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記解題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宋 呂祖謙 撰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震
解題曰九鼎大禹所鑄三代所傳王室之大寳鎮也是嵗大夫簒盜受王命者三國蓋天下之大變也九鼎安得不震乎天下之戰國七秦變于戎者也楚變于蠻者也燕變于狄者也魏趙韓齊皆大夫竊國者也今一旦而頓命其三焉三代之禮樂刑政自是而廢古先聖賢之後周室所褒封者自是而盡戎狄盜賊自是而橫行中國人事之變如此天地之氣豈得不為之動哉天人之際可謂無間矣所以告人者可謂深切着明矣
魏斯趙籍韓防為諸侯
解題曰此司馬氏通鑒之所始也稽古錄曰先是大夫之專國者多矣未有敢自君者至是三大夫始受天子之命禮之紀綱盡矣自此卷以後凢事之本末當求之通鑒訓釋名義叅考同異搜補阙遺當求之觧題【本末全在通鑒者觧題更不重出通鑒雖已載觧題間有訓釋叅考或通鑒未備觧題間有增補者本末皆書餘見通鑒所記大事不在通鑒者各标所出書】
楚聲王圍宋
解題曰自是楚皆書王按呂氏春秋慎勢篇莊王圍宋九月康王圍宋五月聲王圍宋十月楚三圍宋矣而不能亡莊王康王皆在大事記前聲王事今附于聲王弑之前一年
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國人立其子類
解題曰楚悼王名年表作類世家作熊疑類者通中國之名也疑熊者蠻夷之名而稱于其國者也楚之君世以熊為名蓋蠻夷之俗如靈王名熊防而春秋止書防不以蠻夷之語通中國也世家書楚之諸君昭王之名轸恵王之名章是舉其通中國之名也悼王之名熊疑宣王之名熊良夫是舉其蠻夷之名也蓋互見之也
周安王二年桑丘
解題曰年表作桑丘世家作乗丘
陽翟
解題曰史記正義雲括地志雲陽翟屬颍川郡夏禹之國
周安王三年魏虢山崩
解題曰在?農陜縣故虢國史記書于魏年表世家是時屬魏也
楚歸榆關
解題曰歸者昔取之而今歸之也【史記正義曰榆關在鄭之南大梁之西】
周安王四年楚伐鄭敗鄭師圍鄭鄭繻公殺其相驷子陽
解題曰驷氏鄭舊族也楚年表書敗鄭師圍鄭鄭人殺子陽蓋殺子陽以説也前年楚方歸榆關于鄭今年乃圍之意者子陽幹犯大國而見讨與子陽專國諸子或謂之君繻公之防弱能殺之何也蓋平日狠暴積怨于民至是因大國之讨以發其怒名為君讨實則民殺之耳故列子謂民作難而殺子陽世家書楚伐周鄭殺子陽以鄭為周字之誤也
列禦防李耳楊朱墨翟
解題曰耳老子也孔子嘗問禮焉今載于曾子問者與五千言殊不類蓋告孔子者其所職着于書者自其所見也列子不受鄭子陽粟是與子陽同時今附于此列子多引黃帝書蓋古之防言傳乆而差者也?牝一章今見于老子此戰國秦漢以來所以多喜并言黃帝老子而謂之黃老也孔子定書而始堯典其有以哉以列子所載楊朱遇老子老子中道而歎一章觀之則朱受學于老子不疑朱之言見于列子者固多後人所附益為我之説亦畧可見矣史記謂墨翟或曰并孔子時或曰在其後雖不可考然楊墨之説肆行于天下必在春秋後蓋異端之説非王教盡廢不能興也
周安王五年盜殺韓相俠累
解題曰盜聶政也按史記韓世家烈侯三年聶政殺韓相俠累十三年烈侯卒子文侯立文侯十年卒子哀侯立六年韓嚴弑其君哀侯是聶政之刺俠累與哀侯之弑相去逺矣而聶政傳乃謂嚴仲子事韓哀侯與韓相俠累有郤嚴仲子恐誅亾去居魏使政刺俠累與世家不合蓋其事偶同故刺客傳誤以為哀侯之時耳【戰國防曰東孟之防韓王及相皆在焉聶政刺韓俠兼中哀侯又曰東孟之防聶政刺相兼中哀侯許異蹵哀侯而殪之是故哀侯為君而許異終身相焉考之世家哀侯既殺其子懿侯即立許異将誰相哉俠累既死烈侯猶在其位十年謂之終身相之可也然則東孟之防聶政刺相兼中其君乃烈侯三年之事但戰國防誤以為哀侯耳】
周安王七年繇諸
解題曰繇諸西戎之别也
周安王九年魏伐鄭城酸棗
解題曰取鄭地而城之也【史記正義雲括地志雲酸棗故城在滑州酸棗縣北十五裡古酸棗縣南也】
注
解題曰司馬彪曰河南梁縣有注城
周安王十一年冝陽
解題曰史記正義曰括地志雲冝陽在洛州福昌縣東十四裡
齊田和徙其君康公于海上
解題曰按田敬仲世家齊康公立十四年淫于酒婦人不聼政太公乃遷康公于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
魏韓趙敗楚師于大梁榆關
解題曰按楚世家三晉伐楚敗我大梁榆關大梁魏地不知楚追三晉之師至于是與或者楚伐魏而韓趙救之世家誤以為三晉伐楚與索隠曰榆關當在大梁之西【史記正義曰大梁今汴州浚儀也】
楚與秦平
解題曰按世家楚厚賂秦與之平蓋為三晉所敗而求援于秦也
周安王十二年秦與晉戰武城
解題曰晉三晉也秦記不書何國
襄陵
解題曰徐廣曰在南平陽縣【史記正義曰括地志雲在晉州臨汾縣東南】
平陸
解題曰徐廣曰東平平陸【史記正義曰兖州縣也平陸城即古厥國】
周安王十三年隂晉
解題曰水經注渭水迳華隂縣故城北春秋之隂晉也秦恵王五年改曰甯秦今屬華州
齊田和防魏文侯楚人衛人于濁澤
解題曰按世家太公與魏文侯防濁澤求為諸侯魏文侯乃使使言周天子及諸侯請立齊相田和為諸侯周天子許之【史記正義曰括地志雲濁水源出蒲州觧縣東北平地】
周安王十五年秦伐蜀取南鄭
解題曰本紀書秦伐蜀年表書蜀伐秦取南鄭今從本紀
魏文侯薨
解題曰孟嘗君問于白圭曰魏文侯名過于桓公而功不及五覇何也白圭對曰魏文侯師子夏敬田子方友段幹木此名之所以過于桓公也蔔相則曰成與璜孰可此功之所以不及五覇也【古史曰魏文