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選集六
關燈
小
中
大
超然臺記[1]
凡物皆有可觀。
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
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2]。
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 夫所謂求福而辭禍者[3],以福可喜而禍可悲也。
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
美惡之辨戰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福。
夫求禍而辭福,豈人之情也哉!物有以蓋之矣[4]。
彼遊于物之内[5],而不遊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彼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覆,如隙中之觀鬭,又焉知勝負之所在?是以美惡橫生,而憂樂出焉;可不大哀乎! 餘自錢塘移守膠西[6],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勞;去雕墻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觀,而適桑麻之野[7]。
始至之日,歲比不登[8],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9],人固疑餘之不樂也。
處之期年,而貌加豐,髮之白者,日以反黑。
餘既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園圃,潔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10],以修補破敗,爲苟全之計。
而園之北,因城以爲臺者舊矣;稍葺而新之,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
南望馬耳、常山[11],出沒隱見,若近若遠,庶幾有隱君子乎?而其東則盧山,秦人盧敖之所從遁也[12]。
西望穆陵[13],隱然如城郭[14],師尚父、齊桓公之遺烈[15],猶有存者。
北俯濰水[16],慨然太息,思淮陰之功[17],而吊其不終[18]。
臺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19]。
雨雪之朝,風月之夕,餘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
擷園蔬,取池魚,釀秫酒[20],瀹脫粟而食之[21]。
曰:樂哉遊乎! 方是時,餘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臺曰“超然”[22]。
以見餘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遊于物之外也。
[1]録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五十。
蘇軾以熙寧七年秋自杭州通判移知密州,本文雲“處之期年”,當作于八年(一〇七五)。
超然臺,故址在今山東諸城縣北城上。
[2]餔(bǔ)糟啜醨:《楚辭·漁父》:“衆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餔,食。
啜,飲。
糟,酒糟。
醨,薄酒。
原作“漓”,據别本改。
餔糟四句,即《論語·雍也》“子曰:‘賢哉回也!一簟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之意。
[3]所謂:原作“所爲”,據别本改。
[4]蓋:蒙蔽。
[5]遊:遊心,涉想。
[6]膠西:漢置膠西國或膠西郡,治所在今高密,轄境在今山東膠河以西、高密以北地區。
此即指密州。
[7]采椽:《韓非子·五蠹》:“采椽不斲”。
采椽,一説采爲木名,同棌,即櫟木;一説自山采來之椽,不施斧斤,言其粗樸。
以上數句以交通、居處、環境三項來説明密州不如杭州。
[8]歲比不登:連年收成不好。
[9]杞菊:枸杞、菊花。
時作者所寫《後杞菊賦序》:“及移守膠西,意且一飽,而齋廚索然,不堪其憂,日與通守劉君廷式循古城廢圃求杞菊食之。
”又雲:“吾方以杞爲糧,以菊爲糗,春食苗,夏食葉,秋食花實,而冬食根。
” [10]安丘:縣名,在今山東濰縣南。
高密:縣名,在今山東膠縣西北。
[11]馬耳、常山:皆山名,見前《雪後書北臺壁二首》詩注。
[12]盧敖:蘇軾時所作《盧山五詠·盧敖洞》詩自注雲:“《圖經》雲:敖,秦博士,避難此山,遂得道。
”《淮南子·道應訓》“盧敖遊乎北海”句許慎注雲:“盧敖,燕人,秦始皇召以爲博士,使求神仙,亡而不返也。
”所説與蘇軾稍異。
[13]穆陵:關名,故址在今山東臨朐東南大峴山上。
《左傳·僖公四年》記管仲對楚國使臣説,齊地“南至于穆陵”,即此。
[14]隱然:高貌。
[15]遺烈:流風餘韻。
[16]濰水:即今濰河,源出山東五蓮縣西南之箕屋山,流經諸城,至昌邑縣入萊州灣。
[17]淮陰之功:據《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伐齊,“楚使龍且將,號稱二十萬,救齊”,“與信夾濰水爲陳”,被韓信以決囊壅水之計所敗。
[18]吊其不終:據上書,韓信後竟以謀叛,“被呂後斬之長樂鐘室(長樂宮懸鐘之室)”,不得善終。
以上四望(東南西北)興感之法,《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謂“此語蓋效習鑿齒之書。
其後汪彥章作《京口月觀記》,又從而效之,造語皆可喜也”。
并引習鑿齒《與弟秘書》有“西望隆中,想卧龍之吟;東眺白沙,思鳳雛之聲;北臨樊墟,存鄧老之高;南睠城邑,懷羊公之風。
縱目檀溪,念崔徐之友;肆睇魚梁,追二德之遠”等句。
又引汪彥章《月觀記》有“嘗與子四顧而望之:其東曰海門,鴟夷子皮之所從遁也;其西曰瓜步,魏佛貍之所嘗至也;若其北廣陵,則謝太傅之所築埭而居也;江中之流,則祖豫州之所擊楫而誓也”等語。
按,此種寫法除胡仔所説外尚多,如吳質《在元城與魏太子牋》(《文選》卷四十)亦有“西帶常山”、“北鄰栢人”、“南望邯鄲”、“東接鉅鹿”等語。
至于對蘇軾沿用此寫法的評析亦褒貶不一。
《蘇長公合作》卷二引黃宗一曰:“四望遼廓,胸次豁然,所謂達人大觀者。
”又雲:“此等格調,是學太史公八《書》法。
”王文濡《評校音注古文辭類纂》卷五十六引方苞雲:“子瞻記二臺,皆以東西南北點綴(按,《淩虛臺記》隻寫東、南、北三面),頗覺膚套。
此類蹊徑,乃歐王所不肯蹈。
”又引吳汝綸雲:“前輩議東南西北等爲習俗常語,吾謂此但字句小疵,其精神意態實有寄于筆墨之外者,故自與前幅議論相稱。
” [19]臺高而安數句:《三蘇文範》卷十四引唐順之雲:“叙山川景象甚長,叙四時景象甚短,蓋東坡才氣豪邁,故操縱伸縮無不如意。
” [20]秫酒:糯米釀成之酒。
也指高粱酒。
[21]瀹(yuè):煮。
脫粟:指糙米。
[22]時蘇轍任齊州掌書記。
濟南,治所在今山東歷城。
蘇轍《超然臺賦·序》:“《老子》曰:‘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嘗試以‘超然’命之可乎?因爲之賦。
