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辟疆
關燈
小
中
大
姬辄進酒,屢别屢留,不使去;餘告之曰:&lsquo明朝遣人去襄陽,告家君量移喜耗;若宿卿處,诘旦不能報平安,俟發使行,甯少停半刻也。
&rsquo姬曰:&lsquo子誠殊異,不敢留。
&rsquo遂别。
&rdquo 此為冒辟疆與董小宛第二次見面。
第一次在崇祯十二年。
當方以智為薦董時,數數往訪,最後始得一見;董小宛薄醉未醒,扶出曲欄,隻如驚鴻一瞥,冒辟疆記當時情狀:&ldquo面暈淺春,缬眼流視,香姿玉色,神韻天然,懶慢不交一語。
餘驚愛之,惜其倦,遂别歸。
&rdquo但董小宛則因被酒之故,可必其無甚印象。
因為衡諸第二次相見,董小宛于危病母死,生趣索然之際,一見冒辟疆,便覺&ldquo神怡氣王(旺)&rdquo,&ldquo屢别屢留&rdquo,傾心之狀如見;如果&ldquo良晤之始&rdquo不是因醉眼迷離,觀望不切,則早就&ldquo願為夫子妾&rdquo了。
這夜一别,到第二天冒辟疆不願踐約,而他的&ldquo友人及仆從&rdquo皆以為不可;因而仍往話别。
但董小宛已經有了打算,不但&ldquo妝成&rdquo,而且收拾了行李,在樓頭凝望;一等船到,不待冒辟疆上岸,便&ldquo疾趨登舟&rdquo,隻說&ldquo随路祖送&rdquo,其實是決定就此跟冒辟疆回水繪園。
冒辟疆卻還無法作金屋藏嬌之計,因而歸舟不肯直放如臯,隻在太湖附近兜圈子,由蘇州經無錫,到常州,轉往宜興,再折回江陰,方到鎮江,舟行&ldquo二十七日,凡二十七辭&rdquo,董小宛隻是不肯走;在鎮江逛金山時,彼此攤牌了。
憶語雲: &ldquo姬&hellip&hellip登金山誓江流曰:&lsquo妾此身如江水東下,斷不複返吳門。
&rsquo餘變色拒絕,告以期迫科試;年來以大人滞危疆,家事委棄,老母定省俱違,今始歸經理一切。
且姬吳門責逋甚衆;金陵落籍,亦費商量。
仍歸吳門,俟季夏應試,相約同赴金陵;秋試畢,第與否始暇及此。
此時纏綿,兩妨無益。
姬躊躇不肯行,時五木在幾;一友戲雲:&lsquo卿果終如願,當一擲得巧。
&rsquo姬肅拜于船窗;祝畢,一擲得全六,時同舟稱異。
餘謂:&lsquo果屬天成,倉卒不臧,反偾乃事。
不如暫去,徐圖之。
&rsquo不得已,始掩面痛哭失聲而歸。
&rdquo 據此記可知,冒辟疆此時不納小宛,非不願,是不能;原因有三:第一,老父雖得調寶慶,其實仍&ldquo滞危疆&rdquo,此時納妾,頗遭物議;其次,功名未立,隻是一名秀才,至少要等中了舉,才能作藏嬌之想;複次,董小宛在蘇州欠下了一大筆債,冒辟疆無力為之清償。
第一因,為全局的前提;最後一因,為好事的症結;至于第二因則無關宏旨。
這年是大比之年,秀才在赴鄉闱之前,需先經學使&ldquo科試”明朝在江蘇設兩提學使,一在江南,一在江北;江北提學使駐泰州,冒辟疆試畢回如臯,已在六月間。
憶語雲: &ldquo六月抵家,荊人對餘雲,姬令其父先已過江來雲:姬返吳門,茹素不出,惟翹首聽金陵偕行之約。
聞言心異,以十金遣其父去;曰:&lsquo我已憐其意而許之,但令靜俟畢場;事後無不可耳!&rsquo餘感荊人相成相許之雅,遂不踐走使迎姬之約,竟赴金陵,俟場後報姬。
&rdquo &ldquo金桂月三五之辰,餘方出闱,姬猝到桃葉寓館。
蓋望耗不至,孤身挈一妪,買舟自吳門;江行遇盜,舟匿蘆葦中,船損不可行,炊煙遂斷三日。
初八抵三山門,又恐擾餘首場文思,複遲二日始入。
