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從西周到春秋時的經濟和社會情形
關燈
小
中
大
經濟是曆史的重心無論哪種社會組織,都逃不了被經濟狀況所決定。
“經濟是曆史的重心”這個原則,是近代東西史家已經證明了的,所以我們要講社會的情形便不得不先講經濟的情形。
農業的發明農業的發明便是文化的曙光。
當人類在過漁獵的生活時,他們的行動是和禽獸沒有多大的區别的。
自從有了畜牧和農業,人類漸漸定居,才有餘暇來做别的工作,所以高等文化是随定居的生活而産生的。
種植的發明并不是很晚的事,據近代考古學家和社會學家的考究,歐洲等處在新石器時代已有很幼稚的農業了。
在中國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仰韶村裡,也發掘出石制的耕器來,這證明了東西人類古代文化進展的速度并沒有多大的差異。
殷虛出土的商代甲骨文字裡已有“農、啬、癒、圃、謖、禾、黍、麥、米、稷、糠”等字,又有蔔禱年歲豐兇的記載,這證明了那時農業與畜牧是并盛的;何況我們更知道商氏族是因沉酗于農産品所制成的酒而亡國的。
周人的農業周人更是以發展農業而強盛的氏族,他們認了農神後稷為始祖。
從國王起“卑服即康功田功”,就因這樣才得滅商而有天下。
要明白周人的社會組織,必得先明白他們的農業狀況。
農具和農産物周人所用的農具,據記載有“耒”(歧頭的木器)、“耜”(耒下半圓形的刀頭)、“錢”(刀形物,與耜相類)、“镼”(去草的農器)、“?”(鐮刀之類)等,大多是金屬物制的。
農産物重要的有“黍”(黃米)、“稷”(不粘的黍)、“稻”(米)、“粱”、“菽”(豆)、“麥”、“麻”、“瓜”等。
種樹最重要的是桑。
績麻養蠶和織布織帛,是女子的專業。
耕種的方法他們耕種的方法,第一步是刈草伐木,開草原為耕地,疏鑿溝洫,以利灌溉。
耕時用兩人推耜以翻土,謂之“耦耕”。
草除土翻以後,便按節候去播種和除蟲,然後去莠壅土,謂之“耘”和“耔”。
成熟之時便去收獲。
到了收獲時期,“築場圃”,“納禾稼”,再将谷類加以舂治,入倉收藏。
這便是他們耕稼的整個工作。
土地的分配《詩經》中歌詠農事的詩很多,較詳細的如《大田篇》說:“廣大的田畝可以種出很多的禾稼。
揀好了種,修好了農具;事事完畢,就用我鋒利的耜,開始工作,到向南的田畝上去;播了種子,種出的禾子,又直又大,順了田主人的意思,田主人高興得笑哈哈。
”(原文:“大田多稼,既種既戒,既備乃事。
以我覃耜,?載南畝。
播厥百谷,既庭且碩,曾孫是若。
”)“禾子開始長起來了,谷實漸漸硬起來了,好起來了;害草和害蟲都不能傷害我的禾子了;田祖(田神)有靈,把他們一把把都投到火裡去了。
”(原文:“既方既皂,既堅既好,不稂不莠。
去其螟,及其蟊賊,無害我田?。
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雲布起來了,雨落下來了,落在我們的&lsquo公田&rsquo裡,順便滋潤滋潤我們的私田。
到了收成的時候,他有來不及收獲的禾子,你也有來不及收斂的禾束;他有遺下的禾把,你也有漏下的禾穗:這都是寡婦們的好處。
”(原文:“有萋萋,興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彼有不獲穉,此有不斂;彼有遺秉,此有滞穗,伊寡婦之利。
”)“田主人來了,帶着他的女人和小孩到&lsquo南畝&rsquo來送飯了;田官也帶着喜色的來了。
他們是來祭祀&lsquo方神&rsquo的:用了紅色黑色的犧牲和黍稷,祭呀祀呀,求得很大的福了。
”(原文:“曾孫來止,以其婦子,馌彼南畝,田?至喜。
來方?祀,以其骍黑,與其黍稷。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這類“農夫”是替主人耕種的,他們之上有田主人,又有督田的專官,受盡了壓迫。