” 【評箋】 呂雅山雲:“此篇不惟文思溫潤有餘,而説安遇順性之理,極爲透徹,此坡公生平實際也。
故其臨老謫居海外,窮愁顛越,無不自得,真能超然物外者矣。
”(《三蘇文範》卷十四引,又見《蘇長公合作》卷二引;但《禦選唐宋文醇》卷四十四、《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三皆引作黃道周語。
) 姜寶雲:“此記有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脫出塵寰之外之意,故名之曰超然。
此東坡之所以爲東坡也。
”(《三蘇文範》卷十四引) 唐順之《文編》卷五十六:“前發超然之意,後段叙事。
”又雲:“此後二篇(指《超然臺記》、《淩虛臺記》)皆本之莊生。
” 《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十五:“臺名超然,看他下筆便直取‘凡物’二字,隻是此二字已中題之要害。
便以下橫説豎説,説自説他,無不縱心如意也。
須知此文手法超妙,全從《莊子·達生》、《至樂》等篇取氣來。
” 《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三:“通篇含超然意,末路點題,亦是一法。
” 西仲雲:“樂字一篇之綱。
”(《纂評唐宋八大家文讀本》卷七引) 賴山陽雲:“極閑淡之意,極偉麗之文”。
又雲:“登樓所眺,乃見超然意,鋪叙宏麗,有韻有調,讀之萬遍不厭,節奏全在‘乎’、‘而’、‘其’三字上。
”(同上引) 日喻[1] 生而眇者不識日[2],問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
”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爲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
”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3],以爲日也。
日之與鐘、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道之難見也甚于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于眇。
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
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而相之,豈有既乎[4]?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
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子曰:道可緻而不可求。
何謂緻?孫武曰:“善戰者緻人,不緻于人[5]。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緻其道[6]。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爲緻也歟! 南方多沒人[7],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
夫沒者豈苟然哉?必將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問于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昔者以聲律取士,士雜學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經術取士[8],士知求道而不務學。
渤海吳君彥律[9],有志于學者也,方求舉于禮部,作《日喻》以告之。
[1]録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五十七。
題一作《日喻説》。
傅藻《東坡紀年録》謂此文作于元豐元年(一〇七八)十月十二日。
(《烏臺詩案》作“十三日”)時蘇軾任徐州知州。
[2]生而眇(miǎo)者幾句:眇,盲一目,此泛指盲者。
《邵氏聞見後録》卷十六:“佛書‘日月高懸,盲者不見。
’《日喻》‘眇者不識日’。
眇能視,非盲也,豈不識日,亦誤也。
”按,《易·履·六三》:“眇能視。
”盲人識日之喻,又見蘇軾《蘇氏易傳》卷一:“世之論性命者多矣,因是請試言其粗。
曰:古之言性者,如告瞽者,以其所不識也。
瞽者未嘗有見也,欲告之以是物;患其不識也,則又以一物狀之。
夫以一物狀之,則又一物也,非是物矣。
彼唯無見,故告之以一物而不識,又可以多物眩之乎?” [3]揣籥(chuǎiyuè):揣,摸索。
籥,形狀略如笛子的管樂器。
[4]轉而相之:一個譬喻連着一個譬喻地輾轉相比。
相,形容。
下“既”,盡。
[5]孫武曰二句:《孫子·虛實篇》:“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
故善戰者緻人,而不緻于人。
”《十一家注孫子》引杜牧雲:“緻令敵來就我,我當蓄力待之,不就敵人,恐我勞也。
”又引王皙曰:“緻人者,以佚乘其勞;緻于人者,以勞乘其佚。
”緻,使其自至。
[6]子夏曰二句:引自《論語·子張》。
邢昺疏雲:“肆,謂官府造作之處也。
緻,至也。
言百工處其肆,則能成其事;猶君子勤于學,則能至于道也。
”蘇軾以爲君子勤學,則道自至,子夏則指藉學以到達或掌握道,表述稍有不同。
子夏,名蔔商,孔丘弟子。
[7]沒人:能潛水之人。
《莊子·達生》記一善泳者回答“蹈水有道乎”的問題時,説:“亡,吾無道。
吾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
與齊(水中央)俱入,與汨(湧波)偕出,從水之道而不爲私焉。
此吾所以蹈之也。
”又雲:“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長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蘇軾北人學沒之喻可能受此啓發。
[8]以經術取士:王安石變法,改用詩賦取士爲經術取士。
《東都事略·神宗本紀》載熙寧四年“罷貢舉詞賦科,以經術取士”。
參看前《戲子由》詩注。
[9]渤海:隋郡名,治所在今山東陽信縣南;宋屬河北東路棣州,即今惠民縣。
吳彥律:名琯,時任徐州監酒正字。
蘇軾《快哉此風賦·序》雲:“時與吳彥律、舒堯文、鄭彥能各賦兩韻,子瞻作第一第五韻,占風字爲韻。
”知曾互相聯句。
《烏臺詩案》:“元豐元年,軾知徐州。
十月十三日,在本州監酒正字吳琯鎖廳得解,赴省試。
軾作文一篇,名爲《日喻》,以譏諷近日科場之士,但務求進,不務積學,故皆空言而無所得。
以譏諷朝廷更改科場新法不便也。
軾在臺,于九月十三日準問目,有無未盡。
軾供説因依,係冊子内。
” 【評箋】 楊慎雲:“《日喻》與《稼説》二作,長公皆根極道理,確非漫然下筆。
宋儒謂其文兼子厚之憤激,永叔之感慨,而發之以諧謔。
如此等文,殆不然矣。
”(《三蘇文範》卷十六引。
《蘇長公合作》卷八引此作王世貞語) 陸貞山雲:“此明學道也。
起語設問日者,説明道不可過求;後設學沒水一段話,明道不可不學,有據之論。
