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辟疆
關燈
小
中
大
,月去複卷幔倚窗而望,語餘曰:&lsquo吾書謝希逸月賦,古人厭晨歡、樂宵宴,蓋夜之時逸,月之氣靜。
碧海青天,霜缟冰淨,較赤日紅塵,回隔仙凡。
人生攘攘,至夜不休,或有月未出已鼾睡者,桂華露影,無福消受。
與子長曆四序,娟秀浣潔,領略幽香;仙路禅關,于此靜得矣!&rsquo李長吉詩雲:&lsquo月漉漉,波煙玉。
&rsquo姬每誦此三字,則反複回環,月之精神,氣韻,光景,盡于此矣。
人以身入&lsquo波煙玉&rsquo世界之下,眼如橫波,氣如湘煙,體如白玉,人如月矣!月複似人,是一是二,覺賈長江倚影為三之語尚贅。
&rdquo 又記相與品茶的光景: &ldquo姬能飲,自入吾門,見餘量不勝蕉葉,遂罷飲。
每晚侍荊人數杯而已。
而嗜茶與餘同性,又同嗜岕片;每歲顧子兼擇最精者緘寄,具有片甲蟬翼之異。
文火細煙,小鼎長泉,必手自吹滌;餘每誦左思嬌女詩:&lsquo吹噓對鼒鼎&rsquo,姬為解頤。
至沸乳看蟹目魚鱗;傳瓷選月魂雲魄,尤為精絕。
每花前月下,靜試對嘗,碧沉香泛,真如木蘭沾露,瑤草臨波,備極盧陸之緻。
東坡雲:&lsquo分無玉椀捧蛾眉&rsquo,餘一生清福,九年占盡,九年折盡矣!&rdquo 其實九年之中,這種享清福的日子,亦并不多。
自甲申之變,舉家逃難,避阮大铖尋仇,避清兵南下,甚至欲避官軍,吳梅村詩:&ldquo亂梳雲髻下高樓,盡室倉皇過渡頭;钿合金钗渾忘卻,高家兵馬在揚州。
&rdquo即遭高傑部下搶劫之謂。
避仇則避阮大铖的小人得志,思一逞其毒手以為快;吳梅村詩:&ldquo念家山破定風波,郎按新詞妾唱歌;恨殺南朝阮司馬,累侬夫婿病愁多。
&rdquo阮大铖曾任宏光朝兵部尚書,所以稱為&ldquo阮司馬&rdquo。
是故他人避清兵之難,需在乙酉春間,而冒家避難,則早在甲申冬天。
所避之處為浙江海鹽陳則梁家;則梁與張明弼、劉漁仲,皆為冒辟疆異姓手足,崇祯九年結盟于顧橫波的香巢&ldquo眉樓”與盟者五人,則梁居長,辟疆最幼。
董小宛随冒辟疆避難、避仇、避兵以外,數曆坎坷,其間辟疆大病三次,甲申秋至乙酉春,病凡一百五十日;順治四年丁亥夏,便血&ldquo勺水不入口者二十餘日&rdquo,病兩月餘;順治六年己醜秋病疽,百日方愈。
憶語雲: &ldquo餘五年危疾者三,而所逢者皆死疾。
惟餘以不死待之,微姬力,恐未必能堅以不死也。
&rdquo此亦寫實之語,愛情的力量,确有不可思議者;古來忠臣烈士,義夫節婦,或激烈捐軀,或忍死須臾,以強烈的生命意志,操縱個人的死生,耿耿精誠,非天地鬼神所能奪,自有由來。
冒辟疆以必死之疾,待以不死之心,乃由于在至慘至苛的境遇中,而有至性至情的安慰為之鼓舞之故。
憶語記董小宛甲申秋在海鹽侍疾的情形如此: &ldquo時當殘秋,窗風四射。
翌日各乞鬥米束薪于諸家,始暫迎二親及家累返舊寓(按:指海鹽寄寓;在此以前,曾移寓城外,又曾流離。
)餘則感寒,痢瘧沓作矣!橫白闆扉為榻,去地尺許;積數破絮為衛。
爐煨霜節,藥缺攻補,且亂阻吳門,又傳聞家難劇起。
自重九後潰亂沉迷,迄冬至前僵死,一夜複蘇,始得間關破舟,從骨林肉莽中,冒險渡江,猶不敢竟歸家園,暫栖海陵(江蘇泰州);閱冬春百五十日,病方稍痊。
&rdquo &ldquo此百五十日中,姬僅卷一破席,橫陳榻旁,寒則擁抱,熱則披拂,痛則撫摩,或枕其身,或衛其足,或欠伸起伏,為之左右翼。
凡痛骨之所适,皆以身就之。
鹿鹿永夜,無形無聲,皆存視聽。