姬見餘雖甚喜,細述别後百日,茹素杜門;與江行風波盜賊驚魂狀,則聲色俱凄,求歸逾固。
&rdquo &ldquo時魏塘、雲間、閩、豫諸同社,無不高姬之識,憫姬之誠,鹹為賦詩作畫以堅之。
&rdquo 按:魏塘為浙江嘉善,雲間為江蘇松江,兩地接壤,文風皆盛。
所謂&ldquo諸同社&rdquo不必盡為複社中人;大江南北、浙東浙西,南及福建,北至河南,皆有文社,而與複社聲氣相通,所以冒辟疆稱之為同社。
崇祯十五年中秋,在桃葉渡水閣為冒董預祝良緣的公宴,裙屐聯翩,為一時盛會。
自此以往,風流雲散,為秦淮豔迹盛極而衰的起點。
到了八月十七日,冒辟疆有意外之喜;他的父親辭官歸裡,舟适金陵,冒辟疆&ldquo遂不及為姬謀去留&rdquo,随父而歸。
憶語雲: &ldquo從龍潭尾家君舟抵銮江,家君閱餘文,謂餘必第,複留之銮江候榜。
姬從桃葉寓館,仍發舟追餘;燕子矶阻風,幾複罹不測。
重盤桓銮江舟中,七日乃榜發,餘中副車。
窮日夜力,歸裡門。
而姬痛哭相随,不肯返。
且細悉姬吳門諸事,非一手足所能了,責逋者見其遠來,益多奢望,衆口狺狺;且嚴親甫歸,餘複下第意阻,萬難即諧,舟抵郭外&lsquo樸巢&rsquo,遂冷面鐵心,與姬決别,仍令姬返吳門,以厭責逋者之意,而後事可為也。
&rdquo 觀此段記述,很顯然地,好事難諧的最大原因,在董小宛的債務;債主且追來讨帳,為冒辟疆招來許多煩惱,所謂&ldquo衆口狺狺&rdquo,乃親見親聞之語。
冒家為如臯世族,家有花木園林之勝;但未必富饒,如果要花兩三千銀子為董小宛還債脫籍,恐非一時所能籌措。
而況僅中副榜,老父又休緻而歸,家運不振,更難啟齒,此所以&ldquo冷面鐵心&rdquo,自有不得已的苦衷。
在董小宛,對冒辟疆深情專注,之死靡他,情感上的沖力至大,固為事實;但最初亦不無責望冒以貴公子能援手助其脫困的打算在内。
至此,浮沉情海,無由自主;高居債台,更不
&rsquo姬曰:&lsquo子誠殊異,不敢留。
&rsquo遂别。
&rdquo 此為冒辟疆與董小宛第二次見面。
第一次在崇祯十二年。
當方以智為薦董時,數數往訪,最後始得一見;董小宛薄醉未醒,扶出曲欄,隻如驚鴻一瞥,冒辟疆記當時情狀:&ldquo面暈淺春,缬眼流視,香姿玉色,神韻天然,懶慢不交一語。
餘驚愛之,惜其倦,遂别歸。
&rdquo但董小宛則因被酒之故,可必其無甚印象。
因為衡諸第二次相見,董小宛于危病母死,生趣索然之際,一見冒辟疆,便覺&ldquo神怡氣王(旺)&rdquo,&ldquo屢别屢留&rdquo,傾心之狀如見;如果&ldquo良晤之始&rdquo不是因醉眼迷離,觀望不切,則早就&ldquo願為夫子妾&rdquo了。
這夜一别,到第二天冒辟疆不願踐約,而他的&ldquo友人及仆從&rdquo皆以為不可;因而仍往話别。
但董小宛已經有了打算,不但&ldquo妝成&rdquo,而且收拾了行李,在樓頭凝望;一等船到,不待冒辟疆上岸,便&ldquo疾趨登舟&rdquo,隻說&ldquo随路祖送&rdquo,其實是決定就此跟冒辟疆回水繪園。
冒辟疆卻還無法作金屋藏嬌之計,因而歸舟不肯直放如臯,隻在太湖附近兜圈子,由蘇州經無錫,到常州,轉往宜興,再折回江陰,方到鎮江,舟行&ldquo二十七日,凡二十七辭&rdquo,董小宛隻是不肯走;在鎮江逛金山時,彼此攤牌了。
憶語雲: &ldquo姬&hellip&hellip登金山誓江流曰:&lsquo妾此身如江水東下,斷不複返吳門。
&rsquo餘變色拒絕,告以期迫科試;年來以大人滞危疆,家事委棄,老母定省俱違,今始歸經理一切。
且姬吳門責逋甚衆;金陵落籍,亦費商量。
