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關燈
小
中
大
結束也是開始。
我要對容金珍已有的人生故事作點故事外的補充說明和追蹤報道,這就是第五篇,合篇。
和前四篇相比,我感覺,本篇就像是長在前四篇身體上的兩隻手,一隻手往故事的過去時間裡摸去,另一隻手往故事的未來時間裡探來。
兩隻手都很努力,伸展得很遠,很開,而且也都很幸運,觸摸到了實實在在的東西,有些東西就像謎底一樣遙遠而令人興奮。
事實上,前四篇裡包裹的所有神秘和秘密,甚至缺乏的精彩都将在本篇中依次紛呈。
此外,與前四篇相比較,本篇不論是内容或是叙述的語言、情緒,我都沒有故意追求統一,甚至有意作了某些傾斜和變化。
我似乎在向傳統和正常的小說挑戰,但其實我隻是在向容金珍和他的故事投降。
奇怪的是,當我決定投降後,我内心突然覺得很輕松,很滿足,感覺像是戰勝了什麼似的。
投降不等于放棄!當讀完全文時,你們就會知道,這是黑密制造者給我的啟示。
嗯,扯遠了。
不過,說真的,本篇總是這樣,扯來扯去的,好像看容金珍瘋了,我也變瘋了。
言歸正傳——有人對我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提出置疑,這是首先刺激我寫作本篇的第一記鞭子。
我曾經想,作為一個故事,讓人相信,信以為真,并不是根本的、不能抛棄的目的。
但這個故事卻有其特别要求,因為它确實是真實的,不容置疑的。
為了保留故事本身原貌,我幾乎冒着風險,譬如說有那麼一兩個情節,我完全可以憑想像而将它設置得更為精巧又合乎情理,而且還能取得叙述的方便。
但是,一種保留原本的強烈願望和熱情使我沒這麼做。
所以說,如果故事存在着什麼痼疾的話,病根不在我這個講述者身上,而在人物或者生活本身的機制裡。
那不是不可能的,每個人身上都有這種和邏輯或者說經驗格格不入的痼疾。
這是沒辦法的。
我必須強調說:這個故事是曆史的,不是想像的,我記錄的是過去的回音,中間隻是可以理解地(因而也是可以原諒的)進行了一些文字的修飾和必要的虛構,比如人名地點,以及當時天空顔色之類的想像而已。
一些具體時間可能會有差錯;一些至今還要保密的東西當然進行了删減;有些心理刻畫可能是畫蛇添足。
但這也是沒辦法的,因為容金珍是個沉溺于幻想中的人,一生都沒什麼動作,惟一一個動作——破譯密碼,又因為是秘密的,無法表現。
就是這樣的。
另外,最後找到容金珍是在M縣的造紙廠還是印刷廠,這是沒有一個準确說法的,而且那天去帶容金珍回來的也不是瓦西裡,而是當時701的頭号人物,局長本人,是他親自去的。
那幾天裡,瓦西裡由于過度驚累,已經病倒,無法前往。
而局長大人10年前就已離開我們,而且即使在生前,據說他對那天的事也從不提起,仿佛一提起就對不起容金珍似的。
有人說,局長大人對容金珍的瘋一直感到很内疚,就是在臨死前,還在絕望地自責。
我不知他該不該自責,隻是覺得他的自責使我對容金珍的結局更充滿了遺憾。
話說回來,那天随局長大人一同去M縣接容金珍的還有一人是局長的司機,據說他車開得很好,卻隻字不識,這是造成“印刷廠”和“造紙廠”模糊的根本原因。
印刷廠和造紙廠在外觀上确實有某些相似處,對一個不識字的人,加上又隻是粗粗一見,把它們弄混是很正常的。
我在跟這位司機交談時,曾極力想讓他明白,造紙廠和印刷廠是有些很明顯的區别的,比如一般造紙廠都會有很高的煙囪,而印刷廠不會有,從氣味上說,印刷廠會有一股油墨味,而造紙廠隻會流出濁水,不會溢出濁氣。
就這樣,他還是不能給我确鑿無疑的說法,他的言語總是有點模棱兩可,含含糊糊的。
有時候我想,這大概就是一個有文化和沒文化人的區别吧。
一個沒文化的人在判斷事情的真假是非上往往要多些困難和障礙,再說幾十年過去了,他已經變成一個老态龍鐘的老頭子,過度的煙酒使他的記憶能力退化
