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選集六

關燈
參看注[5]引米芾《畫史》語。

    此爲蘇軾在黃州時與米芾所説之語,説明他把文同的畫竹理論貫徹于自己的繪畫實踐。

     [9]内外二句:“内外不一”即“心手不相應”,心中雖已認識,手上卻不能表達。

     [10]庖丁三句:《莊子·養生主》載“庖丁爲文惠君(即梁惠王)解牛”,技藝純熟,自雲:“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磨刀石)。

    彼節者(骨節)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遊刃必有餘地矣。

    ”文惠君聽後雲:“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 [11]輪扁三句:《莊子·天道》載“(齊)桓公讀書于堂上,輪扁(扁是名字)斲輪于堂下”,輪扁謂桓公“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責問其由,輪扁答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斲輪徐則甘(鬆滑)而不固,疾則苦(滞澀)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于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輪。

    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指道)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與之,指齊桓公同意其見解。

    按,莊子借以宣傳物各有性,其理不可言傳,教學無益;蘇轍引此是講道理的精微和技藝的高度熟練。

     [12]今夫兩句:《墨竹賦》原文在這兩句前還有兩句:“萬物一理也,其所以爲之者異爾。

    ”(見《欒城集》卷十七)“今夫”兩句謂,現在您把這樣的道理寄寓在畫竹中,因而我以爲您也是一個深知事物規律的人,難道不是嗎? [13]法:繪畫的技法。

    蘇軾是“文湖州竹派”的重要畫家。

     [14]縑(jiān)素:白色細絹,供作畫用。

     [15]襪材句:意謂求畫的縑素將聚集于您處。

     [16]鵝溪:在今四川鹽亭西北,其地所産絹頗爲名貴。

     [17]掃取寒梢:喻畫竹。

     [18]匹:同疋,古時以四十尺爲一疋,二百五十疋正合一萬尺。

     [19]實之:指蘇軾偏偏坐實有萬尺之竹。

    即下文詩中所言有“千尋竹”(八千尺長之竹)。

     [20]漢川:漢水,洋州在漢水上遊。

     [21]籜(tuò)龍:筍。

    籜,原指筍殼。

     [22]渭濱千畝:《史記·貨殖列傳》雲:“渭川千畝竹”,“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

    蘇軾戲用此典。

     [23]陳州:治所在今河南淮陽。

     [24]廢卷:放下畫卷。

     [25]昔曹孟德二句:據《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載,曹操少時,“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橋玄(睢陽人,今河南商丘)卻以“命世之才”稱之,由是聲名益重。

    建安七年(二〇二),曹操于擊敗袁紹後,駐軍譙(今安徽亳縣),治理睢陽渠,便“遣使以太牢祀橋玄”,并作《祀故太尉橋玄文》(文見裴松之注引《褒賞令》)。

    祭文追述當年“從容約誓之言:‘殂逝之後,路有經由,不以鬥酒隻鷄過相沃酹,車過三步,腹痛勿怪。

    ’雖臨時戲笑之言,非至親之篤好,胡肯爲此辭乎?” [26]疇昔:從前。

    疇,語首助詞,無義。

     【評箋】 《三蘇文範》卷十四:“前後‘曰’字凡八見,是虛處着力。

    ”又雲:“前以數‘曰’字翻波瀾,此又以笑與哭生遊戲。

    ”又引邱濬雲:“自畫法説起,而叙事錯列,見與可竹法之妙,而公與與可之情,尤最厚也。

    筆端出沒,卻是仙品。

    ”又引趙寬雲:“人言此記類《莊》,餘謂有類司馬子長體。

    ” 《蘇長公合作》卷一:“戲笑成文。

    ”(《蘇長公合作内外篇》此句後,又多“文中化境,公天才真不可及”二句)又評“失笑”句雲:“有此‘失笑’,那得不‘哭失聲’。

    ” 《宋大家蘇文忠公文抄》卷二十四:“中多詼諧之言,而論畫竹入解。

    ” 《唐宋十大家全集録·東坡集録》卷五:“詼嘲遊戲皆可書而誦之,此記其一班也。

    須知此出天才,尤不易學,學之輒俚俗村鄙,令人欲嘔矣。

    明袁中郎諸人制作何如?不若且放讓坡老獨步。

    ” 【附録】 關于“胸有成竹”説,前人多加推崇,如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六記李伯時在“太僕廨舍”,“終日縱觀,至不暇與客語,大概畫馬者必先有全馬在胸中。