”(《三蘇文範》卷十六引) 張之象雲:“妙道不可以告人而可以告人。
以其不可以告人者告之,是真告人。
此篇引而不發,可謂方便濟人者也。
”(同上。
《蘇長公合作》卷八引此作王聖俞語) 鄭之惠等《蘇長公合作》卷八:“千古談道者依附影響之習,被公一口打併盡。
” 《宋大家蘇文忠公文抄》卷二十八:“公之以文點化人,如佛家參禪妙解。
” 《晚村精選八大家古文》:“前段言道之不可求,後段言求之當以學,而皆喻言之。
然前段從喻入正,後段從正出喻,便兩喻相承而不排。
” 《禦選唐宋文醇》卷三十八:“朱子謂三代學校之法度,天下學者非俗儒記誦詞章,即是異端虛無寂滅,其論確矣。
宋自王安石始以經術取士,一時求仕者皆改其妃青媲白,而談道德仁義;及緻之于用,則茫然失據,亦與妃青媲白無二焉,此蘇軾《日喻》所以作也。
” 《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四:“未嘗見而求之人,是一意;不學而強求其得,是一意。
前後兩意,俱用設喻成文,妙悟全得《莊子》。
愈淺近言道愈明,所雲每下愈況者耶?” 張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鈔》卷八:“兩喻俱有理趣,思之令人警目。
” 林紓《春覺齋論文·忌虛枵》:“東坡雄傑,軼出凡近,吾讀其《日喻》一篇,亦不無可疑處。
入手以鐘籥喻日,語妙天下。
及歸宿到言道處,宜有一番精實之言;乃曰‘莫之求而自至’,則過于聰明,不必得道之綱要;大概類《莊子》所言‘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者,非聖人之道也。
朱子言坡文雄健有餘,隻下字亦有不貼實處。
不貼實,正其聰明過人,故有此失。
” 王文濡《評校音注古文辭類纂》卷三十二:“文以道與學并重,而譬喻入妙,如白香山詩,能令老嫗都解。
” 放鶴亭記[1]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
雲龍山人張君之草堂[2],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遷于故居之東,東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十二[3]。
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裡一色。
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
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雲表,暮則傃東山而歸[4],故名之曰“放鶴亭”。
郡守蘇軾,時從賓客僚吏,往見山人。
飲酒于斯亭而樂之,挹山人而告之[5],曰:“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6]。
《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7]。
’《詩》曰:‘鶴鳴于九臯,聲聞于天。
[8]’蓋其爲物,清遠閑放,超然于塵垢之外。
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隱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者,然衞懿公好鶴則亡其國[9]。
周公作《酒誥》[10],衞武公作《抑戒》[11],以爲荒惑敗亂無若酒者,而劉伶阮籍之徒[12],以此全其真而名後世。
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閑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
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爲害,而況于鶴乎?由此觀之,其爲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鶴》《招鶴》之歌曰:“鶴飛去兮西山之缺。
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
翻然斂翼,宛將集兮[13]!忽何所見,矯然而復擊。
獨終日于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
“鶴歸來兮!東山之陰。
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屨,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餘以汝飽。
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豐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記。
[1]録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五十一。
元豐元年(一〇七八)作于徐州。
[2]張君:張天驥,字聖塗,號雲龍山人。
見前《訪張山人得山中字》詩注。
[3]十二:指山如圓環而缺其西部的十分之二。
一作“一面”。
[4]傃(sù):向。
[5]挹:酌。
向張天驥斟酒。
[6]雖南面之君二句:《莊子·至樂》記髑髏夢見莊子,雲:“死無君于上,無臣于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爲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
” [7]《易》曰二句:語出《易·中孚·九二》。
[8]《詩》曰二句:語出《詩·小雅·鶴鳴》。
《毛傳》:“臯,澤也。
言身隱而名著也。
”鄭玄箋:“臯,澤中水溢出所爲坎,從外數至九,喻深遠也。
” [9]然衞懿公好鶴句:《左傳·閔公二年》:“冬十二月,狄人伐衞,衞懿公好鶴,鶴有乘軒(大夫之車)者。
將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實有祿位,餘焉能戰?’……及狄人,戰于熒澤,衞師敗績,遂滅衞。
” [10]《酒誥》:《書》篇名。
《書·康誥》序雲:“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餘民,封康叔,作《康誥》、《酒誥》、《梓材》。
”《酒誥》篇孔安國傳雲:“康叔監殷民,殷民化紂嗜酒,故以戒酒誥。
” [11]《抑戒》:《抑》,《詩·大雅》篇名。
《毛詩序》雲:“《抑》,衞武公刺厲王,亦以自警也。
”其第三章雲:“顛覆厥德,荒湛(dān,過度逸樂)于酒。
” [12]劉伶、阮籍:《晉書·劉伶傳》:“劉伶,字伯倫,沛國人也。
……初不以家産有無介意。
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鍤而隨之,謂曰:‘死便埋我。
’其遺形骸如此。
”《晉書·阮籍傳》:“阮籍,字嗣宗,陳留尉氏人。
……籍本有濟世志,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爲常。
文帝初欲爲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籍聞步兵廚營人善釀,有貯酒三百斛,乃求爲步兵校尉。