他們所耕種的,有“公田”、“私田”的區别。
所謂“公田”和“私田”,解釋紛纭,照我們的意思,“公田”似是指公室的田,“私田”大約是指貴族們和自由農民的田(西周和春秋時似乎也有自由農民。
又當時已有隐士,似是貴族退居田間的)。
我們以為,西周和春秋時土地大部分在國君和貴族的手裡,所謂“公食貢(似指&lsquo公田&rsquo的收入),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士以上都是貴族,他們是有土地的階級;庶人是平民,他們大部分沒有土地,隻是替貴族們耕田,食他們自己的力氣;所謂“倬彼甫田,歲取十千;我取其陳,食我農人”,“我田既臧,農夫之慶”,可見土地上的收入全部歸田主所有,田主是不耕田的。
他們雖有“如茨(屋蓋)如梁(車梁)”的“稼”,“如坻(水中高地)如京(高丘)”的庾(露積谷),“千斯倉”、“萬斯箱”的糧食,而代他們耕田的“農人”所食的隻不過是些陳舊的糧食罷了。
一個田主屬下的“農人”實在不少,所謂“駿發爾私,終三十裡;亦服爾耕,十千維耦”,“私”便指田主屬下“服耕”的“農人”,亦即所謂“附庸”(“私”字解為“私田”亦可),他們以萬數計,可以布滿幾十裡的路。
金文載“田七田”,與“人五夫”相配;又記有一次周王賜給臣下:“邦四伯,人鬲自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
屍王臣十又三伯,人鬲千又五十夫。
”所謂“人鬲”即是《書經》中的“民獻”,疑是農奴之稱,所以說“自(馭)至于庶人”。
農民的生活又有一篇号稱周公所作,而實際似是春秋時代的詩《七月》裡,記載當時農民的生活情形很是詳盡。
據它說,農民們一到正月便修好農器,到了二月就下田耕種,一直忙到八月,開始收獲,九月裡修築場圃,預備把農作物送進去,十月裡獲了稻子,釀制明春給貴人們上壽的酒。
等到把農作物統統收好,便忙着去替公家修築宮室,白天去揉茅,晚上絞繩;剛把公家的宮室蓋完,便又到開始播谷的時候了。
在冬天,還要去打獵。
打到狐狸,就替公子們做皮袍;打到野豬,便把大的獻給貴人們,自己隻敢偷藏了小的。
除了耕田、蓋屋、打獵以外,還要替貴人們去鑿冰,鑿下了冰就收進冰室,預備給貴人們夏天去涼快。
以上是男人們的工作。
至于女人們呢,在春天陽光溫和黃鹂歌叫的時候,她們手裡提着籃子,循着小路去采桑葉來養蠶;八月裡織麻布和收得的蠶絲,染成黑的、黃的和紅色的,替公子們做衣裳。
偶然遇到公子們高興,她們還要含着一泡眼淚,跟着公子們回去,給他們去玩弄。
至于農民自己的生活是怎樣的呢?他們一年四季勞苦得像牛馬一樣,結果仍是“無衣無褐”,凍得隻是發抖。
吃的是苦菜,燒的是爛柴。
屋子被耗子咬得東穿西洞,隻好拿些爛泥去塗塗,又燒些草料去薰薰,歎口氣道:“老婆孩子們,你們就在這裡住着過年罷!”到快過年的時候,他們殺了羔羊,也要獻給貴人們;他們走到貴人的堂上去,用大杯捧上美酒,高聲說着“萬壽無疆!”(原文:“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馌彼南畝,田?至喜。
&hellip&hellip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hellip&hellip蠶月條桑,取彼斧窹,以伐遠揚,猗彼女桑。
七月鳴,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
&hellip&hellip八月其獲,十月隕萚。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載缵武功,言私其?,獻?于公。
&hellip&hellip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觤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農夫。
