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晉國的複霸
關燈
小
中
大
結盟于扈,晉、魯間的一場交涉才算完結。
關于這事就可以看出晉國卿族的專橫和那時晉國勢焰之盛。
鄭國因前次幫助楚國與晉兵在鄢陵開戰,大得罪了晉國,又因楚共王為了援救他們竟被箭射壞了眼睛,感恩圖報,就一心向楚,對晉國的态度非常倔強,甚至派兵侵擾晉的邊境。
衛兵救晉侵鄭。
鄭伯叫太子到楚國去做押當,由楚國派兵替鄭國守禦。
晉侯又邀合了諸侯的兵連次伐鄭,深入鄭境,圍困鄭都。
楚國也連次發動大兵救鄭,晉國竟不能十分得志。
這時中原諸侯,大約齊、魯、宋、衛等國是從晉的,鄭、陳、蔡等國是從楚的。
晉、楚争點在鄭;楚國拿鄭國做前線,用來抵擋北方勢力的南下。
晉厲中央集權政策的失敗就在這時,晉國内亂開始發生了。
内亂的原因,是為了晉厲公是個很能幹的君主,他對外戰敗楚兵,對内又想鏟除群大夫的勢力,改立親信,而造成中央集權的政治。
原來自靈公以來,晉的卿族本以趙氏為最強,繼趙氏而起的是郤氏,其次又有栾氏和中行(荀)氏。
當景公時,曾一度乘趙氏的内亂把他除去,但不久趙氏就又恢複。
當厲公時,晉國貴族中以郤氏為最強橫,一家三卿,貴盛過了限度,在國内結下了很多的怨,執政栾書也怨恨他們,大家在厲公面前說了不少郤家的壞話。
厲公聽了,便乘大夫自鬥之機先殺郤鮤、郤锜、郤至,滅了郤氏之族。
但他對于執大權的栾氏和中行氏兩家,大約恐事急生變,想暫時不加處置。
他的死黨胥童等已劫了栾書和中行偃,勸厲公即時把他們除去。
厲公不允,反派人去安慰這兩人,命他們複位。
不料栾書、中行偃已看出厲公的陰謀,恐怕将來自己地位不穩,就先下手為強,拘了厲公,先殺死厲公的死黨胥童,不久又派刺客把厲公刺死了。
厲公一死,晉國中央集權的運動就此失敗。
栾書、中行偃等殺死厲公以後,就派使向王朝迎立襄公的曾孫周為君,是為悼公。
悼公年齡雖小,但生性很是聰明,知道經此大變,此後做晉國的君主很不容易,所以在他回國的時候,就對迎接他的群大夫說道:“人們需要君主,是要他發号施令的。
如果立了君而不肯聽他的話,那又何必要有君主呢?你們要用我,請在今天決定了态度;否則,就在今天作罷好了。
”群大夫一聽悼公的話厲害,便敬謙對答道:“我們沒有一個人不願意聽你的命令的。
”悼公先與群臣結了盟誓,然後入都即位,趕走不守臣禮的七個人,立下了威勢。
但他對于栾氏、中行氏諸大族,仍是沒有辦法。
晉悼的東征南略晉悼公即位以後,先整頓内政:安定民生,薄賦寬刑,省用節财,任用賢才,修複舊典,教導貴族,訓練軍隊,把國基弄穩定了,然後向外發展。
就在晉國除舊布新的當兒,楚國早起兵滅了舒庸(在今安徽舒城、廬江二縣境)。
楚、鄭兩國又合兵伐宋,深入宋境,攻破了要邑彭城(在今江蘇銅山縣),把宋國亡臣魚石等安置在那裡(宋國桓公的後裔魚、蕩等氏圖謀專政,被戴公的後裔華氏所驅逐,魚氏等現在借了楚國的力量侵入宋國),派了三百乘的軍士替他們守禦,藉以壓迫宋國,并圖截斷晉、吳的聯絡。