” [13]翻然二句:指鶴轉身斂翅,恍惚將要止歇。
宛,原作“婉”。
【評箋】 李塗《文章精義》:“文字請客對主極難,獨子瞻《放鶴亭記》以酒對鶴,大意謂清閑者莫如鶴,然衞懿公好鶴則亡其國;亂德者莫如酒,然劉伶、阮籍之徒反以酒全其真而名後世,南面之樂,豈足以易隱居之樂哉?鶴是主,酒是客,請客對主,分外精神。
又歸得放鶴亭隱居之意切;然須是前面陷飲酒二字,方入得來,亦是一格。
” 鄭之惠等《蘇長公合作》卷二:“小題目出一段大議論,生發宛轉,使人欲舞。
”又引洪邁雲:“他人記此亭,拘于題目,必極其所以摹寫隱士之好鶴有何意思,公乃于題外酒上説入好鶴,隱然爲天下第一快活固在言外矣。
”(《三蘇文範》卷十四引此作崔仲鳧語) 《宋大家蘇文忠公文抄》卷二十四:“疎曠爽然,特少沉深之思。
” 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録·東坡集録》卷五:“(歌詞)清音幽韻,序亦不煩。
”其《唐宋八大家類選》卷十二又雲:“叙次議論并超逸,歌亦清曠,文中之仙。
” 汪武曹雲:“題小隻合如此作。
荊川謂爲論得超脫,極當。
茅評嫌其少沉深之思,非也。
”(《纂評唐宋八大家文讀本》卷七引) 西仲雲:“把酒對鶴,一主一客,兩引證,兩斷制,看來極難收束,止用‘而況于鶴’四字轉入本題,兔起鶻落之筆,吾不能測其所以然。
”(同上) 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三:“插入飲酒一段,見人君不可留意于物,而隱士之居,不妨輕世肆志,此南面之君未易隱居之樂也。
中間‘而況于鶴乎’一句,玲瓏跳脫,賓主分明,極行文之能事。
” 【附録】 邵博《邵氏聞見後録》卷十五:“或問東坡:‘雲龍山人張天驥者,一無知村夫耳。
公爲作《放鶴亭記》,以比古隱者;又遺以詩,有“脫身聲利中,道德自濯澡”,過矣。
’東坡笑曰:‘裝鋪席耳。
’東坡之門,稍上者不敢言,如琴聰、蜜殊之流,皆鋪席中物也。
” 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1]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蚹[2],以至于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3]。
今畫者乃節節而爲之,葉葉而累之[4],豈復有竹乎[5]?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6],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7]。
與可之教予如此[8]。
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
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應[9],不學之過也。
故凡有見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了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子由爲《墨竹賦》以遺與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養生者取之[10];輪扁,斲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11]。
今夫夫子之託于斯竹也,而予以爲有道者則非耶[12]?”子由未嘗畫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豈獨得其意,并得其法[13]。
與可畫竹,初不自貴重。
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14],足相躡于其門。
與可厭之,投諸地而駡曰:“吾將以爲襪!”士大夫傳之,以爲口實。
及與可自洋州還,而餘爲徐州。
與可以書遺餘曰:“近語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襪材當萃于子矣。
[15]”書尾復寫一詩,其略曰:“擬將一段鵝溪絹[16],掃取寒梢萬尺長[17]。
”予謂與可:“竹長萬尺,當用絹二百五十匹[18],知公倦于筆硯,願得此絹而已!”與可無以答,則曰:“吾言妄矣!世豈有萬尺竹哉?”餘因而實之[19],答其詩曰:“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
”與可笑曰:“蘇子辯矣,然二百五十匹絹,吾將買田而歸老焉!”因以所畫《篔簹谷偃竹》遺予曰:“此竹數尺耳,而有萬尺之勢。
”篔簹谷在洋州,與可嘗令予作洋州三十詠,篔簹谷其一也。
予詩雲:“漢川修竹賤如蓬[20],斤斧何曾赦籜龍[21],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22]。
”與可是日與其妻遊谷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沒于陳州[23]。
是歲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書畫,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24]。
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25],而予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26],以見與可于予親厚無間如此也。
[1]録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四十九。
元豐二年(一〇七九)七月作于湖州。
文同(一〇一八—一〇七九),字與可,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東)人。
蘇軾的從表兄。
因曾任湖州知州,世稱文湖州。
北宋著名畫家,“文湖州竹派”的開創者。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卷三謂其“善畫墨竹,富蕭灑之姿,逼檀欒之秀,疑風可動不筍而成者也。
復愛于素屏高壁,狀枯槎老枿,風旨簡重,識者所多”。
篔簹(yúndāng)谷,在洋州(今陝西洋縣),其地多竹,文同任洋州知州時常去觀賞。
篔簹,原爲大竹名。
[2]蜩腹句:蜩(tiáo),蟬。
腹,一作蝮。
蛇蚹(fù),蛇腹下代足爬行的橫鱗。
這句謂竹生長時,筍殼陸續脫落,猶如蟬翼、蛇皮蛻去一樣。
[3]生而有之:自然生長發育的結果。
[4]累:添加。
[5]米芾《畫史》雲:“子瞻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
餘問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運思清拔,出于文同與可,自謂與文拈一瓣香(佛家語,崇拜之意。
謂師承其法,故敬其一瓣香)。
” [6]振筆直遂:揮毫落紙,一氣呵成。
[7]如兔起二句:參看前《臘日遊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詩注。