    若能積精儲神,賞其神俊,久久則胸中有全馬矣。

    信意落筆,自超妙,所謂用意不分,乃凝于神者也”。

    又評蘇軾此説雲:“坡公善于畫竹者也,故其論精確如此。

    ”俞弁《逸老堂詩話》卷下:“少師楊文貞公嘗曰:‘東坡竹妙而不真,息齋竹真而不妙。

    ’蓋坡公成于兔起鶻落須臾之間,而息齋所謂節節而爲之,葉葉而累之者也。

    專以畫爲事者,乃如是爾。

    今人有得東坡竹,其枝葉逼真者,大率僞爾。

    ”沈德潛《説詩晬語》卷下:“寫竹者必有成竹在胸,謂意在筆先,然後着墨也。

    慘澹經營,詩道所貴。

    倘意旨間架,茫然無措,臨文敷衍,支支節節而成之,豈所語于得心應手之技乎?”張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鈔》卷八:“坡公爲文隨手寫出,觸處天機,蓋是心手相得之候,無意成文而文愈佳也。

    餘獨愛其論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不可節節而爲之,葉葉而累之,甚有妙理,可以旁通。

    ”但亦有反對者,如石濤雲:“畫竹可以不節,尚有何法可拘?翻風滴露,正當得其生韻耳。

    ”又雲:“坡公畫竹不作節,此達觀之解。

    其實天下之不可廢者無如節。

    風霜淩厲,蒼翠儼然,披對長吟,請爲坡公下一轉語。

    ”(見陳撰《玉幾山房畫外録》卷上引)龔賢《龔安節先生畫訣》雲:“畫柳最不易。

    ……畫柳若胸中存一畫柳想,便不成柳矣。

    何也?幹未上而枝已垂,一病也;滿身皆小枝,二病也;幹不古而枝不弱,三病也。

    惟胸中先不着畫柳想,畫成老樹,隨意勾下數筆,便得之矣!”所論與蘇軾亦各異其趣。

    至章學誠《文史通義·古文十弊》雲:“自文人胸有成竹,遂緻閨修皆如闆印。

    與其文而失真,何如質以傳真也。

    ”他把叙事文中全用作者同一口吻而取消人物語言的個性化,指爲“胸有成竹”之“弊”,實與蘇軾原意不同。

    也有對蘇軾此説補充或發揮者,如吳鎮《梅道人遺墨·竹卷跋》雲:“人能知畫竹者不在節節而爲、葉葉而累,卻不思胸中成竹,何自而來?慕遠覓高,逾級躐等,放馳性情,東抹西塗,自謂脫去翰墨蹊徑,得乎自然,原非上智,何能有此?故當一節一葉,措意法度之中,時習不怠,真積力久,因信胸中真有成竹,而後可以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

    ……故學者必自法度中來始得。

    ”指出胸中之竹的形成在于“時習不怠”和符合“法度”。

    鄭闆橋《鄭闆橋集·題畫·竹》雲:“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

    胸中勃勃,遂有畫意。

    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總之,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

    獨畫雲乎哉?”又雲:“文與可畫竹,胸有成竹;鄭闆橋畫竹,胸無成竹。

    濃淡疏密,短長肥瘦,隨手寫去,自爾成局,其神理具足也。

    藐茲後學,何敢妄擬前賢。

    然有成竹、無成竹,其實隻是一個道理。

    ”強調“無成竹”即不爲成竹所限,似與“胸有成竹”不同,而追求“神理具足”則一。

     答言上人[1] 去歲吳興倉卒爲别[2],至今耿耿。

    譴居窮陋,往還斷盡,遠辱不遺,尺書見及,感怍殊深。

    比日法體佳勝,劄翰愈精健,詩必稱是[3],不蒙見示何也?雪齋清境,發於夢想,此間但有荒山大江,修竹古木;每飲村酒醉後,曳杖放腳不知遠近,亦曠然天真,與武林舊遊,未見議優劣也。