湯藥手口交進;下至糞穢,皆接以目鼻,細察色味,以為憂喜。
日食粗粝一餐,與籲天稽首外,惟跪立我前,溫慰曲說,以求我之破顔。
&rdquo &ldquo餘病失常性,時發暴怒,詣谇之至,色不少忤,越五月如一日。
&rdquo 冒辟疆不是淡泊自甘的人;自稱&ldquo名心&rdquo甚重,而居然不作清朝之官,以隐士著稱,實有不得已的苦衷。
人人可作清朝官,隻有冒辟疆因為董小宛入宮的緣故,不能受清朝的征辟,否則就太沒有骨氣;連立足之地都沒有了。
最可玩味的一件事是,以錢牧齋于冒辟疆有恩,竟不通往還,則其人行誼,必有大欠缺之處。
(請參閱&ldquo董小宛入宮&rdquo一文。
) 冒辟疆殁于康熙二十二年十二月,享壽八十三歲。
一生屢遭家難,其幼弟竟欲殺之,不知是何孽緣?殁後韓菼為撰墓志,另有挽詩六章,錄其第一、二、四、五等四首,以為結束。
&ldquo春光雜樹亂飛莺,風月揚州舊主盟。
人到老成常易盡,命應多難辄更生(自注:先生屢絕複蘇);暮年枯柳悲開府,天上芙蓉失曼卿。
最是夜闌燈照後,白頭往往說西京。
&rdquo &ldquo南朝瓊樹久埃塵,桃葉當年燕賞頻。
青眼詞人高入座,紅绡狎客避逢嗔(自注:先生曾于高會唾罵阮司馬);風流咳唾真名士,離亂滄桑一黨人。
墨妙筆精餘遣興,玉山鐵笛是前身。
&rdquo &ldquo載得佳人字莫愁,染香亭子木蘭舟。
繭弦待久方成匹,纨扇無緣得聚頭;花鳥湘中餘粉墨(自注:&lsquo染香&rsquo、&lsquo湘中&rsquo皆姬所居),人琴座上亦山邱。
白楊未種俱消歇,何處春風燕子樓?&rdquo &ldquo秣陵一曲即霓裳,詞客衰遲合斷腸。
最恨飛箋傳燕子,更憐摻鼓入漁陽(自注:燕子箋劇為司馬筆。
先生晚年喜令摻漁陽鼓);善才不死輕投迹,賀老猶存久擅場。
浮世偃師從變幻,梨園散盡月如霜。
&rdquo (明末四公子書畢&mdash&mdash)
碧海青天,霜缟冰淨,較赤日紅塵,回隔仙凡。
人生攘攘,至夜不休,或有月未出已鼾睡者,桂華露影,無福消受。
與子長曆四序,娟秀浣潔,領略幽香;仙路禅關,于此靜得矣!&rsquo李長吉詩雲:&lsquo月漉漉,波煙玉。
&rsquo姬每誦此三字,則反複回環,月之精神,氣韻,光景,盡于此矣。
人以身入&lsquo波煙玉&rsquo世界之下,眼如橫波,氣如湘煙,體如白玉,人如月矣!月複似人,是一是二,覺賈長江倚影為三之語尚贅。
&rdquo 又記相與品茶的光景: &ldquo姬能飲,自入吾門,見餘量不勝蕉葉,遂罷飲。
每晚侍荊人數杯而已。
而嗜茶與餘同性,又同嗜岕片;每歲顧子兼擇最精者緘寄,具有片甲蟬翼之異。
文火細煙,小鼎長泉,必手自吹滌;餘每誦左思嬌女詩:&lsquo吹噓對鼒鼎&rsquo,姬為解頤。
至沸乳看蟹目魚鱗;傳瓷選月魂雲魄,尤為精絕。
每花前月下,靜試對嘗,碧沉香泛,真如木蘭沾露,瑤草臨波,備極盧陸之緻。
東坡雲:&lsquo分無玉椀捧蛾眉&rsquo,餘一生清福,九年占盡,九年折盡矣!&rdquo 其實九年之中,這種享清福的日子,亦并不多。
自甲申之變,舉家逃難,避阮大铖尋仇,避清兵南下,甚至欲避官軍,吳梅村詩:&ldquo亂梳雲髻下高樓,盡室倉皇過渡頭;钿合金钗渾忘卻,高家兵馬在揚州。
&rdquo即遭高傑部下搶劫之謂。
避仇則避阮大铖的小人得志,思一逞其毒手以為快;吳梅村詩:&ldquo念家山破定風波,郎按新詞妾唱歌;恨殺南朝阮司馬,累侬夫婿病愁多。
&rdquo阮大铖曾任宏光朝兵部尚書,所以稱為&ldquo阮司馬&rdquo。
是故他人避清兵之難,需在乙酉春間,而冒家避難,則早在甲申冬天。