[8]
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
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2]。
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 夫所謂求福而辭禍者[3],以福可喜而禍可悲也。
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
美惡之辨戰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福。
夫求禍而辭福,豈人之情也哉!物有以蓋之矣[4]。
彼遊于物之内[5],而不遊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彼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覆,如隙中之觀鬭,又焉知勝負之所在?是以美惡橫生,而憂樂出焉;可不大哀乎! 餘自錢塘移守膠西[6],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勞;去雕墻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觀,而適桑麻之野[7]。
始至之日,歲比不登[8],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9],人固疑餘之不樂也。
處之期年,而貌加豐,髮之白者,日以反黑。
餘既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園圃,潔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10],以修補破敗,爲苟全之計。
而園之北,因城以爲臺者舊矣;稍葺而新之,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
南望馬耳、常山[11],出沒隱見,若近若遠,庶幾有隱君子乎?而其東則盧山,秦人盧敖之所從遁也[12]。
西望穆陵[13],隱然如城郭[14],師尚父、齊桓公之遺烈[15],猶有存者。
北俯濰水[16],慨然太息,思淮陰之功[17],而吊其不終[18]。
臺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19]。
雨雪之朝,風月之夕,餘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
擷園蔬,取池魚,釀秫酒[20],瀹脫粟而食之[21]。
曰:樂哉遊乎! 方是時,餘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臺曰“超然”[22]。
以見餘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遊于物之外也。
[1]録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五十。
蘇軾以熙寧七年秋自杭州通判移知密州,本文雲“處之期年”,當作于八年(一〇七五)。
超然臺,故址在今山東諸城縣北城上。
[2]餔(bǔ)糟啜醨:《楚辭·漁父》:“衆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餔,食。
啜,飲。
糟,酒糟。
醨,薄酒。
原作“漓”,據别本改。
餔糟四句,即《論語·雍也》“子曰:‘賢哉回也!一簟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之意。
[3]所謂:原作“所爲”,據别本改。
[4]蓋:蒙蔽。
[5]遊:遊心,涉想。
[6]膠西:漢置膠西國或膠西郡,治所在今高密,轄境在今山東膠河以西、高密以北地區。
此即指密州。
[7]采椽:《韓非子·五蠹》:“采椽不斲”。
采椽,一説采爲木名,同棌,即櫟木;一説自山采來之椽,不施斧斤,言其粗樸。
以上數句以交通、居處、環境三項來説明密州不如杭州。
[8]歲比不登:連年收成不好。
[9]杞菊:枸杞、菊花。
時作者所寫《後杞菊賦序》:“及移守膠西,意且一飽,而齋廚索然,不堪其憂,日與通守劉君廷式循古城廢圃求杞菊食之。
”又雲:“吾方以杞爲糧,以菊爲糗,春食苗,夏食葉,秋食花實,而冬食根。
” [10]安丘:縣名,在今山東濰縣南。
高密:縣名,在今山東膠縣西北。
[11]馬耳、常山:皆山名,見前《雪後書北臺壁二首》詩注。
[12]盧敖:蘇軾時所作《盧山五詠·盧敖洞》詩自注雲:“《圖經》雲:敖,秦博士,避難此山,遂得道。
”《淮南子·道應訓》“盧敖遊乎北海”句許慎注雲:“盧敖,燕人,秦始皇召以爲博士,使求神仙,亡而不返也。
”所説與蘇軾稍異。
[13]穆陵:關名,故址在今山東臨朐東南大峴山上。
《左傳·僖公四年》記管仲對楚國使臣説,齊地“南至于穆陵”,即此。
[14]隱然:高貌。
[15]遺烈:流風餘韻。
[16]濰水:即今濰河,源出山東五蓮縣西南之箕屋山,流經諸城,至昌邑縣入萊州灣。
[17]淮陰之功:據《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伐齊,“楚使龍且將,號稱二十萬,救齊”,“與信夾濰水爲陳”,被韓信以決囊壅水之計所敗。
[18]吊其不終:據上書,韓信後竟以謀叛,“被呂後斬之長樂鐘室(長樂宮懸鐘之室)”,不得善終。
以上四望(東南西北)興感之法,《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謂“此語蓋效習鑿齒之書。
其後汪彥章作《京口月觀記》,又從而效之,造語皆可喜也”。
并引習鑿齒《與弟秘書》有“西望隆中,想卧龍之吟;東眺白沙,思鳳雛之聲;北臨樊墟,存鄧老之高;南睠城邑,懷羊公之風。
縱目檀溪,念崔徐之友;肆睇魚梁,追二德之遠”等句。
又引汪彥章《月觀記》有“嘗與子四顧而望之:其東曰海門,鴟夷子皮之所從遁也;其西曰瓜步,魏佛貍之所嘗至也;若其北廣陵,則謝太傅之所築埭而居也;江中之流,則祖豫州之所擊楫而誓也”等語。
按,此種寫法除胡仔所説外尚多,如吳質《在元城與魏太子牋》(《文選》卷四十)亦有“西帶常山”、“北鄰栢人”、“南望邯鄲”、“東接鉅鹿”等語。
至于對蘇軾沿用此寫法的評析亦褒貶不一。
《蘇長公合作》卷二引黃宗一曰:“四望遼廓,胸次豁然,所謂達人大觀者。
”又雲:“此等格調,是學太史公八《書》法。
”王文濡《評校音注古文辭類纂》卷五十六引方苞雲:“子瞻記二臺,皆以東西南北點綴(按,《淩虛臺記》隻寫東、南、北三面),頗覺膚套。
此類蹊徑,乃歐王所不肯蹈。
”又引吳汝綸雲:“前輩議東南西北等爲習俗常語,吾謂此但字句小疵,其精神意態實有寄于筆墨之外者,故自與前幅議論相稱。
” [19]臺高而安數句:《三蘇文範》卷十四引唐順之雲:“叙山川景象甚長,叙四時景象甚短,蓋東坡才氣豪邁,故操縱伸縮無不如意。
” [20]秫酒:糯米釀成之酒。
也指高粱酒。
[21]瀹(yuè):煮。
脫粟:指糙米。
[22]時蘇轍任齊州掌書記。
濟南,治所在今山東歷城。
蘇轍《超然臺賦·序》:“《老子》曰:‘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嘗試以‘超然’命之可乎?因爲之賦。