仍歸吳門,俟季夏應試,相約同赴金陵;秋試畢,第與否始暇及此。
此時纏綿,兩妨無益。
姬躊躇不肯行,時五木在幾;一友戲雲:&lsquo卿果終如願,當一擲得巧。
&rsquo姬肅拜于船窗;祝畢,一擲得全六,時同舟稱異。
餘謂:&lsquo果屬天成,倉卒不臧,反偾乃事。
不如暫去,徐圖之。
&rsquo不得已,始掩面痛哭失聲而歸。
&rdquo 據此記可知,冒辟疆此時不納小宛,非不願,是不能;原因有三:第一,老父雖得調寶慶,其實仍&ldquo滞危疆&rdquo,此時納妾,頗遭物議;其次,功名未立,隻是一名秀才,至少要等中了舉,才能作藏嬌之想;複次,董小宛在蘇州欠下了一大筆債,冒辟疆無力為之清償。
第一因,為全局的前提;最後一因,為好事的症結;至于第二因則無關宏旨。
這年是大比之年,秀才在赴鄉闱之前,需先經學使&ldquo科試”明朝在江蘇設兩提學使,一在江南,一在江北;江北提學使駐泰州,冒辟疆試畢回如臯,已在六月間。
憶語雲: &ldquo六月抵家,荊人對餘雲,姬令其父先已過江來雲:姬返吳門,茹素不出,惟翹首聽金陵偕行之約。
聞言心異,以十金遣其父去;曰:&lsquo我已憐其意而許之,但令靜俟畢場;事後無不可耳!&rsquo餘感荊人相成相許之雅,遂不踐走使迎姬之約,竟赴金陵,俟場後報姬。
&rdquo &ldquo金桂月三五之辰,餘方出闱,姬猝到桃葉寓館。
蓋望耗不至,孤身挈一妪,買舟自吳門;江行遇盜,舟匿蘆葦中,船損不可行,炊煙遂斷三日。
初八抵三山門,又恐擾餘首場文思,複遲二日始入。
姬見餘雖甚喜,細述别後百日,茹素杜門;與江行風波盜賊驚魂狀,則聲色俱凄,求歸逾固。
&rdquo &ldquo時魏塘、雲間、閩、豫諸同社,無不高姬之識,憫姬之誠,鹹為賦詩作畫以堅之。
&rdquo 按:魏塘為浙江嘉善,雲間為江蘇松江,兩地接壤,文風皆盛。
所謂&ldquo諸同社&rdquo不必盡為複社中人;大江南北、浙東浙西,南及福建,北至河南,皆有文社,而與複社聲氣相通,所以冒辟疆稱之為同社。
崇祯十五年中秋,在桃葉渡水閣為冒董預祝良緣的公宴,裙屐聯翩,為一時盛會。
自此以往,風流雲散,為秦淮豔迹盛極而衰的起點。
到了八月十七日,冒辟疆有意外之喜;他的父親辭官歸裡,舟适金陵,冒辟疆&ldquo遂不及為姬謀去留&rdquo,随父而歸。
憶語雲: &ldquo從龍潭尾家君舟抵銮江,家君閱餘文,謂餘必第,複留之銮江候榜。
姬從桃葉寓館,仍發舟追餘;燕子矶阻風,幾複罹不測。
重盤桓銮江舟中,七日乃榜發,餘中副車。
窮日夜力,歸裡門。
而姬痛哭相随,不肯返。
且細悉姬吳門諸事,非一手足所能了,責逋者見其遠來,益多奢望,衆口狺狺;且嚴親甫歸,餘複下第意阻,萬難即諧,舟抵郭外&lsquo樸巢&rsquo,遂冷面鐵心,與姬決别,仍令姬返吳門,以厭責逋者之意,而後事可為也。
&rdquo 觀此段記述,很顯然地,好事難諧的最大原因,在董小宛的債務;債主且追來讨帳,為冒辟疆招來許多煩惱,所謂&ldquo衆口狺狺&rdquo,乃親見親聞之語。
冒家為如臯世族,家有花木園林之勝;但未必富饒,如果要花兩三千銀子為董小宛還債脫籍,恐非一時所能籌措。
而況僅中副榜,老父又休緻而歸,家運不振,更難啟齒,此所以&ldquo冷面鐵心&rdquo,自有不得已的苦衷。
在董小宛,對冒辟疆深情專注,之死靡他,情感上的沖力至大,固為事實;但最初亦不無責望冒以貴公子能援手助其脫困的打算在内。
至此,浮沉情海,無由自主;高居債台,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