    何時會合一笑?惟萬萬自愛。

     [1]録自《東坡七集·續集》卷五。

    《蘇詩總案》卷二十謂此書作于元豐三年(一〇八〇)七月,時蘇軾在黃州。

    言上人,釋法言,參看《蘇詩總案》卷十九。

     [2]去歲句:元豐二年七月,蘇軾因“烏臺詩案”在湖州被捕,赴禦史臺獄。

     [3]詩必稱是:謂詩作亦必與“佳勝”之“法體”、“精健”之“劄翰”相稱。

     【評箋】 李贄雲:“風緻翩翩。

    ”(《蘇長公合作》補卷下引) 與王元直[1] 黃州真在井底,杳不聞鄉國信息,不審比日起居何如?郎娘各安否[2]?此中凡百粗遣,江上弄水挑菜,便過一日。

    每見一邸報,須數人下獄得罪,方朝廷綜核名實,雖才者猶不堪其任,況僕頑鈍如此,其廢棄固宜。

    但有少望,或聖恩許歸田裡,得款段一僕[3],與子衆丈、楊文宗之流[4],往來瑞草橋[5],夜還何村,與君對坐莊門,吃瓜子炒豆,不知當復有此日否?存道奄忽[6],使我至今酸辛,其家亦安在?人還詳示數字。

    餘惟萬萬保愛。

     [1]録自《東坡七集·續集》卷五。

    《蘇詩總案》卷二十雲:元豐三年(一〇八〇)九月,“王箴自蜀使來問狀,答書”,即此文。

    《東坡題跋》卷六《書贈王元直》:“王箴,字元直,小名三老,小字惇叔。

    元祐四年十月十八日夜,與王元直飲酒掇薺菜,食之甚美,頗憶蜀中巢菜,悵然久之。

    ”他是蘇軾的妻弟。

     [2]郎娘:稱男性晚輩爲郎,女性長輩爲娘。

     [3]款段:原指馬行遲緩貌,見前《行宿泗間,見徐州張天驥次舊韻》詩注。

     [4]子衆丈、楊文宗:王慶源,初名王羣,字子衆,後改名淮奇,字宣義。

    王元直之叔父,蘇軾之叔丈人。

    蘇軾有《慶源宣義王丈以累舉得官,爲洪雅主簿、雅州戶椽,遇吏民如家人,人安樂之。

    既謝事,居眉之青神瑞草橋,放懷自得……》詩。

    楊文宗,一作楊宗文,字君素,蘇軾的長輩。

     [5]往來瑞草橋數句:《蘇長公合作》補卷下引淩孟昭評雲:“丘文莊嘗言:眼前景緻便是詩家絶妙詞,觀此數語,良然。

    ” [6]存道:楊從,字存道,江陽(今四川彭山縣東)人。

    治平四年進士。

    以學行稱於鄉,年四十九卒。

    黃庭堅有《故江陽楊君畫像贊》(《豫章先生文集》卷十四)。

     書蒲永昇畫後[1] 古今畫水多作平遠細皺,其善者不過能爲波頭起伏,使人至以手捫之,謂有窪隆,以爲至妙矣[2]。

    然其品格,特與印闆水紙争工拙于毫釐間耳[3]。

     唐廣明中[4],處士孫位始出新意[5],畫奔湍巨浪,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6],盡水之變,號稱神逸。