” 【評箋】 呂雅山雲:“此篇不惟文思溫潤有餘,而説安遇順性之理,極爲透徹,此坡公生平實際也。
故其臨老謫居海外,窮愁顛越,無不自得,真能超然物外者矣。
”(《三蘇文範》卷十四引,又見《蘇長公合作》卷二引;但《禦選唐宋文醇》卷四十四、《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三皆引作黃道周語。
) 姜寶雲:“此記有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脫出塵寰之外之意,故名之曰超然。
此東坡之所以爲東坡也。
”(《三蘇文範》卷十四引) 唐順之《文編》卷五十六:“前發超然之意,後段叙事。
”又雲:“此後二篇(指《超然臺記》、《淩虛臺記》)皆本之莊生。
” 《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十五:“臺名超然,看他下筆便直取‘凡物’二字,隻是此二字已中題之要害。
便以下橫説豎説,説自説他,無不縱心如意也。
須知此文手法超妙,全從《莊子·達生》、《至樂》等篇取氣來。
” 《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三:“通篇含超然意,末路點題,亦是一法。
” 西仲雲:“樂字一篇之綱。
”(《纂評唐宋八大家文讀本》卷七引) 賴山陽雲:“極閑淡之意,極偉麗之文”。
又雲:“登樓所眺,乃見超然意,鋪叙宏麗,有韻有調,讀之萬遍不厭,節奏全在‘乎’、‘而’、‘其’三字上。
”(同上引) 日喻[1] 生而眇者不識日[2],問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
”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爲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
”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3],以爲日也。
日之與鐘、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道之難見也甚于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于眇。
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
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而相之,豈有既乎[4]?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
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子曰:道可緻而不可求。
何謂緻?孫武曰:“善戰者緻人,不緻于人[5]。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緻其道[6]。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爲緻也歟! 南方多沒人[7],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
夫沒者豈苟然哉?必將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問于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昔者以聲律取士,士雜學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經術取士[8],士知求道而不務學。
渤海吳君彥律[9],有志于學者也,方求舉于禮部,作《日喻》以告之。
[1]録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五十七。
題一作《日喻説》。
傅藻《東坡紀年録》謂此文作于元豐元年(一〇七八)十月十二日。
(《烏臺詩案》作“十三日”)時蘇軾任徐州知州。
[2]生而眇(miǎo)者幾句:眇,盲一目,此泛指盲者。
《邵氏聞見後録》卷十六:“佛書‘日月高懸,盲者不見。
’《日喻》‘眇者不識日’。
眇能視,非盲也,豈不識日,亦誤也。
”按,《易·履·六三》:“眇能視。
”盲人識日之喻,又見蘇軾《蘇氏易傳》卷一:“世之論性命者多矣,因是請試言其粗。
曰:古之言性者,如告瞽者,以其所不識也。
瞽者未嘗有見也,欲告之以是物;患其不識也,則又以一物狀之。
夫以一物狀之,則又一物也,非是物矣。
彼唯無見,故告之以一物而不識,又可以多物眩之乎?” [3]揣籥(chuǎiyuè):揣,摸索。
籥,形狀略如笛子的管樂器。
[4]轉而相之:一個譬喻連着一個譬喻地輾轉相比。
相,形容。
下“既”,盡。
[5]孫武曰二句:《孫子·虛實篇》:“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
故善戰者緻人,而不緻于人。
”《十一家注孫子》引杜牧雲:“緻令敵來就我,我當蓄力待之,不就敵人,恐我勞也。
”又引王皙曰:“緻人者,以佚乘其勞;緻于人者,以勞乘其佚。
”緻,使其自至。
[6]子夏曰二句:引自《論語·子張》。
邢昺疏雲:“肆,謂官府造作之處也。
緻,至也。
言百工處其肆,則能成其事;猶君子勤于學,則能至于道也。
”蘇軾以爲君子勤學,則道自至,子夏則指藉學以到達或掌握道,表述稍有不同。
子夏,名蔔商,孔丘弟子。
[7]沒人:能潛水之人。
《莊子·達生》記一善泳者回答“蹈水有道乎”的問題時,説:“亡,吾無道。
吾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
與齊(水中央)俱入,與汨(湧波)偕出,從水之道而不爲私焉。
此吾所以蹈之也。
”又雲:“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長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蘇軾北人學沒之喻可能受此啓發。
[8]以經術取士:王安石變法,改用詩賦取士爲經術取士。
《東都事略·神宗本紀》載熙寧四年“罷貢舉詞賦科,以經術取士”。
參看前《戲子由》詩注。
[9]渤海:隋郡名,治所在今山東陽信縣南;宋屬河北東路棣州,即今惠民縣。
吳彥律:名琯,時任徐州監酒正字。
蘇軾《快哉此風賦·序》雲:“時與吳彥律、舒堯文、鄭彥能各賦兩韻,子瞻作第一第五韻,占風字爲韻。
”知曾互相聯句。
《烏臺詩案》:“元豐元年,軾知徐州。
十月十三日,在本州監酒正字吳琯鎖廳得解,赴省試。
軾作文一篇,名爲《日喻》,以譏諷近日科場之士,但務求進,不務積學,故皆空言而無所得。
以譏諷朝廷更改科場新法不便也。
軾在臺,于九月十三日準問目,有無未盡。
軾供説因依,係冊子内。
” 【評箋】 楊慎雲:“《日喻》與《稼説》二作,長公皆根極道理,確非漫然下筆。
宋儒謂其文兼子厚之憤激,永叔之感慨,而發之以諧謔。
如此等文,殆不然矣。
”(《三蘇文範》卷十六引。
《蘇長公合作》卷八引此作王世貞語) 陸貞山雲:“此明學道也。
起語設問日者,説明道不可過求;後設學沒水一段話,明道不可不學,有據之論。
”(《三蘇文範》卷十六引) 張之象雲:“妙道不可以告人而可以告人。
以其不可以告人者告之,是真告人。
此篇引而不發,可謂方便濟人者也。