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瞤,禾麻菽麥;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晝爾于茅,宵爾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淩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
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飨,曰殺羔羊;跻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農民與戰争《七月》詩裡所講,還是農民的平居生活;到了有起事來,他們更是遭殃:築城,打仗,哪一件不是農民的事。
他們雖然高喊着“王事靡?,不能踨稷黍,父母何怙?”也絕無人垂憐。
《詩經》裡還有一首《東山》詩,大約也是春秋時代的作品。
這首詩裡叙述一個戰士打過仗後在下雨天中回家時的情形:他回到那“可畏”和“可懷”的家門外,看見屋子被蔓草羅絡着了,小蜘蛛在門上結網,菜園已變成鹿兒的遊戲場,螢火蟲在閃閃地飛舞,鹳鳥在土堆上鳴叫;走進屋子,土老鼠盡在屋裡跑。
當他的夢魂颠倒的她,正在長籲短歎着灑掃修理房屋的時候,他恰巧回來了!他能回來,還是極可慶幸的事哩,不然,戰場上已埋着他的骨頭了!(原文:“我徂東山,蝕蝕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
果飣之實,亦施于宇;伊威在室,馸蛸在戶;町?鹿場,熠鐀宵行。
不可畏也,伊可懷也。
&hellip&hellip鹳鳴于垤,婦歎于室,灑掃穹窒,我征聿至&hellip&hellip”) 商業農業維持了西周和春秋時代的基本經濟(這并不僅西周和春秋時代如此,就是一直到了現在,這種情形也還未完全改變),同時商業在這時也稍發達了:“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
”這是西周王室勉勵商國遺民的話。
“如賈三倍,君子是識”(像做生意,利息三倍,貴人們也懂得),也是西周末年的情形。
又鄭國在東遷開國的時候,政府曾與商人立有盟誓:商人不能背叛國君,國君們也不強買強奪商人的貨物;商人們有利市寶貨,國君們也不得預聞。
商人有了這種特定的保障,事業自然更容易發展。
他們在那時已能守不二價的道德,所謂“民易資者,不求豐焉,明徵其辭”,便是說百姓用貨物掉換資财的,不求過豐,明定出價格來。
商人的地位商人和工人一樣,在那時與庶民(農民)是分立的。
大部分的工商隸屬于官府,生活卻至少半由自己維持,私人經營工商業的,在那時,即便已有,人數也必不多。
工商也和農民一般以不改業為貴。
商人們受命于官府,往來各城邑,販運貨物,很能獲得利益。
但那時的商業似乎還不曾深入普遍于廣大的下層社會中,商人們差不多隻是替貴族當差。
他們所販買的貨物,雖然也有絲、布、谷、米、畜牲、木料等類,可供一般人的應用,但他們多注意于珠、玉、皮币等較珍貴的物品,以專供貴族們的需求。
商人在貴族階級的眼光裡,已被看成不可少的社會成員,因之有“商不出則三寶絕”的話。
那時的君主們是很注意于“通商”的事情的。
市場商人的聚集地喚做“市”。
當時的所謂“市”大約隻是人民在城市中或鄉下的大道旁按定時聚集買賣的空地。
那時似乎隻有“市”,或許有些小規模的商場;至于固定的大規模的商店,那時似是沒有的。
貨币在西周和春秋的時候,人民的買賣大部分隻是“以貨易貨”的,所以可以抱了布去貿絲,握些粟出去問蔔。
這就是所謂“以其所有,易其所無”。
但貨币并不是絕對沒有的:在商代和西周時已用貝殼做交易的媒介物,後來更有用銅仿制的貝币;而且普通的銅也已用作交易物了。