    其後蜀人黃筌、孫知微皆得其筆法[7]。

    始知微欲于大慈寺壽寧院壁作湖灘水石四堵,營度經歲,終不肯下筆。

    一日,倉皇入寺,索筆甚急,奮袂如風,須臾而成,作輸瀉跳蹙之勢,洶洶欲崩屋也[8]。

    知微既死,筆法中絶五十餘年。

     近歲成都人蒲永昇,嗜酒放浪,性與畫會,始作活水,得二孫本意,自黃居寀兄弟、李懷袞之流,皆不及也[9]。

    王公富人或以勢力使之,永昇輒嘻笑舍去,遇其欲畫,不擇貴賤,頃刻而成。

    嘗與餘臨壽寧院水,作二十四幅,每夏日挂之高堂素壁,即陰風襲人,毛髮爲立。

    永昇今老矣,畫亦難得,而世之識真者亦少。

    如往時董羽[10]、近日常州戚氏畫水[11],世或傳寶之;如董、戚之流,可謂死水,未可與永昇同年而語也。

    元豐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夜,黃州臨臯亭西齋戲書。

     [1]録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六十。

    元豐三年(一〇八〇)作。

    蘇軾《與鞠持正》:“兩日薄有秋氣,伏想起居佳勝。

    蜀人蒲永昇臨孫知微水圖四面,頗爲雄爽。

    杜子美所謂‘白波吹素壁’者,願挂公齋中,真可以一洗殘暑也。

    ”郭若虛《圖畫見聞誌》卷二:“蒲永昇,成都人,性嗜酒放浪,善畫水。

    人或以勢力使之,則嘻笑捨去;遇其欲畫,不擇貴賤。

    蘇子瞻内翰嘗得永昇畫二十四幅,每觀之,則陰風襲人,毛髮爲立。

    子瞻在黃州臨臯亭,乘興書數百言寄成都僧惟簡,具述其妙,謂董、戚之流爲死水耳。

    (惟簡住大慈寺勝相院,其書刻石在焉。

    )”則知此文乃寄惟簡之作。

     [2]參看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書畫》:“又有觀畫而以手摸之,相傳以爲色不隱指者(手指摸得出顔色)爲佳畫。

    ”又,範鎮《東齋記事》卷四雲:“又有趙昌者,漢州人,善畫花。

    每晨朝露下時,遶欄檻諦玩,手中調采色寫之。

    自號寫生趙昌。

    人謂:‘趙昌畫染成,不布采色,驗之者以手捫摸,不爲采色所隱,乃真趙昌畫也。

    ’” [3]特:但,僅。

     [4]廣明:唐僖宗(李儇)年號(八八〇—八八一)。

     [5]孫位:黃休復《益州名畫録》卷上:“孫位者,東越人也。

    僖宗皇帝車駕在蜀,自京入蜀,號會稽山人。

    ……其有龍拏水洶,千狀萬態,勢愈飛動;松石墨竹,筆精墨妙,雄狀氣象,莫可記述。

    ”曾改名孫遇。

     [6]隨物賦形:隨着所遇山石形狀的不同而給以不同的形態。

     [7]黃筌、孫知微:《圖畫見聞誌》卷二:“黃筌,字要叔,成都人。

    十七歲事王蜀後主,爲待詔。

    至孟蜀加檢校少府監,賜金紫,後累遷如京副使。

    善畫花竹翎毛,兼工佛道人物山川龍水,全該六法,遠過三師(花鳥師刁處士,山水師李昇,人物龍水師孫遇(即孫位)也)。

    ”《圖畫見聞誌》卷三:“孫知微,字太古,眉陽人。

    精黃老學,善佛道,畫于成都壽寧院熾盛光九曜及諸牆壁,時輩稱服。

    ”《東齋記事》卷四雲:“蜀有孫太古知微,善畫山水、仙官、星辰、人物。

    其性高介,不娶,隱于大面山,時時往來導江、青城,故二邑人家至今多藏孫畫,亦藏畫于成都。

    今壽寧院《十一曜》絶精妙,有先君題記在焉。

    ” [8]此段寫創作靈感激發時捕捉形象的急速情景,可參看《臘日遊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詩注。