”(同上。
《蘇長公合作》卷八引此作王聖俞語) 鄭之惠等《蘇長公合作》卷八:“千古談道者依附影響之習,被公一口打併盡。
” 《宋大家蘇文忠公文抄》卷二十八:“公之以文點化人,如佛家參禪妙解。
” 《晚村精選八大家古文》:“前段言道之不可求,後段言求之當以學,而皆喻言之。
然前段從喻入正,後段從正出喻,便兩喻相承而不排。
” 《禦選唐宋文醇》卷三十八:“朱子謂三代學校之法度,天下學者非俗儒記誦詞章,即是異端虛無寂滅,其論確矣。
宋自王安石始以經術取士,一時求仕者皆改其妃青媲白,而談道德仁義;及緻之于用,則茫然失據,亦與妃青媲白無二焉,此蘇軾《日喻》所以作也。
” 《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四:“未嘗見而求之人,是一意;不學而強求其得,是一意。
前後兩意,俱用設喻成文,妙悟全得《莊子》。
愈淺近言道愈明,所雲每下愈況者耶?” 張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鈔》卷八:“兩喻俱有理趣,思之令人警目。
” 林紓《春覺齋論文·忌虛枵》:“東坡雄傑,軼出凡近,吾讀其《日喻》一篇,亦不無可疑處。
入手以鐘籥喻日,語妙天下。
及歸宿到言道處,宜有一番精實之言;乃曰‘莫之求而自至’,則過于聰明,不必得道之綱要;大概類《莊子》所言‘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者,非聖人之道也。
朱子言坡文雄健有餘,隻下字亦有不貼實處。
不貼實,正其聰明過人,故有此失。
” 王文濡《評校音注古文辭類纂》卷三十二:“文以道與學并重,而譬喻入妙,如白香山詩,能令老嫗都解。
” 放鶴亭記[1]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
雲龍山人張君之草堂[2],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遷于故居之東,東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十二[3]。
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裡一色。
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
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雲表,暮則傃東山而歸[4],故名之曰“放鶴亭”。
郡守蘇軾,時從賓客僚吏,往見山人。
飲酒于斯亭而樂之,挹山人而告之[5],曰:“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6]。
《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7]。
’《詩》曰:‘鶴鳴于九臯,聲聞于天。
[8]’蓋其爲物,清遠閑放,超然于塵垢之外。
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隱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者,然衞懿公好鶴則亡其國[9]。
周公作《酒誥》[10],衞武公作《抑戒》[11],以爲荒惑敗亂無若酒者,而劉伶阮籍之徒[12],以此全其真而名後世。
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閑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
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爲害,而況于鶴乎?由此觀之,其爲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鶴》《招鶴》之歌曰:“鶴飛去兮西山之缺。
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
翻然斂翼,宛將集兮[13]!忽何所見,矯然而復擊。
獨終日于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
“鶴歸來兮!東山之陰。
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屨,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餘以汝飽。
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豐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記。
[1]録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五十一。
元豐元年(一〇七八)作于徐州。
[2]張君:張天驥,字聖塗,號雲龍山人。
見前《訪張山人得山中字》詩注。
[3]十二:指山如圓環而缺其西部的十分之二。
一作“一面”。
[4]傃(sù):向。
[5]挹:酌。
向張天驥斟酒。
[6]雖南面之君二句:《莊子·至樂》記髑髏夢見莊子,雲:“死無君于上,無臣于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爲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
” [7]《易》曰二句:語出《易·中孚·九二》。
[8]《詩》曰二句:語出《詩·小雅·鶴鳴》。
《毛傳》:“臯,澤也。
言身隱而名著也。
”鄭玄箋:“臯,澤中水溢出所爲坎,從外數至九,喻深遠也。
” [9]然衞懿公好鶴句:《左傳·閔公二年》:“冬十二月,狄人伐衞,衞懿公好鶴,鶴有乘軒(大夫之車)者。
將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實有祿位,餘焉能戰?’……及狄人,戰于熒澤,衞師敗績,遂滅衞。
” [10]《酒誥》:《書》篇名。
《書·康誥》序雲:“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餘民,封康叔,作《康誥》、《酒誥》、《梓材》。
”《酒誥》篇孔安國傳雲:“康叔監殷民,殷民化紂嗜酒,故以戒酒誥。
” [11]《抑戒》:《抑》,《詩·大雅》篇名。
《毛詩序》雲:“《抑》,衞武公刺厲王,亦以自警也。
”其第三章雲:“顛覆厥德,荒湛(dān,過度逸樂)于酒。
” [12]劉伶、阮籍:《晉書·劉伶傳》:“劉伶,字伯倫,沛國人也。
……初不以家産有無介意。
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鍤而隨之,謂曰:‘死便埋我。
’其遺形骸如此。
”《晉書·阮籍傳》:“阮籍,字嗣宗,陳留尉氏人。
……籍本有濟世志,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爲常。
文帝初欲爲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籍聞步兵廚營人善釀,有貯酒三百斛,乃求爲步兵校尉。
” [13]翻然二句:指鶴轉身斂翅,恍惚將要止歇。
宛,原作“婉”。