所避之處為浙江海鹽陳則梁家;則梁與張明弼、劉漁仲,皆為冒辟疆異姓手足,崇祯九年結盟于顧橫波的香巢&ldquo眉樓”與盟者五人,則梁居長,辟疆最幼。
董小宛随冒辟疆避難、避仇、避兵以外,數曆坎坷,其間辟疆大病三次,甲申秋至乙酉春,病凡一百五十日;順治四年丁亥夏,便血&ldquo勺水不入口者二十餘日&rdquo,病兩月餘;順治六年己醜秋病疽,百日方愈。
憶語雲: &ldquo餘五年危疾者三,而所逢者皆死疾。
惟餘以不死待之,微姬力,恐未必能堅以不死也。
&rdquo此亦寫實之語,愛情的力量,确有不可思議者;古來忠臣烈士,義夫節婦,或激烈捐軀,或忍死須臾,以強烈的生命意志,操縱個人的死生,耿耿精誠,非天地鬼神所能奪,自有由來。
冒辟疆以必死之疾,待以不死之心,乃由于在至慘至苛的境遇中,而有至性至情的安慰為之鼓舞之故。
憶語記董小宛甲申秋在海鹽侍疾的情形如此: &ldquo時當殘秋,窗風四射。
翌日各乞鬥米束薪于諸家,始暫迎二親及家累返舊寓(按:指海鹽寄寓;在此以前,曾移寓城外,又曾流離。
)餘則感寒,痢瘧沓作矣!橫白闆扉為榻,去地尺許;積數破絮為衛。
爐煨霜節,藥缺攻補,且亂阻吳門,又傳聞家難劇起。
自重九後潰亂沉迷,迄冬至前僵死,一夜複蘇,始得間關破舟,從骨林肉莽中,冒險渡江,猶不敢竟歸家園,暫栖海陵(江蘇泰州);閱冬春百五十日,病方稍痊。
&rdquo &ldquo此百五十日中,姬僅卷一破席,橫陳榻旁,寒則擁抱,熱則披拂,痛則撫摩,或枕其身,或衛其足,或欠伸起伏,為之左右翼。
凡痛骨之所适,皆以身就之。
鹿鹿永夜,無形無聲,皆存視聽。
湯藥手口交進;下至糞穢,皆接以目鼻,細察色味,以為憂喜。
日食粗粝一餐,與籲天稽首外,惟跪立我前,溫慰曲說,以求我之破顔。
&rdquo &ldquo餘病失常性,時發暴怒,詣谇之至,色不少忤,越五月如一日。
&rdquo 冒辟疆不是淡泊自甘的人;自稱&ldquo名心&rdquo甚重,而居然不作清朝之官,以隐士著稱,實有不得已的苦衷。
人人可作清朝官,隻有冒辟疆因為董小宛入宮的緣故,不能受清朝的征辟,否則就太沒有骨氣;連立足之地都沒有了。
最可玩味的一件事是,以錢牧齋于冒辟疆有恩,竟不通往還,則其人行誼,必有大欠缺之處。
(請參閱&ldquo董小宛入宮&rdquo一文。
) 冒辟疆殁于康熙二十二年十二月,享壽八十三歲。
一生屢遭家難,其幼弟竟欲殺之,不知是何孽緣?殁後韓菼為撰墓志,另有挽詩六章,錄其第一、二、四、五等四首,以為結束。
&ldquo春光雜樹亂飛莺,風月揚州舊主盟。
人到老成常易盡,命應多難辄更生(自注:先生屢絕複蘇);暮年枯柳悲開府,天上芙蓉失曼卿。
最是夜闌燈照後,白頭往往說西京。
&rdquo &ldquo南朝瓊樹久埃塵,桃葉當年燕賞頻。
青眼詞人高入座,紅绡狎客避逢嗔(自注:先生曾于高會唾罵阮司馬);風流咳唾真名士,離亂滄桑一黨人。
墨妙筆精餘遣興,玉山鐵笛是前身。
&rdquo &ldquo載得佳人字莫愁,染香亭子木蘭舟。
繭弦待久方成匹,纨扇無緣得聚頭;花鳥湘中餘粉墨(自注:&lsquo染香&rsquo、&lsquo湘中&rsquo皆姬所居),人琴座上亦山邱。
白楊未種俱消歇,何處春風燕子樓?&rdquo &ldquo秣陵一曲即霓裳,詞客衰遲合斷腸。
最恨飛箋傳燕子,更憐摻鼓入漁陽(自注:燕子箋劇為司馬筆。
先生晚年喜令摻漁陽鼓);善才不死輕投迹,賀老猶存久擅場。
浮世偃師從變幻,梨園散盡月如霜。
&rdquo (明末四公子書畢&mdash&md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