宋國派兵圍攻彭城,楚、鄭兩國又起兵救彭城伐宋。
宋人向晉告急,晉侯親征救宋,楚兵才回國去。
晉悼公邀合諸侯在虛磠結盟,商議宋事。
宋人向諸侯請兵圍困彭城,彭城降晉,晉人捉了魚石等回去。
魯襄公(成公子午,嗣成公位)元年,晉國又邀合諸侯伐鄭,攻入鄭都的外城,把他的徒兵打敗。
諸侯的兵順道侵楚焦夷(在今安徽亳縣一帶),打到陳國。
楚兵救鄭侵宋;鄭兵也出來幫楚攻宋,奪取犬丘。
此後晉悼公又接連興兵讨鄭,用了魯國的計策,在虎牢(在今河南汜水縣)地方築城以逼迫鄭國。
這與楚國奪宋的彭城是差不多的策略;不過楚離宋遠,晉離鄭近,所以結果晉的策略成功。
鄭國與晉講了和,算屈服了。
晉國又想向東結合吳國,邀合諸侯在雞澤(在今河北雞澤縣?)同盟,派使到淮上去迎接吳君;不知為了何故,吳君未來赴會。
這時陳國因為受不了楚人的誅求,也來與諸侯結盟。
楚兵屢次伐陳,陳國起初不服。
後來楚兵侵伐不斷。
諸侯雖也屢次合兵救陳,陳國到底畏懼楚國,背晉降楚。
這是因為陳國離楚太近了的緣故。
晉人的和戎政策在陳國降晉時,北方的戎族無終等國見晉國強盛,也派使向晉納貢求和。
晉侯想不答應,大臣魏绛勸谏晉侯不要因對付戎族而失掉諸侯,并陳述和戎有三利:“戎狄們貴重貨物而輕視土地,土地可用貨物去收買,這是一利。
戎狄不來侵擾,邊鄙安甯,農事無害,這是二利。
戎狄服晉,足以震動四鄰,使諸侯傾心歸服,這是三利。
”晉侯覺得他的話不錯,就派他去安撫諸戎,與戎人結盟。
從此晉國
關于這事就可以看出晉國卿族的專橫和那時晉國勢焰之盛。
鄭國因前次幫助楚國與晉兵在鄢陵開戰,大得罪了晉國,又因楚共王為了援救他們竟被箭射壞了眼睛,感恩圖報,就一心向楚,對晉國的态度非常倔強,甚至派兵侵擾晉的邊境。
衛兵救晉侵鄭。
鄭伯叫太子到楚國去做押當,由楚國派兵替鄭國守禦。
晉侯又邀合了諸侯的兵連次伐鄭,深入鄭境,圍困鄭都。
楚國也連次發動大兵救鄭,晉國竟不能十分得志。
這時中原諸侯,大約齊、魯、宋、衛等國是從晉的,鄭、陳、蔡等國是從楚的。
晉、楚争點在鄭;楚國拿鄭國做前線,用來抵擋北方勢力的南下。
晉厲中央集權政策的失敗就在這時,晉國内亂開始發生了。
内亂的原因,是為了晉厲公是個很能幹的君主,他對外戰敗楚兵,對内又想鏟除群大夫的勢力,改立親信,而造成中央集權的政治。
原來自靈公以來,晉的卿族本以趙氏為最強,繼趙氏而起的是郤氏,其次又有栾氏和中行(荀)氏。
當景公時,曾一度乘趙氏的内亂把他除去,但不久趙氏就又恢複。
當厲公時,晉國貴族中以郤氏為最強橫,一家三卿,貴盛過了限度,在國内結下了很多的怨,執政栾書也怨恨他們,大家在厲公面前說了不少郤家的壞話。
厲公聽了,便乘大夫自鬥之機先殺郤鮤、郤锜、郤至,滅了郤氏之族。
但他對于執大權的栾氏和中行氏兩家,大約恐事急生變,想暫時不加處置。
他的死黨胥童等已劫了栾書和中行偃,勸厲公即時把他們除去。
厲公不允,反派人去安慰這兩人,命他們複位。