【評箋】 李塗《文章精義》:“文字請客對主極難,獨子瞻《放鶴亭記》以酒對鶴,大意謂清閑者莫如鶴,然衞懿公好鶴則亡其國;亂德者莫如酒,然劉伶、阮籍之徒反以酒全其真而名後世,南面之樂,豈足以易隱居之樂哉?鶴是主,酒是客,請客對主,分外精神。
又歸得放鶴亭隱居之意切;然須是前面陷飲酒二字,方入得來,亦是一格。
” 鄭之惠等《蘇長公合作》卷二:“小題目出一段大議論,生發宛轉,使人欲舞。
”又引洪邁雲:“他人記此亭,拘于題目,必極其所以摹寫隱士之好鶴有何意思,公乃于題外酒上説入好鶴,隱然爲天下第一快活固在言外矣。
”(《三蘇文範》卷十四引此作崔仲鳧語) 《宋大家蘇文忠公文抄》卷二十四:“疎曠爽然,特少沉深之思。
” 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録·東坡集録》卷五:“(歌詞)清音幽韻,序亦不煩。
”其《唐宋八大家類選》卷十二又雲:“叙次議論并超逸,歌亦清曠,文中之仙。
” 汪武曹雲:“題小隻合如此作。
荊川謂爲論得超脫,極當。
茅評嫌其少沉深之思,非也。
”(《纂評唐宋八大家文讀本》卷七引) 西仲雲:“把酒對鶴,一主一客,兩引證,兩斷制,看來極難收束,止用‘而況于鶴’四字轉入本題,兔起鶻落之筆,吾不能測其所以然。
”(同上) 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三:“插入飲酒一段,見人君不可留意于物,而隱士之居,不妨輕世肆志,此南面之君未易隱居之樂也。
中間‘而況于鶴乎’一句,玲瓏跳脫,賓主分明,極行文之能事。
” 【附録】 邵博《邵氏聞見後録》卷十五:“或問東坡:‘雲龍山人張天驥者,一無知村夫耳。
公爲作《放鶴亭記》,以比古隱者;又遺以詩,有“脫身聲利中,道德自濯澡”,過矣。
’東坡笑曰:‘裝鋪席耳。
’東坡之門,稍上者不敢言,如琴聰、蜜殊之流,皆鋪席中物也。
” 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1]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蚹[2],以至于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3]。
今畫者乃節節而爲之,葉葉而累之[4],豈復有竹乎[5]?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6],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7]。
與可之教予如此[8]。
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
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應[9],不學之過也。
故凡有見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了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子由爲《墨竹賦》以遺與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養生者取之[10];輪扁,斲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11]。
今夫夫子之託于斯竹也,而予以爲有道者則非耶[12]?”子由未嘗畫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豈獨得其意,并得其法[13]。
與可畫竹,初不自貴重。
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14],足相躡于其門。
與可厭之,投諸地而駡曰:“吾將以爲襪!”士大夫傳之,以爲口實。
及與可自洋州還,而餘爲徐州。
與可以書遺餘曰:“近語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襪材當萃于子矣。
[15]”書尾復寫一詩,其略曰:“擬將一段鵝溪絹[16],掃取寒梢萬尺長[17]。
”予謂與可:“竹長萬尺,當用絹二百五十匹[18],知公倦于筆硯,願得此絹而已!”與可無以答,則曰:“吾言妄矣!世豈有萬尺竹哉?”餘因而實之[19],答其詩曰:“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
”與可笑曰:“蘇子辯矣,然二百五十匹絹,吾將買田而歸老焉!”因以所畫《篔簹谷偃竹》遺予曰:“此竹數尺耳,而有萬尺之勢。
”篔簹谷在洋州,與可嘗令予作洋州三十詠,篔簹谷其一也。
予詩雲:“漢川修竹賤如蓬[20],斤斧何曾赦籜龍[21],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22]。
”與可是日與其妻遊谷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沒于陳州[23]。
是歲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書畫,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24]。
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25],而予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26],以見與可于予親厚無間如此也。
[1]録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四十九。
元豐二年(一〇七九)七月作于湖州。
文同(一〇一八—一〇七九),字與可,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東)人。
蘇軾的從表兄。
因曾任湖州知州,世稱文湖州。
北宋著名畫家,“文湖州竹派”的開創者。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卷三謂其“善畫墨竹,富蕭灑之姿,逼檀欒之秀,疑風可動不筍而成者也。
復愛于素屏高壁,狀枯槎老枿,風旨簡重,識者所多”。
篔簹(yúndāng)谷,在洋州(今陝西洋縣),其地多竹,文同任洋州知州時常去觀賞。
篔簹,原爲大竹名。
[2]蜩腹句:蜩(tiáo),蟬。
腹,一作蝮。
蛇蚹(fù),蛇腹下代足爬行的橫鱗。
這句謂竹生長時,筍殼陸續脫落,猶如蟬翼、蛇皮蛻去一樣。
[3]生而有之:自然生長發育的結果。
[4]累:添加。
[5]米芾《畫史》雲:“子瞻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
餘問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運思清拔,出于文同與可,自謂與文拈一瓣香(佛家語,崇拜之意。
謂師承其法,故敬其一瓣香)。
” [6]振筆直遂:揮毫落紙,一氣呵成。
[7]如兔起二句:參看前《臘日遊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詩注。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