每一貨币的單位喚做
“經濟是曆史的重心”這個原則,是近代東西史家已經證明了的,所以我們要講社會的情形便不得不先講經濟的情形。
農業的發明農業的發明便是文化的曙光。
當人類在過漁獵的生活時,他們的行動是和禽獸沒有多大的區别的。
自從有了畜牧和農業,人類漸漸定居,才有餘暇來做别的工作,所以高等文化是随定居的生活而産生的。
種植的發明并不是很晚的事,據近代考古學家和社會學家的考究,歐洲等處在新石器時代已有很幼稚的農業了。
在中國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仰韶村裡,也發掘出石制的耕器來,這證明了東西人類古代文化進展的速度并沒有多大的差異。
殷虛出土的商代甲骨文字裡已有“農、啬、癒、圃、謖、禾、黍、麥、米、稷、糠”等字,又有蔔禱年歲豐兇的記載,這證明了那時農業與畜牧是并盛的;何況我們更知道商氏族是因沉酗于農産品所制成的酒而亡國的。
周人的農業周人更是以發展農業而強盛的氏族,他們認了農神後稷為始祖。
從國王起“卑服即康功田功”,就因這樣才得滅商而有天下。
要明白周人的社會組織,必得先明白他們的農業狀況。
農具和農産物周人所用的農具,據記載有“耒”(歧頭的木器)、“耜”(耒下半圓形的刀頭)、“錢”(刀形物,與耜相類)、“镼”(去草的農器)、“?”(鐮刀之類)等,大多是金屬物制的。
農産物重要的有“黍”(黃米)、“稷”(不粘的黍)、“稻”(米)、“粱”、“菽”(豆)、“麥”、“麻”、“瓜”等。
種樹最重要的是桑。
績麻養蠶和織布織帛,是女子的專業。
耕種的方法他們耕種的方法,第一步是刈草伐木,開草原為耕地,疏鑿溝洫,以利灌溉。
耕時用兩人推耜以翻土,謂之“耦耕”。
草除土翻以後,便按節候去播種和除蟲,然後去莠壅土,謂之“耘”和“耔”。
成熟之時便去收獲。
到了收獲時期,“築場圃”,“納禾稼”,再将谷類加以舂治,入倉收藏。
這便是他們耕稼的整個工作。
土地的分配《詩經》中歌詠農事的詩很多,較詳細的如《大田篇》說:“廣大的田畝可以種出很多的禾稼。
揀好了種,修好了農具;事事完畢,就用我鋒利的耜,開始工作,到向南的田畝上去;播了種子,種出的禾子,又直又大,順了田主人的意思,田主人高興得笑哈哈。
”(原文:“大田多稼,既種既戒,既備乃事。
以我覃耜,?載南畝。
播厥百谷,既庭且碩,曾孫是若。
”)“禾子開始長起來了,谷實漸漸硬起來了,好起來了;害草和害蟲都不能傷害我的禾子了;田祖(田神)有靈,把他們一把把都投到火裡去了。
”(原文:“既方既皂,既堅既好,不稂不莠。
去其螟,及其蟊賊,無害我田?。
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雲布起來了,雨落下來了,落在我們的&lsquo公田&rsquo裡,順便滋潤滋潤我們的私田。
到了收成的時候,他有來不及收獲的禾子,你也有來不及收斂的禾束;他有遺下的禾把,你也有漏下的禾穗:這都是寡婦們的好處。
”(原文:“有萋萋,興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彼有不獲穉,此有不斂;彼有遺秉,此有滞穗,伊寡婦之利。
”)“田主人來了,帶着他的女人和小孩到&lsquo南畝&rsquo來送飯了;田官也帶着喜色的來了。
他們是來祭祀&lsquo方神&rsquo的:用了紅色黑色的犧牲和黍稷,祭呀祀呀,求得很大的福了。
”(原文:“曾孫來止,以其婦子,馌彼南畝,田?至喜。
來方?祀,以其骍黑,與其黍稷。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這類“農夫”是替主人耕種的,他們之上有田主人,又有督田的專官,受盡了壓迫。
他們所耕種的,有“公田”、“私田”的區别。
所謂“公田”和“私田”,解釋紛纭,照我們的意思,“公田”似是指公室的田,“私田”大約是指貴族們和自由農民的田(西周和春秋時似乎也有自由農民。
