在本屯,團練鄉勇,即有土寇千人就撫為兵;八寨俱散,一方獲全。

     九月初一,至望冢貢家樓,遇土寇千人,劫馱打仗;護行将士追殺數十人,寇退,箱鞘無恙。

     初五日,至濟甯州。

    □官不許近城栖宿,放炮吶喊,有欲出打仗狀。

    夜宿五裡鋪,次晨移駐二十裡鋪,以待水運緞币;四日不至,差參将王茂才沿河催運。

    自渡河來,村落凋殘,巷無居人。

    将士裹糧,露宿濟甯;以士民為□用,概不納兵。

     初九日,将借護兵将發之南回,沿途另雇土著鄉兵護行。

    至汶上縣。

    □官總河楊方興統兵相遇,本鎮告以通好之意。

    彼言謀國要看大勢,我國兵強,如要和好,須多運漕糧來,我們好說話,隻是儞南官要我攝政王早收一統之業耳。

    本鎮對以逆闖未滅,正當南北同心;降官說話,如何輕聽得。

     十五日晚,臨清有舊錦衣駱養性——□用為天津督撫,遣兵來迎。

     十八日,至德州。

    有□官巡撫山東方大猷告示雲:奉攝政王令旨,陳洪範經過地方,有司不必敬他,着自備盤費。

    陳洪範、左懋第、馬紹愉止許百人進京朝見,其餘俱留置靜海。

    祖澤溥所帶多人,俱許入京等語。

    味其語意,目中已無使命。

    次早,傳告示之傍,有匿名一示雲:「我乃俯偻而循,汝猶正立而面;原非不令而行,何怪見賢而嫚」四語。

    殊可駭異!疑為地方無賴借端中傷使臣也。

    及有報稱目擊誰寫貼者,惟揭示存照而已。

    複聞□官知州将匿名示句抄報至北,攝政王令馮铨解說「此語乃是罵王」;王益滋不悅矣。

    至滄州,本鎮與左部院商确相見之禮如何;若執不見,當日面承召對,天語丁甯,恐無以通好濟國事。

    因集馬太仆、梅主事各參謀共議,佥雲:時勢異殊,但濟國事,不妨稍從委曲。

    再四躊躇未協。

    次日,左部院出首輔主議廷臣覆疏二通以示本鎮,始知閣議中以屈膝為辱命,尊天朝體;議論乃定。

    因悉議中以關外瓯脫與之,許歲币不得過十萬;覆疏中「有酬而非款」等語。

    此由閣議時第知吳三桂借名逐寇,不知踞都改号。

    □□如此,諒難受我□索;使臣惟有不屈共矢矣。

     二十六日,駱養性親到靜海縣,将三使臣所帶官丁止許百人進京,餘盡安置靜海古寺中,以□官守之。

    養性雖奉旨,語言之際,似尚不忘故國。

    諜者偵知以報;攝政王怒,疑養性,削職逮問。

    且京城内外訪察甚嚴,有南人潛通消息者,辄執以聞。

    陷北諸臣,鹹杜門噤舌,不敢接見南人;而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