我要對容金珍已有的人生故事作點故事外的補充說明和追蹤報道,這就是第五篇,合篇。
和前四篇相比,我感覺,本篇就像是長在前四篇身體上的兩隻手,一隻手往故事的過去時間裡摸去,另一隻手往故事的未來時間裡探來。
兩隻手都很努力,伸展得很遠,很開,而且也都很幸運,觸摸到了實實在在的東西,有些東西就像謎底一樣遙遠而令人興奮。
事實上,前四篇裡包裹的所有神秘和秘密,甚至缺乏的精彩都将在本篇中依次紛呈。
此外,與前四篇相比較,本篇不論是内容或是叙述的語言、情緒,我都沒有故意追求統一,甚至有意作了某些傾斜和變化。
我似乎在向傳統和正常的小說挑戰,但其實我隻是在向容金珍和他的故事投降。
奇怪的是,當我決定投降後,我内心突然覺得很輕松,很滿足,感覺像是戰勝了什麼似的。
投降不等于放棄!當讀完全文時,你們就會知道,這是黑密制造者給我的啟示。
嗯,扯遠了。
不過,說真的,本篇總是這樣,扯來扯去的,好像看容金珍瘋了,我也變瘋了。
言歸正傳——有人對我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提出置疑,這是首先刺激我寫作本篇的第一記鞭子。
我曾經想,作為一個故事,讓人相信,信以為真,并不是根本的、不能抛棄的目的。
但這個故事卻有其特别要求,因為它确實是真實的,不容置疑的。
為了保留故事本身原貌,我幾乎冒着風險,譬如說有那麼一兩個情節,我完全可以憑想像而将它設置得更為精巧又合乎情理,而且還能取得叙述的方便。
但是,一種保留原本的強烈願望和熱情使我沒這麼做。
所以說,如果故事存在着什麼痼疾的話,病根不在我這個講述者身上,而在人物或者生活本身的機制裡。
那不是不可能的,每個人身上都有這種和邏輯或者說經驗格格不入的痼疾。
這是沒辦法的。
我必須強調說:這個故事是曆史的,不是想像的,我記錄的是過去的回音,中間隻是可以理解地(因而也是可以原諒的)進行了一些文字的修飾和必要的虛構,比如人名地點,以及當時天空顔色之類的想像而已。
一些具體時間可能會有差錯;一些至今還要保密的東西當然進行了删減;有些心理刻畫可能是畫蛇添足。
但這也是沒辦法的,因為容金珍是個沉溺于幻想中的人,一生都沒什麼動作,惟一一個動作——破譯密碼,又因為是秘密的,無法表現。
就是這樣的。
另外,最後找到容金珍是在M縣的造紙廠還是印刷廠,這是沒有一個準确說法的,而且那天去帶容金珍回來的也不是瓦西裡,而是當時701的頭号人物,局長本人,是他親自去的。
那幾天裡,瓦西裡由于過度驚累,已經病倒,無法前往。
而局長大人10年前就已離開我們,而且即使在生前,據說他對那天的事也從不提起,仿佛一提起就對不起容金珍似的。
有人說,局長大人對容金珍的瘋一直感到很内疚,就是在臨死前,還在絕望地自責。
我不知他該不該自責,隻是覺得他的自責使我對容金珍的結局更充滿了遺憾。
話說回來,那天随局長大人一同去M縣接容金珍的還有一人是局長的司機,據說他車開得很好,卻隻字不識,這是造成“印刷廠”和“造紙廠”模糊的根本原因。
印刷廠和造紙廠在外觀上确實有某些相似處,對一個不識字的人,加上又隻是粗粗一見,把它們弄混是很正常的。
我在跟這位司機交談時,曾極力想讓他明白,造紙廠和印刷廠是有些很明顯的區别的,比如一般造紙廠都會有很高的煙囪,而印刷廠不會有,從氣味上說,印刷廠會有一股油墨味,而造紙廠隻會流出濁水,不會溢出濁氣。
就這樣,他還是不能給我确鑿無疑的說法,他的言語總是有點模棱兩可,含含糊糊的。
有時候我想,這大概就是一個有文化和沒文化人的區别吧。
一個沒文化的人在判斷事情的真假是非上往往要多些困難和障礙,再說幾十年過去了,他已經變成一個老态龍鐘的老頭子,過度的煙酒使他的記憶能力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