不料栾書、中行偃已看出厲公的陰謀,恐怕将來自己地位不穩,就先下手為強,拘了厲公,先殺死厲公的死黨胥童,不久又派刺客把厲公刺死了。
厲公一死,晉國中央集權的運動就此失敗。
栾書、中行偃等殺死厲公以後,就派使向王朝迎立襄公的曾孫周為君,是為悼公。
悼公年齡雖小,但生性很是聰明,知道經此大變,此後做晉國的君主很不容易,所以在他回國的時候,就對迎接他的群大夫說道:“人們需要君主,是要他發号施令的。
如果立了君而不肯聽他的話,那又何必要有君主呢?你們要用我,請在今天決定了态度;否則,就在今天作罷好了。
”群大夫一聽悼公的話厲害,便敬謙對答道:“我們沒有一個人不願意聽你的命令的。
”悼公先與群臣結了盟誓,然後入都即位,趕走不守臣禮的七個人,立下了威勢。
但他對于栾氏、中行氏諸大族,仍是沒有辦法。
晉悼的東征南略晉悼公即位以後,先整頓内政:安定民生,薄賦寬刑,省用節财,任用賢才,修複舊典,教導貴族,訓練軍隊,把國基弄穩定了,然後向外發展。
就在晉國除舊布新的當兒,楚國早起兵滅了舒庸(在今安徽舒城、廬江二縣境)。
楚、鄭兩國又合兵伐宋,深入宋境,攻破了要邑彭城(在今江蘇銅山縣),把宋國亡臣魚石等安置在那裡(宋國桓公的後裔魚、蕩等氏圖謀專政,被戴公的後裔華氏所驅逐,魚氏等現在借了楚國的力量侵入宋國),派了三百乘的軍士替他們守禦,藉以壓迫宋國,并圖截斷晉、吳的聯絡。
宋國派兵圍攻彭城,楚、鄭兩國又起兵救彭城伐宋。
宋人向晉告急,晉侯親征救宋,楚兵才回國去。
晉悼公邀合諸侯在虛磠結盟,商議宋事。
宋人向諸侯請兵圍困彭城,彭城降晉,晉人捉了魚石等回去。
魯襄公(成公子午,嗣成公位)元年,晉國又邀合諸侯伐鄭,攻入鄭都的外城,把他的徒兵打敗。
諸侯的兵順道侵楚焦夷(在今安徽亳縣一帶),打到陳國。
楚兵救鄭侵宋;鄭兵也出來幫楚攻宋,奪取犬丘。
此後晉悼公又接連興兵讨鄭,用了魯國的計策,在虎牢(在今河南汜水縣)地方築城以逼迫鄭國。
這與楚國奪宋的彭城是差不多的策略;不過楚離宋遠,晉離鄭近,所以結果晉的策略成功。
鄭國與晉講了和,算屈服了。
晉國又想向東結合吳國,邀合諸侯在雞澤(在今河北雞澤縣?)同盟,派使到淮上去迎接吳君;不知為了何故,吳君未來赴會。
這時陳國因為受不了楚人的誅求,也來與諸侯結盟。
楚兵屢次伐陳,陳國起初不服。
後來楚兵侵伐不斷。
諸侯雖也屢次合兵救陳,陳國到底畏懼楚國,背晉降楚。
這是因為陳國離楚太近了的緣故。
晉人的和戎政策在陳國降晉時,北方的戎族無終等國見晉國強盛,也派使向晉納貢求和。
晉侯想不答應,大臣魏绛勸谏晉侯不要因對付戎族而失掉諸侯,并陳述和戎有三利:“戎狄們貴重貨物而輕視土地,土地可用貨物去收買,這是一利。
戎狄不來侵擾,邊鄙安甯,農事無害,這是二利。
戎狄服晉,足以震動四鄰,使諸侯傾心歸服,這是三利。
”晉侯覺得他的話不錯,就派他去安撫諸戎,與戎人結盟。
從此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