又當時已有隐士,似是貴族退居田間的)。
我們以為,西周和春秋時土地大部分在國君和貴族的手裡,所謂“公食貢(似指&lsquo公田&rsquo的收入),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士以上都是貴族,他們是有土地的階級;庶人是平民,他們大部分沒有土地,隻是替貴族們耕田,食他們自己的力氣;所謂“倬彼甫田,歲取十千;我取其陳,食我農人”,“我田既臧,農夫之慶”,可見土地上的收入全部歸田主所有,田主是不耕田的。
他們雖有“如茨(屋蓋)如梁(車梁)”的“稼”,“如坻(水中高地)如京(高丘)”的庾(露積谷),“千斯倉”、“萬斯箱”的糧食,而代他們耕田的“農人”所食的隻不過是些陳舊的糧食罷了。
一個田主屬下的“農人”實在不少,所謂“駿發爾私,終三十裡;亦服爾耕,十千維耦”,“私”便指田主屬下“服耕”的“農人”,亦即所謂“附庸”(“私”字解為“私田”亦可),他們以萬數計,可以布滿幾十裡的路。
金文載“田七田”,與“人五夫”相配;又記有一次周王賜給臣下:“邦四伯,人鬲自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
屍王臣十又三伯,人鬲千又五十夫。
”所謂“人鬲”即是《書經》中的“民獻”,疑是農奴之稱,所以說“自(馭)至于庶人”。
農民的生活又有一篇号稱周公所作,而實際似是春秋時代的詩《七月》裡,記載當時農民的生活情形很是詳盡。
據它說,農民們一到正月便修好農器,到了二月就下田耕種,一直忙到八月,開始收獲,九月裡修築場圃,預備把農作物送進去,十月裡獲了稻子,釀制明春給貴人們上壽的酒。
等到把農作物統統收好,便忙着去替公家修築宮室,白天去揉茅,晚上絞繩;剛把公家的宮室蓋完,便又到開始播谷的時候了。
在冬天,還要去打獵。
打到狐狸,就替公子們做皮袍;打到野豬,便把大的獻給貴人們,自己隻敢偷藏了小的。
除了耕田、蓋屋、打獵以外,還要替貴人們去鑿冰,鑿下了冰就收進冰室,預備給貴人們夏天去涼快。
以上是男人們的工作。
至于女人們呢,在春天陽光溫和黃鹂歌叫的時候,她們手裡提着籃子,循着小路去采桑葉來養蠶;八月裡織麻布和收得的蠶絲,染成黑的、黃的和紅色的,替公子們做衣裳。
偶然遇到公子們高興,她們還要含着一泡眼淚,跟着公子們回去,給他們去玩弄。
至于農民自己的生活是怎樣的呢?他們一年四季勞苦得像牛馬一樣,結果仍是“無衣無褐”,凍得隻是發抖。
吃的是苦菜,燒的是爛柴。
屋子被耗子咬得東穿西洞,隻好拿些爛泥去塗塗,又燒些草料去薰薰,歎口氣道:“老婆孩子們,你們就在這裡住着過年罷!”到快過年的時候,他們殺了羔羊,也要獻給貴人們;他們走到貴人的堂上去,用大杯捧上美酒,高聲說着“萬壽無疆!”(原文:“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馌彼南畝,田?至喜。
&hellip&hellip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hellip&hellip蠶月條桑,取彼斧窹,以伐遠揚,猗彼女桑。
七月鳴,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
&hellip&hellip八月其獲,十月隕萚。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載缵武功,言私其?,獻?于公。
&hellip&hellip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觤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農夫。