     [9]黃居寀兄弟、李懷袞:黃居寀,黃筌第三子,其兄黃居實、黃居寶亦擅長繪畫。

    《圖畫見聞誌》卷四:“黃居寀,字伯鸞,筌之季子也。

    工畫花竹翎毛,默契天真,冥周物理。

    ”卷二:“黃居寶,字辭玉,筌之次男也。

    ……亦工花鳥松石,兼善八分。

    ”黃居實,黃筌長子,善畫花雀。

    (《中華畫人室隨筆》)《東齋記事》卷四:“又有李懷袞者,成都人,亦善山水,又能爲木石翎毛。

    ” [10]董羽:字仲翔,俗號董啞子,宋毘陵(今江蘇常州)人。

    “善畫龍水海魚。

    ”(《圖畫見聞誌》卷四) [11]常州戚氏:宋毘陵人中善畫水者有戚化元、戚文秀。

    《圖繪寶鑑補遺》稱戚化元家世畫水,《圖畫見聞誌》卷四稱戚文秀“工畫水,筆力調暢”。

     【評箋】 《蘇長公合作》補卷下引王聖俞雲:“東坡善畫,故知畫;知畫,故言入底裡。

    ”又雲:“按,此評畫水,其劣者曰印闆水、死水,其妙者曰畫水之變,洶洶欲崩屋,如陰風襲人,毛髮爲立。

    兩者妍媸相遠,自非長公了然心口,未能摹寫及此。

    ” 《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四:“活水死水,可悟行文之法。

    中蒼黃入寺一段,尤能狀出神來之候。

    蓋古今妙文,無有不成于神來者,天機忽動,得之自然,人力不與也。

    ” 方山子傳[1] 方山子,光、黃間隱人也[2]。

    少時慕朱家、郭解爲人[3],閭裡之俠皆宗之[4]。

    稍壯,折節讀書,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

    晚乃遁于光、黃間,曰岐亭[5]。

    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

    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

    見其所著帽,方屋而高[6],曰:“此豈古方山冠之遺像乎[7]!”因謂之方山子。

     餘謫居于黃,過岐亭,適見焉[8]。

    曰:“嗚呼!此吾故人陳慥季常也,何爲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問餘所以至此者。

    餘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餘宿其家,環堵蕭然[9],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餘既聳然異之,獨念方山子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前十有九年[10],餘在岐下[11],見方山子從兩騎,挾二矢,遊西山,鵲起于前,使騎逐而射之,不獲,方山子怒馬獨出[12],一發得之。

    因與餘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世豪士。

    今幾日耳,精悍之色,猶見于眉間,而豈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勛閥,當得官,使從事于其間,今已顯聞[13]。

    而其家在洛陽,園宅壯麗,與公侯等。

    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亦足以富樂。

    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此豈無得而然哉? 餘聞光、黃間多異人,往往陽狂垢污,不可得而見,方山子儻見之與! [1]録自《東坡七集·前集》卷三十三。

    元豐四年(一〇八一)作。

    方山子,陳慥,見前《陳季常所蓄朱陳村嫁娶圖》詩注。

     [2]光:光州,治所在今河南潢川縣。

     [3]朱家、郭解:漢時著名遊俠,見《史記·遊俠列傳》。

     [4]閭裡之俠:鄉裡之俠士。

     [5]岐亭:在麻城西南。

    以上寫陳慥自少而壯而晚的情況,用順叙法。

     [6]屋:帽頂。

    《晉書·輿服志》:“江左時野人已着帽,但頂圓耳,後乃高其屋雲。

    ” [7]方山冠:漢時祭祀宗廟時樂人所戴。

    《後漢書·輿服志下》:“方山冠,似進賢(冠名),以五采縠爲之。

    祠宗廟,《大予》、《八佾》、《四時》、《五行》樂人服之,冠衣各如其行方之色而舞焉。

    ” [8]餘謫居于黃三句:蘇軾《岐亭五首叙》:“元豐三年正月,餘始謫黃州。

    至岐亭北二十五裡,山上有白馬青蓋來迎者,則餘故人陳慥季常也。

    爲留五日,賦詩一篇而去。

    ”可參看。

     [9]環堵蕭然:用陶潛《五柳先生傳》“環堵蕭然,不蔽風日”成句。

     [10]前十有九年:嘉祐八年(一〇六三)蘇軾任鳳翔簽判時,陳希亮來任知府,蘇軾與其第四子(幼子)陳慥訂交,至是年正十九年。

     [11]岐下:即鳳翔,境内有岐山。

     [12]怒馬:拉緊馬繮,使馬怒而急奔。

     [13]蘇軾《陳公弼傳》:陳希亮(公弼)“當蔭補子弟,輒先其族人,卒不及其子慥”。

     【評箋】 《三蘇文範》卷十六引楊慎雲:“按方山始席膴爲俠,後隱光、黃間零落。

    此傳卻叙其棄富貴而甘蕭索,爲有自得,(有)回護他處。

    然中述其少年使酒一段,結語雲‘光、黃人,每佯狂垢汙’,自不可掩。

    ”又引袁宗道雲:“方山子小有俠氣耳。

    因子瞻用筆,隱見出沒形容,遂似大俠。

    ”(此段《蘇長公合作》補卷下引作王聖俞語) 《蘇長公合作》補卷下:“傚《伯夷》《屈原傳》,亦叙事、亦描寫、亦議論,若隱若見,若見其人于楮墨外。

    ”又引李贄雲:“變傳之體,得其景趣,可驚可喜。

    ” 《宋大家蘇文忠公文抄》卷二十三:“奇頗跌宕,似司馬子長。

    ”又雲:“此篇《三蘇文粹》不載。

    餘特愛其煙波生色處,往往能令人涕洟,故録入之。

    ” 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録·東坡集録》卷五:“模韓。

    ”其《唐宋八大家類選》卷十三又雲:“隱字、俠字,一篇骨子”。

    “始俠而今隱,俠處寫得豪邁,鬚眉生動,則隱處益復感慨淋漓,傳神手也。

    ” 《晚村精選八大家古文》:“陳季常非真隱者,其隱亦俠之變相耳。

    坡公于此意能傳之而不露。

    ” 《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四:“生前作傳,故别于尋常傳體,通篇隻叙其遊俠隱淪,而不及世系與生平行事,此傳中變調也。

