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弭兵之約的完成與中原弭兵時期各國内政的變遷

關燈
杼弑了齊侯,拿他向晉國解說,又向晉國上上下下都納了厚賂,晉侯答應齊國講和,頒告諸侯,同盟于重丘(在今山東聊城縣附近)。

     吳人因楚前次來伐,就召合群舒中的舒鸠國(在今安徽舒城縣一帶),教他叛楚。

    楚國起兵責問舒鸠。

    舒鸠人不承認有這件事,楚兵回國。

    不久,舒鸠人終究叛楚。

    楚人又起兵讨伐。

    吳人來救,兩軍開戰,吳兵大敗,楚兵就把舒鸠滅掉。

    後來吳王諸樊(壽夢子,嗣壽夢位),又起兵伐楚,圍攻巢邑(在今安徽巢縣,即巢國地)。

    楚人用了誘敵計,竟把吳王射死(諸樊死,弟餘祭嗣位)。

    在楚吳交争史上,這次戰争是楚國的大勝利。

    這時楚勢似稍強盛,但鄭兵兩次伐陳,攻入陳都,向晉獻捷,陳是楚的與國,楚兵竟不能救;同時晉、秦議和,秦也是楚的與國,楚國也不甚在意。

    可見楚人對北方已不如從前的積極經營了。

     隔了些時,楚、秦合兵侵吳,打到雩婁(在今安徽霍丘縣附近),聽見吳國已設守備,回兵順便侵鄭,攻打城麇,俘獲守将皇颉和印堇父,把印堇父歸給秦國。

    這時楚、秦又協和起來,似在竭力對付晉、吳的聯結。

    不久,許國因受不了鄭國的侵略,許靈公朝楚請兵伐鄭,死在楚國。

    楚王又邀合陳、蔡的兵伐鄭,鄭人将起兵抵禦,子産說:“晉、楚就要講和,楚王不過想乘未和之前盡量地幹一下罷了,不如使他逞意而回,和平反容易成就些。

    ”楚兵攻毀南裡的城,進攻了鄭都,渡過汜水就回去了。

     衛國的孫甯之亂先是,衛臣甯殖與孫林父趕走國君獻公,擁立殇公剽。

    甯殖去世,遺命兒子甯喜設法迎接舊君複國,獻公也派人許了甯喜的好處,說:“政由甯氏,祭則寡人。

    ”甯喜就起兵攻掉孫氏,殺死殇公,迎獻公複位。

    孫林父據了私邑戚(在今河北濮陽縣附近)投晉。

    衛兵攻戚,孫林父向晉報告,晉人派兵替他駐守。

    衛兵殺死晉戍兵三百人,孫氏出兵追擊,竟把衛軍打敗,仍派人向晉報告。

    晉國邀合魯、宋、鄭、曹四國會于澶淵,讨伐衛國的罪,割取衛國西鄙的地送給孫氏。

    那時衛侯也來赴會,晉人拘了甯喜等。

    衛侯又親自到晉國去訴冤,晉人也把他拘下了。

    齊、鄭兩國的君朝晉,代衛侯讨饒,衛侯又送了女兒給晉侯,晉侯才放衛侯回國。

    這次事情晉國助臣抑君,又受了女色的賄賂而罷手,可謂倒行逆施;但是推溯它的原因,隻為了孫林父與晉大夫交好。

    後來甯喜又專起政來,仍被衛侯所鏟除。

    在這大夫專政的局面漸趨造成的時代,衛獻公獨能削平内患,也可算是一位有能耐的君主了。

     弭兵運動的完成齊臣烏餘據了廪丘(在今山東範縣)奔晉,順道又奪取了衛、魯、宋的邊邑。

    那時晉國範匄去世,無人處理這件事。

    等到趙武繼位執政,才拘了烏餘,把侵地還給各國,以向諸侯表示好意。

    這是中原和平的先聲。

     在這時,晉楚和諸侯間早又起了弭兵運動,各國派使往來。

    宋國執政向戍看準了時機,想抄華元的老文章,一手造成弭兵局面,借此以求得大名譽。

    他也與當時晉、楚兩國的當局交好,便向兩國請求弭兵結好,兩國都答應了。

    齊、秦與諸小國也都贊成和議。

    魯襄公二十七年的夏天,各國在宋地開弭兵大會,從晉、楚、齊、秦諸大國以下都來預會。

    楚令尹子木叫向戍轉向晉國請求晉、楚兩國的從國互相朝見。

    趙武說:“晉、楚、齊、秦是匹敵的國家,晉國不能随意使喚齊國正和楚國不能使喚秦國一樣;楚君若能叫秦君到敝國來,我們也當竭力請齊君到楚國去。

    ”令尹子木得到回報,轉報楚王。

    楚王道:“隻舍去齊、秦兩國,其他各國請合在一起,共屬晉、楚。

    ”兩國先照這個提議結了盟誓。

    諸國的代表都到了會,七月辛巳那天,将要在宋國西門外結大盟,可是楚人在禮服裡穿了戰甲,預備威脅晉人,晉人果然害怕起來。

    結盟時,晉、楚兩國的代表互争先歃血。

    晉人道:“晉國本是諸侯的盟主,沒有一國能占晉國的先的!”楚人道:“你們自己說晉、楚是匹敵的國家,若常給你們占先,那就表示出楚國的低弱了。

    況且晉、楚互主諸侯的盟已久,豈能說盟主的地位專在晉國!”晉臣叔向怕事,力勸趙武退讓,竟給楚人占了先去。

    宋公宴享晉、楚的大夫,卻推趙武為最尊的客;又與諸侯的大夫盟于蒙門之外。

    大會結成以後,晉、楚又互派使臣到對方去莅盟,國際弭兵運動總算暫時告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