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瞤,禾麻菽麥;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晝爾于茅,宵爾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淩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
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飨,曰殺羔羊;跻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農民與戰争《七月》詩裡所講,還是農民的平居生活;到了有起事來,他們更是遭殃:築城,打仗,哪一件不是農民的事。
他們雖然高喊着“王事靡?,不能踨稷黍,父母何怙?”也絕無人垂憐。
《詩經》裡還有一首《東山》詩,大約也是春秋時代的作品。
這首詩裡叙述一個戰士打過仗後在下雨天中回家時的情形:他回到那“可畏”和“可懷”的家門外,看見屋子被蔓草羅絡着了,小蜘蛛在門上結網,菜園已變成鹿兒的遊戲場,螢火蟲在閃閃地飛舞,鹳鳥在土堆上鳴叫;走進屋子,土老鼠盡在屋裡跑。
當他的夢魂颠倒的她,正在長籲短歎着灑掃修理房屋的時候,他恰巧回來了!他能回來,還是極可慶幸的事哩,不然,戰場上已埋着他的骨頭了!(原文:“我徂東山,蝕蝕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
果飣之實,亦施于宇;伊威在室,馸蛸在戶;町?鹿場,熠鐀宵行。
不可畏也,伊可懷也。
&hellip&hellip鹳鳴于垤,婦歎于室,灑掃穹窒,我征聿至&hellip&hellip”) 商業農業維持了西周和春秋時代的基本經濟(這并不僅西周和春秋時代如此,就是一直到了現在,這種情形也還未完全改變),同時商業在這時也稍發達了:“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
”這是西周王室勉勵商國遺民的話。
“如賈三倍,君子是識”(像做生意,利息三倍,貴人們也懂得),也是西周末年的情形。
又鄭國在東遷開國的時候,政府曾與商人立有盟誓:商人不能背叛國君,國君們也不強買強奪商人的貨物;商人們有利市寶貨,國君們也不得預聞。
商人有了這種特定的保障,事業自然更容易發展。
他們在那時已能守不二價的道德,所謂“民易資者,不求豐焉,明徵其辭”,便是說百姓用貨物掉換資财的,不求過豐,明定出價格來。
商人的地位商人和工人一樣,在那時與庶民(農民)是分立的。
大部分的工商隸屬于官府,生活卻至少半由自己維持,私人經營工商業的,在那時,即便已有,人數也必不多。
工商也和農民一般以不改業為貴。
商人們受命于官府,往來各城邑,販運貨物,很能獲得利益。
但那時的商業似乎還不曾深入普遍于廣大的下層社會中,商人們差不多隻是替貴族當差。
他們所販買的貨物,雖然也有絲、布、谷、米、畜牲、木料等類,可供一般人的應用,但他們多注意于珠、玉、皮币等較珍貴的物品,以專供貴族們的需求。
商人在貴族階級的眼光裡,已被看成不可少的社會成員,因之有“商不出則三寶絕”的話。
那時的君主們是很注意于“通商”的事情的。
市場商人的聚集地喚做“市”。
當時的所謂“市”大約隻是人民在城市中或鄉下的大道旁按定時聚集買賣的空地。
那時似乎隻有“市”,或許有些小規模的商場;至于固定的大規模的商店,那時似是沒有的。
貨币在西周和春秋的時候,人民的買賣大部分隻是“以貨易貨”的,所以可以抱了布去貿絲,握些粟出去問蔔。
這就是所謂“以其所有,易其所無”。
但貨币并不是絕對沒有的:在商代和西周時已用貝殼做交易的媒介物,後來更有用銅仿制的貝币;而且普通的銅也已用作交易物了。
每一貨币的單位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