    寫遊俠鬚眉欲動,寫隱淪姓字俱沉,自是傳神能事。

    ” 賴山陽雲:“東坡自謂:軾雖能言語,于史事不是當行家。

    後人亦服其議論,不稱叙事,然如此一傳,可謂得龍門神髓矣。

    ”又雲:“文如遊龍在雲中,乍現乍隱,究不露全身,所以爲妙。

    ”(《纂評唐宋八大家文讀本》卷七引) 劉大櫆雲:“鹿門‘煙波生色’四字,足盡此文之妙。

    ”(《唐宋文舉要》甲編卷八引) 李剛己雲:“東坡文字長于議論,叙事之作,不逮韓、歐遠甚,惟此篇跌宕有奇氣。

    ”(同上) 前赤壁賦[1]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于赤壁之下。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2]。

    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鬥、牛之間[3]。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縱一葦之所如[4],淩萬頃之茫然。

    浩浩乎如馮虛禦風[5],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6]。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蘭槳[7],擊空明兮泝流光[8]。

    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9]。

    ”客有吹洞簫者[10],倚歌而和之。

    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絶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11]。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爲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12]’,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13],東望武昌[14],山川相繆[15],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16],舳艫千裡[17],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18],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19]。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20]。

    ”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21]。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22]!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23]。

    ”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24]。

    相與枕藉乎舟中[25],不知東方之既白[26]。

     [1]録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一。

    元豐五年(一〇八二)作。

    蘇軾《與範子豐》:“黃州少西,山麓鬥入江中,石室如丹。

    傳雲:‘曹公敗所所謂赤壁者’。

    或曰‘非也’。

    ……今日李委秀才來相别,因以小舟載酒飲赤壁下。

    李善吹笛,酒酣作數弄,風起水湧,大魚皆出,上有棲鶻,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

    ” [2]誦《明月》之詩二句:指《詩·陳風·月出》,其第一章雲:“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

    ”窈糾,即窈窕。

    一説,上句指曹操《短歌行》,有“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月明星稀,烏鵲南飛”之句;下句指《詩·周南·關雎》,第一章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句。

    《三蘇文範》卷十六雲:“月出皎兮,喻美色之潔白;窈糾,其姿之舒也;佼人,則美人也。

    坡老借此而賦,亦譏在位之不好德也。

    ”殊鑿。

     [3]鬥、牛:鬥宿、牛宿。

    《蘇長公合作》卷一:“按日月望夜對行,以今曆法論之,七月之望,月在女、虛。

    而坡老賦曰:‘徘徊鬥牛’,豈數百年前孟秋,日猶在井、鬼間耶?抑文人吟詠有不拘拘者耳?或曰:鬥牛,吳越分野,指出東方言也。

    ”清張爾岐《蒿庵閒話》卷二:“張如命雲:東坡文字,亦有信筆亂寫處。

    ……七月,日在鶉尾,望時日月相對,月當在陬訾。

    鬥、牛二宿在星紀,相去甚遠,何緣徘徊其間?坡公于象緯未嘗留心,臨文乘快,不復深考耳。

    ”鶉尾、陬訾、星紀,皆星次名。

     [4]縱一葦句:一葦,喻小船。

    《詩·衞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航)之。

    ” [5]馮虛禦風:騰空駕風而行。

    馮,同“憑”。

     [6]遺世獨立:抛開人世,了無牽掛。

     羽化:道家用語,指成仙。

    《抱樸子·對俗》:“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變化飛行。

    ” [7]桂棹句:《九歌·湘君》:“桂櫂兮蘭枻。

    ” [8]擊空明兮句:船槳擊打着清澈江水,在閃着月光之水面上逆流而上。

     [9]美人:舊常用以象徵賢君聖主或美好理想。

    況周頤《蕙風詞話》卷四:“蘇文忠《前赤壁賦》:‘桂櫂兮蘭槳。

    擊空明兮泝流光。

    渺渺兮予懷。

    (句)望美人兮天一方。

    ’幼年塾誦,如此斷句。

    比閲劉尚友《養吾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