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社會制度的變遷

關燈
公曆紀元前七世紀以後(魯文、宣二公時起),封建社會已漸漸發生動搖。

    動搖的原因,可分外在的和内在的兩點,現在分叙如下: 封建社會動搖的内在原因是封建制度本身發展過久,貴族階級的人數一天天的增加,互相沖突排擠,它的結果使得貴族階級的人許多急劇地降入下層社會。

    這使下層社會的民衆慢慢有了知識,增加力量,能夠對貴族階級起反抗運動(這種情形在西周晚年似乎已經萌芽。

    不過到春秋中期以後才漸漸顯著起來)。

    他們敢于斥責那時“君子”的“不稼不穑”和“不狩不獵”而“素餐”。

    敢于說:“逝将去女,适彼樂土。

    ”後來貴族也就公開把“庶人工商遂(進仕)人臣隸圉免”作為賞格。

    同時,貴族階級的政權也下移到少數的擁有實力的中下層人物;所謂“政在大夫”、“倍臣執國命”和“縣鄙之人入從其政”等等,便是這種病況的斷案。

    那時各階層的人物互相攻擊得格外厲害,于是土地漸漸集中,竟有沒有封土的大夫和無祿的公子公孫出現了。

    晉國栾盈“好施,士多歸之”;這已現出戰國時代的景象。

    又《詩經》中已有“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的“終窭且貧”者,可見貴族階級早已有沒落的趨勢。

    那時士階層失業而貧困的人非常之多,“隐士”之流也已出現。

    下層階級的反抗和土地分配制度的改變等便使封建社會急劇地動搖起來! 封建社會動搖的外在原因&mdash&mdash也可以說是摧毀封建社會的原動力,便是産業的發達。

    鐵制耕器與牛耕的發明和農業一般技術的改進,使農村日加開發。

    同時鐵器又使手工業進步。

    農業的進步又促進了商業的發達。

    進步的農工商業便提高了人民的地位,使上層階級格外容易倒塌。

    到了大夫取得諸侯的地位,武士成了文士,吸收下層階級的優秀分子,另組成一個社會中最有勢力的階層時,封建社會的命運已大半告終了! 歐洲的封建社會受了工商業發達的打擊而崩潰,中國封建社會崩潰的真原因和歐洲也差不多。

    但中國因受了地理環境的限制,發達到佃農制的社會就暫時的終止了;歐洲卻因地理環境的适宜而很早就發達成資本制的社會。

    這東西文明進化史的不同,又證明了公式化的唯物史觀者的錯誤! 世族制度的沒落根深蒂固的世族制到春秋中年以後也随着封建制而漸漸動搖。

    世族制衰微的原因也和封建制大緻相像,約略說來,共有四項: 第一是土地制度的轉變。

    春秋中年以後,土地漸次集中于各大族,失土的世族較前大增;一面人民私有土地制似也萌芽。

    上下内外兩面的夾攻,使得世族的階級開始崩潰。

     第二是世族内部的傾軋。

    春秋中年以後,大世族的勢力發展到了極度,因之互相兼并,被傾軋的大小世族中人許多喪失職守而降為平民。

    世族的人數一少,階級便更維持不住。

    何況為世族制度基礎的封建制度也正在同時崩潰着! 第三是尚賢主義的興起。

    春秋初年以來,各國競争漸烈,任用賢才的觀念也發達起來,士以下的階層因此漸次擡起頭來;又因教育較前普及,平民的勢力格外容易發展,這使世族的地位急劇地倒塌。

     第四是宗族觀念的中衰。

    春秋中年以後,封建組織漸漸向統一國家轉移,因之宗族觀念的一部便被國家觀念所取代;到了戰國,“治國平天下”的學說大張,于是世族制度便不由得不完全崩潰了。

     世官制度是世族制度的寄生物,世族制度一倒,自然世官制度也就跟着毀壞。

     賦稅的橫暴與盜賊的公行封建社會既已開始崩潰,貴族們日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