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黃河下遊諸國的争雄

關燈
了徒黨攻殺孔父。

    孔父是殇公的保護人,華督害怕殇公要替孔父報仇就把殇公一并殺了。

    殇公死後,宋人就向鄭國迎立了公子馮為君,是為莊公;這是要表示與鄭親善的意思。

    從此以後,宋、鄭的争鬥便暫告一段落。

    這時已是魯桓公的二年了。

     魯鄭的交涉至于魯國同鄭國的交涉是這樣:當魯隐公做公子的時候,曾帶兵與鄭國在狐壤地方開仗,被鄭國捉了去,鄭人把他囚在大夫尹氏家裡。

    隐公向尹氏厚納賄賂,又在尹氏所奉祭的鐘巫之神面前禱告了,就與尹氏一同逃歸魯國。

    隐公即位以後的第六年才與鄭國通好,曾答應鄭國用祭泰山的?田掉換祭周公的許田(許本是魯的附庸,所以魯有祭周公的許田;鄭國不知何故也有祭泰山的?田??田近魯,許田近鄭,所以兩國願意掉換)。

    在此以前魯臣公子豫已曾私與邾、鄭兩國結盟。

    到此時魯國又曾幫助鄭國打宋國(在先魯國本是宋的與國)。

    後來更邀合了齊國幫鄭國打許國(在今河南許昌縣),攻進了許都;許君奔衛。

    因為魯國原是許國的宗主國,所以齊僖公拿許國讓給魯國,魯國不受,轉讓給鄭國,想是報答他奪取宋邑讓給魯國的好意。

    這可以說是魯、鄭兩國的交換條件。

     魯國的内變就在伐許的一年(魯隐公十一年)上,魯國也發生了内變,原因是魯國有個專權的大臣公子翚(羽父)想巴結隐公,在隐公的面前自請去殺隐公的弟弟軌,使得他好永久做魯國的君。

    他要求隐公給他做太宰,以為他設策的酬報。

    不料隐公說:“以前我是因為太子軌年幼,所以即了位;現在時機到了,我正要把君位交還他呢。

    不久的将來,我就派人到菟裘地方築别館,預備到那裡去養老了。

    ”公子翚聽見這話,害怕太子軌即位以後要懷恨他,便反到軌的面前去說隐公的壞話,請設法結果了隐公。

    先是當隐公從鄭國逃回的時候,因為感謝尹氏和鐘巫之神,便在魯國也立了鐘巫的神祠,常常去祭祀。

    在這年的十一月,隐公去祭鐘巫,在社圃齋戒,住在一家氏的家裡。

    公子翚得到這個機會,就派了個刺客到家去把隐公刺死,擁太子軌即位,是為桓公。

    他們反把弑君的罪名推在氏的頭上,殺了家的幾個人算了事。

    桓公即位以後,就與鄭國修好,他和鄭國在越的地方結了一次盟,把掉換?田和許田的事辦妥。

    他又娶妻于齊國,是僖公的女兒,是為文姜。

     周鄭的交涉這時候鄭國的氣焰正盛,各國沒有一個不怕鄭的,所以陳、宋、魯、齊等國都親起鄭來。

    于是鄭國人的膽子愈弄愈大,過了若幹時,他竟敢同周王打起仗來。

    原因是鄭國的武公、莊公都做周平王的卿士,在王室很有權柄;後來平王大約為了鄭國太強橫的緣故,不願他獨把王朝的内政,想把鄭伯掌握的周室政權分一半給虢國。

    鄭莊公知道了,大不高興。

    平王安慰他說:“哪裡有這件事呢!”他情願同鄭國交換質子:王子狐到鄭國去,鄭公子忽也到周朝來,交換做押品。

    這已損壞了王室的威嚴。

     平王死後,孫桓王林即位,打算真把政權分給虢公。

    鄭莊公聽得這消息,便派大夫祭足(祭仲)帶了兵馬去把周的溫地同成周(東周的都城)的麥和禾子一齊割了去,于是周朝同鄭國的感情大破裂了。

    但是兩方面都還暫時敷衍着:鄭莊公還去朝周,雖然得不到桓王的敬禮,桓王也并沒有把鄭伯的政權完全剝奪(這時大約虢公為周室的右卿士,而鄭伯為左卿士)。

    後來鄭國還曾以齊人朝王,并用過王師去伐宋國。

    畢竟是桓王不識相,他向鄭國取了邬、劉、、邘四邑的田,而把自己拿不動的蘇忿生(周朝的臣子)的田(都在黃河北岸一帶)換給鄭國;鄭國自然大不高興。

    接着桓王又把鄭伯的政權完全奪了,于是鄭伯不朝。

    桓王大怒,在魯桓公五年的秋天,招集了虢、蔡、衛、陳等國的兵,禦駕親征去伐鄭,鄭國也就起兵抵抗王師。

    兩方在繻葛地方開戰,鄭國用了魚麗之陣把王師同諸侯的兵打得大敗。

    桓王甚至被鄭将祝聃射中了肩頭,于是天子的威嚴掃地了!從此以後,“王命”兩個字便不算什麼,周室的真正地位也就連列國都不如起來了。

     鄭國的極盛鄭國打勝周王以後,勢力格外強盛。

    那時齊國被北戎侵擾,也向鄭國去讨救兵(北戎先曾侵鄭,被鄭兵打得大敗)。

    鄭太子忽帶了兵馬救齊,大敗戎兵。

    齊僖公想把女兒嫁給鄭太子忽,以為姻援,卻被太子忽辭絕了。

    這次戰争,諸侯的大夫多有帶兵替齊國守禦的。

    齊國答謝諸侯的好意,饋送糧饩給各國大夫,請魯國按班次代為分派,魯國分後了鄭國,鄭太子忽很不高興。

    後來鄭國竟聯結了齊、衛兩國的兵來伐魯。

    這也可見鄭國在當時的強橫了。

     鄭國當莊公時代,憑藉了“挾天子以命諸侯”的地位,采用了“遠交(交齊、魯)近攻(攻宋、衛)”的政策,努力經營,國際的地位就蒸蒸日上。

    到了莊公末年,幾乎成為春秋最初期的伯主(莊公敗周以後又曾合齊、衛之師伐周邑盟、向,王遷盟、向之民于郏,也可見鄭人勢焰之盛)。

    魯桓公十一年,齊、衛、鄭、宋盟于惡曹,鄭的敵國都變成他的與國了。

    民國七年在新鄭出土的銅器中有王子嬰次爐,據近人考證,王子嬰次就是鄭子儀,他的父親便是莊公。

    這話若确,就證明了鄭莊公稱過王的,想來是敗周以後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